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影視圈的階級圖譜

【破土編者按】周星馳、梁朝偉、周潤發……這些影帝視後們不僅在影視作品裡曾經扮演過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而且他們自己也有過默默無名地跑龍套的人生經歷。後人的敘述固然趨於神化,但是幾十年前演員通過自身努力和堅持,從路人甲乙丙成長為紅毯巨星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今非昔比,現在的娛樂圈的遊戲規則面目全非了。形象出色顏值高、家底雄厚玩得起、演藝學校科班出身的勝算才比較大,磨礪演技反倒成為了演員的副業。導演趙寶剛說,北京有大概有50萬個群眾演員,就只出了1個王寶強。為什麼?本文告訴你從群演、群特、跟組演員到大腕的路上,要打掉多少怪獸。當然,在遊戲的最後一關,還有一個打不死的巨鱷娛樂公司。

近日,熱播劇《羋月傳》正式收官,有媒體曝光當紅花旦孫儷在拍攝《羋月傳》時,片酬高達每集50萬元(廣電總局下達「限薪令」之後孫儷片酬從85萬降低至50萬),81集之長的《羋月傳》讓孫儷一共進賬約4000萬。一線演員動輒幾十萬的的高片酬在影視圈並不鮮見,大牌演員的名利雙收讓想要躋身影視圈的人如過江之鯽。實際上光鮮靚麗的影視圈階級分化分明,演員之間收入差距巨大。如果今年看過《港囧》的話,應該會記得裡面的「萬能開鎖佬」。他叫車保羅,原名吳溟蒼。因外形怪趣,經常出現在TVB(香港無線電視台)劇集中飾演搞笑配角,比如陳小春版《鹿鼎記》中的胖頭陀。近年來年老的車保羅由於在TVB缺少表演機會,結果不獲續約,經濟陷入困境。2012年,他被曝無力支付母親7萬元的喪葬費,連生活費也成了問題。

車保羅 圖片來源:網路

群眾演員:從群演-群特-特約的進階

生活窘迫的車保羅是底層演員的一個縮影。在大陸,群眾演員就是影視圈——這座等級森嚴的胡夫金字塔——的底層。根據橫店演員公會2015年年初統計的數字,在橫店登記在冊的群眾演員有2萬多人,常駐的有1萬多人。然而「物多價賤」(一名群眾演員這樣描述他們的收入),群眾演員的工資遠遠低於成名演員。曾在某清宮戲中當過群演的李先生說:「現在影視業紅火,電影電視劇演員片酬不斷上漲,但另一個對比是,群演的工資很少有變化。即使是扮日軍,一天死八回,可能也只能是拿上基本的普通演員工資,加上不到100元的紅包,收入還是相當可憐。」前段時間被媒體曝光的《橫店影視城群演招聘條件、工資表》顯示群眾演員的日工資只有40元(實際上是50元,其中10元要給介紹工作的群頭),超過8小時後每小時加5元;超過零點,每小時加10元。在橫店——這個亞洲最大的影視基地,群眾演員被分為三六九等。最底層的是群演,基本不露臉;再上面的是群特,日工資70元,但是不穩定;境況比群特稍好一點的是跟組演員,月工資在2000元左右,劇組統一解決食宿問題,但要保證隨叫隨到;再上面的是特約,分為小特、中特和大特,有少量台詞和鏡頭,日工資在150元以上不等,工作時長根據戲份定。不過即使成為特約,一年能賺到10萬以上的依然是少數。

除了收入低外,眾所周知,群眾演員在劇組得不到尊重。周星馳在《喜劇之王》中的台詞「如果你非要叫我跑龍套的,可不可以不要加個"死』字在前面?」可以說是道出了群眾演員心底的呼聲。在劇組,大到導演小到群頭都可以對群眾演員隨意辱罵。戲中設定的階級鴻溝,被真實地搬到了現實之中。

在森嚴的等級制度下,群眾演員只有兩種晉陞途徑。一種是通過表演,被劇組相中,成為跟組演員或者特約;另一種是通過自己的經驗和人脈,成為「群頭」(專門在群眾演員與劇組之間牽線搭橋的具有中介性質的人)。前者要靠運氣,後者則靠長期在行業內的鑽營。然而無論如何努力,如何鑽營,特約或群頭已是群眾演員在影視圈能夠攀爬到的最高等級。儘管每一個群眾演員都想成為王寶強,但是至今影視圈沒有出現過第二個「王寶強」。

橫店群眾演員招聘條件、工資表

TVB的龍套演員和大陸的群眾演員境況類似。在TVB,二線演員底薪約6200元港幣,三線演員底薪4400元港幣,龍套演員則更低。二三線演員如果總有戲拍,月入賺一萬多港幣是有可能的,但沒有保證。一旦沒戲拍,他們就會迅速面臨生活的窘境。最慘的是戲份不多的萬年龍套演員,月收入只有2000港幣(約合人民幣1600多)。曾在TVB飾演9年配角的李思欣一部戲只有2000元港幣,一個月最多能演到4部,月薪最高也才8000元港幣(約合6400多人民幣),在物價趕超歐美的香港僅夠維持生存。

階梯的頂端:片酬千萬的大腕兒

與收入微薄的群眾演員形成鮮明對比,國內一線大牌演員單集電視劇片酬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浙江影視集團製片人程珊透露,目前一線演員平均片酬水平均已達到60~70萬元/集,二線演員約40萬元/集(這是一名群眾演員一天收入的100000倍)。大腕演員的高價片酬令人咋舌,簽約的方式也是花樣百出,有單集標價、打包價,甚至還有按天計價的。以電視劇《紅高粱》為例,劇中戲份幾乎都是圍繞女一號進行,因此大腕演員會簽下一個全劇打包價,女主角周迅的片酬便是打包價3000萬元。

男演員片酬表

榜 圖片來源:網路

中國部分演員薪酬排行榜

娛樂公司:影視圈的富士康

知名演員的高片酬和明星光環成為激勵底層演員鹹魚翻身的動力。然而即使成名也並不意味他們就能自己主宰命運。幾乎所有的當紅明星,都面臨著被娛樂公司控制的處境。娛樂公司製造明星唯一目的是要把明星轉換成能夠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資本,如何控制明星使其資本最大化才是娛樂公司造星捧星的初衷。娛樂公司對明星的掌控力度可以從抽佣比例體現出來。在亞洲娛樂圈,韓國的經紀公司抽佣比例最高。YG、JYP、SM是韓國的三大經紀公司,他們的抽佣比例一個比一個高,分別為40%、50%、70%。除了這三個公司,一些韓國娛樂公司甚至從藝人身上抽佣90%。為此,在韓國發展的中國明星一旦遇到合適的中國接盤俠,就紛紛回來「報效祖國」。相比韓國,國內娛樂公司的抽佣比例也並不低,利益分成大多是「五五開」,也有些公司是分階段性的。例如天娛一般與藝人簽訂八年合約,前四年抽佣60%,後四年抽佣40%。抽佣比例高是很多明星和經紀公司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一旦在影視圈站穩腳跟,不少大牌明星紛紛選擇和公司解約成立個人工作室,擺脫經紀公司的壓榨。

從如此之高的抽佣比例也可以發現,在影視圈得利最多的並不是明星,而是其背後推手——娛樂公司。根據香港《明報》網站報道,TVB2014年盈利14.1億港元。內地娛樂公司巨頭華誼兄弟也是賺得盆滿缽滿,根據華誼兄弟年度報告,2014年華誼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3.9億元,利潤總額為12.8億元,凈利潤高達10.3億元。影視製作業一直是暴利行業,從華誼兄弟的業務分析報告中可以發現,華誼兄弟旗下的電影業務毛利率高達66.75%,藝人經紀業務毛利率甚至高達77.93%,遠遠超過製造業10%左右的毛利率。娛樂公司之所以能財源滾滾,一方面是由於超高的賬面收入吸引大量熱錢湧入,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對演員的盤剝,娛樂公司對旗下藝人的榨取程度不亞於血汗工廠富士康對工人的盤剝。

TVB2010-2014年純利潤

華誼兄弟主營業務毛利率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影視圈一幅完整的階級圖景:位於金字塔頂端的是資本大鱷操控的娛樂公司,他們依靠對演員的壓榨實現利潤的不斷增長;已成名演員根據其知名度在影視圈佔據著中層和上層的位置,他們依靠其市場影響力兌換金錢,只有一線演員才可以躋身金字塔的頂端;而處於底層的則是最那些在電影和電視劇里被視為人肉布景、收入微薄的路人甲們。

演員群體的內部分化、身份更迭

實際上演員群體的內部分化是20世紀90年代影視行業市場化的產物。在90年代之前國有院團和16家國有電影製片廠一統天下,幾乎所有的演員均為體制內的人,按月領取工資。不僅演員內部工資差距不大,演員和工廠工人之間也沒有多大差距。天津人藝的演員劉長純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末她剛入行時,尚不存在片酬一說,而是按月領取工資,拍戲期間可以拿到比平時多一倍的工資。劉曉慶也曾在自己的博客披露1983年她在拍攝電影《火燒圓明園》時,她雖然是戲中女一號,但當時隸屬於北京電影製片廠的她每月只領取月薪50元,甚至低於當年的全國職工平均月工資68元。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片酬的形式開始出現。演員與劇組簽合同,片酬一般為工資的200%,高的可以達到600%。隨著中國加入WTO,政府開始進一步開放影視市場,國有院團和16家國有電影製片廠一統天下,統購統銷的體制被打破。這一時期,民營影視公司大量出現:新畫面影業、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影視行業逐漸進入市場化和商業化時代。電影不再是滿足人民文化需要的藝術品而成了娛樂資本謀取利潤的商品,但電影和電視劇本身是一種高風險同時也是高收益的產品,影視公司為了獲取暴利,開始打造明星來吸引觀眾。明星制來自於好萊塢形成的商業模式,明星是電影市場所利用的資產,娛樂資本打造明星的目的是提高製作融資、獲取收益及確保利潤。在明星制的運作模式之下,明星演員的收入水漲船高。唐國強在拍攝電視劇《三國演義》時,片酬大概是250多元一集。如今唐國強主演一部電視劇,每集的片酬至少是25萬元,漲了1000倍。收入暴漲的同時,演員的身份也在更迭。明星演員不再被視為普通勞動群眾的一員而晉陞為社會中的精英階級。

回顧影視行業市場化的二十年,娛樂資本在演員群體內部建立起森嚴的等級制度,在明星與人民群眾之間區隔出鮮明的階級鴻溝,這是影視製作行業全面市場化和商業化的結果,也是娛樂資本為了利潤最大化必然導致的結果。

(本文為破土原創首發,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破土立場,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責任編輯:胖頭陀)

破土網標題:《不是每個路人甲都能成為王寶強——影視圈的階級圖譜》

(2016-01-16 來源:破土首發 作者:黑土 破土獨家撰稿人)


推薦閱讀:

金庸影視金曲
心理學 女人必須警惕哪些情感作家書籍或影視作品
豆瓣的慢,會不會是一種戰略的懈怠?
【影視書評】夢裡不知身是客

TAG:影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