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孫祿堂武學對儒釋道思想的融攝(中)
(續上期)
二、順逆之運用與無極太極的展開
道家道教由先後天的區分派生了順逆的概念:認為從先天虛靜之無形到後天有形之運用,即從先天到後天為順,反之,由後天返先天則為逆;尤其道教內丹學賦予了順逆修鍊的豐富內涵,認為生命力順向的流動是一種耗散本真之氣的過程,而以逆向修鍊的還虛之道為修行根本路徑。道家道教順逆與還虛的思想亦被孫祿堂融匯汲取,並綜合《老子》的無極和《周易》的太極範疇,而運用於其武學體系的具體建構。
順逆的思想最早也是源於老子,《道德經》認為:順著生命功能的自然發用就是順,其結果就是「物壯則老。」(30章)而「反者道之動」(40章),只有對生命自然功能的逆反運動,才能「復歸於無極」(28章)而回到本然的虛靜大道,同時也就是「復歸於嬰兒」(28章),讓生命恢復充滿先天能量與本然活力的狀態。老子哲學以道的方向對順逆作出了規定,而丹道家則賦予了順逆豐富的修鍊內涵。如紫陽真人言:「作金丹之道與生身事同,但順則成人,逆則成仙。順逆之間,天地懸隔。只要逆用陰陽,自然成就。」更具體地講,就是「人成年後,就落入了情慾之後天,在情慾的滿足中成了凡夫凡母,生命能量隨之耗散,內丹學修鍊的一個主要原理就是在身內進行自身的陰陽交媾,煉精化氣而完成生命能量的逆轉。丹道家認為,普通人自然生命的順向演化是一個追逐物慾消耗精神的過程,只通過修行,通過意識的由執實而還虛,對後天精氣等能量進行逆轉和升華,如此才能回返到至虛的先天大道。
孫祿堂武學對丹道之順逆思想亦進行了吸收轉化,使之成為拳術修習者轉化後天血氣,培育先天元氣和求得內勁的主要練習方法。在孫祿堂武學,順即是從先天到後天的展開,具體而言就是後天有形之身通過拳術形式的展開;逆則是從後天到先天的回返,體現於拳術就是通過身體伸縮形式引導的後天血氣精神的內化升華。
孫祿堂認為:拳學中之順逆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內在統一於拳術內勁之鍛煉過程。「拳中之內勁,是將人散亂於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于丹田之內,與丹田之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此謂拳中之內勁。」順逆其實就是用拳術蘊含伸縮性的肢體動作引導,將後天散亂之精神和血氣內化,與丹田氣相交融,從而使內勁充盈,逐漸達到先後天的渾然一體。拳術順逆的修習與圓融一體不可能一蹴而就,「拳術未習熟時,似乎有分順伸逆縮,判而為二之意,其實是先後天氣力不符,故有分而為二之理。」順逆的練習是一個先後天相交相應而逐漸渾然一體的過程。拳術順逆之開始的練習應注重順中用逆,其意在縮,「用規矩之法則,縮回身中散亂馳外之靈氣,返歸於內。」順逆之收縮的練習其意不在局部之形體表現,而在於一氣渾然整體性之收縮。「兩儀者,是一氣收縮之理。」 「收縮之理,喻地之四周皆高,當中有一無底深穴,四周之水皆收縮於穴中之意。」而拳術順中用逆和一氣收縮的練習本質上是為了習拳者能由後天狀態返回先天境界:「用功練去不要間斷,練之至虛,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具妙,與道合真之境。」當先後天相交融而渾一,拳術的練習終將進入至虛的境界,甚至根本上已經成為一種丹道的還虛修行工夫。
孫祿堂以丹道家區分先後天並重視先天的思想為其拳學修習的根本性指導原則,以丹道家順逆運用的具體修行技術為拳學培元和鍛煉內勁的主要方法;同時又將先後天、順逆等思想和《老子》的無極和《周易》的太極思想相融合,從而吸收漢代元氣論,周敦頤《太極圖說》,丹道家陰陽修鍊學等思想,從而建構起一套完備的拳道合一之武學體系。
無極說最初源於老子,老子《道德經》言:「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28章)以無極為有道者至虛合道之狀態。太極最初則出現於《易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原義主要在說明卦象的演繹與生成。而《道德經》又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則表示道對萬物的創生。無論是《易經繫辭》卦象演繹生成論,還是老子道的創生論,都可以歸結為一種宇宙生成論,即以太極或無極之道為天地宇宙的生成之源,萬事萬物都以此本源狀態為開端而演化和發展。漢代哲學重視元氣論,認為太極是天地最初陰陽未分時的元氣,兩儀即太極演化生成的陰陽二氣。宋明理學的開山,北宋大儒周敦頤《太極圖說》則對此一套宇宙生成論作了理學的總結:「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首先將無極太極結合,以此闡釋了陰陽五行的順向生成和逆向演繹。孫祿堂正是在吸收儒家道家無極太極宇宙生成論思想的基礎上,又結合丹道的修行論,從而建立起由無極——太極——陰陽——三體四象——萬物八卦的一套動態整體生成論之武學體系。
孫祿堂對無極和太極的闡釋是以他深厚的拳學修習工夫體驗為基礎的。其形意無極學對無極的解釋為:「無極者,當人未練之先,無思無想,無形無象,無我無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氣渾淪,無所意向者也。」以無極為練拳之先,修習者懸置日常意識而物我兩忘的身心渾然狀態。八卦拳學對無極有進一步闡釋:「無極形式者,當人未學之先,心中混混沌沌,一氣渾淪。」 「靜為無極體,動為無極用。若言其靜,則胸中空空洞洞,意向思想一無所有……若言其動,則唯順其天然之性旋轉不已……胸中雖空空洞洞無意向思想之理,但腹內確有至虛至無之根,而能生出無極之氣也。」認為無極不僅僅是無思無想的一種渾然忘我狀態,且有產生無極之氣,生成原始生命能量的功用;無極不是純粹的靜,而動靜之義皆所蘊含,靜為體而動為用。太極拳學對無極的闡釋則是:「身心未知開合頂勁之靈活,但順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強調無極之動的一面,以解釋太極一氣的生成。
而對太極的解釋,其形意拳學言:「虛無生一氣者,是逆運先天真一之氣也。但此氣不是死的,便是活的,其中有一點生機藏焉。此機名曰:先天真一之氣。」 「內外總是一氣之流行。」以無極態內蘊一點生機,以此為太極一氣生成的來源。八卦拳學則言:「太極形式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左旋之而為陽,右旋之而為陰,旋轉乃一氣之流行。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時下則下,時上則上,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不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也。……此氣是天地之根,陰陽之母即太極是也。」明確以拳術中太極源生於無極態,以太極為活潑旋轉一氣之流行,而陰陽開合皆其運用。在太極拳學中,孫祿堂對太極作了進一步闡釋:「太極者,在於無極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虛靈之極點,其氣之隱於內也,則為德;其氣之現於外也,則為道。內外一氣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陰陽。故拳術之內勁,實為人生之基礎。」這裡孫祿堂具體講得太極一氣的方法,在於先在無極態中,求得至中和至虛靈之極點,由無極中和虛靈之極點到太極一氣之流行,內蘊為生生之德,外展則表現為拳術之道,拳術內勁由此出,人生命之活力亦以此為源泉和基礎。
孫祿堂在其武學真實修為體驗的基礎上,對傳統儒家道家之無極太極的思想內涵作了拳道現象學的闡釋。認為無極態能激發人的原始生命本能,蘊含生機而成為太極一氣生成之源泉。由無極而太極,人本然的生命能量由此而得到培育和發用,作為拳學核心之內勁亦由此而出。「道至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 「道自虛無生一氣」即是無極而太極。如此看來,由無極而太極不但是拳術內勁培養的關鍵,也可以說是孫祿堂拳學生成論的核心,孫祿堂的整個武學體系正是由此而得以動態整體的展開。(待續)
推薦閱讀:
※解決問題的思路是怎樣的?
※啟蒙思想導致廢奴?
※所謂新思想,都是舊主張(熊培雲)
※亞當·斯密的「私利」與「道德」思想
※新刊 | 趙剛:人已走,茶未涼 ——善本藏家之外的清代書籍和思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