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手握秒錶的城市

【中國故事】

2017年12月15日,2022年北京冬奧會會徽「冬夢」和冬殘奧會會徽「飛躍」正式亮相,冬奧會即將進入「北京時間」。12月16日,第四屆全國大眾冰雪季啟動,冰雪運動走向更廣泛大眾。此時,回望黑龍江七台河市四十多年來發展冰雪運動的歷程,頗有意義:上世紀至今,這個人口不足百萬的小城共走出10位短道速滑世界冠軍,獲得了163枚世界級金牌。如今,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奮鬥下,小城催開了更多的「冰上之花」。「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這是北京攜手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時作出的鄭重承諾。如今,在七台河小城,在中國大地,這個承諾正在變為現實。——編者

遙遠的起跑線

起跑線,人類文明的刻度與圖騰。

2002年2月16日,美國鹽湖城,第19屆冬季奧運會。女子500米短道速滑決賽開始了。中國女孩楊揚戴上流線型頭盔和護鏡,從藍色預備線緩緩滑向紅色起跑線。在她身邊,是來自美國、加拿大、保加利亞的世界頂尖女子速滑選手。發令槍砰地一響,只見楊揚如一道閃電激射而出,在全場震耳欲聾的呼喊聲中,44秒187!中國姑娘楊揚第一個衝過終點線。

中國冬奧會金牌「零」的歷史被終結!中外記者爭問:「請問您來自中國哪個城市?」

楊揚朗聲說:「七台河!」

時隔4年。2006年2月15日,在義大利都靈舉辦的第20屆冬季奧運會上,19歲的中國姑娘王濛再奪女子短道速滑500米金牌。接著,在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上,王濛一鼓作氣,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1000米決賽中連奪兩塊金牌。在3000米女子接力賽中,王濛和孫琳琳、周洋、張會又奪得金牌。記者驚異地發現,王濛和孫琳琳都是來自七台河的姑娘!同年10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短道速滑世界盃賽上,又冒出兩位七台河姑娘范可新和劉秋宏,兩人與隊友周洋、張會一起,奪得女子3000米接力金牌。

七台河真是神了!那不過是黑龍江省的一個邊陲小城,但在世界女子短道速滑這個競爭空前激烈的項目上,拿冠軍的中國姑娘竟然大都來自那裡。我們甚至可以說,在女子短道速滑的國際大賽中,幾乎是不知名的中國小城七台河,在同整個世界對抗!

處於北方雪國的七台河,由此成為這些世界冠軍童年和少女時代的起跑線,被譽為「世界冠軍的搖籃」。

1958年,在新發現的儲藏量達數億噸的煤田上,曾是一個風情小鎮的七台河一個華麗轉身,成為一座新城。可以說,這座城市的力量和品格、特質和勇氣,都來自偉大而堅韌的煤礦工人。七台河的煤是共和國一種特殊的「血液」。「跪著挖煤,站著做人!」「讓生命像煤一樣燃燒,讓忠誠像火一樣閃耀!」成為七台河人最昂揚的口號與決心。

正是這種特質,讓他們的孩子特別堅強。

一位知青的奉獻

孟慶余,黝黑,結實,就像一塊優質煤。

1968年,在上山下鄉大潮中,他帶著心愛的冰鞋,從哈爾濱來到七台河當了煤礦工人。一個冬天,他路過礦務局第三中學,發現校園裡澆了個冰場,小孟大喜過望,立馬跑回宿舍翻出冰鞋衝上冰場。體育老師見來個陌生小子,攔住不讓,說學校有規定,不許外人上冰。孟慶余靈機一動,提出一個交換條件:每天清晨4點自願來給學校澆冰場——東北的大冬天,那是刀刮臉、貓咬手的最冷時分啊!這以後,三中冰場成了孟慶余最快樂的天地。1972年,合江地區舉辦冰上運動會,21歲的孟慶余代表七台河參加,1500米,冠軍!3000米,冠軍!5000米,冠軍!市體工隊主任徐繼春激動得熱血沸騰,過後他把孟慶余調進市體委當教練,命令他到中小學挑選一批有潛質的孩子,爭取三五年培養出一支叫得響的速滑隊伍。

不久,孟慶余選出二十多個10歲左右的男孩女孩。都是窮礦工、窮農民家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沒見過滑冰。但孟慶余滿懷信心,他說:「礦工的孩子都是散養的,沒嬌生慣養那些臭毛病。他們天天爬山下河,掏鳥抓魚,大都練出一雙飛毛腿,能吃苦,膽子大。」

為不耽誤學業,天天從凌晨4時開始練,夏天在陸地上,冬天在結冰的水泡子上。為了練膽,孟慶余想出各種奇招,比如帶孩子走荒郊夜路,練高橋跳水。為增強耐力,孟慶余騎車帶孩子們長途拉練,最長的路線是:七台河——牡丹江——哈爾濱——依蘭——七台河,繞一圈長達上千公里。有一次,小隊員們騎著騎著忽然發現孟教練沒影了,趕緊回頭去找,結果發現教練暈倒在路邊深溝里,手臂剮開半尺多長的大口子,鮮血直流,骨頭都露出來了。孩子們哭了,他們知道教練太累了。

但是,一年只有幾個月冰期,孩子們的訓練水平很難有大的提高。在市裡的大力支持下,孟慶余率領孩子「進軍」到哈爾濱的省冰上基地。租住在破舊的平房裡,沒有上下水,廁所在外面。楊揚的母親自告奮勇,到哈爾濱專門給孩子們做飯。有一年因經費暫時不能到位,孟慶余不得不跟王濛父親借了3萬元,當時那是老王家的全部家底兒啊!在哈爾濱,訓練更苦更累更慘。經常,上半夜10時或下半夜2時,孟慶余才能領著小隊員們進入冰場。因為冰上基地是給高大上的國家隊和省隊預備的,七台河的娃娃只能等大哥大姐們休息睡覺的時候才能插空兒上冰。

1986年1月,全國第一屆少兒速度滑冰錦標賽在牡丹江市舉行。為七台河打響第一炮的是15歲女孩張傑,她奪得女子組500米、1000米、1500米等五項冠軍,16歲的許成錄獲男子組1500米冠軍,奪銀摘銅和進入前六名的七台河孩子還有十多位,七台河一下子轟動了。80年代末期,孟慶余注意到在世界冰壇上剛剛出現的短道速滑。他意識到,相較於傳統的大道速滑,短道的激烈對抗和不確定性,將使它成為世界冰雪運動的一朵奇葩。他決定,讓自己的小隊員尤其是女孩子全部轉向短道。事後證明,這是極有預見性的決策。

孟教練50歲生日那天,孩子們你一元我一元,偷偷為教練定做了一個蛋糕,上面寫著:「教練辛苦了!」硬漢孟慶余流淚了,他像一隻老母雞一樣展開雙臂,儘可能把所有的孩子摟在一起。遺憾的是,英雄的路途有時難免意外。2006年8月2日凌晨,孟慶余開車從七台河出發,前往哈爾濱冰上基地。路上與一輛大貨車相撞,孟慶余當場殉職,終年55歲。

七台河有一群「魔頭」

孟慶余殉職之後,他帶出的弟子們薪火相傳,迄今延續了四代教練。

馬慶忠——孟慶余的大弟子。

他說:「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一張報紙,那是1984年,我撿到一份兩年前的報紙,上面有報道說,美國一個運動員囊括冬奧會5塊金牌。我看傻了,那年我12歲,掰著手指頭算了算,到20歲時,我就可以參加1992年的冬奧會,前景太燦爛了!」抱著這樣的追夢決心,1986年,馬慶忠參加全國青少年速滑比賽,一舉獲得3塊金牌。但是很不幸,不久他在訓練中骨折,遂轉行當了教練。那時剛剛8歲的小王濛就是他發現的。王濛的父親是井下工人,脾氣火爆,常以「家暴」的方式反對女兒學滑冰。馬慶忠三顧茅廬,終於把老王感動了。一個不起眼的黃毛丫頭就這樣被他從家裡要了出來,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

趙小兵——農家女兒。

1982年,15歲的她參加全縣運動會,跑出多項第一,第二天孟慶余就把她收入門下。1986年全國速滑比賽前夕,孟教練和19歲的小兵都信心滿滿地等著拿金牌。不幸的是一次訓練中,滑在前面的運動員猛地摔倒,鋒利的刀尖深深刺進她的膝蓋,青春夢碎!趙小兵把自己的冠軍夢莊嚴地放到孩子們的肩上,近乎瘋狂地投入工作,自稱「曬得比地黑,凍得比冰硬。」

姜海——農家子弟。

小時是淘出花兒的野小子,被第二代教練董延海收入門下。有一次,他圍著水泡子冰場轉圈滑,一圈250米,滑一圈,董教練就掏一顆玉米粒放地上。姜海一圈接一圈滑,最後終於一屁股坐到冰上。董延海一數玉米粒,天哪,128粒!1988年,姜海參加全國冰上運動會,獲3金1銀1銅。八一體工隊見這個黑小子成績優異,想要他,但省里不放,姜海一賭氣跑回家結婚了。這一跑誤了前程,只好當了教練。

張長紅——礦工的女兒。

大大的眼睛,迷離著一種散漫輕鬆的神情。小時和姐姐去市場賣雞蛋,練出一雙大長腿。9歲時被教練董延海相中,後在全省少年比賽中一舉獲得4個冠軍。不過,她也因傷病改行當了教練。婚後生子,小寶貝每天都在凌晨4時醒來。長紅說:「懷孕期間我一直堅持凌晨4時開訓練課,孩子也形成了同樣的生物鐘。」

我問:「七台河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好苗子?」長紅說:「別地方的好苗子或許被忽略了,我敢說,七台河的孩子只要是搞體育的好苗子,無一漏網!全市所有中小學,過一兩年我們就去海選一遍,有的村教學點只有6個學生,我們都去了。」

趙小兵接一句很有震撼力的話:「我們的原則是——寧可錯選三千,絕不放過一個!」

韓梅——礦工的女兒。

細眉長目,高挑纖秀。13歲時參加全市比賽,500米第一圈就摔倒了,教練趙小兵氣得眼淚橫流,掉頭就走。第二年,在全市男女少年混合的速滑比賽中,小韓梅一鳴驚人,拿下5個冠軍,小兵高興得在雪地上直叫直蹦,還摔了個大屁墩兒。韓梅帶過的小王偉拿了世界冠軍以後,見了她就問:「韓教練,我拿世界冠軍了,你這回評職稱能不能用上?」

這就是七台河的教練班子。一個特別能戰鬥的團隊,一個執著懷抱奧運夢想的團隊,一個前仆後繼、繼往開來的團隊。

世界冠軍們的剪影

楊揚,10歲時成為董延海的弟子。1987年3月23日,12歲的楊揚寫了這樣一篇日記:

怎樣對待苦與累

我應該怎樣對待苦與累呢?我想我作為一名運動員,就應該不怕苦不怕累,愛動腦筋,長大後就會成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如果又是怕苦又是怕累的,縱然是個天才也會被淘汰的。每當我看到那些獲得金牌的運動員站在領獎台上激動的哭了,我是多麼羨慕啊!我想如果我也站在領獎台上,胸前掛著用苦與累換來的閃著金光的金牌時,別人也會用羨慕的眼光來看我的。那時我就會有自豪感,因為我感覺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眾所周知,楊揚後來果真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王濛,礦工的女兒。2005年我去七台河,見到王濛的父親。當時他開著一輛嶄新的黑色轎車,驕傲地對我說:「瞧,姑娘給我買的!」

我對王濛說:「看你在冰場上敢打敢沖、誰都不懼的架勢,小時候肯定淘。」王濛笑說:「淘不淘都挨打。」10歲那年,教練馬慶忠到學校選苗子,一眼把她相中了。小王濛很快顯出她出色的運動天賦和冰感,經常把男孩子甩得老遠。當時馬慶忠帶她練直滑大道,孟慶余見了,覺得這孩子反應機敏,衝勁強、發力快,決定親自帶她改練短道。實踐證明,這種選擇更利於發揮王濛快、猛、靈的特點。冰上基地很多專業人士看了她滑冰,都嘖嘖讚歎,說這小姑娘上了冰「就像腳下抹了油一樣。」沒想到,進入發育期,小王濛身體忽然發胖了,教練猛給她加大運動量,就是瘦不下來。老爸特意給她買來一套連體減肥服,渾身上下不透氣,每天陪著她到老體育場跑步,一跑就是30圈。跑完脫下來,褲腿的汗水嘩嘩流。還嚴格控制飲食,一天兩頓飯,一頓就吃一兩半。餓了就吃黃瓜,家裡備了一大筐,吃得王濛眼睛都綠了,但體重還是降不下來。父母唉聲嘆氣,孟慶余和馬慶忠也唉聲嘆氣,甚至對王濛的運動前途有些失望了。王濛天生倔,別人越說她不行她越覺得自己行,「我就是厲害,咋地吧!」14歲時,她瞞著教練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報考省體校——那真叫我的青春我做主!2002年,在世界青少年短道速滑錦標賽上,18歲的王濛初出茅廬便奪得500米冠軍,這是中國青少年在此項賽事上獲得的第一塊金牌。從此她一發而不可收,開始了一個所向披靡的「濛時代」。

劉秋宏也是礦工的女兒。

美麗的臉龐,美麗的笑容,美麗的衝刺,美麗的堅持,當然還有痛並快樂著。在國家隊,她和王濛都是主攻500米和1000米的選手,兩人又是同鄉,由此成為最好的搭檔。2010年1月,秋宏在訓練中不慎摔倒,右腳冰刀在左側大腿上划了一個12厘米長的傷口,縫了上百針。此時,距離溫哥華冬奧會不到一個月。病榻上,她一次次暗中流淚。她多麼渴望自己能儘快恢復,搭上溫哥華冬奧會的末班車啊!但是,2010年1月29日,中國短道隊從北京首都體育場出發時,隊伍中並沒有劉秋宏。那天她剛從醫院換藥回來。她的身影在車門外,她在為隊友們送行。車上的王濛和好幾位隊友哭了,秋宏也哭了。

國家隊主教練李琰像母親一樣,惦記著所有隊員。十幾天之後,劉秋宏奉命飛往溫哥華與短道隊會合。她在場外見證了隊友包攬女子全部四金的輝煌。2014年索契冬奧會,秋宏以主力隊員身份出征。在500米半決賽中,因受隊友摔倒影響,秋宏痛失良機,無緣決賽。閉幕式上,領隊和教練讓秋宏作為中國代表團的旗手出場,這給了她極大的安慰。值得讚美的是,屢遭挫折的劉秋宏終於挺住了。在同年舉辦的世錦賽上,劉秋宏和隊友終於斬獲女子3000米接力金牌。

殘障孩子的冰雪新天地

1980年春,8歲的張傑參加了小學運動會,孟慶餘一眼看中了這個機靈勇敢的小丫頭。家裡窮,買不起冰鞋,孟慶余找來一雙又大又肥的舊冰鞋,用鞋帶兒纏上五六圈,才能把小張傑的腳勉強固定在鞋裡。

1985年,張傑參加全國青少年速滑錦標賽,一舉包攬少年組5枚金牌,引起極大轟動。此後她又先後獲國際獎牌十餘枚、國內大賽獎牌200餘枚。

1995年,由於傷病纏身,張傑不得不選擇退役,進入黑龍江大學學習。畢業後,她前往日本,與數年前去了那裡的丈夫董延海會合。或許正因為自己遭遇傷病而不得不結束運動員生涯,張傑在日本選擇了學習康復技術、營養學和智力障礙者康復專業,先後獲得《調理士資格證》《智力障礙者介護資格證》和《高齡者介護資格證》,這為她和董延海後來在日本謀生和創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工作有了,收入有了,房子也有了,兩口子甚至還在海邊買了一棟小別墅。

日子儘管過得舒心,但張傑時常思念著家鄉和父老鄉親。每年,她和董延海總是抽出時間回到故土看看,聊聊家鄉短道速滑事業的發展,覺得家鄉的玉米高粱都「香到骨頭縫兒里」。進入新世紀,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快,令人振奮的消息不斷傳來,張傑的思鄉之情和報國之心愈來愈切。她對董延海說:「我們回去吧,再不回去我們就老了,白活了。我們還有二十年的好光景,應該為家鄉作些貢獻了。」

2011年,兩口子放棄在日本的寧靜而優渥的生活,回到家鄉。七台河市委市政府把他們視為「特殊人才」並重新吸納到體制內以方便工作。經老體育局長伊才波介紹,張傑和董延海找到七台河特殊教育學校的白兆祥校長,希望能為智障孩子的康復和開展冰上運動做些工作。白校長很高興但又有些擔憂。他擔心張傑不能長期堅持,會不會「走個秀」,又把孩子扔下走人了?他誠懇地說:「帶智障孩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工作,他們的心靈很封閉,行動很怪異,甚至吃喝拉撒都不會。教正常孩子,一個動作說一遍就行了,智障孩子可能三個月半年都學不會,你能堅持嗎?」張傑笑了,她詳細介紹了自己在日本十一年的學習歷程以及對智力障礙者運動康復的專業知識。白校長激動地說:「感謝你有這樣美好的情懷!把智障孩子們送上冰,等於為他們打開一個充滿歡樂的新世界,太有意義了!」

張傑在140多名殘障學生中選拔出有行走能力的孩子26名,其中聽覺障礙5人,唐氏綜合征4人,自閉症1人,精神障礙、行為障礙、智力障礙16人。2014年10月21日,董延海和張傑穿上漂亮的運動服,在全校師生面前做了特奧速滑隊的第一堂展示課。26個懵懂無知的孩子向著他們未知的冰雪世界揚帆起航了。最初的困難是可以想見的,鞋帶不會系,說話不清楚,走路摔跟頭,去衛生間也要人照顧。但一年多以後,孩子們發生了點點滴滴的可喜變化。

自閉症孩子「小一」從不與人對視,他卻把稚氣而充滿感情的第一次擁抱送給了張傑。「小豆包」不再脆弱和哭泣,變得勇敢而堅強,冰上技能大幅度提高,情商也進步得令人吃驚,如今口齒伶俐,發言時臉不紅心不跳。「萌萌噠」剛進隊時走路不穩,腳跟不會著地,左右腳一直穿反鞋,根本聽不懂老師的話語和指令。如今她能夠以標準的姿態滑冰,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大寶」的踝關節軟到沒有任何力量,精力無法集中,如今可以自由滑行,可以獨立去衛生間,生活自理能力大大增強……這一切讓家長們大為震驚,說張傑就像「冰上天使」,創造了人間奇蹟。

2016年冬,張傑帶著三位小運動員大唐、小豆包和萌萌噠,飛赴奧地利世界特奧會。場上,發令槍一響,萌萌噠快速蹬冰,幾個箭步就沖了出去,第一個衝過終點!張傑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個曾經支支吾吾說不出話,聽不懂指令,做不出動作,只會用腳尖走路的女孩子,在特奧會上奪得中國速度滑冰首金!接著,大唐在落後的情況下奮勇超越,逆襲奪冠,先後收穫兩枚金牌。小豆包也奪得一金一銀。三名小隊員共獲得四金兩銀。

丈夫董延海也沒閑著。為響應我國政府向國際奧委會作出的「三億人上冰雪」的莊嚴承諾,他創造性地提出,在全市有選擇地建立一些「特色學校」,由專業教練培訓體育老師,再由體育老師培訓學校重點班。果然,這項創新性工作催開了更多的冰上小花。全市共確定10所特色學校,擁有了316名重點培養的小隊員。

為支持發展全市的冰上運動,近年來,七台河投入近千萬元,為各學校配發了冰鞋、頭盔、輪滑等訓練器材。為鼓勵入冬以後各校積極澆冰場,每塊給予3萬元補貼。短道速滑列入七台河中考,2017年全市4300多名初中畢業生中選考速滑項目的有3720人,占報考人數的將近90%。2017年,在黑龍江省少兒短道速滑聯賽中,七台河小運動員再度名聲大振:女子丙組(按年齡分組)包攬前四名,男子丁組包攬前三名。

從1976年功勛教練孟慶余首開冰上訓練開始,七台河走過40多年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非凡里程。

七台河,是一座「手握秒錶的城市」。

(作者:蔣巍,系報告文學作家,其作品《人生環行道》《在大時代的彎弓上》《大洋的此岸與彼岸》分別獲全國第二、三、四屆優秀報告文學獎)


推薦閱讀:

水塔,水塔!
武漢有哪些好?
濟南是個怎樣的城市?來過濟南,或住在濟南的人,都可以說一下

TAG: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