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內經》論汗
汗是人體正常生理機能的重要表現,汗證亦是臨床常見病證。汗出異常在多種臨床疾病的診斷中具有獨特價值。《內經》有關「汗」的論述計有200餘處,其中許多內容被現今臨床所忽略。為更好了解「汗」在人體生理病理中的重要意義,本文就《內經》有關「汗」的論述予以系統梳理。
1.汗的概念
「汗」,《說文解字》註:「汗,身液也。」《素問·評熱病論》云:「汗者,精氣也。」後世醫家對此也多有闡發,如高士宗注云:「陽氣有餘,內加於陰,陰得陽而外出,故謂之汗。」吳鞠通云:「蓋汗之為物,以陽氣為運用,以陰精為材料,蒸化而為汗」。故而汗為陽氣蒸化津液,由肌表毛竅排出體表的液體。
2.汗出機理
《內經》有關汗出機理的論述十分詳盡。汗出不僅與陰陽、營衛、臟腑關係密切,還受四時氣候、情志變動、生活起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2·1汗與營衛氣血的關係
生理性汗出的基本原理是陰陽相和、營衛調和。如《素問·陰陽別論》載:「陽加於陰謂之汗。」其本意是講述三陰三陽經脈陰陽變化的發病及預後,後人常藉此說明汗出的機理,即陽氣的氣化功能與陰精在和合的狀態下相互作用則產生汗液。《靈樞·營衛生會》云:「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素問·舉痛論》謂:「營衛通,腠理開,汗大泄。」說明衛陽行脈外,營陰行脈內,陰陽二氣,表裡相從,衛氣運行有度,營氣隨之而行,水谷所化生的精氣輸布全身,腠理開闔正常,汗源充足,汗液得以正常排泄。
營衛之氣的協調運行是汗液正常排出的基本條件,《靈樞·決氣》云:「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靈樞·本臟》載:「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均論述了由上焦所宣發的衛氣,具有控制汗孔開闔,調節汗液排泄的作用。所以,衛氣在汗出的過程中處於主導作用。
2·2影響汗出的其他因素
人體的營衛氣血受自然氣候及飲食起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內經》對此多有論述,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論》云:「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素問·生氣通天論》載:「因於暑,汗。」指天氣炎熱則人體氣血浮越,腠理開泄,而汗出頗多。《靈樞·經脈別論》《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等篇則論述了「飲食飽甚」、「驚而奪精」等因素對汗的影響,說明飲食變化、情緒變動等起居活動皆會通過影響氣血的變化而導致汗出。
3. 汗與五髒的關係
「汗出溱溱是謂津」(《靈樞·決氣》),而津液的生成源於五臟之精。所以,汗液的產生和排泄與五臟均密切相關。同時,五藏氣血津液的功能失調,或內外邪氣影響,則可引起營衛失調,腠理開合失度,從而導致病理性汗出。
3·1脾乃汗之源
汗液的化源為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故《素問·評熱病論》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脾主運化水谷化生氣血津液,營血津液可化而為汗,故脾乃汗之源。若過勞或「醉飽行房」則脾氣受損,衛氣不足、收攝無力而汗出異常。故《素問·經脈別論》云:「搖體勞苦,汗出於脾。」《素問遺篇·本病論》曰:「醉飽行房,汗出於脾。」
3·2心乃汗之主
《素問·宣明五氣》云:「五臟化液,心為汗。」《黃帝內經素問集注》載:「心主血,汗乃血之液也。」心主血,津血同源,而津液由汗孔散於體表則為汗,故血汗同源,汗為心之液。所以,《靈樞·營衛生會》有「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之誡。病理上,心陽虛則衛陽不固,出現自汗;心陰虛則不能斂陽,虛陽迫津外泄,並伴有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等症。
3·3肺乃汗之關
《素問·經脈別論》云:「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肺主宣發衛氣,外合皮毛。肺的宣發作用可以化津為汗,並使腠理開闔有度,汗液排泄正常,故肺為汗之關。若肺氣不足固攝無力則能引起「灌汗」。
3·4腎乃汗之本
《素問·逆調論》載:「腎為水藏,主津液。」津液的布散、汗液的調節與多臟腑有關,但腎中陽氣是推動臟腑氣化,促進水液代謝的原動力;同時,主司汗孔開合的「衛氣出下焦」,因此,腎陽為衛氣之根,腎乃汗出之本。《素問·經脈別論》云: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素問·水熱穴論》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說明過勞可損傷腎精腎氣,致使腎虛汗出。
3·5肝乃汗之制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氣行則津布,故肝的疏泄作用能調控津液的輸布代謝。《素問·經脈別論》云:「疾走恐懼,汗出於肝。」肝在體合筋,肝血藏魂,疾走能傷筋,恐懼則傷魂,故其汗出在肝。
與後世臟腑辨證的方法不同,《內經》主要是從致病因素、發病途徑與五臟生理機能的內在聯繫入手把握「汗」與五髒的關係,體現了「審因辨汗,五臟分證」的特點。
4《內經》常見汗證
《內經》有關汗證的記載頗多,以「汗」直接命名的汗證,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之「肺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乃氣虛自汗。《素問·藏氣法時論》所謂「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為腎陽虛盜汗。《靈樞·經脈》云:「陰與陽分離,離則腠理髮泄,絕汗乃出。」絕汗,又稱脫汗。不直接以「汗」命名的汗證,如《靈樞·營衛生會》云:「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故命曰漏泄。」《素問·病能論》載:「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風。」漏泄、酒風,又稱漏風,是以汗出如漏為特點的病變。
5辨汗診病
辨汗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之「汗出偏沮」乃預測中風偏枯的重要條件。《靈樞·痹論》則認為「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是濕痹的指征之一。
辨汗是判斷疾病預後的線索,如《素問·玉機真藏論》雲:「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辨汗對於五實證的預後判斷有重要作用。另外,《素問·診要經終論》將「絕汗」視為太陽經脈氣絕的重要表現。《素問·評熱病論》則以「汗出輒發熱」與「三死證」綜合判斷「陰陽交」的預後。
6汗法述要
汗法主要指通過發汗以疏解腠理、宣通肺衛從而祛邪外出的治療方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明確了汗法的應用原則及立論根據。
邪氣在表,常以汗法解表愈病。六淫邪氣客於肌表者,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雲:「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瘡瘍早期見表證者,亦可發汗祛邪愈瘡,如《素問·五常政大論》雲:「汗之則瘡已。」
汗法不僅可以治療表證,亦可解郁除熱治療五臟熱證。如《素問·刺熱》載:「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卧,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說明各臟在其臟氣當旺之時,有利於正勝邪退,汗出而熱退病癒,所以運用汗法治療五臟熱證應當把握愈病的時機。
7結語
《內經》論「汗」散見於多個篇章中,內容豐富,富有特色,涉及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預後等多個理論環節,具有內在的系統性,其「審因辨汗、五臟分證」的特點尤為突出,可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是中醫學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的具體體現,值得進一步挖掘整理。
(作者系山東中醫藥大學學生)
推薦閱讀:
※中醫抗癌並不靠抗癌藥
※一刻艾-對症下灸丨女性更年期綜合征的艾灸療法
※我負中醫 中醫負我
※老中醫:猛推10種補腎秘方,誰能想到第一竟是它!
※中醫常用最強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