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濤:重回精彩紛呈的年代 ——讀《北洋大時代》
大家都在看
重要的不在歷史書寫的年代,而在於書寫歷史的年代。《北洋大時代》好似一架精彩紛呈、高潮迭起的多稜鏡。在這裡,你不光感受到了文字塑造出來的形象,即那些人物的輪廓,更重要的在於親臨他們依然鮮活存在於我們身邊的音容笑貌。一種美好的念想,油然而生,如同精彩紛呈、斑斕多樣的「中國夢」。
精彩紛呈,猶似花、葉、夢的象喻。「中國夢」如果是一味單色夢,那也索然無味、呆板無色;迎向精彩紛呈僅是一個念想,實質要回頭看,才高瞻遠矚。這也是《北洋大時代》給我的初始感覺,因為在尋常教科書及其他表述中,那是一個「黑暗」的年代。
恭喜您獲得了1次抽獎機會! 廣告
細究起來,「北洋」之名始見於宋代,大致指黃海、渤海區域。清朝於1791至1821年間,始以上海吳淞口為界,將長江以北劃為北洋。至於「北洋水師」、「北洋軍閥」、「北洋政府」、「北洋通商大臣」等始作俑者,源自李鴻章,概指以袁世凱為代表一系政治力量在「北洋」地區的政治、軍事和商業活動,最終成為一個指代清末民初的關鍵熱詞。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指的是中華民國建國初期以北京為首都的中央政府和政治時期,或稱北京政府,為清朝滅亡後中國疆域上第一個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合法政府。北洋政府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方面作出過重要貢獻。在它的主導下,中華民國加入協約國並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後以「戰勝國」身份出席巴黎和會,直至1928年被國民政府取代。北洋軍閥政府與北洋軍各個派系的興衰關係很密切,若以時間劃分,大致分袁世凱統治時期、皖系統治時期、直系統治時期的奉系統治時期四個階段
展開剩餘81%北洋時代徹底結束了幾千年帝制,並大膽探索共和之路,且思想極為自由、學術空前活躍。饒是處於動蕩不安的亂局迷局,導致從上到下、達官貴人和草民大眾莫不熱衷於咒罵國家,由此也形成一個豪傑層出不窮、格局雲詭波譎的社會氛圍,諸如皇帝、革命家、名將、遺老、大師等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新舊思想的劇烈碰撞,繁複多變的身份屬性,恰似那人間四月天鋪設打造的大觀園,令那些個氣質非凡、智勇雙全、德才兼備的人物,在此舞台上輪番出場,營造出奼紫嫣紅的壯觀景象。正如作者所言,「這是幾千年帝制之外的別樣時代,高高在上的君主神話轟然塌陷,民眾在封建奴性中蘇醒,但舊時的慣性依然還在,與此相似的,似乎只有春秋戰國時代。 」從此看,許久以來那甚囂塵上一次次「民國熱」及其「民國范兒」,有意無意總存在著一個誤區,即將「北洋時代」壓抑並屏蔽了,也導致歷史認知上的盲區和誤區,以至於晚清之後是民國,民國之後為「五四」,最終形成了方法論上的腰斬和認識論上的籠統。
《北洋大時代》通俗易懂,極簡主義歷史敘事的典型範式。由簡入繁易,由煩入簡難,化繁為簡難於上青天,陳欽不過省略了尋章摘句及索引注釋之類的冗贅,而直接讓你感受到記錄並回放歷史的原汁原味。滋味也包含在某種禁不住的有感而發。這些有悖歷史學家手法的聲音溢出來,也意味著這本書並非歷史研究,而是濾掉了冗枝贅葉的現場還原。被還原出來的是人物,還原即去蔽,澄清,將被扭曲的妖魔化、污名化或醜化的人物,重新被置入歷史的前台,成為有血有肉的與我們生活在一起的人。原有的「是」因為「不」而產生了別樣的語義,那些惡丑怪的人物,開始成為了真人——段祺瑞不抽、不喝、不賭、不嫖、不貪、不佔;吳佩孚不好色、不納妾、不嫖娼;張作霖不與日本人合作……他們是有道德底限的。
《北洋大時代》的結構,以時間為緯線,將人物串連其中,一幀一幀地出現,經緯線相互織造,橫縱坐標也構架起來,歷史成了一個旋轉中騰挪潛行的時空體;一個「北洋大時代」與當代「三十年」的並置,共同處於20世紀歷史中,卻又嵌入了19世紀與21世紀的兩個車廂。每個人都不是處於一座孤島中,歷史也不再是一塊切片,而是藕斷絲連的傳統。這一傳統就是中國人現代生活的可能面相與發展路徑。
文體上,陳欽用了一種對話法。很多章節的開頭,一般由當下現象入手,而後才進入歷史現場。這就是對話,即古今對話,由此生成的結論並非今不如古或古不如今,而在於差異性的眼光。差異性眼光所形成的判斷,部分由敘事者給予,部分要由閱讀者接續。這樣的好處,不乏味,有邀約,很輕鬆,也自由。自由生成了發散思維。此中我們所感受到的是情不自禁的感悟,中肯獨到的見解,是思想碰撞的契合,亦為意猶未盡的訴求。有些評價並不生硬,而是較為中性客觀的,比如甲午戰爭中引入了抗日戰爭的討論,並形成了對歷史走向的假設——「太早和太晚,導致錯失良機。回顧中日甲午海戰,中國當時正處於歷史上最重要的社會轉型期,實際上正是最虛弱的時期,而日本卻處在瘋狂成長接近巔峰的上升期。有歷史學家評價這段歷史時說:『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實際太早,那是中國剛剛正處於上升期,再有五年的建設國力足以戰而勝之。而甲午戰爭正相反,開戰的時機對於清朝是明顯遲了,如果提前五年甚至兩年,那時的日本完全不是清朝的對手。』」
除了當下與歷史的對話外,書中還存在著引用人物的話語,來完成對人物及其事件的評價。這種直接引語,有助於提升對人物形象的血肉塑造,使之更真切,也更豐滿。許多迷霧也澄清了,至少對李鴻章、袁世凱、梁啟超、康有為等人的看法也不再那麼單一。比諸教科書而言,這本書才算是中肯。20世紀中國最大的外敵,大概是日本了。因此,書中許多人物在對日談判和外交策略及其他應對措施上,都遊刃有餘,道術迥然。袁世凱不同於段祺瑞,段祺瑞不同於張作霖,張作霖與曹錕也不一樣。但有一點,骨子裡這些人具有傳統人的氣節——士可殺不可辱。因此,穿越生死關隘、看破人世百態,而始終令個人榮譽感、傳統道德感和人格節操,貫穿於這時代人的觀念與作為中。用態度+方法=成功的公式而言,他們的態度包含了難以隔絕的傳統倫理本位。
講述歷史的目的,不僅在於還原,也不僅是反思,其鵠的在於照亮並指引現實生活及其未來路徑。《北洋大時代》那精彩紛呈的色調也包含了自由度。
比如言論自由。北洋政府時期雖存在封殺報紙、報人事件,但輿論環境較之後來的國民政府,還是相對寬鬆。當時存在著大量的獨立媒體,如《國民新報》、《語絲》、《晨報》、《清華周刊》、《新青年》、《京報》、《世界日報》、《現代評論》等。民間報紙從1916年500多份增至1920年的1000多種。1926年中國首家無線電廣播電台在哈爾濱建立,之後各類官方和民間私營廣播電台開始大量出現。國民自由空間的擴大,為社會精英和廣大公民積极參与公共事件創造了條件。...........還有結//社自由。北洋政府初期僅民政部立案的黨會就有85個。商人也普遍自發組織成商會,經常發通電指摘北洋政府行為。中國民眾還可以隨時遊行,向北洋政府表達意見。北洋政府由此也成為中國數千年歷史中第一個民主時期。正如書中所言,「北洋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社會氛圍自由寬鬆,沒有官方的意識形態,觀念上百花齊放,那時的大學正如李敖教授所說的『政府錢來了留下,公文拿走』。知識分子享有充分的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掀起了一場又一場文化啟蒙運動,締造了中國文化和教育的黃金時代。」
自由出自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眼界與氣度、輿論環境與氛圍,由此才參差別緻、浪潮迭起。自由包括多種,如蔡元培的「獨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王國維與陳寅恪的惺惺相惜及死亡。情愛也盡顯自由本色,卻並不讓人感覺有悖情理,違背人倫。愛情,在這個時代長出了自由的翅膀,於寥廓的天空中飛翔:林徽因和徐志摩、林徽因與梁思成及金岳霖、張學良與趙一荻等都體現出富於時代特色的自由愛情觀。而在政治文化領域,徐世昌以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而聞名,既是清朝進士,還獲得過巴黎大學的文學博士學位。在當時世界各國領導人中,大概獨有美國總統威爾遜可與之比肩。就此而言,我們的歷史教科書的確忽略了文化教養濡染出的本真人格魅力。再如作為軍閥的孫傳芳似聲名不佳,但其最後歸宿不同凡響,令人噓唏嘆惋。此人說出的話,擲地有聲,令人刮目相看,「現在當官的都說自己是人民公僕,欺世謊言以此為最無恥,凡是僕人沒有一個是好東西,不是賺主人的錢,就是勾搭主人的姨太太,心狠手辣的做夢都想把主人連骨頭帶皮吞進肚裡。」無形中,這些尊崇文化、敬仰文化的軍政要人,成為了多面反光鏡,照射出我們今天文化素養上的貧乏和孱弱。而他視死如歸的態度,更具大丈夫氣概。曾有人勸告他只恐仇家尋仇報復,孫傳芳淡然一笑說:「死於同胞之手,比當漢奸賣國賊苟活強上千倍。」
在歷史面前,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誠實。細節比結論更為重要,《北洋大時代》堪稱一部由眾多纖細如縷的細節編綴成的多聲部交響曲。
國學經典
致敬卓別林動畫《艾迪兔的一生》-反思抑鬱症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布平台,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推薦閱讀:
※老照片:80年代時候舞廳里的小姐
※《在片場》揭秘《鐵梨花》 陳數巍子演年代戲
※80年代的痞子都痞在哪裡?
※開原崇壽寺塔年代考
※《離騷》寫作年代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