為什麼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講道理,最後卻變成了毫無效果的對話?
來源:愛蓮子
蓮子媽媽關於親子那點事兒:
(私人微信:1793944669)
父母常常因為跟孩子的對話而感到失望,因為他們毫無頭緒,就像那段著名的對話所說的那樣。「你要去哪兒?」「出去。」「幹什麼?」「不幹什麼。」
這句話,在我小時候,我也經常說給我的媽媽聽,長大後,想了想為什麼要這麼回答呢?因為我總是得到媽媽的拒絕,只要是在她眼中不重要的事情,她一定會阻止我去做,而那件事,對於還是孩子的我,又是如此期盼著去做。
沒辦法,我只能這麼敷衍她,有可能敷衍她,我還可以去做,去做我想做的事情。我小的時候,在媽媽的眼裡,學習是天大的事情,我除了學習就是學習,我不能有其他的事情,也不能經常和同學出去玩耍。曾經因為這樣,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特別討厭書,特別討厭媽媽,我不想和她說我的心裡話。「你幹什麼去?不幹什麼去!」成了我和媽媽之間最經常的對話和對抗,媽媽也總是試圖給我講道理,可是,在我和媽媽對立的那一段時間,我就是不聽,並且覺得所有的道理都是廢話。
學習重要嗎?的確很重要!活到老學到老,人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讓生命鮮活起來,才能讓生命更有寬度。可是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生活閱歷並沒有那麼深,媽媽即使再苦口婆心地告訴我學習,我有時候根本就理解和體會不到,可能是我缺少接地氣的生活體驗,我感覺我生活在真空中,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學習?現在回想起來,與其媽媽每天不停地嘮叨,還不如帶我或者讓我出去走走,看看各種各樣的人,了解各種各樣的生活,體驗各種各樣的工作狀態,讓我自己去總結和感悟為什麼要學習,如何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所以,今天推薦的這篇文章,我特別想推薦給那些現在仍在努力講道理的父母,你們如果不改正自己的行為,你們很快就會發現,說教會讓你們疲乏不堪,就像一個母親說得那樣:「我一直努力地跟孩子講道理,說到我臉都綠了,但是他還是不聽我說,只有我沖他喊時,他才會聽我說。」
孩子經常拒絕跟父母對話,他們討厭說教,討厭喋喋不休,討厭批評,他們覺得父母的話太多了。曾經聽到過一個8歲的男孩對他的媽媽說:「為什麼我每次問你一個小問題,你都要給我那麼長的答案?」他向他的朋友傾訴說:「我不跟我媽媽說任何事情,如果我跟她說,我就沒有時間玩了。」
不知道那些採用說教方式講道理的父母,有沒有注意到,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是這種狀態,你們幾乎都不聽對方在說什麼,你們的思想更像兩段獨白,平行線永遠無法相交,你們一個充滿了批評和指令,另一個則全是否認和爭辯。
這種溝通的悲劇不是因為缺乏愛,而是缺乏相互尊重;不是缺乏才智,而是缺乏技巧。
看完蓮子媽媽的親子事兒,請認真想一想,你尊重孩子了嗎?你是不是經常拒絕孩子的要求?因為在你的眼裡,這些要求是無理的。還有,你的溝通是不是太過於直白?
為什麼苦口婆心的對孩子講道理,卻變成了毫無效果的對話?
曾經,有個12歲的孩子對我說過:「我現在都不愛和我媽媽聊天了,每次聊著聊著就開始教育我,其實我只想讓我媽媽聽我說說而已。」
關於說教這件事兒,相信很多人都有發言權,對於著名的說教話語:
「媽媽跟你說,這個事情你一定得……媽媽小的時候就……所以你得……」又或者「你不可以這樣,你如果繼續這樣,肯定會出問題的。」大家一定都不陌生。
甚至有個媽媽還說過:「我一直很努力地給孩子講道理,說的我臉都綠了,但孩子還是不聽我的,只有我徹底發脾氣了,他才會聽。」
那些努力想講道理的父母也許很快發現,在說多了「媽媽跟你說」「你不可以這樣」之類的話之後,不同的孩子有了不同的反應,他有可能會這樣:
1、不明覺厲「好像是這樣的,我要乖乖聽話」
——貌似乖乖聽話,事後卻一切如故
比如,告訴一個正在踩水的孩子說:「媽媽告訴你哦,你不可以踩水,會生病的呢。」也許當時他跟著媽媽乖乖的走開了,可再遇到水坑,孩子肯定還是義無反顧的踩進去,並且笑嘻嘻地看著你,用笑容告訴你踩水真的很開心。
又或者不讓孩子吃糖,說「你不可以吃糖,會上火咳嗽。」可下次,孩子還拿著手上吃得開心的棒棒糖問你要不要也來嘗嘗。
我們之所以能思考、能判斷是因為我們有經驗,但孩子不一樣,特別是6歲以前的孩子,經驗比成功更重要!
B:世界很大,還是小心為妙
——「媽媽說了」成為萬事開始前的重點
人類天生就具有探索的精神和慾望,天生就是愛思考的,也正因為這樣的精神和慾望,人類才有了一項項偉大的發明。
芭學園的十五項人格特質里其中有兩條是『保護孩子天然所具有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的慾望』『保護孩子天然的所具有的對工作的熱愛』
當《小人國》里的錫坤將所有人的鞋子扔進垃圾桶用來探索空間的關係的時候,老師能做的是給他時間,給他空間,然後默默的將鞋子撿回來。
如果當孩子拿起教室的任何一個玩具都小心翼翼地問「這個能玩兒嗎?」「這個是怎麼玩兒的?老師你來教我吧!」「我媽媽說這個必須這樣做」時,顯然,孩子天生所具有的探索精神已經被太多框架包圍。
C:世界很大,總該折騰一下!
——「媽媽說的是真的嗎?我還是自己來試試吧。」
這樣的孩子總是精力旺盛,不停的在做各種嘗試,成人越是膽戰心驚,他膽兒就越大!結果就是成人給孩子更多束縛,於是親子關係越來越敵對、孩子越發不計後果。
溝通:針對孩子的感受做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
和孩子溝通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需要照顧到孩子的自尊,要先說出表示理解的話,然後再提出建議和意見。
一個12歲的孩子,放學回家,扔下書包就對他媽媽說:「今天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了,我根本完不成,我一年都做不完這些作業,真是氣死人了。」這媽媽的第一反應就是:「胡說,你這樣認為就是不對的,因為作業又不是布置給你一個人的,大家都這樣做,怎麼就你做不完了?趕緊給我進去寫作業,少在胡說八道了。」然後孩子一摔門進了自己的房間,吃飯也不出來了。
如果媽媽換一種方式,說:「哦,我看你很生氣,你是擔心明天早上之前完不成作業嗎?怪不得你這麼著急呢。」這時,孩子也會覺得,媽媽原來也是理解我的。
當孩子遇到難題時,他們通常都會很生氣,一生氣就容易激怒父母,家長就會責怪、說教孩子,可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如果家長能夠理解他們生氣的真正原因,關心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應付難題而不是一味的說教和批評,漸漸的,孩子就會發現一旦平靜下來,自己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法。
相信孩子,他有感受,有想法,有思考,像我們一樣,需要一邊經歷一邊長大!
推薦閱讀:
※30張小戶型裝修效果圖 小客廳超強收納電視背景牆
※試過蒸水果嗎?減弱寒性、食療效果加倍!
※【裝修】史上最全各種風格客廳裝修效果圖
※【酵素使用】巧用環保酵素止癢,為什麼素凈無患子草本酵素果蔬清也有這個效果?
※36 款絕美客廳裝修效果圖, 設計師都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