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良的智慧

蕭何、韓信、張良並稱「漢初三傑」,但他們三人的命運卻不盡相同。蕭何可視為劉邦的幕僚長,雖位列第一功臣,卻為劉邦所猜疑,被捕下獄,險些喪命。韓信擁兵自重、戰功赫赫,但素來為劉邦所猜忌,最終難逃被誅殺的厄運。三人中惟有「漢初第一謀臣」、「謀臣中第一高人」張良,成功地扮演了「帝王師」的角色,始終受到劉邦的尊重並進而得以善終。那麼,張良是憑藉一種怎樣的智慧,既贏得了劉邦的信任又保全了自我呢?

  我認為張良之所以能保全自己是由於以下三個原因:一,張良長期留在劉邦身邊(張良多病,不曾專任將帥帶兵作戰,他一般是作為出謀獻策的謀臣跟隨在劉邦身邊),因此使劉邦對他少了幾分猜忌;二,張良深諳劉邦的為人、喜好、愛憎,因此他一般不去觸犯劉邦;三,張良有著足夠的智慧。

  張良的智慧集中地表現在以下兩點:

  一、高超的政治智慧。張良少時幸遇黃石公,得以學習《太公兵法》。他成熟、沉穩、機智、多謀。張良的政治智慧有兩次展示:一次是諫止復立六國;一次是迎四皓以解太子危。在這兩次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張良充分地表現出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張良的政治智慧表現在:向君主進諫時,能將自己置於一個恰當的位置,既雄辯,又不張揚;既指明利害,又不置君主於尷尬之地。他知己知彼、把握分寸、剛柔相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很懂得批評的藝術。這一點很重要。我們都知道中國人是很看重面子的,尤其是當領導者。如何恰如其分地向領導進言而又不使自己陷於被動境地,這的確是一個值得琢磨的大問題。歷史上有多少能臣賢將是死於直言強諫。張良在這一點上有著他高超的智慧,這是他得以保全自己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高深的人生智慧。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幾乎成為一種規律。劉邦生性多疑、用人又防人,因此張良也面臨著同樣的結局。令人慶幸的是,張良是一個清醒的智者。他深知劉邦是一個只可共患難,不能同享福的人。因此不待劉邦動手他就向劉邦請辭:「我家世代是韓國的丞相,韓國滅亡之後,我不惜萬貫家財,為向秦國報仇,天下都為之震動。如今我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卻成了您的老師,封地萬戶,位至列侯,對於一個平民,這已經是盡頭了。我張良能有今天已經很心滿意足了。從今我將拋棄人間俗事,要學那神仙去了。」於是張良躲到終南山去練習辟穀之術,終於得以善終。歷史上有多少賢良忠臣因為沒能適時功成隱退而慘遭殺戮。急流勇退儘管從理論上講是有一些消極,但它卻是特定條件下保全自我的一個上上策。急流勇退是需要勇氣的。它是一個割捨名利和靈魂掙扎的過程。能夠急流勇退的人是勇者,更是智者。

推薦閱讀:

謀聖張良之妙計安天下、建功立業
漢留侯·張良的——智慧人生路
為什麼助劉邦打敗項羽的第一功臣不是韓信,不是張良,而是蕭何?
張良為何不阻止劉邦殺韓信?
漢張留侯祠(張良廟)

TAG:智慧 | 張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