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康震(百家講壇聽課筆記)

(

韓愈·康震

(2010.1.24—2010.1.28)

一、考試進行時

從茅坤開始,唐宋八大家定名。在他看來,這八人散文寫得好,作為時人學習的榜樣。我們今天學習的目的在哪呢?我們還要學習人格道德境界。

八人的詩詞加起來有九千首,散文有一萬二千多。全唐文,我們所知道的文章也不過兩萬多,全唐詩現在知道的也不過五萬餘首。而他們最長壽的蘇洵,他們的創作是驚人的。他們中有三人歐陽王安石蘇轍,前後擔任過宰相,翰林學士三品有蘇軾等,四人做過中書舍人,六人是進士,六人做過地方行政首長。這些經歷是古代官員行政經歷的縮影。

生於768年,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位於唐宋八大家之首。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世有伯樂」,這些是韓愈的名句。韓愈的影響力比柳宗元大,長期活動於長安與洛陽。柳宗元被貶時間長。而且,蘇軾對他有評價:「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文章從東漢六百多年的時間裡都趕不上他的,文章獨樹一幟,是文章大家。道,舉起複興儒學的仁義之旗,用孔孟來治國。溺,指的是沉淪。忠臣,他為表明自己的看法,勸諫皇帝不惜直言犯上。勇奪三軍之帥,指的是什麼?當時有節度使想謀反,他一介書生單刀赴會,讓藩鎮臣服,立下大功。這種評價全面。

三歲時父母雙亡,後來由嫂子撫養。三次科考卻名落孫山,第四次才榜上有名。

科舉難考,錄取人少。宋代三百年錄了進士四萬人左右。唐代不到三百年錄取不過四千多人。三四十到十來個,太難了。錄取人少,有人艱苦地考,四次考上算不錯了。唐代文人像黃滔考了二十三年。劉得仁考了三十多年,到死也沒考中。曾有一年錄了五個老人,兩人過了七十,三個過了六十。這是五老榜。一生中最好的時光都錯在了科舉道路上。所以,韓愈嘗到了科舉對人才的折磨。適應考試還能堅持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才華,太難了。他為什麼考中了呢?

這一年千人參考,錄了二十三個。主考官是陸贄。這是大政治家。唐德宗時的優秀政治家。務實雷厲風行。他善於寫駢文,但他更傾向於散文。而這時主要看的是駢文。這次風格碰上了,得到了陸的賞識。副考官是梁肅,本人是唐古文運動的先驅。23人中有8人是他推薦的。後來都是著名人物,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這一榜稱為龍虎榜。才華重要,機遇也重要。沒有陸贄,命運如何難說。

唐代科舉規定,還不能立即做官,還得考吏部考試,像今天的公務員考試。吏部與博學宏詞科考試。韓愈參加了考試。第一次沒中,吸取了教訓,給當時考官崔元翰寫信,談到,考試結果不公平,剛結束時,就有人說「某得矣」,說消息靈通。一天內,不同消息來了九次。他跟考官說有問題。有人情作用。還告訴他,我從來不到高門家去走過沒送過禮,他們不知道我的名字。我考中進士是主考官賞識,我承認這個命,我等著同樣的命,不知道是命還是人情在起作用。我也走不出那一步,想來想去,還是聽天由命吧。他還說,我還年輕,還有機會。我才二十六,還可以,豈為晚哉?我還有雄心在,斯道未喪,天命不欺。不相信自己一直窮下去。這是窮小子的宣言。

韓愈能不爆發嗎?四次考進士,這次再考不上,他急了。給宰相直接寫自薦信。他給宰相寫了第一封信,他說,我今年二十七八了,考了四次進士,三次博學宏觀世界詞科沒考上,我連吃飯的錢都沒有。我如喪家之犬。現在這套科舉制度,有文采能通過考試,但是有真才實學的人,不會永遠不得入門?宰相就是向天子推薦真才的人,我就是你要找的。等宰相的迴音,到十九天頭上,寫第二封信,他舉例子說,如果有人遭了水災火災,不管怎麼樣,聽到呼救,都會有人搭把手的。我處在窮累中,救我的人是您。等,等了二十九後,沒收到回信。他寫第三封信。我聽說周公薦人才不遺餘力。起碼應該推薦人才吧,不能裝傻吧?是宰相的樣子嗎?這不是春秋戰國,我沒地方去了。給我個位置我才能報效祖國呀。結果仍是泥牛入海。

當時宰相有三位,人才選拔人渠道,有正常程序。即使宰相也不能輕易打破常規。各種矛盾與人際也複雜,他的積極態度不正常。後來有人會認為應該大度,不要過急嘛,有失體統。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唐代要出人頭地,真困難。他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不是為官做,他要用儒家撫狂瀾,要為國家做事,所以才著急。這種態度代表一大批出身寒微的讀書人的命運。這種呼喚是不平之鳴。不能沉默。他考不上博學宏詞科,除了文章與流行風格不合,遇不到賞識的人,還有他個性的寧折不彎,年輕時給許多人寫過自薦信,但他寫這些同時要告訴對方正確的做法,不卑不亢。看不出窮酸氣。這樣的人才能成為千古文宗。

二、理想照亮現實

唐代考中了進士,但沒考過吏部考試,可以去地方節度使做幕僚。有許多人也願意去幕府做幕僚。韓愈要走的就是這條路。這是辛苦的路。協助節度使處理一些政務,韓愈不滿意這樣的差使。節奏僵硬少人性化。韓愈剛來,小吏就拿來時間表。神奇的表,規定從九月到來年二月間清早上班晚上回家中間不休息。這個規定讓他驚訝。難接受呀。就給節度使寫信,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非愈之所能也。建議他上午五點或七點上班,十一點多下班,下午五點或七點上班,晚九點下班,改得人性化一些,好不好?下級對上級,不能一個尺子衡量,得量力而行。寬鬆一些,氣氛會和諧一些,辦公效率就低。他對這樣的作息討厭。這是第一。第二,在當時,科舉進士做幕僚是雙向選擇時期。節度使對文人也有選擇,有才華能幫助開展工作,就喜歡。文人做幕僚,是上下級關係也是賓主關係,得尊重,以禮相待。韓愈就從這說起,提升到了孔孟之道的高度。孟子當時說過,天下諸侯,水平都差不多,原因在都喜歡用聽話的人,不喜歡能夠教導諸侯的人。忠言逆耳嘛。到您這兒來做大事是為道義,凡為利益的人不可能忠君的,凡為道義的人就會忠君。如果我個性受到壓抑不敢說話,就麻煩了。他的水平就在,小事件有但沒有小問題。第三點是工作品級低,工作瑣碎,他會憋屈。這地方兵亂,差點禍害了家庭。他在這工作不滿意不順心的。

註定他不會在藩鎮呆太久。多方求告,上調回京,人生境遇有哪些改變呢?

當時國子監有幾等,一等招三等以上的子弟,二是招五品以上的,再就是四門學,招以下的子弟。這個老師四門學博士,相當於講師。比呆在節度使好。但這畢竟還窮。唐時,國家學校不富。老師都窮。他在做四門學博士時,家庭大了,有夫人孩子侄子的家自己的親戚,三十多口人。長安物價高,靠一個人的工資養三十多人,養得不飽不暖。他寫過詩《苦寒》,冷餓饑寒,沒一點熱乎氣,掙少人多,不到三十歲的他生活壓力大,牙齒都掉得厲害。視力下降,眼昏花,對光線不敏感,頭髮白了。這是窮病,這是生活的本質,酸楚。他是要平天下的。怎麼辦?顧家,不放棄理想。求人,還得堅持人格。這是兩難選擇。在信里,他分析說,「至於汲汲於富貴,以救世為事者,皆聖賢之事業,知其智能謀力能任者也,如愈者,又焉能之?」《與衛中行書》。許多人求富貴,我不是為衣食,是為將來從聖賢事業打基礎。原來趕考時窮得靠救濟,到了方鎮節度使好些,但這不是我的終極目標,我願意窮酸地走是因為我的理想沒放棄執著沒變。從科考到做官,磕磕碰碰,窮酸就是因為他沒放棄自己的理想,光大孔孟,建設大唐。這條路走得艱難。所以,在他看來,功名與金錢沒錯,追求過程中不能放棄理想與執著。這是他為什麼跟節度使提意見的原因。這些條件是別人無法接受的。但韓愈雖怕貧窮,他不會苟且與妥協。詩中也把個人命運與國家聯繫起來。隆冬過去,朝風應該變化,著力選拔人才,不能讓人再這樣窮下去了。這首詩全部寫下來,可以發現個人的苦影射朝廷的事。這與杜甫的詩相近。

此時他廣收門徒,並寫下《師說》,這成為名篇。這篇文章提出重大命題,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吾師道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小的社會地位低的,未必不能當老師。聞道,是當老師的前提。師生地位的關係是相對的。一個根本的要素是對知識的尊重,在知識面前人人平等,不依財富論高下。這在今天是常識呀,怎麼是名篇呀?憑什麼這樣的簡單的道理就是名篇?唐代社會風氣不僅不能為師而且恥於為師。唐代長安像杜氏就是望族。韋應物長安姓韋的,長安韋杜離天尺五。離天子只一尺半。柳宗元也是,河東望族。這些望族地位高。他們做官,世襲官位,這些人不存在獎掖後學的問題。他們是含著辦公室鑰匙出生的。天生我材能當官。學習拜師是白搭,祖輩關係才重要。為師之道,重視知識,這在唐代就體現在科舉考試中。只有這個考試才能讓平民成棟樑。他科考不順利,原因正是不跑關係,沒有背景。只能憑著書才華來。寫《師說》正是針對這種情況。這正是呼籲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號角。我們感受更應該是對人才對知識對教師職業的獨特理解。這時他不過三十五歲。這時,這篇文章體現的是思想家的深邃與遠大。

三、敢問路在何方

這回求的是李實。當時是工部尚書兼京兆尹。首都市長。他要稱讚人家兩句再提要求。赤心事上,憂國如家。今年長安旱災,可是你轄下安定,是你治理得好,各種制度得以實行。筆下的李實與實際情況一樣嗎?不一回事,剛好相反。這人在地方為官剋扣軍餉,引眾怒,要殺他,他從城牆上溜回了長安。這人是正宗皇親。李淵後代,唐德宗寵信。對屬官不滿意就調走安排自己的親信。一年遭災,免租,可是他加重了租稅,百姓只得賣兒賣女,他被貶時,百姓打算揍他,他只能開溜。韓愈寫過許多自薦信,沒迴音,他沒法選擇,只能看誰說得上話。他是有骨氣有個性的人,不放棄自己的人格,但是再偉大有時也要飛得低。也並不意味著他不犯錯誤,也更不意味著從此就放棄自己的原則。身在污泥中不染是重要的。

不久,他被薦為監察御史。雖然曾被迫說過違心話,但是他不放棄自己的理想,一旦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會舉起旗幟來。他誇過李實,秋天遭了霜災,可是實際情況是朝廷知道遭了災,下令減災,李實說到秋天,莊稼良好,沒問題,詔令收回了,照收。李實讓各級徵收,百姓沒吃,交什麼呀,有人甚至賣兒女。韓愈得怎麼做呢?有戲子編了民謠,嘲諷李實,李實抓起他來殺了。百官不敢說話。韓愈站了起來。這是他職內事,上奏章,旱情嚴重,沒人說真話,您不了解情況,暗示了李實的隱情不報,對李實有蒙蔽之罪;您仁愛,該殺的都有體恤之心,何況對這些災民呢?您可不是見死不救的人呀,建議您改正錯誤;這是天下心臟,穩定重要,現在發生災情,百姓應該得到關愛才對,有利於朝廷穩定天下穩定,建議緩收;沒收的不要收了,來年再收吧。這四條沒提李實,沒抨擊的意思,但字字有這個隱含的意思。顧了面子。

韓愈寫過詩,反映朝廷反應,天子惻然反,宰相也覺得有情有義,百姓覺得應該落實執行。韓愈覺得高興。就等著詔書下達,等等吧,詔書下達了,命令把韓愈貶到廣東的陽山縣。離長安四千里。他委屈呀,這是分內事,又沒越職言事呀。給足面子呀,得罪誰了呀?打擊實在太大了。這簡直是誤入歧途。「天子惻然感,司空嘆綢繆,謂言即施設,乃反遷炎州。」本想採取措施,沒想到下詔令貶到遙遠的炎州。監督出發的官就在門口,我妹妹生病,大家請求多幾天,沒答應。不知道一去能不能再見面。許多官員路上就死去了。當時仕途就是如此險惡,說出正確的話,官場給你的可能是錯誤的答案。

陽山在唐時是經濟落後地區,他感覺到這裡真窮。連副職都沒有。沒有人使喚,只十來個小吏,言語不通。只能劃地為字,開展工作。既來之,則好好工作。這時,文壇上的名氣是越來越大。對社會了解越來越深必然成長為思想深邃有才華的文學家與思想家。許多人慕名而來,學習文章與詩歌。當地工作百姓也看到眼中。當地百姓表達敬意的方式獨特,當地百姓起名就叫韓。山也叫賢令山。公道自在人心。他處在艱難中,憤怒,悲痛,但是浸泡在這樣的情況中不會正常。這樣的心路歷程需要反省。道德也要深刻反省,以便走得光明磊落。他靜下心來反省自己的點滴。五條反省《五箴》,總結為三點:一是這些年幹什麼呢,為官場而費盡心機,幾乎放棄自己的人格,也放棄刻苦學習的傳統,行成於思毀於隨;二是如何避禍,有端正的政治理想,但他碰上的黑暗的官場,是不是應該把鋒芒隱藏一點?三是人格存在大問題,恃才傲物,不管多麼艱難,遇到多大困難,現實的黑暗與理想發生衝突,永遠也不會放棄自己的理想。其實更多地是對這些年的挫折的總分析,直折黑暗勢力。結論是堅持本色。要有超強的反省能力,體現的是思想水準問題。這種反省要克服自己的阻力。

48歲時被任命為中書舍人。進了核心權力層。在陽山時被召回,元和元年,唐憲宗即位。這是唐玄宗後數一數二的好皇帝。他繼位後年號元和,十五年叫元和中興。韓愈趕上了好時候。國家大局發生了變化。朝風變化,用人上,宰相用得好,先後有李絳,崔群,武元衡,裴度。前二者還是他同時進士的人。有著重要的交情。他們上台後,政治理念風格與韓愈接近,提攜就重要了。二是,韓愈倡導復興孔孟之道,改變詩風,古文運動上,尉為大觀。思想與文章詩歌他身邊都集合有識之士,他有著巨大影響力。與憲宗的政治意願不謀而合。韓愈終於站到了相當的高度。寫過詩《入關詠馬》:「歲老豈能充上駟,力微當自慎前程。不知休故翻驤首,牽過關門妄一鳴。」進入核心官場後,他到底能不能堅持本色?

四、沙場初點兵

三十年的奮鬥終於讓他成為國家高幹。艱難曲折的奮鬥。這種性格讓他在官場上肯定吃不開,但是他成長從來不看權貴的眼色,他靠的是真本事。但是如果有眼光的領導皇帝看到,大事出現時,一定會得到重用。元和十二年,817年,裴度全權討伐淮西叛軍吳元濟。韓愈是參謀長。他是文官,這可是軍職。是武官,他怎麼能做呢?唐面臨的問題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前者是最顯著的。韓愈時代有四個,與朝有二心,一是平盧節度使,二是成德節度使,三是淮西節度使,四是魏博節度使。後者處於環繞之中。怎麼讓他們效忠於朝廷呢?先從魏博下手,懷柔,先拿下來了。宣布效忠。淮西節度使就孤單了。要打容易,但得師出有名。元和九年,吳少陽去世,吳元濟宣布自己為節度使,這是公開叫板。唐憲宗下令討伐。

不順利,甚至出現了刺殺宰相一事。動搖中,這時韓愈上了奏章,所未可知耳,在陛下斷與不斷耳。等他沒勁了就容易對付了。下多大決心,平定,要不要打到底。要給他鼓勁。這仗打好了,得聽四點主張,一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二是發動群眾走群眾路線,敵占區人民都自我武裝,建議編入軍隊中,三是應該各個擊破,分化瓦解,下詔書跟另兩個說,本想給,沒想到反了,就打,你們安心做,朝廷不會怪你們,不老實就別怪,一打一安撫,四是對於敵人的軍隊要做到區別對待,寬大為懷。被脅從的就寬大處理,他們也是大唐的百姓。這裡看出的是政治家的謀略。系統的軍事策略,被人評為可謂料敵如神。朝中有眼光。

裴度的軍隊取得良好戰果,李愬知道吳元濟城內空虛,調兵到了北前線,建議讓他率精兵夜襲蔡州,這是大膽的,要是不成功呢?裴度有眼光,他有膽量,批准了。率九千精兵冒著風雪,急行軍一百三十里,凍傷一千多,李愬治軍甚嚴,到達蔡州城下,守軍做夢都想不到。幾乎在夢中被佔領了。吳元濟起床時,只得投降。押解到長安。端了老窩。觀望的都紛紛轉變了,表示效忠歸順。這個事件就此結束。取得全面勝利。

韓愈的貢獻除了陪同處理軍務,一是協助理順人際關係,四個藩鎮都在中原,勢力最大的是韓弘,二十多年兼宰相正一品,唐憲宗要討伐淮西軍時他負責軍隊,韓弘戰果不利。裴度為軍事統帥,怎麼協調二人關係?韓愈自告奮勇去說服韓弘,弘悅用命。願意聽從調遣。他的職務不在裴度之下,這個說服工作難。二是提出雪夜襲擊的請求是韓愈,說守備空虛。裴度沒批准,韓愈畢竟沒帶過兵,情報真切是否?戰術上也有眼光。提供正確的戰術。這是第二個貢獻。三是平定了這個,還有兩個。韓愈說還要拼經濟,韓愈出主意說,得分析,平盧的李師道死扛的,這先別碰他,明年收拾,對成德的派人寫信勸降,看到就會改變。一聽贊成,修書送到成德。王承宗會不會反?提一大堆條件怎麼辦?這最能看出膽識與膽略,要分析對方心理。好在接受了,並獻出了兩個州。可以看出韓愈堅定皇帝作戰信心,不斷提出戰術與策略,這是傑出的戰略家。唐代文學家裡這樣的人不多見。韓愈被提升為侍郎。

朝中上下嘩然,有人建議刻石記功,由誰來寫。韓愈來寫最合適,全過程參加了並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也是傑出的散文家,寫合適不過。他接到後高興萬分,激動得一個月過去都不知道怎麼寫。他花了七十多天,寫成後皇帝令人把它抄了幾份送給立功將士,立在蔡州城中。韓愈文章寫成了,立功立言了,兩全其美。快出差錯了。剛立不久,差點被人推倒,李愬手下部將在蔡州城內讀完大怒,要推倒,看護吃驚,告訴了官府,不得了。抓了石孝忠,知道嚴重,就想辦法,裝孫子,不重視了,就殺了獄卒,弄大了。皇帝震怒,要見一見。皇帝問他為什麼,他說,李愬偷襲後,裴度與他人還不知道這事呢,但碑上都是裴度,沒突出李愬。他可能不以為然,可是我想如果再一次有這樣的事發生,誰還願意賣命呢。上到一定高度,受到了皇帝的肯定。皇帝決定把碑文抹掉,讓段文昌重寫一塊。

這事複雜了,韓愈有點掛不住了。石只是武將,可能是李愬作秀,真不是。李愬是唐名將,當初他拿下蔡州後,歡迎裴度入城,他恭敬地行禮,裴度覺得他有功,不敢接受。李愬講,你還得真接受,叛軍與百姓不懂君臣之禮,做表率給百姓看。不代表他老婆不這樣,這是唐德宗的孫女。是唐憲宗的堂姐妹。也許跟唐憲宗嘮叨,弄得太少了。唐憲宗或許不重視,就可能唆使演出了這一幕。唐憲宗覺得沒那麼複雜。現在用人之機,重用將領,不願意鬧,和稀泥。段文昌碑文把李愬怎麼做的過程細緻生動地文學化,但一致的是並沒有指出決定的因素,決定因素是皇帝呀。只是安撫人心,多寫點生動些,看著就舒服了。

但韓愈作為一個文章大家,心裡肯定對文章被否定不滿。像蘇軾一直評價極高。他說,「淮西功德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載斷碑人膾炙,不知世有段文昌。」這只是蘇軾的說話,他聽不到,他不平則鳴來了,差點丟了命。

五、敢向皇帝說不

819年大事件讓皇帝與韓愈發生激烈的爭執。丟了四品大員官帽,甚至丟了性命。

1987年,中國考古在扶門發掘了四枚手指骨,其中一個是佛指舍利,舍利是釋嘉牟尼的遺骨,據說他圓寂後,留下八萬四千多舍利,分送到全世界各地供養,法門寺成了皇家寺院。這一枚舍利,一千多年前,讓當時韓愈大怒,憤然上書,向皇帝說不。原來,元和十四年,當時唐憲宗決定要把存放的舍利奉迎到皇宮裡,要頂禮膜拜。派宦官去取來供養,再到長安各寺廟裡供奉,規模巨大,引起巨大反響。許多人不惜捐巨款。甚至有些人更激烈地在身上點蠟燭等。唐憲宗這次活動目的是什麼?這是唐皇帝的傳統項目,許多皇帝都奉迎過。目的一樣,都是祈求國泰民安,祈求長生不老。韓愈針對這兩個目的上書,指出這就可以國泰民安?是荒謬的,證據就是漢代前還沒傳入佛教時,歷代君王都是長壽,像黃帝。這些時候都沒有佛教,皇帝也長壽。反證說,佛教傳入中國,就沒有長壽的皇帝也沒有長久的國家,南朝梁武帝最信佛教,下場是被餓死了,國家也短。這些帝王的壽命也是傳說,短命也不一定是信教的結果。這是信仰與壽命無關。這麼說是引起唐憲宗的警醒。

韓愈這樣做,堅決反對,為什麼?安史之亂後,國力削弱了,對中央集權極大挑戰。意識形態上就要樹立孔孟之道的權威,凝聚人心,奉迎佛骨的行為只能是影響生產,耗費民力。他認為當時出家人佔據了許多社會資源。唐中期寺有四萬多,客觀侵佔了國家資源。他客觀上是反對佛教。兩方都沒有錯,只是角度不同。這是信仰,要有理性的角度。韓愈就是面對佛教與道教對儒教的威脅,他絕不妥協。嚴重政局下維護儒家思想的權威就是維護國家的統一。另外,碑讓人撤,心裡本不高興,看皇帝這樣,他心裡頭氣恨怨。所有怨氣被點燃了。《論佛骨表》里將想法一瀉而出。

效果可想而知,皇帝氣瘋了,第二天給宰相們看。我要砍他了。幾個宰相勸他。韓愈是直人。一片忠心哪,不能殺。唐憲宗也委屈,我理解他呀,可是話不能這樣說呀,做大臣的,能這樣說嗎?這是人倫天常嗎?絕不能逃掉,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唐憲宗是了解他寬容他的,只不過是對於他來說,提出短命的命題,不好接受。這是憤怒的決定。這事上,可以看出韓愈非同尋常。這種提建議的職責不是他管司法的事,諫官沒說,他卻說了。一切與政治理想抱負與國家阻礙的事都是他要反對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肯定知道結果,有政治家的見識也有政治家的膽略。有人是明白中裝糊塗,有人是胡亂說,事與願違。他是一針見血地看,敢直接說,這樣的人太少了。他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敢直接跟皇帝說不的人。

古代貶官是規定立即動身的。四個女兒未成年,兄長們的孩子們也是他撫養,一百多人都要跟著遷出長安,一共走了一百天,萬水千山,非常辛苦。慣例要寫一道謝恩奏章。他總商務道歉,說話太衝撞,感謝沒殺我,還貶來潮州,彙報,這兒偏遠,皇帝的陽光還是照耀到了。當地民眾忠於朝廷,是好地方。四是哭窮,離廣州遠,來回得一個月,朝中沒人說話,要不是您我還不知道在哪兒呢。到這裡就想把生命奉獻到這兒,只有您可憐我。自我推薦,我這個生性愚昧,只會寫文章,可以與詩書媲美。要我歌頌你,我最合適。六是歌功頌德,大唐建立以來,唐太宗固然大,功勞都在高祖在時就建立了,您接的是爛攤子,不過幾年,您治理恢復了中興局面,多麼偉大的功業呀。這樣的時刻,我卻不能發揮長項,用妙筆歌頌功德是太遺憾了。想到此就死不瞑目,靈魂早飛到了您的身邊。六點該說的全說了。歐陽修也提出批評,說他有損名節。這意味著什麼呢?

歐陽修看到這奏章就不以為然,仁人至士被貶時就啰嗦,哭,希望被皇帝收回去了。韓愈的人品難道值得懷疑?但是,換個角度來看也合理,唐憲宗畢竟是唐代傑出的皇帝之一。比貞觀也不遜色。這些事實放在憲宗身上是沒有愧色的。說兩句肉麻的話,還是可以接受的。他既然是明君,任何一個身處其中的大臣都不希望錯過盛世與明君。想得到及時原諒做事是值得重視的事。三是他從科舉以來坎坷。家人走到韶州走不動了。這種境遇太艱難了。所以人之常情也應該趕緊道歉。再者他們間的矛盾也是內部矛盾,歸結點是為了好,是為了建設不是為破壞。唐憲宗不會恨他,是皇帝一步步提拔的。不賞識怎麼可能會交給他做裴度的行軍司馬呢?韓愈能不忠心嗎?明君與忠臣的矛盾。

奏章上去了,變化了,唐憲宗看過後反應呢?這重要。他說,「昨得韓愈到潮州表……然愈為人臣,不當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我以是惡其容易。」當初勸諫我不讓奉迎是大愛是忠是愛護我,我怎麼能不知道呢?可是這人毛病多,大臣怎麼能說我活得短呢?心裡有赦免的想法。

六、一介書生,單刀赴會

在潮州,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與當地的和尚打得火熱,88的大顛和尚,造詣深厚,門徒極多。韓愈請人請他來,並交談。留了十幾天。韓愈去潮陽祭奠並拜訪和尚。第三件事是要調走時,專門給這位和尚不少衣服作留念。他與大顛的關係不一般,是好友。韓愈當時沒多想,但是引起很大震動。反對者高興,覺得還是佛法無邊。當初反對佛法立即改了。

真相是什麼呢?吉州司馬孟簡是虔誠的佛徒,曾翻譯過佛經,他給韓愈寫信,聽說信佛了,是真的嗎?回信說不是真的。他說,一首先聲明謠言,這是假的。二要告訴真實情況是潮州有大顛,特點是「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這人聰明懂得許多道理,叫到官邸來談,我發現他不被外界束縛壓迫自己的心靈,活得輕鬆自在,跟他說話時雖然有一些不能完全溝通,但我內心也放鬆了不少。要擺脫痛苦,這樣同等級的知識分子少,這兒能進行思想交流的人少。大顛恰恰給帶來一些解脫與危機。至於送點衣服之類,簡單不過。這是人之常情。看中的不是信仰,而是大顛對自己放鬆心靈有幫助。思想上交流方便。

他做的第二件事是跟鱷魚做戰鬥。這簡單一些。當時潮州一個大水潭中有大鱷魚,老是偷牲畜吃,百姓家受窮了,就把這樣告訴韓愈,他想消滅,就寫了一篇文章叫《祭鱷魚文》,其實就是詛咒它。內容是趕快滾蛋。南方就是大海,有的是你想吃的東西。建議約定三天後得率領兵將去大海,七天後不走,就是成心,就是沒把我放眼裡,是跟我過不去,不聽沒關係,我會叫最高強的獵戶來置你於死地,我完成刺史的使命。到時別後悔。史載,當晚有暴風雷,潭水幹了,鱷魚走了。他的性格得到展現,幽默一下,開開玩笑。這種幽默顯示的是文采與風範。

唐憲宗赦免令來了。四年中做一件大事,唐憲宗發動平定叛軍的戰役,平定的是淮西節度使,還有一個成德節度使,在河北的鎮定縣。主管軍事的王廷湊,把田弘正殺了,把自己立為節度使留候。下雪,氣候不好,打不贏,朝廷被迫承認王廷湊為節度使。整個河北不穩定。唐穆宗想得派人去見王廷湊,別讓他惹亂子了。韓愈剛提為兵部侍郎,這是深入虎穴。韓愈走,元稹說了,韓愈可惜。大家都覺得一去不會回來了。那是虎狼之穴。趕緊派人去追他。韓愈說,安有受君命而滯留自顧?不但去而且疾馳而去。他是勇,王廷湊嚴陣以待,院子中都是甲士。三個難點,一是王廷湊是硬抓來的,朝中沒辦法。王廷湊不相信他,怎麼溝通?二是殺了節度使而且佔領了兩個地區,河北混亂,這種情況下,孤身進鎮州城就是危險。三是王廷湊軍隊麻煩。叛軍名義上卻成了官軍。要安撫人心,也難。

韓愈怎麼突破呢?下馬威來了,王廷湊說,我這兒亂,都是底下人鬧的,我一片忠心,沒二話。韓愈說,我明白,朝廷看你是將相之才,才把節度使賜予你。你還糾結一塊反叛?話沒說完,甲士奮而向前,說我們成德軍前輩們也曾聽朝廷的號令平叛過,我們也曾為朝廷打過仗。韓愈說先聽我說,看我對不對?我還以為你們不記得前輩了,記得太好了。歸順與反叛的厲害關係?天寶末年到現在,安祿山史思明的子孫還在不在做官?沒有。被你們殺的田弘正子孫都在朝中為官,為什麼?這是因為忠心而得來的富貴,你們總該知道吧?現在田弘正被你們殺了,家人也被殺了,還不夠嗎?話引到這時,甲士們也紛紛覺得有道理了。王廷湊慌了,害怕甲士們心動了,散了甲士們。下馬威沒給成,被化解了。王廷湊問到底叫我幹什麼事呢?朝中像深州刺史的官多,趕緊放了。滿口答應了。不但穩定了軍心,而且解救了刺史深州刺史。不管怎麼說,這種被動下,他單也赴會,完成使命,這不容易。由此可見他的卓越的天才。

疾病與勞累將他推向了生命的終點。終年五十七歲。他留給後人什麼啟示呢?

蘇軾的四句話:「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政治家,做過刺史,監察御史等,閱歷完整,政治素質的綜合與全面是少見的。光在前線打仗就難得一見。二是他開創的古文運動,與孟郊的詩派開創一個新的文學時代,還是卓越的思想家,一生維護儒家思想的權威性。與佛道做堅決的鬥爭。原則上在真理面前從不妥協。他有四次精彩亮相,一是上書請求免除長安租稅;二是與裴度討伐淮西軍;三是上疏請求停止奉迎佛骨因此被貶潮州;四是深入成德軍方鎮,安撫王廷湊並取得顯著成效。


推薦閱讀:

【聽課筆記】9月4日下午母仔豬大會:趙昕紅、武瑞、洪翊棻、勞曄、徐俊寶精彩演講
【原創】小初高《柳宗元:江雪》同課異構聽課隨感
濰坊聽課紀行(上)
觀課議課與聽課評課並行不悖
大量做題不如巧聽課,尖子生不傳之秘!孩子必讀

TAG:筆記 | 韓愈 | 聽課 | 百家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