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壓力的危害

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量的快速增加,人們的工作節奏相應加快,市場競爭機制的建立亦使人們的心理壓力加重,隨之而來的時間觀念、工作效率和生活內容也在發生變化.這些都容易使人產生緊迫感、壓力感和焦慮感,引起一系列心理應激反應.這種心理應激反應具有兩重特性:一是能使人學會通過多種因素的調節,產生較好的適應能力,有利於事業的成功;二是對應激不能適應,精神上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易導致心身疾病,貽害身心健康. 有位畢業於師範大學的中學女教師,5年連任高三班主任,工作一直很忙.由於她能歌善舞,有的單位便請她去指導排練節目,因而常常忙得她走路都要帶小跑.近年來,她常感覺目暈不適,食慾下降,上腹部出現反覆發作的疼痛,且明顯消瘦,後來不得不去醫院.經系統檢查,她患了十二指腸潰瘍。 某企業一位42歲的經理,工作盡心儘力,忙得不亦樂乎。由於一次惡性事故使得車間停產4個月,造成企業連續兩年虧損.於是他消極悲觀,怨天尤人,時常發脾氣,隨意訓人.幾個月他感到「沒力氣」,上樓舉步沉重,體重逐漸下降.家人勸他就醫,反道訓斥:「我吃得比過去還多,何必大驚小怪?」一天下午,他竟突然昏倒在辦公室、被急送醫院.後確診為糖尿病、合併酮症酸中毒。 一精神病女患者,芳齡20,就醫時神情異常、時哭時笑,還企圖自殺.經了解,方知她高考因一分之差落榜,於是抑鬱不樂,不安,加之她20歲生日將至,甚覺無顏見人、過度的沮喪焦慮使她的病情迅速加重, 類似的應激性疾病在臨床上是經常遇到的。應激性疾病的發生機制,主要是在大腦高級神經中樞控制調節下,通過下丘腦——植物性神經及其所支配的相應器官和內分泌系統進行綜合性、防禦性的機體反應.人體對應激的調節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為應激而失衡的機體內環境長期得不到恢復,或持續受到應激性刺激,則可能轉為病理改變,進而導致心身疾病. 很多研究表明,心理社會因素的刺激,總是伴隨著相應的情緒變化而引起或影響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醫學心理學研究證實,當人體處於應激狀態時,血壓升高,血液中的遊離脂肪酸含量增加,可通過肝臟轉化為甘油三酯,沉積在動脈壁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另外,由於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使血壓也升高,會加速動脈硬化和誘發心血管疾病.長期處於心理應激狀態還會使人體免疫力降低,引發多種疾病,諸如緊張性頭痛、多汗症、脫髮症、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厭食、過敏性結腸炎、消化性潰瘍、糖尿病、女性月經失調、男性陽痿早泄等等.同時,對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的發生髮展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呼籲,重視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上述兩項與軀體健康一道,納人人類健康的新標準。說來也不奇怪廣L1理和精神因素使人致病不光在我國日益突出,就是在很多工業化進程中發達的國家中,由此惹出的麻煩也不少。在80年代的美國人中,因心理壓力導致緊張而發病者每年達39萬之眾,醫療費支出高達上億美元.
推薦閱讀:

當心理學完美應用到泡妞, 你會發現, 女人不難泡!
這一年,10W+人次心理諮詢在這裡發生
生病不要趕年底這個梗是怎麼來的?
說說你們經歷過或聽說過什麼樣奇葩的偷盜事件?

TAG:心理 | 心理壓力 | 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