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禹州網

一個人要經歷怎樣的疼痛,才能生出對他人疾患感同身受的悲憫?又要以怎樣堅韌不拔的意志,才能應對人生潰敗、顛沛遊歷的漫長旅程?更要升華到怎樣平靜安詳的心境,才能忘我投入到平凡瑣碎的工作中? 透過唐代「藥王」孫思邈的一生,這些答案浮現在你我面前。 他歷經自幼多病之痛苦、醫治死人之深疚、漫長流離之辛酸,卻信念堅定,筆直走向治病救人的醫途;他苦讀葯書、遍訪名師、兩耳不聞帝王召、堅持高尚醫德,在平凡的崗位上豐盈了人生。 雖然遠隔一千四百載的煙雨,但拂開物質的差異,古今人面臨的人生問題、生存的內核是相通的。通過孫思邈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部史詩:一個普通人懷著一顆善心,堅持著向理想走去,會成就一個怎樣充盈恢宏的生命。自幼立志 孫思邈(581—682),生於北周大統三年的京兆府(今陝西耀縣),青年時期遊歷至禹州太白山(今具茨山)採藥、著書、行醫。在禹州留下了大量的事迹、遺址、傳說故事,是禹州厚重「葯都」文化中的符號人物。 《舊唐書》中記載,孫思邈自幼聰明伶俐,能「日誦千言,過目成誦」,20歲的時候就達到了「博覽諸子百家、尤其精通道教學問」的水平。西魏大將獨孤信與之交談後,感嘆說:「此聖童也。但恨其器大,難為用也。」令曾官至大司馬(西魏時期全國最高武官)的獨孤信發出如此感慨,可知孫思邈的才華與聰明,也可想他日後的錦繡前途。 然而孫思邈卻出人意料地放棄唾手富貴,轉而從醫。究竟是為何?有限的史料並沒有給我們以清晰答案。但推敲其中細節,筆者大略勾勒出一個輪廓,拋磚引玉:眾多史書均曾提及,孫思邈自幼患病,以至於「湯藥之資,罄盡家產」。這樣的環境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他了解人們的病痛,並希望能解決它。 怎麼解決?按照中國士人的思路,有兩種,一種是當好官,一種是當良醫。比如宋代名相范仲淹就有過相似故事:據說范仲淹年輕時,得遇一位名卜師。在聊天時,范仲淹問道:「您幫我看看,我將來能當宰相嗎?」卜師笑道:「你小小年紀,為何口氣這麼大?」范仲淹有些不好意思,又問:「那您再看看我能當良醫嗎?」卜師很納悶:「剛才你還想要當宰相,怎麼一下子就落到了要當醫生呢?」范仲淹答:「人生在世,唯有良相和醫生是最能造福百姓的。大丈夫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卜師感嘆道:「你有這份心,他日一定能成為真正的宰相!」 或許是基於同樣的心思。仕與醫,孫思邈兼而習之。一方面他諸子百家無所不讀,以至於名聲傳到了當時權貴耳中。另外一方面他開始自學醫學,從嘗試著醫治己病,到給街坊鄰居用藥,逐漸的他掌握了基本的丹藥之術。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聰慧天賦、他的清靜性格促使他選擇了醫途。孫思邈在多處著述中表達出這樣的認識:「官場坎坷而風險太大,人入仕途易生貪慾之念,耗費精力而求名利,實在無益於健康。」而另一方面,他感興趣的是什麼?一是「隱居山林遍閱歷代名醫的醫學典籍,」二是「四處採集藥草」,三是「解決疑難雜症、消除世間痛苦」,四是推崇養生,期許逍遙自在的生活。而他交的朋友也都是諸如詩人盧照鄰、文學家兼醫學家孟詵、書法家宋令文、醫林二兄弟甄權、甄立言等閑散之人。 信念指引方向,胸懷仁愛的孫思邈,勤勉堅定地讀書、習醫;性格決定命運,這樣性情的孫思邈,終究會在抉擇中倒向醫學之途。 少年挫難 隨著周鄰親友的疾患陸續被治癒,孫大才子在醫患界也開始聲名鵲起。但問題隨之而來,一些身患疑難雜症的患者,反覆換方用藥仍不見效果,有些病則越治越重,甚至死了。(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25》)民間傳說則更繪聲繪色:「傷寒歸里」的老者、「急性霍亂」的孩童、「腹脹後蹦斷腸」的壯漢等紛紛在孫思邈面前魂歸西天,甚至連其親姐姐也被他診出「槐毒侵身」而離世。以至於周圍鄉親們都避他如瘟疫:「千萬不能讓姓孫的看病啊,誰看誰死,一看就死。」 眼看著病人死在自己面前!還不是一兩個!更被家鄉父老傳為奪命殺手!一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怎能承受這種打擊?在巨大的痛苦之餘,他對自己進行了反思:知識沒有學深,醫理沒有吃透,實踐經歷太少。要走出去!要多拜訪名醫!要多學多看多實踐!處於人生絕境的孫思邈背起了行囊,開始了長達半生的遊歷生活。 據說,孫思邈在醫死人之後,有老翁指點他說:「若想藥到病除,需到「扁擔開花、腳重八斤半」時。」他起初不知所云,扁擔怎麼能開花呢?腳怎麼能重八斤半呢?孫思邈懷著疑問從陝西穿州過縣,翻過一座座山,走過一條條路。年復一年,記不清採過多少葯,救活多少人。直至一天來到潁川郡具茨山麓下(今淺井鎮一帶),天降大雨,他與妻子一踩一腳泥,步履十分艱難。他妻子疲憊地嘆說:「俺這腳怕是八斤半也有了。」孫思邈一驚,復又看到扁擔上花絮迸放,原來是搭在扁擔上的棉衣因為破爛,棉花綻放了出來。仙人讖語竟然在一刻之間齊齊展開。他豁然開朗,便於此定居,行醫濟世。 該傳說流傳十分廣遠。如今我們雖然已不能辨別其真偽,但可以推測出,雨日泥濘中的艱難腳步、扛著扁擔的清冷身影、破爛的棉衣等細節很可能是他當年遊歷生活的真實寫照。據此,我們可以想像他走了多少地方,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但令人欣慰的是,這一路風雨泥濘的洗禮,為他帶來了浴火涅槃般的重生。自此,孫思邈三個字等同於「藥到病除」。 寫到這裡,停筆久久沉思,有兩點思緒浮現腦海:第一,如何面對失敗、挫難?孫思邈的這條挫難之路明確告知我們:你想過普通的生活,就會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活出非凡的人生,就一定會遇上最強的傷害。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會給你最痛。而從這一個個曾擊倒自己的彈坑中再次站起的,將是更強的你! 第二,沉下浮躁心態。如今的我們,剛讀一本書就期待明天馬上見效;拳打三日,便想天下無敵;投資一百塊,下月就要收回一千元……我們慾望行駛的速度太快了,而腳下的步伐根本沒有跟上。「水滴石穿」是個老詞,我們聽在耳邊,卻滿腦子裝的都是「一日千里」。結果,反而步步錯亂,隨即沮喪地將夢想踏在腳下,以為是毒藥痴語。但看著孫思邈的一生,卻讓我們安靜了下來。不經漫長的打磨,怎能開那個竅?怎會積蓄下遊刃有餘的底蘊? 如果拿讀書來舉例剖析,會發現如此清晰的脈絡:你花心思看了一本書,三天後、一周後,忘了,基本沒啥作用;你讀三本五本、十本八本,腦子裡反而亂七八糟、兵荒馬亂。但是,當一百本、兩百本、一千本兩千本地讀下去,你腦子裡逐漸就有一個越來越清晰的輪廓了,前因後果能連接起來了,讀著讀著兵荒馬亂變成巍峨宮殿了。這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兩年三年、十年八載,效果才出來,這裡面偷不得機,走不了捷徑。人的悟性或許有高低,但你讀了一本就收穫一本,沒有讀就是空空白白! 讀書如此,行醫如此,種種工作、生活莫不如此。沒有水滴十年的寧靜蓄積,怎會有擊穿石板的能量?我們能不能將心中的野馬慢下來?安安靜靜地工作、看書、跑步、與親友相處,安詳咀嚼其中的滋味?中年沉靜 當孫思邈結束遊歷,在雨日脫下那雙八斤半的泥鞋時,他是嚎啕大哭,還是一臉平靜?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停駐在這片土地,是他與禹州之間彼此的緣分:禹州成就了他「藥王」的盛名,他也回饋以這片土地厚重的肥力。 大約唐高祖定都長安(公元618年)之後幾年,孫思邈來到禹州,隱居於具茨山(唐時又稱太白山),一方面讀書、修道、採藥,一方面為百姓治病。具茨山清幽的環境、豐富的中藥材資源,為孫思邈安然讀書、採藥、著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同時作為華夏文明重要淵源地的禹州,是編寫《呂氏春秋》(內含大量養生之道)的呂不韋、南齊醫家褚澄的的故鄉,名醫扁鵲、張仲景、華佗等都曾在此懸壺濟世,這些豐富的營養無不滋潤著孫思邈。 地靈人亦傑,相得益彰。孫思邈在禹州邊行醫,邊採集中藥,邊進行臨床試驗。他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等各科都投入大量精力,一生著書八十多種,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我國醫藥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其醫學巨著《千金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對我國的中醫發展影響深遠。 同樣可貴的是孫思邈對於醫德的關注。他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它則「無欲無求」,對病人一視同仁「皆如至尊」,「華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體力行,不慕名利,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醫德思想:凡是來看病沒有錢的病人,他不但不收診費、葯錢,還騰出住房,給遠道而來的病人住,並親自熬藥給病人喝。不論是三更半夜,還是天氣惡劣,只要有人請他看病,他從不推辭,一定趕去救治。他還一改醫家秘守驗方的做法,率先將大量驗方、秘方公之於眾。 「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這是孫思邈心中「良醫」的標準。他認為,「膽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氣質;「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一樣時時小心謹慎;「智圓」是指遇事圓活機變,不拘泥陳法;「行方」是指不貪名、不奪利,心中自有坦蕩天地。」這兩句話既是孫思邈的行醫心得,也是他一生堅持的處世規範。 這樣脫俗清直的身影,固然會有世人擊節讚譽,但也不乏諸如「聖人蛋」之類的冷笑聲聲。但他就是這麼做了,他沉浸在救人、求知、開拓知境的快樂中。你可從其著作思想中,看到他對人身、疾病、陰陽、人生、宇宙的思索,最終形成一種衣袖翩翩的從容沉靜。史料有限,我們不知孫思邈其人貧富是否?愛情怎樣?子女如何?但我們知道,懷著這樣沉靜心境的人,更有能力去幸福。晚年傳奇 背著葯簍翻山越嶺的孫思邈兩腳泥塵,終生視富貴名利為羈絆,面對北周宣帝、隋文帝楊堅、唐太宗、唐高宗等多位皇帝的親自徵召,他都婉言謝絕。但在醫藥領域卓然超群的他卻擋不住盛名滾滾追來:唐太宗盛讚孫思邈:「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到了道君皇帝宋徽宗那裡,更是遙遙相拜,敕封他為「妙應真人」。 在得到官方的尊崇的同時,孫思邈「一針救二命」、「懸絲診脈」、「蔥管導尿」等藥王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更是在百姓們口口相傳中演變為「藥王醫龍」等傳說。孫思邈逐漸地由一個人,搬上了神壇,成為了我國中醫藥文化中的一尊傳奇神祗。 公元682年,孫思邈逝。(因為其出生年份存疑,現有其101歲、120歲、141歲、164歲等幾種說法)臨終前,這位老人囑咐家人三點:一,薄葬;二,不焚燒紙紮器物;三,不須殺牛羊來舉行祭祀活動。藥王雖逝,但因其「功在生民,則民祀之」,很多地方都自發形成了「簫鼓年年拜藥王」的習俗。藥王啟示 禹州中醫藥發展的巨大優勢顯而易見,但因種種原因,我市的中醫藥經濟並沒有出現社會各界所期待的高歌猛進。如何打破這一徘徊局面,筆者認為從孫思邈身上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第一,中藥、中醫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作為中醫的集大成者,孫思邈的出現,使一堆草、一堆頑石「點草成金」。禹州中藥自此聲名在外,甚至出現了「葯不經禹州不香,醫不經禹州不妙」的說法,輻射影響千餘年。從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中藥材與中醫之間相得益彰的關係,互為因果,互相成全。多年來,我市發展中藥材種植、強力宣傳中藥材市場,為「葯都」夯實了地基,但要想大樓起的高,還得靠打造優質中成藥品牌、良醫坐陣來帶動。 為此,1,要培良方,打造拳頭產品。我們禹州是中藥炮製技藝的重要淵源地,中草藥加工技藝精湛,如果能精中擇優,打造若干個如六味地黃丸、復方丹參片、太太口服液等全國知名良藥,對於醫藥產業的促進作用可想而知。2,要育名醫,打響中醫品牌。能否考慮實施發展禹州名(中)醫戰略?以禹州中醫院和中藥材交易市場為平台,與全國一流中醫藥及院校合作,在我市開設分院、分校和人才實習培訓流動基地等。同時招聘引進國內一流中醫人才在禹坐堂行醫,提高禹州葯業的知名度。 第二,弘揚孫思邈的沉靜精神。一方面企業界要摒棄唯圖暴利,甚至銷假制偽的思維,形成「掙慢錢」的習慣。銷真品,制良藥,牢牢抓住消費者與市場。——縱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但凡能走得長遠的大企業,無不是拒絕誘惑,細水長流掙「慢錢」。比如TCL,李東生執著家電製造三十年,拒絕多元化擴張的「快錢」誘惑,方才不斷技術進步,成就民族第一品牌;我國房地產界領袖、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堅持不做利潤超過20%的房產生意,他曾闡述過:萬科一不囤地,二不捂盤(近年來囤地比蓋房暴利的多。捂盤「即延遲銷售」兩個月就能多賺20%)萬科一直蓋一直賣,這樣就掌握了蓋房最新的藝術和技術,產品一直在更新。如果拿了地不開發,你憑什麼進步?慢慢的就被淘汰了。你多賺的暴利實質上成為你領的出局錢! 另外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門要沉靜心思,用紮實腳步,圖逐步發展。落實對市場的督查管理制度,打擊銷假制偽的害群之馬;紮實推進對外宣傳、招生引資等工作,扎硬營,打死仗,一點點為我市中醫藥產業注入生機。藥材地道,中成藥優質,良醫坐鎮,形象宣傳得力,企業紛紛入駐。若形成了這樣的局勢,我們何愁前途無知己呢?到時天下誰人不識君,冠蓋雲集葯都來。
推薦閱讀:

中國歷代官制演變之方式
為上維密撕破臉,《天使之路》收官,中國超模席位最後一人是她
特朗普已連放了七把火,給中國送上做夢也想不到的厚禮
中國地圖雄雞的嘴巴究竟在哪裡?
應該知道的100個中國文學常識‖20個唯美的文學典故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