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食管癌術後禁食時間不同營養途徑也不同

食管癌是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典型癥狀為進行性咽下困難,多伴有較嚴重的營養不良,手術後消化道重建對飲食及營養狀態影響較大,應激引起的高分解狀態也會加重原有的營養不良,術後多給予營養支持。以往較常使用單純全胃腸外營養法,現已淘汰,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的使用增多。

營養風險評估

營養風險是基於患者自身的營養狀態、疾病應激造成的營養功能障礙定義。包括疾病有關評分、營養受損評分及年齡評分。總分在3分以上的需要制定營養支持計劃改善營養狀態。營養支持的應用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NRS評分>3分的患者中有15.5%的患者未給予營養支持,而NRS評分<3分的患者中有45.3%的患者給予了營養支持。食管癌患者發生營養風險的概率高,60%~85%存在營養不良,術後合理的營養支持可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營養製劑

營養製劑在食管癌患者中廣泛應用。

腸內營養膳食

腸內營養種類多,差別大,選擇配方時要考慮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來源與比例,各製劑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也不同。完全膳食按氮源分為氨基酸型、短肽型、整蛋白型。不完全膳食以增加營養組件的形式加固膳食中的一種或多種營養素。如肝功能異常的患者使用高支鏈氨基酸的膳食可改善生存質量。食管癌術後損傷大,可採用蛋白質熱量分配大、熱量密度高及支鏈氨基酸含量大的創傷飲食。添加氨基酸(精氨酸、谷氨醯胺)、ω-3脂肪酸、維生素C等對術後營養不良的患者有利。

腸外營養製劑

腸外營養分為非混合輸注(單一輸注氨基酸或脂肪乳等)、全營養混合液輸注(多瓶串輸、全合一與隔膜袋)。多瓶串輸弊端多,已很少使用,全合一的外包裝聚氯乙烯有一定毒性,隔膜袋使用簡單安全,缺點是不能做到營養個體化。腸外營養製劑的選擇可在全營養液基礎上配合單一營養液輸注。

營養支持方法

食管癌手術後消化道重建,禁食時間不同、營養途徑也不同。

腸內營養支持方法

腸內營養途徑根據胃腸道的連續性、功能完整性、營養實施預計時間等選擇。常用的有口服、鼻腸管、胃造瘺、空腸造瘺等。早期經口進食腸道功能恢復好,多應用於頸部食管癌內鏡下的微創手術。食管癌根治術患者應用最多的是鼻腸管、空腸造瘺置管,均存在堵管的併發症;鼻腸管還可有脫管、鼻咽部不適、潰瘍、出血、返流、誤吸等併發症,發生率低;空腸造瘺置管為有創性,但可避免返流及誤吸,經濟安全,耐受性較好,為目前應用較多的一種。

腸外營養支持方法

腸外營養途徑的選擇由血凝狀態、靜脈解剖條件、輸液時間、血管穿刺史等決定,主要經外周靜脈或中心靜脈(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置管。外周靜脈主要用於輸液時間短、中心靜脈置管有禁忌者,簡單方便,可早期發現靜脈炎,缺點是液體滲透壓不可太高,反覆穿刺,靜脈炎發生率高。中心靜脈置管用於輸液時間長、高滲透壓營養液,易於管理,主要併發症是氣胸、局部血腫、動脈損傷、感染、栓塞等,近年規範化的護理使其發生率降低。

腸內營養

腸內營養(EN)是指通過鼻飼或口服的形式給予營養液。腸內營養的優點首先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其次更符合生理,增加門靜脈系統血流;另外可促進腸激素的釋放,改善腸黏膜的屏障功能,預防腸道菌群的移位,經濟、安全。腸內營養有利於胃腸功能、營養及免疫力的恢復,已作為營養支持的首選方式,缺點是腹瀉發生率高。內鏡下的食管癌切除術有時也應用圍手術期營養支持,可以儘快恢復營養狀態,還可以預防術後併發症。

腸內、外營養的聯合應用

腸外營養(PN)是通過靜脈輸注糖類、脂肪、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傳統認為手術後,胃腸道有一定的麻痹作用,在尚未排氣、排便前可給予靜脈營養。優點是應用於術後胃腸道尚未完全恢復的患者時,能夠較快且足量的補充所需的營養物質及能量。不足之處在於,腸外營養屬於有創性治療,技術性、代謝性及感染性併發症較多。

目前腸內、外營養的聯合應用也引起一定的重視,早期腸外與腸內營養聯合應用較單純腸外營養,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時間明顯縮短,營養支持費用低,體重及白蛋白恢復顯著增高。腸內、外營養聯合治療還可以更好的控制血糖,避免了單純腸外營養引起的高血糖、胰島素抵抗等。腸內、外聯合營養與單純腸內營養相比,電解質紊亂、睡眠障礙、消化道反應的發生率低,營養及免疫狀況恢復也較好,術後首次排氣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於食管癌術後患者,推薦聯合應用腸內、外營養。

食管癌術後的營養支持已經成為重要的輔助治療,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營養不良,還可以提高免疫力,減少感染等。正確的選擇營養方式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改善免疫力,減少併發症及住院費用。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推薦閱讀:

時間追不上白馬
生命太短,沒有時間留給遺憾,若不是終點,請微笑一直向前
你為什麼起床困難
你的屬相忌諱啥時間? 鄭偉建博士文
添加輔食有技巧 常見食物添加時間介紹

TAG:營養 | 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