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百問
06-17
道教是以信奉黃老道家思想為本。繼承上古鬼神崇拜和方仙信仰而創立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本土宗教。道教的最基本的信仰是「道」和「德」,認為「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生而來的;「道」在人身上的體現就是「德」。道教主張人必須尊道貴德,效法自然,清靜無為,柔弱不爭,通過性命雙修,達到功圓行滿,與道合真,長生成仙的人生終極目標。道教崇拜的最高尊神是「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教注重修鍊,相信通過修鍊可以達到神仙的境界。其修鍊方法有服餌、辟穀、行氣、導引、胎息、存思、內丹、外丹等;宗教儀式有誦經禮懺、齋醮道場、傳戒授籙等;其經典收錄集匯於五千四百八十五卷的《道藏》之中;當今道教主要分全真和正一兩大道派。余身棲玄門二十載,每見信眾,對道教一知半解者甚眾;更有一些影視文學作品,對道教大加影射,不由心生嘆息,千載國教,珠玉蒙塵,正統玄門,道法難聞。故不揣冒昧,把多年來一些信眾對道教不甚了了的問題加以解釋,願以此功德,迴向十方善信。教理教義1 道教的主要教義是什麼?答:道教的主要教義信仰「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道」是無所不包和無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開始,宇宙萬物皆從「道」演化而來。2 道教的最終目標是什麼?答:道教的最終目標是通過身心的修鍊,使人人健康長壽,達到住世安樂,與道合真,世界大同的神仙世界。3 道教的經書知多少?答:道教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典文獻。這些經典一些散落民間外,大都收錄在《道藏》里。歷史上的唐宋金元時期,歷代的統治者曾下令修有《開元道藏》、《大宋天宮寶藏》、《萬壽道藏》、《大金玄都寶藏》、《玄都寶藏》等《道藏》。但遺憾的是,這些《道藏》都均已亡迭。現在我們還能見到的《正統道藏》是明朝第43代天師張宇初真人奉詔編修,明神宗後又敕令50代天師張國祥真人編成《續道藏》。這部《道藏》共收入道書1476種,5485卷,分裝為512函,依《千字文》順序標定函目。在當代,中國道教協會從一九九七年開始,聯合華夏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共同發起對《中華道藏》進行整理和點校。《中華道藏》以明《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為底本,對原《道藏》所收各種道書作校補、標點、重新分類,並補入經書百餘種,使之成為一部新的道教經典叢書。該書的編纂被學術界和道教界視為當代中國文化史和道教史上一件大事。4 什麼是三洞四輔?答:所謂三洞四輔,是《道藏》中的分類方法。三洞為: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三洞下又細分為十二小類:本文類、神符類、玉訣類、靈圖類、譜錄類、戒律類。威儀類、方法類、眾術類、記傳類、讚頌類、章表類。四輔是指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因此,道教經典又被稱作「三洞真經」或「七部經書」、「三十六部經」。5 道教的主要宗派?答:據清未時北京白雲觀《諸真宗派簿》的手抄本記載,有名稱記錄的道派有八十六派,估計還有一些在民間未有書面記錄。當代主要的道教教派分全真道和正一道,兩大宗派下又有多個支派。6 何謂三災八難?答:三災者:遭受三大天災也。一、風災,二、火災,三、水災。八難者:一者得生人道難,二者去女為男難,三者形體完全難,四者得生中土難,五者值有道君難,六者稟性慈仁難,七者值國太平難,八者與三寶相遇難。謂之八難。《雲笈七籤》卷三十五「雜修攝」的八難為不廢道心一難,不就明師二難,不託閑居三難,不舍世務四難,不割恩愛五難,不弄利令欲六難,不除喜怒七難,不斷色慾八難。7 何謂三塗五苦?答:三塗者:一、火塗,地獄道猛火所燒之處;二、血塗,畜生道互相澉食之處;三者、刀塗,餓鬼道被刀劍逼迫之處。又有說法是一者考對前非之塗,二者畜生償酬往業之塗,三者餓鬼苦對最深,渴飲火精,飢則食炭之塗。五苦者:一、刀山地獄之苦;二、劍樹地獄之苦;三、銅柱地獄之苦;四、護湯地獄之苦;五、溟冷地獄之苦,是為五苦。8 什麼是道教的四恩三有?答:道教以報恩為重,故以四恩就報。四恩者:一天地恩,二君主恩,三父母恩,四師長恩。凡此四者,皆宜迴向報之。三有者:一有情者,二有識者,三有緣者。凡此三者,道皆就就親之。所以「四恩三有」,為信道者,須念念不忘之也。9 何謂三界 ?答:三界者有三:一以時間而言,分為無極界、太極界、與現世界;一以空間而言,分為天界、地界、與水界;一以道境而言,分為欲界、色界、與無色界。10 什麼是十方?答:道教的十方,即是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北方、東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故稱為十方天。11 仙有五等,分為哪五等?答:仙有五等,是根據修鍊的等級而分的。一為鬼仙,二為人仙,三為地仙,四為神仙,五為天仙。又按《傳道集》中載:「五等神仙:第一,不持戒,不斷酒肉,不殺生,不思善,為鬼仙之類;第二,養真氣長命者,為地仙;第三,好戰爭,是劍仙;第四,打坐修行者,為神仙;第五,孝養師長父母六度,萬行方便,救一切眾生,斷除十惡,不殺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盜,出意天心,心正真,無私曲,名曰天仙。12 為什麼戊不朝真?答:戊日是道教的重要忌日。教內稱之為「戊不朝真」。即每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戊日不上香,不誦經,殿堂門上掛戊字牌。按《女青天律》云:「若法官道士焚香誦經 ,不禁六戊,鐘鼓齊鳴,進表上章關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無量」。13 什麼是外丹?答:指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藥物,以配製服鉺的丹藥。亦稱煉丹術、仙丹術、金丹術。這種燒煉藥物的外丹術,成為了近代化學、藥物學的先驅。現存《道藏》中的眾多外丹經籍,實際 上也是我國古代化學寶貴的原始資料。14 什麼是內丹?答:內丹是道教修鍊功法的一種,相對外丹而言。即把人身當成「爐鼎」,以體內的精、氣、神為藥物燒煉,凝聚結成聖胎,從而超脫三界,達到與道合真的境界。15 什麼是三業 ?答:三業者,即身業、口業、意業,稱之為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我們修道者平時要緊守此三意,身不妄行,口不妄說,心不妄想,才能做到內心澄虛,不為外物所惑。16 什麼是六根六塵?答:六根,就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心根、意根。道教認為此六宮能生六識之根,所以稱為六根。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謂此六境,能由六根而染塵污,故謂六塵。17 什麼是道教五大經 ?答:道教以黃帝的《黃帝陰符經》、太上道君(老子)的《道德真經》、南華真人(莊子)的《南華經》,及魏華存夫人的《黃庭經》、文始真人關尹子所著的《文始真經》合稱為道教五 大經典。五大經中,又以《道德真經》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為教內必修經典之一。18 道教為何提倡清靜?答:道教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只有在「清靜」的狀態中,「道」才會來居。於是,「清靜」成了道教教義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而這種思想,追根尋源,還是出自《道德真 經》。《史記 太史公自序》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道教強調「清靜」,目的是為了「真思至道,學知清靜」。《老子想爾注》主張:人法天地,故不得燥處,常清靜為務;還指 出:「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止」。這是說,學道的人只有「無欲」而「清靜」,才算符合「道」的規律,才有可能得道。道教認為,學道者只有做到了「寡慾」和「無為」,才有做 到「清靜」的可能。19 何為道歷?答:道歷為道教專用之紀年法。因道教以黃老為宗,故按我國以夏曆為準,用六十甲子以紀年。由黃帝紀元(公元前二六九七年)開始起算。用六十甲子以紀年。推算之法,由黃帝紀元( 公元前二六九七年)開始,迄今(公元二00二年)道歷為四六九九年。唐朝曾因老子為其始祖,乃以老子降生年(公元前一三00年)為道歷之開始,但至宋以後,則仍以黃帝紀元為用。黃帝 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是中華文化的諦造者,所以我們中華民族的子孫使用黃帝紀年法來記述時間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就像清朝學者劉師培所說:「吾輩以保種為宗旨,故用黃帝降生為紀年。 」 註:二零零八年是道歷四七零五年。20 什麼是承負?答:道教重要教義之一,指先人的善惡報應應由後人來承擔。《太平經》中有說:「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 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後為負也。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意為有先人犯過失,積聚成多,報應於後人;而後人無辜受報先人之過,就叫承負。同樣,若先人 行善積德,則後人就會報應受福,倡導為人先祖父母,應當為後生著想,勿犯過失,可使子孫免除承負之厄。21 如何是無為?答:無為是道教對待社會政治和人生處世態度的基本法則之一。認為天道自然無為,因而對治理天下要順乎社會,與民休養生息,人的行事也應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為,講求清靜寡慾, 與世無爭,慎行遠禍。要求修道者「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 神,通時機,通術數。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雲芨七簽》)。22 何為道教三寶?答:三寶的含意很多,主要指一、道、經、師三寶。學道者以元始天尊為道寶尊,靈寶天尊為經寶尊,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昄奉道法之三寶。二、行道者以慈、儉、讓為立身之要,作 入世功夫之三寶。《道德真經》云:「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不敢為天下先。」三、道教修鍊中的上、中、下丹田。四、人體內的精、氣、神,亦稱之內三寶。23 全真道的主要教義?答:太上道祖認為,道尊德貴,以無心忘言,柔弱清靜,正心誠意,少思寡慾為旨。注重修行,分為真功真行。真功即內修,其修持大略以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已利人為宗 。全真道因內修「求返其真」,主張功行雙全,以期成仙證真,所以叫「全真」。這種內修主要是修養精神,即性,也稱為性功,全真道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張濟世度人。24 道教為什麼要返樸歸真?答:「返樸歸真」是道教主要的教義之一。學道者通過性命修鍊,摒棄情慾和偽性,歸返純樸天真的本性,如同赤子,而與道同一。「返樸歸真」原是先秦道教品行修養的原則。老子認為 ,大道無形無名,混沌未分,這種狀態稱為「朴」;但道「惟恍惟惚」,其中有精質,「其精甚真」,道的存在又是絕對真實的;因此,學道之士要以「道」為法,絕聖棄智,心志清靜,敦 厚若朴,全性保真。「朴」是簡約樸素,是道之本,人之性,物之情。上古之世自然古樸,上古之人自然也是如此,所以道教崇尚古人之質樸無欲,便教人通過修鍊,使自己心性歸返根本, 以合於道性,達到「體和神清,虛夷忘身,乃合至精,返我之宗,復與道同」的境界。道教的莊子、列子都主張返樸而歸真,以復歸原始混沌樸實的自然狀態。後世許多高道都以返樸歸真作 為修身的理想而追求。25 什麼是道教的天人合一觀?答:天人合一是道教對人與自然的關係的主要理論。《道德真經》四十二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認為,天、地、人 三元中,人是天地之氣交泰的產物。因此,人與天的關係十分密切。天人合一,就是要人與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份,只有回歸自然,才能與天人合一印證;人不是去征 服自然,而是要順應自然,回歸自然,才能合理地利用自然。當今世紀的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中心,其核心仍然是道教一直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關係。26 什麼是三皈依?答:道教戒律的一種,又稱「三歸依」。修道者奉行的基本準則。至心昄依十方道寶、經、師三寶。《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二:「至心昄依十方道寶,當願眾生起迴向,一切信禮;至心昄 依十方經寶,當願眾生心開悟解,受持轉誦;至心昄依十方師寶,當願眾生普上法橋,無有障礙。27 道教三清指哪些?答:道教三清即道教所尊崇的最高神,分別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凡學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為道寶尊;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 昄奉道法的「道、經、師」三寶。科範禮儀: 28 道教科儀分哪幾種?答:道教的「齋醮科儀」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份,是以神相通的神仙信仰為基礎的宗教儀式活動。「齋」與「醮」在道教中都是祭祀的範疇,在《說文》中說:「齋者,戒潔也。」 「醮」是古代求神的一種祭祀活動。齋醮就是守戒要清潔,否則對神不恭,所求之事也不可能靈驗,或神也不會保佑其平安無災。所以古人在做法事時,都要齋戒沐浴,以示虔誠。道教的齋 醮科儀淵源於古代的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後來經道教演化進而發展成為較完備的祭祀文化,也就是現在通常所說的「做道場」,它是禮儀文化之傳統與世俗變化相結合的產物。 齋醮在發展中圍繞著神仙信仰和返樸歸真的信念而追求至真至善的宗教道德,道士把這些宗教道德通過齋醮科儀的複雜形式表現出來,以達到止惡揚善的目的。道士在做齋醮科儀時,要求非 常嚴格,不僅僅是戒律上的持守,而且要求道士修鍊功法,若不修鍊功法,不足以登道場超度他人,所以醮事活動與個人自我修鍊關係密切。現行的道教齋醮科儀有陽事與陰事之分,即清醮 與幽醮。清醮有祈恩謝福、卻病延年、祝國迎祥、祈晴禱雨、解厄禳災、祝壽慶賀等,屬「太平醮」之類的法事。幽醮有攝召亡魂、沐橋渡浴、破獄破湖、鍊度施食等等,屬「濟幽度亡」齋 醮之類的法事。清醮也就是為活著的人祈福迎祥的一種祈禱儀式,而幽醮則是為死去的人追求超越升天的一種祈禱儀式。另外,道教宮觀每逢朔、望兩日或祖師聖誕等重要節日,都要舉行祝 壽、慶賀等典禮,這些行為的儀規,統統屬於齋醮科儀的範疇。29 道教有何禮拜禮儀?答: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規範而獨特的禮儀。植根於素有「禮儀之邦」盛譽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禮儀相當完備且十分講究。除了鄭重場合、重大活動必須依禮進行外,就連日常 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儀規。現僅將常見的敬神禮儀簡介如下。 一、叩拜道教對常人行拱手禮或行作揖禮,而對神、仙和真人則行叩拜禮,以示特別尊敬。因叩拜過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們先介紹一下拱手禮和作揖禮。 (一)拱手禮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蓋以左手 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禮亦稱抱拳禮。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禮,表示恭敬。另外,有一種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 手子紋(即無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於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紋(即中指上 紋),外呈「太極圖」形,內掐「子午訣」。這種抱拳形式多用於打坐時,其寓意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禮或 作揖禮時,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禮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過鼻),向人行禮。因舉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稱「打躬」。 又因身體彎曲成月牙狀,故又稱「圓揖」。向人作揖行禮時不要過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顯得不雅觀。作揖禮較拱手為敬,對長者多行此禮。道教叩拜禮有兩種形式, 其中以一禮三叩最為常見,以三禮九叩最為隆重。關於三禮三叩的具體拜法:(1)站在跪墊(拜墊)前,雙腳站成「八」字形,兩腳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雙手 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與口相齊)。(3)左手離開右手捂心(心意散亂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專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時從容俯身,右手按跪墊,兩膝下跪,緊接著,左手離開心口,按 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狀。(4)俯伏叩首,頭磕在雙手背上(頭與脊要同時下伏,切忌臂部高於背)。此時,心中存想神容並誠心祈禱。(5)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勁,慢慢起身,右手 隨之收回,雙手抱拳高拱,準備第二次叩拜。如上重複兩次,是為三禮三叩。三個頭磕完後,起身,雙手合抱放於上腹處(道教稱「懷抱太極」)。接著,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禮,待雙手自上 而下至上腹處並立身站定後,方可離開跪墊。道門中人常說的「朝上三禮」,就是指行三禮三叩禮,此禮多用於平日朝神。 關於三禮九叩,其拜法是重複 「一禮三叩禮」兩次,合為三禮九叩。重複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禮。禮畢,同樣作揖而退。三禮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禮拜儀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師聖誕及各種齋醮道 場時,方行此禮。有老道長說,道教叩拜禮是對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蓋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為「一」也。總而言之,向神行禮是為了表達對「道」的信仰和對神 的尊敬。30 道教的衣服有哪幾種?答:道教十分重視自己的傳統,凡是已經形成的信仰、制度,總是長期堅守不渝。其服飾制度就是如此。據唐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北宋劉若拙《三洞修道儀》等所載,唐、宋的道 教服飾,即據南北*所定之制度。《三洞修道儀》所規定的各階道士之法服、冠、履,與《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所定者大同小異。今人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第九章「宋代服飾」 中敘及宋代道士服飾,曰:「道士的服飾有法衣、褐、被和常服的道袍、大衫。法衣是法師執行拜表、戒期、齋壇時穿的,指的如全真派中的霞衣、凈衣、信衣、鶴氅(又名羽衣)等,以及 正一派中的行衣、罡衣、混元衣、班衣、懺衣之類。其中法衣、鶴氅等,一般以直領對襟為多。常服即是道袍,所著的大小褂衣,或名大小衫,這是平常穿的,大多是用交領斜襟的。這種外 衣和內衣,大致同一般古代人相似。」31 道士的帽子(冠巾)分幾種?道教的帽飾,有道巾、道冠兩種。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清代閔小艮《清規玄妙》記載的九巾,為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 和九陽巾。清末至今,變化較大,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種。 混元巾:又稱「冠巾」。圓形,硬殼,帽頂有洞,可以露出髮髻。後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脫。混元巾是清代以來,道教全真派最正式的頭巾,規定舉行「冠巾」儀式拜師之後的道士 方可戴用,現在這一限制逐漸打破,未經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數。全真派高功在舉行齋醮科儀時均用此巾,並在露出的髮髻上面別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無蓄髮傳統,為了方便, 就將混元巾和道冠縫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頂還折出方角,成為混元巾的一種變體,台灣道士稱為「網巾」,又名「角冠」。 莊子巾:又稱「南華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飾有「帽正」,以示道教的守中處一和檢查帽子是否帶正。多在秋冬天氣戴用,道士不蓄 發者或年老脫髮者喜戴此巾。 純陽巾:亦稱「樂天巾」、「華陽巾」、「紫陽巾」、「九陽巾」或「九梁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為純陽之數 ,代表道教「九轉還丹」之意。帽前正中鑲有帽正。現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浩然巾:即「風帽」。裡面絮以棉花,以為御風擋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風雪天氣可用此巾。 逍遙巾:乃是一塊方形(亦有圓形)巾料,包於髮髻之上,繫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稱為逍遙巾。另有一種是用莊子巾或純陽巾,飾以美觀的雲頭圖案,帽後綴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 帶,亦稱逍遙巾(古稱「雷巾」)。年輕道士喜戴此巾,行動之間,飄帶搖拽,顯得瀟洒自如。 荷葉巾:外形類似莊子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鑲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葉,故名。 太陽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勞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為了和社會上有所區別,就在帽頂掏洞露出髮髻,或在帽沿上繪以八卦、太極等道教圖案,或者寫上自己所住 道觀的名字。 一字巾:即一根束髮用的帶子,兩端各綴一片帽正,兩片帽正相疊扣在一起,就能戴在頭上。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為簡便的一種。道教規定,不可光頭進入殿堂,必須戴有道巾, 若無其他道巾,紮上這根帶子也可頂替。 包巾:又稱「扎巾」。乃是一塊方形布料,四角綴有帶子,可以勒在頭上。帽前正中可飾帽正,但多數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種頭巾,初入道門尚未拜師者即戴此巾, 也有人認為不應列於九巾之內。《三才圖會》:「幅巾古賤者之服也,漢末始為士人之服。」不過現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雖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數幾種日常戴用。現在全真派道士日常多用混元巾、莊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純陽巾和網巾。32 道士的冠子(道冠)分幾種?答: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稱「冠子」。月牙狀,下沿有相對兩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髮髻上面。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師之後即可戴此。冠頂兩端, 各刻一道指甲掐痕。傳說全真祖師丘處機掌教之時,元代皇帝曾賜給他一塊金子和一塊玉石,要他戴在頭上,丘處機當即運用道家內功,調動體內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 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著戴在頭上,驚得皇帝目瞪口呆,丘處機從此成為掐金斷玉的金玉兩行的祖師爺。後來的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就在黃冠上留下這兩道印痕。 五嶽冠:又稱「五嶽真形冠」或「五嶽靈圖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受過三壇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星冠:又稱「五斗冠」。覆斗形,上刻東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圖案。道士拜斗時戴用此冠。 蓮花冠:又稱「上清冠」。狀似蓮花式畫頂插有如意頭。做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五老冠:乃圍戴頭部之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高功戴用 此冠。 以上各種道冠,均在參加宗教活動時才可戴用,其他非正式場合,則須摘下。33 道教的有何佩飾?答:佩飾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種飾物用品。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道簪:俗稱「簪子」。為道士盤別髮髻之用。一般用黃楊木或玉石、金屬製成。條狀,略呈彎曲,亦有直形,有些後端還刻有太極、八卦圖案或葫蘆形狀。 慧劍:是道袍上的一種裝飾。為兩條劍形長帶,縫於道袍的紐扣部位。唐末高道呂洞賓的天遁劍法為「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慎」,慧劍的寓意即在於此。 佩劍:即道士佩帶的寶劍。中國古人即有佩劍之風,《道書援神契》說「古之士大夫皆佩劍」。道教多為雌雄雙劍,相併背於身後。現在道士佩劍者並不多見,除了偶爾看到雲遊道 士有佩劍者以外,一般是懸掛在住室之內,以為辟邪除魔障之用。 葫蘆:八仙之中的李鐵拐即帶有葫蘆,裡面盛放仙丹。道士佩帶葫蘆,一般盛放道教丹藥,以為舍葯療疾之用,在雲遊道士中較為多見。 魚鼓:又作「漁鼓」。打擊樂器,在長竹筒的一頭蒙上薄皮,用手敲打。從前道士演唱道教神仙故事的曲子 (即「道情」),以此伴奏。 單瓢:又稱「緣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狀器皿。為過去雲遊道士必備之物,在外面化緣盛放飯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 拂塵:乃為木製或金屬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絲或馬尾。可作拂掃塵埃或驅除蚊蠅之用。道士手持拂塵,意在掃除心靈的污垢,清靜身心。 陰陽環:乃為連在一起的兩個圓環,可以拿在手中來迴轉動,代表「陰陽循環,周而復始」之意。一般為木製或玉制。亦有三環相套者,稱為「三才環」或「三環套月」。老年道士 尤喜玩此,以為活動指腕之用。34 出入道教宮觀需注意什麼規舉與禮儀?答:宗教禮儀,是人類對無形中的神一種祭祀方式。在道教中以左手為敬手【楚人尚左,老子楚人也】,故以左邊為大。上香時,用左手插香於香爐中,跪拜時以右手握掌,左手掌 蓋於右掌之上,下起拜於雙膝間,上至齊眉間為一拜揖。右膝先屈,左膝後區;起立時,左膝先起,再將右膝伸直,或是雙膝同時屈拜,同時起立亦可,此為正一派禮神儀規。(註:雙掌合 十之跪拜方式為佛教之禮節,與道教有所不同。)全真派的禮拜方法則稍有不同。 各宗教於教禮上均有一般溝通方式,以達到人與神之間的溝通方法,又有自然清靜的作用。而以道教、佛教及儒教而言,均用清香(炷香)與神佛聖尊或先人來傳達,內心的尊敬與 虔誠之意。但又不知炷香有何涵義?所謂「一炷清香本自然,黃庭爐內起祥煙。」由此可知香的重要性,再道教中以三炷香代表三清,(三清為玉清、上清、太清。)亦代表天、地、人,正 可謂敬三清,敬天、地、聖賢人。 我國古時以三跪九叩為最敬禮。坤道女居士行禮與乾道男居士,只有拜揖時,下起拜於雙膝間,上至則齊於頷即可,不必齊於眉間,姿態仍須端莊嚴謹。執香朝拜之姿勢,左手執香 ,右手蓋於左手,放於胸前(不必放於眉毛之上或頭頂之上),香頭傾斜約於嘴之前方,上拜舉香不超過眉毛,下拜恭敬而垂拱形,形似天上半月。空手朝拜之姿勢,雙手抱拱作揖,身體須 彎曲形似天上半月。 與人相逢相遇道好時,以雙手抱拳作揖,口說:無量觀或善哉、善哉,亦可說:道祖慈悲。或慈悲、慈悲。亦可說:您老慈悲。無量觀有與人祝福無限之意。 道教對敬神之供品,僅須四喜五果及五供養、六供養、七供養或十供養,絕不主張殺豬宰羊來奉祀聖尊。四喜為「茶、酒、面、飯」,五供養為「香、花、燈、水、果」,以香代表 「無為」;花代表「自然」;茶水代表「清靜」;燈代表「順化」;水代表「上善」;果代表「圓滿」。 七供養所指為:「香、花、燭、荼、果、食、樂」;十供養則為:「香、花、燭、荼、果、茶、食、寶、珠、衣」,而不以「血食」敬奉聖尊。(註:荼為蔬菜之總稱。) 今見諸多善士進宮觀之門禮敬諸真、祈福或有應或無應,究其源並非神明不佑,實乃舉止有不意之褻,當慎之,方敬悅於諸神,加之虔誠之禮,可得神庇佑矣! 一.進廟門有講究善信進廟門,切不可衣冠不整,褊袒衣衫。進大殿前先打一躬,還應盡量走兩邊,走右邊門先邁右腳,走左邊門先邁左腳,此稱「忌包柱」;切不可跨中間門檻,更不 可站在或坐在門檻上,那是對神明的大不敬.二、跪拜禮聖的規範動作遊人,香客先要將身上背的,手裡提的包放在拜墊旁邊,然後在神像前左、右兩邊的蒲團後端立,默禱所祈之事意,然後行 三禮九叩。 三、上香的規矩遊人,香客燒香,應按中右左的順序依次在香爐里插三根香,所謂「三寶香」。香要插端正,不論男女,皆宜左手上香為敬,右手上香乃不敬也。四.齋飯的規矩若 有緣在宮觀齋堂內隨堂食齋,因宮觀灶府之神常鑒廚所,切忌高聲講話,更不可嬉笑吵鬧;還需注意不要坐在當家住持或監院的對面,若自帶食品,切不可在殿堂上或對著神像進食,大家一起吃齋飯 時,夾菜要用桌上的公筷;出家人惜米如金,注意不要撒下飯粒。一般情況下,在宮觀里用齋,道長們是不會主動收飯錢的,入齋者應自覺在殿堂功德箱內投入一些香火錢,以示樂施的誠意。五.舉 止有禮在宮觀中見到道士,要拱手稽禮並稱「您老慈悲」,道長也會以拱手還禮。經壇法器,香案蠟燭,供品不可隨意亂動。此外,道人們都忌諱別人探問他(她)的身世、年齡和出家緣由 ,千萬不可隨意向其提出這種「敏感」的問題。若是十方叢林,道長們都介意人們亂闖其袇房或者坐其床鋪,所以切不可出此違禮之舉。35 如何參拜、供奉道教神靈?一般信眾在宮觀參拜和在家內供養道教神靈,應注意以下幾點: 在態度上進入宮廟應抱持著懺悔、虔誠、謙卑、尊重之心參香敬拜。首先,由廟的左方進入(以人面對宮廟之右方,俗稱左青龍)參拜完畢後,再由右方退出(以人面對宮廟之左方 ,俗稱右白虎)。而中門為神聖或國家元首出入之處,若非有法會或聖壽期間,通常都設有門簽或門坎以防止出入,若是廟堂、土地公廟、萬應宮廟等,大部分只有中門而已,所以盡量靠左 右進出。善男信女到宮觀燒香朝真,一定要謹慎從事,要念念存誠,出言吐語純潔靜雅,不可戲耍玩鬧,言行不可有輕祖之意。進入殿堂莫要大聲喧嘩,若有人正在叩祖師時,不要站在叩拜 者的前邊。進入殿堂朝真拜祖,戴帽者應取下帽子,拄拐杖者,在朝拜時,應放下手中的拐杖。所帶的提包不宴放在神桌上面。殿堂任何物品不要隨意亂摸亂動,更不要一時好奇,敲打鐘、 鼓、磬、魚等法器。各種法器不僅各有打法,且法器為敬聖持神之綸音,不可隨意敲擊,否則神責而召災難,進入宮觀參拜道祖,為的是消災祈祥,但願善信得福,千萬莫要小失而獲遺咎。 至於如何準備供品,只要是不殺生之物且是素食均可;水果方面除蕃茄、菝樂(因其種子經嘗食後通過胃腸消化而成糞便,其種子仍可發芽栽種,這樣會有污穢聖尊之意,所以不宜 當供品)、榴槤(因其味道有異味也不宜當供品)。再蔬菜類中有三葷:韭菜、蒜、蔥,因其性躁熱,易使人性情衝動,不宜當供品。供品以四果、五果均可,但若因經濟因素,一果、二果 、三果也可,心誠意正最重要。36 道教供品的種類與意義如下鹽、糖、薑母、紅豆並稱山珍海味,為敬拜玉皇上帝不可或缺之供品。(薑母不可用水姜)紫菜、香菇、金針、木耳、菜燕、冬粉為六齋。米荖、麻荖、糖果、圓餅乾、牽子餅乾、風片糕為六味。 六齋、六味、山珍海味是神明聖壽缺一不可的供品,大部分廟方必定會準備。稻、麥、稷、菽、蜀合稱五穀也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另有芹菜意為勤學、蔥代表聰明、素粽代表應考包中,此三者為祈求五文帝君之用,是考季時最佳的供品。柑橘為事事吉利、甘蔗為節節高升、石榴為多子多孫、佛手柑為多福多壽、柿子為事事順利、香蕉為喜事相招、菠蘿為好事旺來、梨子為厄運遠離、蘋果為平平安安、桃子為逃離厄運、瓜藤 類水果為瓜瓞綿延。 我國以農立國,用稻米製成的紅龜粿、壽桃、紅圓等等粿品,均有祈求添福添壽之意,更有延續生命之意。葷時中豬、雞、魚為三牲醴,再加入蝦、蟹並稱五牲醴。除非其它原因必要否則 敬神時盡量勿用。因酬神謝願或聖壽法會而殺生敬奉神靈,這是不敬也是不禮之舉,因為正神是慈悲的,勸世人以善為本,怎會讓世人因敬奉祂而去殺生呢?若非用不可,可改為素牲醴取代 。其實葷食牲醴大多用於祭拜先靈和過世的亡靈。在道教祭祀中有云:「天厭雁,地厭犬。」所以敬天地絕不可用雁鴨科與犬狗來祭祀,這是嚴重違背道教教規。37焚化金紙的種類與意義焚化金紙的種類有大、中、小太極金、壽金、福金、九金、天金、尺金、補運金、、等等,因神格之不同而焚化不同之金紙。其實真意並非錢財給予神靈,而是在古代時人們祈求神祇由天 而降,又須恭送神祇回歸天庭,深恐凡塵污穢神聖而以錫箔為毯,焚化恭送回歸天庭以示敬意,後因貧困之人因錫箔價高才以錫箔貼於竹紙上,此為金紙的起源。後因現代人有了不同的需求 ,又增加了各種金紙的種類。其實道教自創教以來,並沒有焚化金紙的教規,而是後人穿鑿附會所添設。信眾若非焚化金紙不可,只要心意到即可。至於焚化給亡靈或有應公及普渡法會時, 是因傳說中唐明皇夢遊地府及輪迴論而引起焚化紙錢的風俗。參拜神聖不在於供品為何,除了鮮花、素果、馨香外,再加上一片誠摯的敬心,就是最佳又最真的供品了。38 道教宮觀有什麼區別?答:道教宮觀,按照規模大小,可分為宮、觀、祠、廟。其屬性可分為三種:十方常住、子孫常住、子孫廟。子孫廟一般規模較小,又稱「小廟」。日常勞作不能懸掛鍾板,可以收徒弟, 一般不留外來道友常住掛單。子孫常住也稱為子孫叢林,可以懸掛鍾板,可以說是子孫廟的升級,可以留外來道友常住掛單,並安排其適當的職務。十方常住也稱為十方叢林。道教十方意為 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上方、下方十個方位,能接引十方道友,修真霞子。常住就是恆久不壞,叢林即為茂密興盛之意。但十方叢林不能收徒弟,必須拜師之後才能在 叢林掛單。叢林戒規嚴格,是子孫廟宇學習的典範和道眾學習的場所。39 道教有何種戒律?答:戒律是道教約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噁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條規。初期戒律簡約,主旨為戒貪慾,守清靜。兩晉南北朝時,由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等沿襲佛教形式, 並汲取儒家名教綱常觀念,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五戒、八戒是基本戒條,內容與佛教基本相同。十戒則更加突出了忠孝仁信思想。《老君想爾戒》為早期天師道戒。《說十戒 》和《思微定志經十戒》為上清、靈寶派之戒。《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為新天道之戒。全真道邱處機開創傳戒制度。清初全真道龍門派道士王常月撰《初真戒律》,與《中極戒》、《天仙大 戒》合稱三堂大戒,為道教主要戒律。明清之際,道教戒律之外又規定了道教清規,即對犯律道士的懲處條例。現存道教戒律主要收入《正統道藏》三洞之戒律。 道戒的種類:道戒是道教約束自己的教徒,包括道士和一般信徒的言論、行為,防止道 教徒違反教義思想、信仰生活和人際關係準則的規定。一般可以區分為三類:一是戒,即約 束道 教徒的規定;二是律,即約束道教徒規定的條文;三是僅僅適用於宮觀中道士的清規 。40 淺說道教戒律的形成和發展道戒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古代就有豐富的倫理思想,對於社會生活和人際關係就有眾多 的可為與不可為的規定。東漢末年,道教形成初期尚無道戒的正式條文,但是就已有了道 誡 , 如《太平經》中有「不孝不可久生誡」,「貪財色災及胞中誡」等,此類道誡就是據道教教義 思想對早期道教徒的行為要求。五斗米道有老君想爾戒三行九 條,內容十分簡練,道教徒不 便執行。魏晉南北朝時期,上清、靈寶和寇謙之的北天師道先後創製了「五戒」,「八戒」, 「十三禁戒」和一些律文如「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等。唐代道教戒律有了充分的發展, 據唐代高道張萬福的《傳授三洞經誡法籙略說》,唐代道教已有十六種戒 律,但仍以老君想 爾戒為「太上高玄法師所受」之戒。宋代的《雲笈七籤》、《要修科儀戒律鈔》等經籍中都有眾 多戒律,如「老君二十七戒」,「老君三十六戒」和「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等等。明代永樂 ( 1 4 0 3 - 1 4 2 4 年 ) 初年,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撰有《道門十規》,其中列有「道教源 流 」 ,「道門經籙」,「坐圜守靜」,「齋法行持」,「道法傳緒」,「住持領袖」,「雲水參訪」,「立觀度 人」,「金榖田糧」,「宮觀修葺」等內容,從教義思想出發對道教信仰生活 的各方面提出了較 為完整的規戒,十分完備。金元時期道教全真派從其創立時起重視規戒。王重陽有《立教十 五論》,內容多與全真派規戒有關。明清時期全真派又有《全真清規》和北京 白雲觀清規二十三條傳世。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社會發展變化迅速,道教由於其教義思想缺乏適應社會生 活的及時發展,因此在道戒方面也無重要的更新文獻問世。當今中國大陸的道教宮觀 多訂立 一些規章制度以及愛國公約以發揮規範道教徒信仰生活和人際關係的作用 。41 正一派戒律正一派戒律的形成:正一派指的是在東漢末年創立的五斗米道,即天師道,又稱正一盟威之 道,其後曾分立為龍虎宗、茅山宗、閤皂宗、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天心派、凈明道、 太一道等。元大德八年 (1304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 籙」,標誌符籙各派統一於正一派名下,以與新創的全真派相對。五斗米道有《老君想爾戒》 三行九條,是「道舍尊卑 同科」,即所有道眾都必須遵守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分立多種道派,各派都增訂了道戒,先後出現了「老君二十七戒」,「老君三十六戒」,「老君百八十 戒」,「十三禁戒」,「十 二可從戒」,「太玄都中宮女青律戒」,「七百二十門要戒」等等。唐代 高道張萬福的《傳授三洞經誡法籙略說》列舉有十六種戒,稱「凡人初入法門,先受諸戒 , 以防患止罪」,其中仍 以老君想爾戒為「太上高玄法師所受」之戒。明清時期正一派的戒律思想和條文逐漸成熟,明代永樂年間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撰《道門十規》,系統地對道教信仰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 方面提出了道教徒的行為規範 。 老君想爾戒的內容:老君想爾戒是早期道教的戒律。想爾,古注稱是仙人名。傳稱祖天師張 陵有《老子想爾注》,早佚,現有敦煌殘本重現於世。老君想爾 戒共三行九條。即: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上最三行;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此中最三行;行無欲, 行知止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雲笈七籤》有句稱「九行備者, 神仙;六行備者,壽;三行備者,增年」。老君想爾戒是早期道教對社會生活和信仰生活的行為規範的思想的集中 體現。但由於條文過於簡單,不便操作,因此,後又有多種規戒問世。 老 君二十七戒的內容:老君二十七戒是老君想爾戒的衍生。戒文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是: 戒勿喜,邪喜與怒同;戒勿費用精氣;戒勿傷王氣;戒勿食含血之物,樂其美味;戒勿慕功 名;戒 勿為偽彼,指形名道;戒勿忘道法;戒勿為試動;戒勿殺言殺。中品是:戒勿學邪文; 戒勿貪高榮強求;戒勿求名譽;戒勿為耳目口所誤;戒常當處謙之;戒勿輕躁;戒舉事當詳 心,勿惚 恫;戒勿恣身好衣美食;戒勿盈溢。下品是:戒勿以貧賤強求富貴;戒勿為諸惡; 戒勿多忌諱;戒勿禱祀鬼神;戒勿強梁;戒勿自是;戒勿與人爭曲直,得諍先避之;戒勿稱 聖名大;戒勿 樂兵。老君二十七戒使想爾戒便於實行和操作,它和老君想爾戒的九條合稱為 老君三十六戒。 張宇初天師《道門十規》的內容: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高瞻遠矚,用心良苦,所提出的《道 門 十規》是針對元明以來「玄綱日墜,道化莫敷,實喪名存,領衰裘委」的情況而撰寫的。《道 門十規》稱,「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為先,次以參究為務」。全文分說「道教源流」,「 道門 經籙」,「坐圜守靜」,「齋法行持」,「道法傳緒」,「住持領袖」,「雲水參訪」,「立觀度人」,「金榖田糧」,「宮觀修葺」等十項。張宇初主張「謙和」、「卑下」、「柔弱 」等,全部秉承《道 德經》的宗旨,並參照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教派的苦行,提出「收習身心,操持節操,究竟經 典」,批評「趙歸真、林靈素之徒,偶為世主之所崇尚敬禮,即為富貴所驕 ,有失君臣之分, 過設夸誕之辭,不以慈儉自守,亦取議當時後世多矣,是切為後戒」42 全真派戒律全真派戒律的形成:全真派指的是金代初年由王重陽祖師創立的道教新宗派,與元代大德年間形 成的正一派同稱為道教的兩大教派。王重陽祖師創立的全真派,針對宋末天師道出現的種種弊端,本著海納百 川的思想,提出三教合一的宗旨,提倡苦己利人,主張以內丹修鍊為手段, 達到修真成仙的目的。王重陽祖師創教之初,就對全真派的立教原則作了闡述,有《重陽立教十五論》傳世,其中 對全真道士的信仰生活和行為準則作了全面的規定。王重陽的幾名高弟, 如馬丹陽祖師有「十勸」語錄,勸勉門人的行為舉止;邱處機真人開創了三戒之制,立「三壇大戒」。元明之際,全 真派有較大的發展,創建了一系列全真道觀。隨著道派和道觀的增多,全真派根據時世的需要,制訂了《全真清規》清代全真派高道王常月祖師在住持北京白雲觀期間,按照邱處機真人制訂 的「三壇大戒」制度,在白雲觀開壇傳戒,廣度弟子,於是全真龍 門派大振,而龍門派的傳戒制度也一直施行至今。 《重陽立教十五論》的戒律內容:《重陽立教十五論》中有關全真道士 修持生活的內容,包括住庵、雲遊、學書、合葯、蓋造、 合道伴等等。規定道士所住茅庵草舍,不得大殿高堂和雕梁峻宇,只要「身有依倚,心漸得安,氣神和暢」即可。至於學書, 則反 對「尋文而亂目」,「只欲記多念廣,人前談說誇才俊」。 對於交友,則「不可順人情,不可取相貌」等等。《重陽立教十五論》中的戒律內容既反映了王重陽從嚴治教的思想,也為全真教 派的戒律奠定了基礎。 《全真清規》的內容:明代正統《道藏》中收有出於元明之際的《全真清規》。原題作元朝全真道士通玄子陸道和編集。《全 真清規》一書共十二篇,包括有禮儀、 雜文和規戒等。其中《教 主重陽帝君責罰榜》十條,規定道士如犯過失,要按照輕重,分別給予「遷出」、「罰出」、「罰齋」、「罰香」、「罰油」、「罰茶」、「罰拜」等處罰。《長春 真人規榜》則列舉邱處機所定的教規,規定不可貪求、不起嗔心,不泥於聲色等等。 「三堂大戒」的內容:三堂大戒,又稱三壇大戒,指的是由「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組成 對全真教派的傳授戒 法。據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的《缽鑒》稱,三壇大戒源自全真龍門派祖師邱處機。邱處機真人當時所制定的戒法。不過只是單傳秘授。清代王常月祖師住持北京 白雲觀時,改變了邱處機真人的做法,創立戒壇,公開傳授,自順治十三年(1656年)起,廣收弟子,登壇說戒,度弟子千餘人。一時全真龍門派之聲威大振當時受戒道士需經過一百天的戒期 ,因此,三堂大戒又稱「百日圓滿三壇大戒」。辛亥革命以後,道教全真教派的傳戒由於種種原因而停止。公元1989年11月12日北京白雲觀重開戒壇,全真教派恢復了停止有半個世紀的傳戒 活動 。43 談談道教宮觀內的清規宮觀清規的由來:宮觀清規指的是各道教宮觀根據戒律思想和條文,針對本宮觀具體情況制訂的條文。宮觀清規規定了對本宮觀住觀道士違犯戒律而進行懲處的手段、方法和輕重程度 。 道教宮觀原來並無制訂清規的。而現存的道教宮觀清規主要由全真派大宮觀制訂出來。 現存主要宮觀清規:現存的歷史上的道教主要宮觀的清規是,清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陝西 張良廟的清規和清代咸豐六年(1856年)北京白雲觀的「清規榜」。這兩份清規都是《道藏》中《全真清規》的《教主重陽帝君責罰榜》的衍生和發展,只是所作的各種處罰規定更加具體和明 確。其處罰的方式、方法和輕重標準也更加多樣和區分細緻。北京白雲觀的《清規榜》除了有《全真清規》中規定的罰出、罰齋、罰香、罰油、罰茶和罰拜以外,還增加了遷單、頭頂清規, 乃至火化示眾的嚴厲措施,稱「違犯國法,奸盜邪淫,壞教敗宗,頂清規,火化示眾」。張良廟的《清規榜》則還有炙斷眉毛、摘去衣領、打扁拐等當地流行的處罰方式,稱「違犯國法,奸 盜淫殺,玷辱道風者,按清規重責四十,炙斷眉毛逐出」。當代道教宮觀在健全管理制度中,大部分亦已恢復了宮觀清規,但是,其形式和內容均已採用當今道眾習慣的公約的形式,並在正 式實行前,經過全道觀道士民主討論和通過44 怎樣發願和還願?答:許願是求神護佑自己。使自己的心愿得以實現。還願,是自己的心愿得以實現,對神許下的諾言得以兌現。許願、還願不需擇吉日。隨時隨地都可以許願、還願。 許願之前 最好能沐浴其身,齋戒凈口。在神前敬三柱香,然後神前伏拜虔誠祈禱。默許所求心愿。祈求神靈護佑實現其心愿。許願可大可小。不拘形勢。有許做多少善事的、有許誦經、做道場、獻神 供品、重塑金身、助印流通善書、捐資修廟等。 求神護佑實現心愿後。求神護佑之時許下的什麼諾言必須兌現.最好是心愿實現後即可還願,千萬莫要欺心欺神。許願而不還願。45 什麼是犯太歲,如何拜太歲 ?答:太歲神,本為道教一個神明的尊稱,簡稱為「太歲」,或稱為「歲神」,也就是年神,是地神中最有權力的年神,統帥百神,有「年中天子」之稱。太歲神計有六十位,每一位太 歲都有他的姓名,順序值年,周而復始,循環不息,從甲子年的金赤至癸亥年,依六十甲子輪流掌管人間一年的禍福,故又稱「值年使者」,或「值年太歲」。古書云:「太歲如君,為 眾神之首,眾煞之主,有如君臨天下,不可冒犯」。 由於太歲神位高權重,人人對他都非常敬畏,惟恐觸怒了他而對自己不利。為了避免得罪太歲神,因此在沖犯太歲之年,都必須在新年開 春期間拜祭太歲神,以祈求新一年平安順利,逢凶化吉。 無論是犯刑、沖、破、害者,皆受到流年太歲的影響,可能會有官非糾纏、仕途阻滯、投資失利、情緒波動、人事不和及感情離 合等影響,嚴重者或會有意外血光之災等情況出現,即古語說:逢太歲之年,無喜必有禍。附:如何拜太歲?若人該年犯了太歲,傳統習俗都以拜太歲來化解,祈求趨吉避凶,並求 取「太歲符」,以保平安。程序如下:拜祭地點:有安奉太歲神的廟宇(如純陽觀內就安奉了六十位太歲),或有安神壇的家中。 拜祭時間:揀選當日的吉辰,一般是大年初八 拜太歲,即北方所說的「順星」習俗。 拜祭物品:五色生果,即五種不同顏色的生果;煮熟的雞或燒肉、乳豬;清茶、酒各備三小杯;太歲衣一套,另金銀衣紙各一份。 拜祭程序 :1、先在壇前放好上述的祭品,上香三炷。 2、須在太歲衣上或另備紅紙寫上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時、住址等資料,目的讓太歲神知道你是何人,這樣才能得到保護。 3、若往供奉太歲 神的廟宇拜祭,先要向六十甲子的統領太歲神姆元君上香參拜;然後向當年太歲上香許願祈福,若不清楚可請教道長;跟著再向自己出生年之太歲神上香一炷,同樣祈求福蔭;之後還要向其 余各太歲神上香參拜。 焚燒金銀衣紙及太歲衣,將茶、酒灑於地上。 4、在道觀中求取太歲符。46 道教如何開光 ?答:神像開光是法師通過用各種法物及點晴(也稱點眼)。使神靈臨降伏之神像之上,使其具有通神啟靈的開光,有廟觀神像開光及家庭神像開光。 廟觀神像開光,首先擇吉日 雕塑神像,次之擇吉日入神(同稱上臟)將神身內外備齊後.再擇吉日開光、點睛、走火、安座、奉拜等。家庭神像開光,一般都是從工藝品商店,請回雕塑的工藝品神像,然後送到廟觀開光 。家庭神像開光最好是在祖師聖誕之日,到廟觀開光,藉此良辰吉日。開光為最佳。 開光只限神像或有靈性諸物,並非什麼物品都可以開光,一些吉祥物,可以放置神桌前,獲得祖師 賜以福貴祥和之靈氣,以佑護自己多福多貴,事隨君願。47 什麼是贊星禮斗 ?答:拜斗是道教獨有一種為人攘災解厄,祈福延壽之科儀,應稱為【朝真禮斗】。拜斗是道教獨有科儀, 拜斗淵源甚古,始創於漢張道陵天師,據北斗經所載「在永漢元年正月初七 日太上老君升玉局座授張天師【北斗延生秘訣】」。演變至今,已成為民間驅邪招福,消災解厄的一種習俗。農曆九月初一日至九月初九日為北斗九星降世,又稱「九皇誕」,九皇即是 北斗七星加上左輔右弼兩星成為九位星君,此九日世人齋戒更勝常日,有無量功德。道教宮觀立壇禮斗,誦《北斗經》、《斗姆誥》,以祈求消災延壽。九皇法會設壇九天,以斗姆為主尊。 斗姆為北斗眾星之母,其神像為四面、三目、八臂,代表環視周天,監臨世界;為民消災解冤,集福並賜吉祥。據說斗姆生九子,其中文曲及武曲二星,民間信仰其為掌握功名之星神。贊星 禮鬥法會也就是祈祭北斗星君、南斗星君,以為信眾消災解厄... 。因此,藉由拜斗科儀,改過遷善,懺悔消災,當得北斗星君賜福、 南斗星君延壽。48 什麼是道教攝召科儀?答:攝召科儀即是召請亡靈召請亡者臨法壇受度的齋醮科儀名稱。道藏《靈寶玉鑒》有《三元都部符》即現行攝召科《歌斗章》中所用符旨。又:《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云:攝召須知運元 始之真光,消重泉之妄暗。十方三界,真光所照,如太陽東升氣象,無陰不燭,沉滯幽爽,隨光而來,皆可攝至。先師虛一翁(寧全真之師),為洞天林守建黃籙,召魂之際,忽附凡體,自 言亡後,身坐黑暗處無門可出,不記歲月,今日偶有二道光芒直照我前,方得乘光出來。只見林虛一在門首,官吏環侍。光芒乃林虛一兩眼中光芒照我也。又云:諸攝召全以運神為主,至於 歌章,吟偈,乃科儀耳。凡於有人家追薦亡靈,宮觀於清明、十月初一或七月十五日施放〝官焰口〞都要舉行〝攝召〞。以召請亡者臨法壇受度。49 什麼是道教關燈散花科儀 ?答:關燈散花科儀是廣東道教的著名科儀。全儀由「五方關燈科」和「散花科」等兩部分所組成。關燈之「關」,是關告、關報之意,關燈就是「關贊神燈,照開冥路,召取亡魂來 承恩果」。 五方指的是東南西北和中央。五方關燈,「修齋懺悔,燃點神燈,上映諸天,下通九地」,以神燈燭破幽冥東方風雷、南方火翳、西方金剛、北方溟冷、中央普掠等地獄,「資薦 亡者早 超生,隨願往生神仙界」。五方關燈科自唐五代的五方禮燈儀 中變化形成,齋法簡練古樸。「散花」原是道教齋醮儀禮中的一種形式,即在行儀中道士想像神仙鑾駕邊行進,邊誦唱 ,邊散花。道教的散花雖然源自先期道教教的鮮花供養,但並不拋撒鮮花,而只是誦唱。香港道教的散花科則是以讚頌香花、感嘆人生來解除冤結、拔度亡靈的黃籙類科儀。據廣東前輩老道 長介紹,散花科約形成於清代末年的廣東農村,因此,全儀文字通俗而有文采。行儀時,唱贊多用廣東地區流傳的古典或民間音樂小調,適合農村道教徒的欣賞習慣。關燈散花科儀自清代以 後一直受到嶺南地區民眾的喜愛,廣泛傳播,經久不衰。50 什麼是道教施食科儀?答:施食是道教科儀的一項重要的內容。《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稱:"諸鬼神久處幽陰,形體饑渴,想念世間飲食,無頃刻忘,故施食一事,所以慰其想念,濟其饑渴。"①《上清靈 寶大法》稱其"宣說靈章,咒施法食,三途五苦,盡得沾濡,十類四生,悉皆飽滿,即超陰境,共涉仙鄉"。②道教認為,在科儀中經過"咒施法食",陽世的食物已變為醍醐甘露,蘭餚珍饌, 玉液瓊漿,使幽魂深味無為,永出輪迴,證無上道。施食可以作為一種儀式體,如《靈寶施食法》;也可以是組成其他儀式體的一項儀式元,如《先天斛食濟煉幽科儀》就是由施食和濟幽、 鍊度等儀式元共同組合而成的。51 道教受籙是怎麼回事?答:授籙禮儀是道教正一派重要禮儀。籙就是所說的法籙。籙的內容與籙的品位相結合,即是修鍊到某種程度的道士只能受相應程度的籙。在科儀上也只能施行某種程度的道法。因此 授籙既是正一派道士修鍊等級的標誌,也是道教正一派內道士教階的標誌。《天壇玉格》將正一道士的籙分為五個等級,即: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經籙」,正六品,七品銜;升授「正一盟威 經籙」,正四品,五品銜;加授「上清五雷經籙」,正三品銜;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經籙」,正二品銜;晉陞「上清大洞經籙」,正一品銜。道士必須隨著道功修鍊和積累善功德行日漸進步 ,才能依品級逐步晉陞。按傳統,一般過三年才能晉陞一級。如果沒有功德和道行就不能晉陞,否則會遭到天譴。52 什麼是冠巾禮儀?答:「冠巾」是道教全真派,對入道觀的皈依弟子所舉行的一個收徒儀式。也表示受「冠巾」者,必有師所帶。必有上下嗣號。那麼他必是全真派的弟子。還要經過受戒。「冠巾」後的弟 子,必須要接受清規戒律。否者為犯戒!在宮觀內,凡是在觀內所見的衣冠整齊的道人。皆是受過「冠巾」的在觀所註冊的道人。作為十方叢林的「冠巾」道人,也有參訪,遊方者。日今, 叢林制不健全。一般道觀,不收留遊方道人。因身份難以備查。沒有受「冠巾」的稱謂:道童。在全真教,出家人,一律是道人職稱。尊稱者為道長。德高望重者老修行,稱為鍊師!「冠巾 」是出家道人正式成為道人的儀式。這種儀式只在子孫廟舉行。很多子孫廟都遵循著一條規矩:新出家者在廟行三年苦行,沒有過失,才給「冠巾」正式有自己的度師。沒有「冠巾」沒有正 式度師。苦行期內對廟中老道士們皆以「師父」稱之。也有進廟幾天就有師父的。這主要看小廟子孫多寡。會不會因收徒引起「家務」 爭端而訂立廟規。冠巾又稱「小受戒」。據《冠巾科儀序》云:昔長春祖師,成道之後,遍歷天下,闡揚道範,演禮開壇……又恐出家無考,紊亂玄規更增罪孽,故 留省冠科儀。彈初皈玄門之人即能知禮知警 ,知奧知戒。嗣後有功有過,天曹有案,照年照月稽察對號。……凡出家者,度師必親為誦經禮懺。如自悟大乘,本訪科 事,不妨延友代誦經禮仔。先令罪過消除,方可穿戴太上巾袍。次奏 疏文,上達三官大帝,謀移太乙靈官部下,即當擁護。……日後大丹成就,三官大帝自堪實保 奏。不遵玄科,不清冠巾,上界不知。臨回首時,縱然強戴冠巾,亦同庸俗之魂,繩捆索綁同人 挪都。凡上志之士丹就超升,自有諸神迎護。中志之土苦行圓滿,鬼卒都來叩接。又有雖皈依玄門,不司正道:作孽百端,無常一到,惡報固在,若到陰司,身受苦刑。如在宗祖位前冠巾裝 束,而鬼卒即不敢擅加擊拷,亦少受枷鎖之苦。此冠巾科儀是要之事也……倘有出家時,本師未請冠巾,而本師遠遊他方,或羽化,可專拜學師,傍設本師牌位,進回科冠巾,亦無不可。切 不可更改本師與取之法名。若本廟無力冠巾,可請道友修設科儀,即隨他廟之科儀求師冠巾亦可。……」。 現在也有變通,在家居士也有冠巾的。並且有受戒。53 如何誦經修持?答:誦經就是誦念經文,是道教修鍊法門最普遍常見的一種。道教認為:通過誦經,可以達到修道成仙、與神溝通的目的。一個道士在入道後最初都要學習誦經。《道門通教必用集》中說 :「童子長成,教習音韻。單聲誦念,贊助行持。傳聞舛差,蹈襲蕪鄙,悉加釐正,俾就謹嚴」,就是通過誦念經文,幫助修持的意思。 經文的誦念方法與一般詩文的朗讀不同。詩文朗讀一般按文章的意思抑揚頓挫。變化節奏,但念誦經文時要嚴肅端莊,語氣平穩。由某種打擊樂器控制節奏。誦念經文時,有個人單獨誦念 的,也有多人集體誦念。平時道教念經的法器主要有木魚、帝鍾、罄、鈴、鼓、鐺等。因地方語言的不同,又分為北京韻。嶗山韻、東北韻、十方韻、武當韻、廣東韻等。54 在家人能修道嗎答:在家人大多事務累身.身不定。心難平,為生計奔波操勞或貪金錢名利,或被物色所迷,使之不能昭悟,縱有求道者,因道心不堅,不能持之以恆。若帶有貪慾而求修,終難得真訣真 法。若真心求無上之道,道心堅定不退,蛹飛蠕動之類尚可修道,何況人乎 欲修大道者,應先修鍊心性。人的耳、眼、鼻、舌、身、意、喜聲、色、香、味、觸欲。人行為的好壞 ,全在於心性,心為外境所轉。也可造惡業,也可做善事。做善者享人天福報,做惡者必遭災難病厄。欲脫輪迴.業、須認識到金錢名利,恩恩怨怨皆是虛幻,是多變不實的。天下之事如是 演戲,能認識到這一點你當下便是自在之人。玄門日誦晚課曰:「道以無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若皈聖智圓通地。便是升天得道人。 可見求道之人,不必非學古人身居深山。 須知古人隱居深山是他們已達到了與世無爭,並得以道法,需找一個清靜、無人驚擾、空氣新鮮的地方,進行艱苦的修鍊。此需有驚人的毅力,置生死於外,以身作試.乃大英雄之為。如果 沒有達到一定程度進山那裡的山洪、惡獸、猛禽、毒蟲、雷電、困苦、孤獨,都會引起你的煩惱。如果心裡清靜無為,即是身處京城鬧市與洞 窟茅舍都是同樣的。 祖師云:大隱隱 與市塵.小隱隱於山林。也就是說,心有所執.身有所纏,無論生活在什麼地方都不自在。55 道教參香的講究參香禮儀前已有略述,為教化方便計,今特設一章而專門講說。參香,敬香是道教一種敬神禮道與傳遞信息的方式與禮儀。一般習俗,參香完後,均是三炷清香一齊插於香爐中,這屬於一 氣化三清之意;若是將香炷先插在中間,再插在龍方(亦是面向神像的右方)再插香於虎方(亦是面向神像的左方),就代表敬三清、敬天、地、聖賢人之意。但須把香炷插正,不宜插的東 歪西斜,或是將香炷插於香爐最邊緣,造成後者插香的不便而使手掌被香頭所觸燙。有些信眾則用拋的方式將香炷直拋於香爐中,這種種方式都是不敬之舉。 敬神最常見最普遍的方式莫過於敬香。敬香,也稱獻香,世人多稱燒香。敬香旨在「以香達信」,即以人的誠心通過香煙達於神明,所謂「一柱真香通信去,上聖高真降福來。」敬 香有焚香、拈香兩種方式。 焚香較為常見,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線香(或料香或藏)敬神的儀式。具體做法:(1)選三柱(支)香,不要斷香。(2)點燃香(點燃後若起明火,可左右擺滅 ,不能用口氣吹滅)。(3)面對神像,雙手舉香(與額相齊),躬身敬禮。(4)用左手上香,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間隔不過一寸寬(以表示寸」心)。若是道徒還要默念《上香時咒》:「常焚心香 得大清靜」。(若在一個神殿里供養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位,再上左位,次上右位,後兩者各上一柱香,儀式相同。)(5)上香訖,即行叩拜禮。正所謂燒香拜神也。 拈香最為隆重 ,只有在諸神聖誕或供齋設醮時,有主持(方丈、監院)或高功方行之。所拈的香有五種,即檀香、沉香、雲香、紫降香和茄蘭香,是為「名貴五香」。最常用的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稱燒檀香 。燒檀香比較講究。香要劈成一分粗細,一寸長短;須有專用香爐(稱檀香爐),還要另備一些香面(通常以線香碾成粉末代之)。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類)在檀香爐中間將香灰挖一小坑, 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一層香灰。接著,點燃少許事先折成一寸長短的線香,將燃著的那端插入香面內。拈香時用左手,三枚香分別先後三次投爐,上下植獻(先中、次左、後右 )或東西卧獻均可。拈香時要默念 《祝香咒》:「道由心學,心假(借也)香傳。香焚玉爐,心寸帝前。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令臣關告,徑達九天。」拈香訖,退回跪墊,行三禮九叩 大禮。 近年來更有迷信上頭香之信眾,為搶插頭香而把整個香爐弄得東倒西歪,更是不智與不敬之舉。所謂上頭香是每人在每年的年初一的第一柱香,還有每日凌晨卯時(早上五點),開 廟門時,自己所插的第一柱香也算是上頭香。而非各廟宇的第一柱香。另外還有一種世人容易忽略的,就是雙手在胸前握太極,虔心奉無形香的心香,隨時隨地虔誠奉心香,即可得到聖尊之 感應。由於插頭香、搶頭香以致人擠人,眾人搶擠一個香爐,造成強者得標,弱者受傷,而力有未逮,這非你敬拜的神明所願意見到的。想想這般敬神求神有效嗎?為了搶頭香,而把香爐弄 得東倒西歪,用拋的方式,將香拋於香爐中,實為不敬之舉。願虔誠的信眾們能夠糾正自己的不昧之舉。道教歷史56 道教何時正式有教團出現 ?答:道教是諸多道派的集合體。最早是東漢順帝(126~144年)時出現的正一盟威道(五斗米道),靈帝建寧、熹平之際(168~177年),又有太平道的建立,這是世人最初認識的道教。57 正一盟威道是誰人創立的?答:祖天師張道陵,正一盟威道(即天師道、五斗米道)的創始人,也可稱道教實際創始人。初名陵後名道陵,字輔漢,後漢沛國豐縣人。(一說是張良八世孫)。本來是太學書生,生性 好學,博採五經,精研黃老之道,七歲時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之書,皆極其奧。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曾任江州(今重慶)令,不久即棄官。先後於北邙山(今河南洛陽東)、雲 錦山(今江西龍虎山)等地修鍊。 漢順帝(公元125-144在位)時,入鶴鳴山(也作鵠鳴山,今四川大邑境內),漢順帝永和六年(141年)創立了正一盟威天師道,作道書二十四篇,立 二十四治,每治由祭酒分領,俗稱五斗米道,為道教的正式形成之始,故稱張道陵為祖天師。 漢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九月九日飛升,是為道教第一代天師,唐天寶七年(公元748) 封為「太師」,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加封為「三天扶教太法師」,宋理宗(公元1225-1264在位)封為「正一靜應顯佑真君」。道教尊為泰玄上相、降魔護道天尊。(道教學者稱道教 的「三張二葛」,其即為首「張」。)其後裔繼承其道法世稱張天師。58《周易參同契》的作者是誰?答:《周易參同契》,煉丹著作,舊題東漢魏伯陽真人撰。魏伯陽真人為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生平不詳,所有正史均未提及。葛洪《神仙傳》載有他進山修鍊、服丹成仙的傳說,並 說他「作《參同契》、《五相類》凡三卷」,可見魏伯陽是以道教煉丹家身分顯現於歷史上的。在《周易參同契》末尾,魏伯陽以自敘口氣略述了他的生平:「鄶國鄙夫,幽谷朽生。挾懷朴 素,不落權榮。棲遲僻陋,忽略令名。執守恬淡,希時安平。遠客燕閑,乃撰斯文。」寥寥數語,反映了他淡泊名利、不愛榮耀、隱居從道、潛默修真的形象。正是這樣一位甘於淡泊的煉丹 道士,對於寫作《周易參同契》這一不朽的煉丹名著作出了卓越貢獻。 《參同契》原書已佚,在現存各種注本中,以五代後蜀彭曉的《周易參同契通真義》最為流行。彭本的序言說:「真人魏伯陽者,會稽上虞人也。……得古文《龍虎經》,盡獲妙旨 ,乃約《周易》,撰《參同契》三篇。……密示青州徐從事,徐乃隱名而注之。至後漢孝桓帝時,公復傳授於同郡淳于叔通,遂行於世。」這個序言告訴我們魏伯陽的生活年代,認為他活動 於漢桓帝時期,大致是公元2世紀左右的一位煉丹家。他以《周易》為指導,撰《周易參同契》一書,並把它傳授給青州徐從事、會稽淳于叔通。該書由此流佈於世。 但是,今人陳國符、孟乃昌以不同的方法,分別考證出容字型大小無名氏注及署名陰長生注的兩種《周易參同契》文本為唐本,比彭曉本更早。而容、陰本的序言都肯定徐從事的年代早 於魏伯陽。例如陰本之序云:「蓋聞《參同契》者,是古《龍虎上經》,本出徐真人。徐真人,青州從事,北海人也。後因越上虞人魏伯陽造《五相類》以解前篇,遂改為《參同契》。更有 淳于叔通,補續其類,取象三才,乃為三卷。叔通親事徐君。」這是說,《周易參同契》本出於徐從事之手,魏伯陽、淳于叔通又分別對之做了增改。即徐從事在前,魏伯陽和淳子叔通在後 。因為在《周易參同契》通行本正文最後「委時去害,依託丘山」以下共六十六字組成一隱語,內隱「魏伯陽著」四字,可知四言句為魏伯陽著無疑。因魏晚於徐,故五言句應為徐從事所著 。五言句為原出,為經;四言句屬釋義,為傳注。這種理解與彭曉本的說法顯然不同。不管哪種說法成立,《周易參同契》成書於東漢年間,這是可以肯定的。魏伯陽對於本書的寫作作出了 很大貢獻,這也是可以肯定的。 《周易參同契》是世界現存最早的煉丹著作之一。自唐宋以來,深受教內重視。被稱為南宗初祖的張伯端在《悟真篇》譽其為「萬古丹經王」。該書的註解本多達二十餘種,在《四 庫全書》中就收入了六種,在《道藏》中則收入了十一種。在這些注本中,最流行的是彭曉的《周易參同契通真義》,最詳盡的是宋末元初俞琰的《周易參同契發揮》,而最有名的則首推理 學家朱熹的《周易參同契考異》。正是因為朱熹的註解校勘,再加上名煉丹道士陳致虛、陳顯微等人的推薦,《周易參同契》終於登上了道教「聖經」的寶座。 那麼,書名為什麼叫「周易參同契」呢?歷史上眾說紛紜。容字型大小無名氏注本的序言解釋說:「周者,乃常道也;易者,變改之義。言造大還丹、運火皆用一周天,故曰周易者。… …參者,雜也;雜其水、土、金三物也。同為一家,如符若契,契其一體,故曰參同契。」對「周易」二字作如此解釋,令人難以接受。而後三字之釋卻為彭曉、朱熹所用,已成定論。雖然 如此,與何相「參」?與誰相「同」?與什麼相「契」?後世學者對之依然爭論不休,每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這些理解究竟哪一個更準確,恐怕誰也說不清。 出於道教內部保密的緣故,《周易參同契》中有不少隱語,令人費解,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但不管怎樣,《周易參同契》中蘊含的化學知識及其化學 成就是舉世公認的。早在1932年,《周易參同契》一書就被全部譯成英文,刊登在最權威的科學史雜誌《Isis》上。59 上清派是由傳授那部經書而得名的?答:尊奉上清經系的道派。上清派創始人是東晉天師道士楊羲、許謐、許遜。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 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東晉末,王靈期至許黃民(許遜之子)處求上清經後,又增刪潤色,造作上清經法至五十餘篇。江東道 士慕上清經法豐博,爭相傳抄,故在江東地區形成傳授修習上清經法的上清派。上清派以晉代女道士魏華存(南嶽魏夫人)為第一代宗師,楊羲為第二代宗師。楊羲以下依經法傳授次序,第 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師是許穆、許翔、馬朗、馬罕、陸修靜、孫游岳、陶弘景。陶弘景齊梁時居茅山傳上清經法,開創茅山宗,上清派遂為茅山派所承襲。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 道為最高神靈。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鍊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 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著錄上清經186卷,有127卷流播於世,其代表性經典是《上清大洞真經》和《黃庭經》。上清派宗師出身江東士族,其造 作和傳播的上清經,使道教理論更趨成熟。上清派是東晉南北朝江東地區最有影響的道派。60 什麼是南五祖?答:南五祖是道教全真派所尊奉的南方五位祖師,全真教在中國分為兩大支派。南五祖對於全真教在中國南方地區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他們是以下五位祖師: 張用成(984- 1082年),本名伯端,字平叔,號紫陽,活動於北宋時(960-1127),浙江天台人,他的道教著作有《悟真篇》等;石泰(1022-1158年),字得之,號杏林,活動於北宋末年,江蘇常州人, 著作有《還元篇》;薛道光(1078-1191年),又名式,號紫賢,活動於南宋初期,四川閬中人,他開始是一位佛教僧人,後來改信道教,著作有《還丹復命篇》等;陳楠,號翠虛,後人稱呼 他為陳泥丸,活動於南宋時期,廣東惠州市人,著有《翠虛篇》; 白玉蟾,本名葛長庚,活動於南宋時期,廣東瓊山縣人,自號海瓊子,著有《海瓊白真人語錄》、《傳道集》等。61 什麼是北七真?答:道教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的七位嫡傳弟子。因對全真道的傳播和發展作過貢獻,被尊為北宗真人,並得到元世祖的詔封。北七真大都出身於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如馬 鈺祖師有千金之產,曾身入儒門30年;郝大通祖師為世宦之家,好讀老莊之書。金人南侵後,社會動亂。他們或因不滿異族之統治;或欲苟全性命於亂世;或感人生之無常,因而棄家修道。 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祖師到山東傳道,先後收他們為弟子。重陽祖師羽化後,他們繼承師業,分別在山東、河南、河北、陝西等地修鍊傳道;邱處機祖師、王處一祖師、劉處玄祖師還分 別受到金、元帝王的召見和封賜。他們雖各創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鍊方式大致相似。他們師承王重陽祖師三教合一的思想,以清靜寡慾為修道之本,以鍊氣養神為修鍊之要,以忍恥含垢、 苦己利人為宗旨。 馬鈺:字玄寶,號丹陽,原名從義,字宜甫。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人。創全真遇仙派。著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燦》、《漸悟集》等。 譚處端:字通正,號長 真。原名玉、字伯玉。山東寧海人。創全真南無派。著有《水雲集》等。 劉處玄:字通妙,號長生。山東萊州(今掖縣)人。創全真隨山派。著有《仙樂集》、《至真語錄》等。 邱處 機:字通密,號長春。山東棲霞人。創全真龍門派。著有《磻溪集》、《太丹直指》、《攝生消息論》等。 王處一:號玉陽。山東寧海人。創全真嵛山派。著有《清真集》、《雲光集》等。 郝大通:字太古,號廣寧,號恬然,自稱太古道人。山東寧海人。創全真華山派。著有《太古集》等。孫不二:馬鈺之妻,號清靜散人。創全真清靜派。著有《不二元君法語》。 王粹《七真贊》原以王重陽及其弟子馬、譚、劉、邱、王、郝為「七真」。後因王重陽為元武宗封為重陽全真開化 帝君,乃增孫不二為「七真」之一。全真道因有南宗、北宗之分,他們屬北宗,故名北七真。 北七真的傳世著作,大都收入《正統道藏》。62「全真道」是誰人創立的?答:在中國道教史上,前後出現過許多道派,但到了明代以後,便基本上演變成正一、全真兩大派。全真派的創始人是金代的王重陽祖師。王重陽(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 後改名喆,字知明,重陽子是他的道號。陝西咸陽人,出身豪門,家業豐厚,有文才武略,金熙宗天眷(1138-1140)時應武舉試,中甲科。及四十七歲時,乃「辭官解印,黜妻屏子,拂衣塵外 ,類楚狂之放蕩焉」。(《金蓮正宗記》卷二)傳說在四十八歲於陝西戶縣的甘河鎮遇仙人得道,遂「落魄不羈,乞食於市,短蓑破瓢,眠冰卧雪」。(同上)自稱王害風,並作詩曰:「四十八 上始遭逢,口訣傳來便有功,一粒金丹色愈好,玉京山上顯殷紅。」可見他所受的是丹道法訣。大定元年(1161),於故里南村作穴墓居之,稱「活死人墓」,大定七年(1167)開始東行,至山 東昆嵛山(今山東牟平縣)一帶,遇富豪馬從義,即收為徒,從義法名珏,號丹陽子。馬珏便是王重陽首徒,後又收馬珏妻孫不二為徒。不久,又收得譚處瑞、丘處機、劉處玄、王處一、郝大 通為徒。七個徒弟後來合稱為全真七子、或北七真。在道教史上,王重陽是一個善於宣傳也善於組織的佈道家。他寫了大量宣傳道旨的歌詩,而且善於用形象藝術手段感化門徒。據說他 度馬祖時,就以《骷髏圖》,以示人生無常,馬珏看後驚悟。另外,他能行醫治病,譚處端祖師就是因患大風疾垂死,重陽為之施治、愈後收為門徒的。王重陽收馬珏為徒後,得到馬家 財力支持,在大定八年(1168)於文登建三教七寶會,翌年,寧海周伯通邀重陽住庵,榜庵名為「金蓮堂」,就庵建「三教金蓮會」,又於福山縣建三教三光會,在登州建三教玉華會,萊州建 三教平等會。這些會的建立,大大擴大了信徒的數量,也奠定了全真道派的組織基礎。王重陽祖師在傳教中留下的詩文,有明顯的三教合一傾向。他所立德會都以「三教」為名,並「勸 人頌《道德清凈經》、《般若心經》、《孝經》,雲可以修證」。(《甘水仙源錄 全真教祖碑》)但其教派名為「全真」,喻「全其本真」之意,以道為基礎,以內丹修鍊為核心,所以這一派 也被稱為金丹道北宗。63 誰是龍門派的中興之祖?答:清代龍門派中興的主帥王常月祖師,原名平,道號昆陽子,山西長治縣人,弱冠因患危疾,遇道士張麻衣治癒,對道教發生興趣,雲遊名山訪道數十年,於王屋山遇龍門第六代律師趙 真嵩(復陽)授以戒法道要,他辭師雲遊,博覽三教典籍,研究道書多年,參觀二十餘處,印證五十餘人,成為一個有湛深宗教修養的龍門律師。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王常月從隱居的 嵩山北上京師,掛單于靈佑宮,未幾被聘為龍門祖庭白雲觀方丈,開始其傳教活動。 王常月中興龍門,主要通過公開傳戒。全真道創始之初,戒條簡單,教團發達後可能制定過一些戒律 清規。據《缽鑒續》載:趙真嵩對王常月說:龍門戒法自抹處機以來,代代皆「單傳秘授,不能廣行」,四百年來未顯於世,致使道門戒律威儀衰頹不振,特以「三百年來獨任之事」付囑王 常月,命他待時而出,傳戒宏教。這一時機終於來到,王常月於是一改龍門戒法秘傳舊制,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京師白雲觀設壇傳戒,「凡三登壇,而得弟子千年人。」康熙二年 (1663年),王常月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門人南下,傳戒於南京隱仙庵及湖、杭一帶,繼至湖北武當山,傳戒於玉虛宮。一時歸依受戒者甚眾。 王常月祖師的傳戒活動得到了清廷的支持 。據《缽鑒續》及清人完成顏崇實《昆陽王真人道行碑》,王常月傳戒得清廷嘉許,封為國師,奉旨主講白雲觀,賜紫衣凡三次。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賜王常月「抱一高士」號,敕命 在其墓上建響堂、逆像,每年忌日遣官致祭。乾隆帝曾兩次行幸白雲觀,賜御筆詩、碑記,御書楹聯褒讚丘處機。乾隆朝廢除僧道度牒制度後,龍門教團更得以自由發展。神仙聖跡64 什麼是三元大帝 ?答: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 《三國志·張魯傳》稱五斗米道「師君」張魯「雄據巴漢垂三十年」,裴松之注引《典略》,言其為病者請禱時,曰: 「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此請禱之法,蓋仿效古代儀禮。戰國成書的《儀禮·覲禮》曰:「祭 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唐賈公彥疏云: 「案《爾雅》云:祭山曰懸,祭川曰浮沉,……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埋。」「瘞」亦埋藏之意。 至南北朝時,「三官」與「三元」相結合而為三位天帝。 三官信仰興盛於魏晉南北朝,唐宋猶存其餘緒。現存《太上靈寶上元天官消愆滅罪懺》《中元地官消愆滅罪懺》《下元水官消愆滅罪懺》,即出之唐宋間。 舊時各地有三官廟、三官殿、三官堂。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三官生日。清顧鐵卿《清嘉錄》卷一云: 「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駢集於院觀之有神像者。郡(指吳郡——引者注)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宮,釋氏奉香火,至日,輿舫絡繹,香湖尤盛。歸持燈籠,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紅黑相間 ,懸於門首,雲可解厄。或有人以小杌插香供燭,一步一拜至山者,曰拜香。」65 何為真武祖師 ?答: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民間和道教尊奉的北方玄武神。 玄武本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總名。戰國典籍已有記載。 《楚辭·遠遊》有「召玄武而奔屬」之句,洪興祖《楚辭補註》卷五曰:「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禮記·曲禮》云:「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 白虎。」注曰:「行,軍旅之出也。朱鳥、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也。……軍行法之,作此舉之於上,以指正四方,使戎陣整肅也。」《淮南子·天文》將此四方神與四天帝相配,稱 玄武為顓頊之僚佐,曰:「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其神為辰星,其獸玄武。」緯書《河圖》則視玄武為黑帝之精,稱:「北方黑帝,神名葉光紀,精為玄武。」 道教自來崇拜星斗,尤其崇拜北斗,倡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所謂南斗即指玄武七宿之首宿。《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曰:「昔大羅境上無欲天宮,凈樂國王善勝皇后 ,夢而吞日,覺乃懷孕。其母氣不納邪,日常行道,既經一十四月,乃及四百餘辰,於開皇元年甲辰之歲三月三日午時,降誕於王宮,相貌殊倫。後既長成,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 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玉皇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顯跡之因,自此始也。」66 呂純陽祖師聖跡呂洞賓祖師是道教八仙之一。名岩,字洞賓,自號「純陽子」。唐京兆府(今陝西省長安縣)人。曾以進士授縣令。傳說他的母親要生他的時候,屋裡異香撲鼻,空中仙樂陣陣,一隻白鶴 自天而下,非如他母親的帳中就消失。生下呂洞賓果然氣度不凡,自小聰明過人,日記萬言,過目成誦,出口成章,長大後「身長八呎二吋,喜頂華陽巾,衣黃欗杉,系一皂鞗,狀類張子房 ,二十不娶。」當在襁褓時,馬祖見到就說:「此兒骨相不凡,自市風塵物處。他時遇盧則居,見鍾則扣,留心記取。」後來呂洞賓游廬山,遇火龍真人,傳授天遁劍法。六十四歲時,游長 安,在酒肆遇見一位羽士青衣白袍,在牆壁上題詩,呂洞賓見他狀貌奇古,詩意飄逸,問他姓名。羽士說:「我是雲房先生。居於終南山鶴嶺,你想跟我一起去嗎 」呂洞賓凡心未已,沒有 答應。這位雲房先生就是「鍾離權」。 到了晚上,鍾離權和呂洞賓一同留宿在酒肆中。雲房先生獨自為他做飯,這時呂洞賓睡著了,他夢見自己狀元及第,官場得意,子孫滿堂,極盡榮華。忽然獲重罪,家產被沒收,妻 離子散,到老後瞭然一身,窮苦潦倒,獨自站在風雪中發抖,剛要嘆息,突然夢醒,鍾離權的飯還沒熟,於是鍾離權題詩一首「黃梁猶未熟,一夢到華胥。」呂洞賓驚道:「難道先生知道我 的夢 」鍾離權道:「你剛才的夢,生沉萬態,榮辱千端,五十歲如一剎那呀 ! 得到的不值得歡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人生就像一場夢。」於是呂洞賓下決心和鍾離權學道,並經「十試 」的考驗,鍾離權授他道法。呂洞賓有了道術和天遁劍法,斬妖除害為民造福。 呂洞賓被全真教奉為北方五祖之一(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操,王重陽),世稱呂祖、純陽祖師,呂洞賓在八仙中最為出名,有關他的傳說很多。67 鮑仙姑聖跡鮑姑是東晉南海太守鮑靚的女兒,自幼在父親的耳熏目染下,對道教的教義十分有興趣,嫁給了葛洪後,成為葛洪的得力助手,和葛洪的弟子黃野人一起幫葛洪研究煉丹術,抄寫著作,為 附近的百姓治病。 葛洪在羅浮山逝世後,鮑姑和弟子黃初平到廣州越崗院(即今天的廣州三元宮),一面修道,一面為百姓治病。她繼承了丈夫和父親的醫術,加上自己的鑽研,醫術更加精湛。往往 藥到病除,人們稱她為鮑仙姑。鮑姑得道飛升後特地在越崗院為她建「鮑姑祠」來紀念她。68 何仙姑的聖跡何仙姑,原名何素女,又叫何二娘,增城小樓仙桂村人,生於唐高宗開耀二年(682年),自幼性情柔靜,秉承孝道,勤奮讀書,過目能誦,擅長綉織,深受鄰里誇讚。唐中宗景龍元 年(707年)因反抗父母包辦婚姻,投井後成仙。話說何仙姑在迎親之日驟然不見,家人驚慌失惜,見家井旁遺留何仙姑的繡花鞋一隻,父母深知大事不妙,命人下井打撈,誰知撈不見屍。男 家礙於面子,告上縣衙打官司,提出不見活人要屍骸的要求。而何仙姑成仙后騰雲仙游莆田(今福建省內),獲悉父母受屈,巧逢莆田縣令即將調增城赴任,就懇求縣令允許她隨官船返增城 為父母沉冤昭雪。縣令答應了她的請求。當起航之時,未見何仙姑到來,但見船舵後方水中,有一女屍逆水追隨而至,屍至增城,果然是何仙姑真身。此外還傳說在唐朝玄宗年間,呂洞賓、 漢鍾離、張果老、曾國舅、鐵拐李、韓湘子和藍采和等七仙,準備於三月三赴瑤汕,參加一年一度的王母娘娘聖誕,為了湊夠八仙向王母娘娘敬酒,呂洞賓下凡遍游天下,最後尋覓超度何仙 姑成仙。 何仙姑成仙之事驚動了當年的唐天后武則天。武則天賜贈訂仙姑三件寶:一是在其家鄉建祠奉祀,二是賜紫霞衣一襲;三是在唐天寶十年下旨建一碑以作紀念。69 王重陽祖師聖跡王重陽(1112----1170),金代道士,道教全真派創始人,道教鍊師。原名中孚,字允卿,後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之後改名嘉,字知明,號重陽子。其家本咸陽著姓,遷居終南山 劉蔣村。幼好讀書,自稚不群。弱冠修進士業,系京兆學籍,善於屬文,才思敏捷。又頗喜弓馬,金熙宗天眷初(1138)應武舉,中甲科。相傳48歲時,於甘河鎮〔今陝西戶縣境內〕遇呂 洞賓之化身,授其修鍊口訣,遂通仙道。曾作《遇仙詩》云:「四旬八上得遭逢,口訣傳來便有功。」正隆五年(1160)中秋,再遇其師於醴泉,且「留秘語五篇,令師讀畢焚之。」又指 東方令觀之,見七朵金蓮結子,其師笑曰:「豈止如是,將有萬朵玉蓮房也。」後創全真派,即以金蓮為其標誌。於是離家,活動於終南山之間,舉止若狂,世人莫測其情。金世宗大定元年 (1161),於南時村作穴居之,潛心修持。名「活死人墓」,且置「王害風靈位」於墓上。至大定三年〔1167〕秋天道成,埋填此墓,遷居劉蔣村結茅為庵居之。大定六年〔1167〕於長安〈 今西安〉灤村呂道人庵壁題詩一首,以示其志云:「地肺重陽子,呼為王害風。來時長日月,去後任西東。作伴雲和水。為鄰虛與空。一靈真性在,不與眾人同。」大定七年〔1167〕四月廿 六日,王重陽燒掉所住茅庵,前往山東傳道。是年七月,抵達寧海〔今山東省牟平縣〕,馬鈺〔即馬丹陽〕夫婦築庵事之,題曰「全真」。先後親傳馬丹陽、孫不二、丘處機、劉長生、譚處 端、郝大通、王處一等七人,應七朵金蓮之兆。由是凡宗其道者,皆號全真道士。大定八年〔1168年〕,在文登建「三教七寶會」;九年〔1169〕又先後在查山建「三教金蓮會」,在福山 建「三教三光會」,在蓬萊建「三教玉華會」;在掖縣建「三教平等會」。「自是遠近風動。與會者千餘人。」有先輩雲遊者見之嘆曰:「願力宏深,真旌陽在世。」大定九年〔1169〕十月 西歸,前往陝西傳道。次年〔1170〕至大梁(今河南開封),正月初四日,王重陽召馬丹陽、丘處機、譚長真於榻下,囑咐說:「丹陽已得道,長真已知道,吾無慮矣。處機所學,一聽丹陽教 誨,處玄、長真當管領之。」又目視丘處機云:「此子異日地位非常,必大開教門者也。」又謂譚長真等曰:「汝輩前程,皆在馬公手。」遂書《物外親眷詩》一首,書畢奄然返真。馬丹 陽等人扶其仙柩,葬於劉蔣村故庵〔今陝西戶縣祖庵鎮〕。金章宗賜庵名為靈虛觀,元太宗加封為重陽萬壽宮,全真派尊為三大祖庭之一。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卦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全真派尊為北五祖之一。 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將《道德經》、《孝經》及《心經》作為早期全真道修 證經典。他提倡「全神鍊氣」、「出家修真」,不尚符籙,不事黃白,並制定了全真派道士出家制度。其傳世著作甚多,有《重陽全真集》、《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 十化集》、《重陽金關玉鎖訣》、《重陽授丹陽二十四訣》等,均收入《正統道藏》。其弟子中著名者有七位,即丘處機、劉處玄、譚處端、馬丹陽、郝大通、王處一、孫不二等,世稱 北七真。70 邱處機祖師聖跡邱處機(1148~1227),字通密,號長春子。元棲霞(今山東棲霞)濱都里人。邱處機金大定七年(1167年)赴寧海州昆嵛山煙霞洞學道,翌年9月拜道人王重陽為師,與馬丹陽 、譚處端、郝大通、王玉陽、劉處玄、孫不二同稱全真道北七真人。金大定九年(1169年)後,邱處機入今陝西省磻溪及龍門山潛修13載,創立全真道龍門派。金明昌二年(1191年)回 歸故里,在登、萊、青各州傳道。時,宋、金、蒙三方紛爭,戰亂不止,乃倡導「摒惡行善」、「恤苦救民」,深受民間擁戴,聲望與日俱增。金明昌六年(1195年),邱處機同劉處玄 等由山東寧海(今牟平)昆嵛山來嶗山太清宮等處傳道談玄,道眾大悅,各受戒律,旋離去。金泰和八年(1208年)又回嶗山,作詩20首,鐫於太平宮巨石上。翌年又自膠西醮罷,受道眾邀 請來游嶗山,上至南天門,作詞一首,名曰《青玉案》,鐫於上清宮,「又作詩十首刻在別石」。金興定三年(1219年)冬,邱處機應成吉思汗之詔,自萊州起程西行。金元光元年 (1222年)農曆四月會成吉思汗於雪山(今阿富汗境)。當時成吉思汗正刻意西征,日事攻戰,邱處機進諫說:「欲一天下者,必先在乎不嗜殺人。」且告致治在於以敬天愛民為本,是其西 行真意在於教化兇悍的胡人止戈止殺。在西行途中,邱處機曾應人之請為閻立本《太上過關圖》題詩:「蜀郡西遊日,函關東別時,群胡皆稽首,大道復開基。」以老子化胡自況。又賦詩寄 燕京道友云:「十年兵火萬氏愁,千萬中無一二留。……不辭嶺北三千里,仍念山東二百州。事急漏誅殘喘在,早教身命得消憂。」抒發其西行止殺之意。成吉思汗見邱祖後大悅,錄其言, 以為《玄風慶會錄》,贈虎符、璽書,封為「神仙」,令其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遂盛極一時。金正大元年(1224年),邱處機抵燕京主持長天觀,後改名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金正大 四年(1227年)農曆七月九日逝,葬「丘祖殿」,元世祖加封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在嶗山上清宮前築有衣冠冢。邱處機還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先後遊歷了陝西、甘肅、寧夏 、內蒙古等少數民族地區,行程萬里,除了傳播漢族文化、宗教、醫術外,還記錄了各民族的風土人情,由其弟子李志常等整理寫成《長春真人西遊記》。邱處機著述頗豐,主要有《大丹直 指》、《撮生消息論》、《磻溪集》、《鳴道集》及《西遊原旨》等。71 黃大仙的聖跡黃初平,晉朝丹溪人。十五歲時他去放羊,有個道士見他本性善良,把他帶到浙江金華赤松山石室中,收他為徒。一學就是四十多年。得道後易名赤初平,號赤松子,故號稱「赤松 仙子」。黃初平在赤松山隱修的時候,他的哥哥黃初起一直都在尋找他,經過這麼多年都沒找到他。後來在街市上看到一個道士在占卜,黃初起就問他弟弟在那裡道士說:「金華山有一個放 羊的小孩,姓黃名初平,是你的弟弟不是」初起聽到之後,立即跟道士到金華山尋找。兄弟相見後悲喜交集,哥哥問弟弟道:「羊在那裡 」黃初平指著白色的石頭說:「就在那兒」,並喊 :「羊起來」於是白石頭都站起來變成山羊,有數萬頭。初起驚訝不已,便跟初平學道。他們倆個都成仙了民間流傳其法力高強,能夠點石成羊。傳說因為煉丹得道、羽化登天,而且以「葯 方」度人成仙,得到人們的信仰和崇祀。 浙江金華有黃初平的赤松觀,廣州的黃大仙祠以及香港的黃大仙祠,就是浙江金華的「分廟」,黃大仙即是黃初平,極受崇拜。72 道教的護法神王靈官是道教所奉的雷部、火部天將及護法神。最早記其事者為《明孝宗實錄》和 《明史·禮志》。《明孝宗實錄》卷十三云:「所謂崇恩真君、隆恩真君者,道家相傳 以崇恩真君姓 薩名堅,西蜀人, 位 宗時嘗從王侍宸、林靈素學法有驗。而隆恩真君,則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也,又嘗從薩真君傳符法。永樂中,以周思得能傳靈官法,乃于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及祖師殿。 宣德中改廟為大德觀,封二真君。成化初,改觀曰顯靈宮。……夫薩真君之法,因王靈官而行,王靈官之法,因周思得而顯, 而其法之所自,又皆林靈素輩所附會。」清趙翼《陔余叢考》 卷三十五「王靈官」條云:「孫國敉《燕都遊覽志》謂:永樂間有周思得者,以王元帥法顯京師。元帥者,世稱靈官,天將二十六居第一位。文皇(成祖)禱輒應,乃命祀於宮城西。」 明清所出的薩守堅、王靈官傳記中,又稱王靈官姓王名善,為湘陰縣之邪神或城隍, 後被薩守堅收作部將。元代成書明代增纂的《三教搜神大全》卷二載,薩守堅真人「繼 至湘陰 縣浮梁,見人用童男童女祀本處廟神。真人曰:『此等邪神,即焚其廟!』言訖,雷火飛空,廟立焚矣,人莫能救。事後,薩真人云游四方,遍行救濟。十多年後的一天,薩真人來到龍興府 ,正在江邊洗手時,水中忽然冒出一員神將,方臉膛,黃袍金甲,左手持火輪,右手執鋼鞭,對真人曰:「吾乃先天大將火車王靈官,久執靈霄殿,奉玉帝之命廟食湘陰,以懲四方惡業。自 真人焚吾廟後,私隨十二年,今見真人功行已高,將供職天庭,願為部將,奉行法旨。」 薩守堅聽後欣然說道:"吾與爾有緣,非自今日始,不過爾曾為邪神,能持久地崇道奉法么" 王善於 是立誓"海枯石爛,永不背盟",以表真心。遂拜薩守堅為師,師徒二人這才歡歡喜喜地同返四川深山修鍊。王善專心致志學符咒與各種驅邪降妖法術。又過了若干年,薩守堅功行圓滿,玉帝 下詔,敕封他為都天宗主大真人,在即將赴天樞領位時,真人慾奏玉帝提拔王善為隨身部將。可是王善見道教處在興盛時期,真人高道層出不窮,廣施教化,護國佑民。名山福地宮觀眾多, 卻不見護法之神,便請求留下來擔任鎮山護廟之職。真人讚許道:"爾立志護教,實在難得可貴,為師亦有此意,望好自為之"。 從此,凡道教的宮觀山門內的第一座殿為靈官殿,殿內供養著王善的法身。因為王靈官為人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糾察天上人間,除邪祛惡,不遺餘力,於是老百姓贊曰:「三眼能 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所以,道教廟宇都將其供奉在山門,以作護法之用。73 道教的財神中國古時並無財神,財神信仰的出現,表明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民間歷史上出現財神有:比干、趙公明、關公、柴榮、五顯財神、何五路、陳人顧希馮之五子、財公財母、和合仙官、 利市仙官、文昌帝君、活財神沈萬三、以及財神使者。就道教信仰來說,要屬武財神趙公明和文財神比幹了。也有信仰關帝以及上述其他的神祗為財神的,在教內,則普遍認為財神當為趙公明 。 財神又稱趙公元帥,趙玄壇。中國古代民間信奉的司財之神。但唐宋及其以前諸書如干寶《搜神記》《真誥》《太上洞淵神咒經》等,皆以為五瘟之一(見本卷《瘟神》)。直至元 代成書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搜神記》和《三教搜神大全》始稱之為財神。《三教搜神大全》卷三云:「趙元帥,姓趙諱公明,鍾(終)南山人也。自秦時避世山中,精修至道。 功成,欽奉玉帝旨,召為神霄副帥。按元帥乃皓廷霄度天彗覺昏梵氣化生,其位在乾,金水合氣之象也。其服色: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者,金遘水氣也;面色黑而鬍鬚者北氣也;跨虎者 金象也。故此水中金之火,體則為道,用則為法,法則非雷霆無以彰其威,泰華西台其府乃元帥之主掌。……元帥上奉天門之令,策役三界,巡察五方,提點九州,為直殿大將軍,為北極侍 御史。昔漢祖天師修鍊仙丹,龍神奏帝請威猛神吏為之守護,由是元帥上奉玉旨,授正一玄壇元帥。…… 元帥飛升之後,永鎮龍虎名山。厥今三元開壇傳度,其趨善建功謝過之人,及頑冥不化者,皆元帥掌之。……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剪瘧,保病禳災,元帥之功莫大焉。至如訟冤伸 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公能使之宜利和合。 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故上天聖號為高上神霄王府大都督、五方之巡御史、三界大都督、應元昭烈侯,掌士定命,設帳吏二十八宿都總管上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執法趙 元帥。」據此記載,趙公明身兼數職:既是神霄副帥,要掌管驅雷役電,喚雨呼風;又是張天師煉丹守護神(玄壇元帥),要掌管玄壇傳度,訓導建功謝罪;又是瘟神,要掌管除瘟剪瘧,保 病禳災;又是財神,要掌管公平買賣,使人得利。 《封神演義》第四十七、四十八回,寫峨眉山道人趙公明助商,五夷山散人蕭升、曹寶助周。雙方交戰,各顯道法,姜子牙最後用巫祝術才將趙公明弄死。以後姜子牙封神,封趙公明為 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統率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顯然,作者是把趙公明作為財神來寫的。給他安排了諸如招寶、納珍、招財、利市等部 下後,其作為財神的形象就較為清楚了。 明清時期,各地建廟塑像以祀之。其像頭戴鐵冠,一手執鐵鞭,一手執翹寶,黑面濃須,身跨黑虎、全副戎裝。俗以三月十五日為神誕日,設獻祭之。清顧鐵卿《清嘉錄》卷三云:「( 三月)十五日),為玄壇神誕辰,謂神司財,能致人富,故居人塑像供奉。」屆時,許多地方商家都置辦魚、肉、水果、鞭炮,供以香案,迎接財神。74 什麼是道教的藥王?答:在我國的民間信仰中,藥王信仰甚為普遍。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所以信仰的藥王不止一個,其中著名的春秋時期的扁鵲、唐代的孫思邈、韋慈藏、韋善俊、韋古道(韋老師)等。 扁鵲是我國古代的名醫,《史記》稱其姓秦,名越人。他精通醫道,曾遇異人長桑君授以秘方奇術,能用肉眼視人五臟癥結,遂以醫名。他到處行醫,在齊國號盧生;在趙國名扁鵲。他行 醫的特點是能隨俗應變。秦越人因為其醫術如神,被譽為神醫,又傳說上古時黃帝的名醫名扁鵲,所以人們都這樣稱呼他為扁鵲。當時秦太醫嫉妒扁鵲的高明醫術,暗中派人刺殺了扁鵲。但 後人感其醫術神奇,醫德高尚,遂被封為藥王,立廟祀之。 藥王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神醫孫思邈。《舊唐書》說其為京兆(今陝西耀縣)人。七歲就學,日誦千言,弱冠,善談老莊及百家之說,性好道家之學。周宣帝(579)時,以王室多故,隱居太 白山,後長期隱居終南山,行醫修道,隋唐統治者屢次派人到終南山中請他至京城為官,均辭謝不前,志在山林,一心向道,終其一生。北宋崇寧二年(1103),贈封為「妙應真人」。孫思 邈自注《道德經》、《南華真經》(莊子),撰有《千金方》三十卷行世。其醫道主張治病必須天人合一(即今天所說的整體療法),提倡「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德, 輔之以人事」,最終使「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後人以此理論治病,活人無數,因此後人尊稱他為藥王,又稱之為真人。75 什麼是掌管功名學業的道教神靈?答:在道教里,掌管功名學業的是文昌帝君,《歷代神仙通鑒》說,文昌帝君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間壽夭禍福,下主十八地獄輪迴。 文昌,本是天體中的一個星座。《楚辭注》所言: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道教認為:文昌明,文運將興。《雲芨七簽》:「文昌星神君,字先常,天子司命之符也。中央司命者,或曰制 命丈人,主生年之本命,攝壽夭之簡札,太一變魂而符列,司命混合太一,以符籍而由之,故稱丈人焉。名理明,初字元度卿,一名神宗,一名靈華。老君曰:左司命一人也,姓韓名思,字 元信,樂人也。司靈、司伐等屬焉。左司命有三十六員大將。右司命姓張名獲邑,字子良,廣陽人也。司錄、司非等屬焉,也有三十六員大將。」天師曰:韓張二司命,皆漢高帝之臣也。文 昌神應化化生,有七十三化、七十九化之說。據說,上帝命張氏子主掌文昌宮及人間祿籍,所以元代時封為「文昌帝君子」。因此居住在蜀之梓潼祀之,故又稱「梓潼帝君」。文昌帝君的誕 辰為舊曆二月初三日。自元代下旨增建梓潼帝君祠,舉國學子,凡有讀書之處,都必須奉祀梓潼帝君。清代,每逢文昌帝君的誕辰,朝庭都要特意派遣大臣,前往北京地方的文昌廟祭祀。 此外,也有的地方有魁星閣,供奉魁星神。魁星,又稱奎星,與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關係。奎宿為星官的名稱,為二十八星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第一宿。奎星共有十六顆,包括星女 座九顆星和雙魚座七顆星,古人認為它是主管文運的神,對其加以崇拜。奎星遂變為魁星。由於魁星主掌文運,所以與文昌神一樣,深受讀書人的崇拜,傳說他手中所執的那支筆專門用來點 取科舉士子的名字,一旦點中,文遠和官遠就會與之俱來。76 什麼是慈航道人?答:據《神仙通鑒》記載: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商王時修道於此,已及神通三昧,發願欲度世間男女,常以丹藥及甘露水濟人。後來托生南浮妙庄國王家為三女,因啞不能言, 被王遺於桑阿空山之中,飲氣餐霞。後與神人會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女於赤石上書字:吾姓音,汝雖不言,可憶此文也。神人知其因果,遣朱宮靈童下教治病之術,授其彩書入字之音, 世人觀其姓是音,遂乃稱觀音。國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過半,觀音祈天降洪水至十丈,遂化形隱景而去。後來妙庄王身患頑疾危在旦夕,求救一老僧。老僧診斷後認為只有 親生女兒的手眼配藥才能醫治。可是自己的兩個女兒堅決不允。老僧只好告知香山有位仙長,道法高深,有求必應。妙庄王來到香山,卻大吃一驚,原來仙長竟是他失去的三女。仙長二話沒 說當即挖掉雙眼、割斷手臂,奉給妙庄王,妙庄王十分感動。令人在香山修建寺廟。專門祀奉妙音,並稱之為觀音。又經八百劫,化一男身,人稱慈航道人。歸命南海,觀音救苦,拔生度死 ,濟物利人,滅息刀兵水火之災。普救疾病,公私之難,轉凶成吉,變禍為祥。作苦海之舟航,為險橋之津梁。眾生慈父,萬德醫王,虔修善果。佛教尊稱觀世音菩薩,道教尊稱觀音大士、 慈航道人。誕期為二月十九、六月十九為成道誕、九月十九為出家誕。77 什麼是斗姆?答:斗姆,即北斗眾星之母,九靈太妙白玉龜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又稱中天梵氣斗母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後金真聖德天尊,又稱大圓滿月光王、東華慈救皇君天醫大聖。簡稱斗 姆或斗姆元君。斗姆在天主治天寶閣,「生諸天眾目之明,為北斗星之母。斗為之魄,水為之精,主生」。 據《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斗姆「以大葯醫垂治之功,燮理五 行,升降二氣,解滯去窒,破暗除邪。愆期者應期,失度者得度。安全胎育,治療病痾,職重天醫」。《延生心經》又稱「斗姆登於寶座之上,怡養神真,修鍊精魄,衝然攝氣,氣入玄玄。 運合靈風,紫虛蔚勃,果證玄靈,妙道放無極微妙光明,洞徹華池。化生金蓮九苞,經人間七周夜,其華池中光明愈熾愈盛。其時一時上騰九華天中,化成九所大寶樓閣」。寶樓閣中,混凝 九真,應現九皇道體:一曰天皇,二曰紫微,三曰貪狼,四曰巨門,五曰祿存,六曰文曲,七曰廉貞,八曰武曲,九曰破軍。由斗姆化生的九皇道體,就是北斗九辰星君。《雲笈七籤》稱, 「夫九星者,寔九天之靈根,日月之明梁,萬品之宗淵也。故天有九氣則以九星為其靈紐,地有九州則以九星為其神主,人有九孔則以九星為其命府,陰陽九宮則以九星為其門戶,五嶽四海 則以九星為其淵府」。因此,斗姆既為九星之母,當主天地萬物之生。 道經還贊稱斗姆元君「能陽能雨能變化,救災救難救刀兵,祠嗣就生麒麟子,祈名金榜就題名;商賈者,利加增,祈求父母得長生,子孫得榮盛;萬邪自歸正,諸惡化為塵。」 道 教的一些主要宮觀,也有設有斗姆殿的。其斗姆像作女像,三目、四首、八臂。斗姆神誕之日,一說是六月二十日,一說是九月初九日。道教徒多於道觀內鬥姆殿舉行祈嗣或延生道場,祈禱 健康長壽,子孫平安。78 什麼是六十甲子?答:歲星繞日一周需時為地球繞日之十二周,史稱黃帝命大撓,作甲子以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字,每字代表地球之一年,亦即歲星(九大 行星中 之木星)繞日一周軌道十二分之一,由子至亥十二年一小循環;昔人以為過短,復加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拼合地支。從甲子起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大循環, 周而復始以紀時,如:甲子、乙丑、丙 寅… …等(今年排至丁亥,明年戊子)年份,稱為六十甲子神,亦稱六十元辰。神皆有名姓。 公元一一九零年庚戌,金章宗瑞聖皇太后病重不愈,禱 於丁卯元辰,病癒;乃效建丁卯聖殿於北京,中奉丁卯元辰像以 紀神功。人稱之為「順星」,蓋謂禱之可求流年順利。每年正月初八日特定為「順星節」,香火鼎盛,相沿至今已八百餘年矣 。 明永樂間曾敕建北京白雲觀瑞聖殿,清初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宗師王常月,改瑞聖殿為元辰殿,乃今日命名之始內供 奉六十甲子神象,其中文武兼備,喜怒各異其態,各持槍劍,或抱琴 執笏,各司其事,各顯神通,輪流管理人間一年禍福,被尊為值年太歲,其後道教稱太歲為「大將軍」,今仍之。每農曆年正月初八晚舉行祭祀六十甲子神儀式,屆時設壇,壇中間燃點三台 ,左輔右弼七星,共十三盞燈,另燈花一百零八支,跪誦《北斗經》及順星誥。在道而言,能助煉性修身。在俗家如能一心頂禮,至心恭敬本命元辰,則能免除當年的災厄,祈福添壽。79 什麼是天后(媽祖)?答: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和海外華人供奉的海洋保護神,又稱天妃、天后、天妃娘娘、天上聖母等等。道教《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稱,太上老君封媽祖為「輔斗昭孝純正靈應孚濟 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有關媽祖的記載,大約起於北宋。媽祖原是都巡檢林願之女,名默娘,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歿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享年二十八歲。林默 娘初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由於生而彌月,不聞哭聲,故名之曰默娘。林默娘八歲就塾讀書,喜燒香禮佛。十三歲得道典秘法。十六歲觀井得符,能布席渡海救人。升化以後,有禱輒 應。自宣和以後,兩宋間先後敕封達九次。其封號,南宋光宗紹熙(1190年)由「夫人」進爵為「妃」,元世祖時又進爵為「天妃」,清康熙時再進爵為「天后」。至清嘉慶年間,媽祖的封號 已經累積到二十八字。媽祖之主要神跡是救濟海上遇難之生民。據傳,媽祖有隨從,千里眼、順風耳,能解救於千里之外。媽祖常穿朱衣,乘雲遊於島嶼之間。如果海風驟起,船舶遇難,只 要口誦媽祖聖號,媽祖就會到場營救。《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稱,媽祖所救就是「翻覆舟船,損人性命,橫被傷殺,無由解脫」。後來,媽祖之職能略有擴大。同經還稱「若有行商 坐賈,買賣積財,或農工技藝,種作經營,或行兵布陣,或產難」,「或疾病」,「但能起恭敬心,稱吾名者,我即應時孚感,令得所願遂心,所謀如意」。因此,民間亦有以媽祖為送子娘 娘的。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媽祖廟,其中以福建泉州莆田媽祖廟為祖庭。僅台灣一省就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每年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 神誕之日,福建莆田的媽祖廟和以台灣北港朝天宮為代表的媽祖廟都要舉行奉祀和媽祖像巡街活動,媽祖信徒人數之多,香火之旺,至今亦然 。台灣朝天宮的媽祖像是從莆田湄州請來,因而 被認為是莆田媽祖廟的「分靈」,故每隔幾年都要抬著媽祖像到湄洲掛香一次,表示對媽祖的崇拜核對祖宗的懷念。道教雜問80 現代全國有哪些著名宮觀 ?答:為了更好落實宗教政策,1983年國務院批准21座道教宮觀作為全國重點宮觀。它們分別是:北京白雲觀;遼寧瀋陽市太清宮;遼寧鞍山市千山無量觀;江蘇句容市茅山道院;浙江杭 州市抱朴道院;江西貴溪市龍虎山天師府;山東青島市嶗山太清宮;山東泰安市泰山碧霞祠;河南登封市嵩山中嶽廟;湖北武漢市長春觀;湖北丹江口市武當山:紫霄宮、太和宮(包括金頂 );廣東博羅縣羅浮山沖虛古觀;四川成都市青羊宮;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常道觀(包括天師洞)、祖師殿;陝西西安市八仙宮;陝西周至縣樓觀台;陝西華陰市華山:玉泉院、鎮岳宮、 東道院。81 當代道觀道士的職別與分工?答:在道教宮觀里,出於管理職能的需要,把管理承擔的職務分為各種執事。傳統的大叢林里,執事有「三都五主十八頭」,三都即「都管、都講、都廚;五主即堂主、殿主、經主、 化主、靜主;十八頭為庫頭、庄頭、堂頭、鐘頭、鼓頭、門頭、茶頭、水頭、火頭、飯頭、菜頭、倉頭、磨頭、碾頭。園頭、,圍頭、圊頭、槽頭、凈頭。」 在當代道觀常見的有八大執事:住持、都管、知客、巡照、文書、庫房、殿主、都廚。其中住持也有稱監院的,為宮觀內的最高領袖;都管主要協助住持住持處理大小事務;知客負 責接待來觀參訪的道士及其他人員的事務;巡照負責宮觀內的道士禮儀及安全事務;文書負責法事的文收書寫;庫房主要管理宮觀里的倉庫物件;殿主負責殿堂里的香火和供品一切物件;都 廚則管理廚房事務。82 什麼是萬法宗壇 ?答:道教原有四派法壇,龍虎山天師派是為正一玄壇,茅山三茅君派則為上清法壇, 閣皂山葛仙翁派稱為靈寶玄壇,西山萬壽宮許旌陽派號為凈明法壇。後因三山甚少傳世,天師奉旨領天下 道教事,故三山法籙均收歸龍虎山天師府, 乃改正一玄壇,為「萬法宗壇」,至今仍之。而龍虎山在正一派內的歷史地位也被公開確認。世稱龍虎山為道教的 萬法宗壇就是言其教內地位之崇高 。今龍虎山天師府有供奉諸神的庭院,院門懸掛有萬法宗壇之匾額,當是言龍虎山道法至今仍是江南道教的中心。1997年龍虎山恢復正一派道士授籙 制度時,頒發的度牒上亦有萬法宗壇之標 記,以示道法之權威。83 道教的主要節日道教以與自己信仰關係重大的日子和所奉神靈、祖師之誕辰日為節日。某些重大節日,將舉行盛大齋醮,以示慶祝。由於道教派別的紛繁和地域世俗信仰的影響,各個地區眾多小派所崇拜的神靈、祖師更為繁多,節日也相應增多。現僅就節日之重要者簡述如下: 三會日 據陸修靜《道門科略》等載,三會日為農曆(下同)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據稱,此三日為「三官考核(道民)功過」的日子,也是早期正一道(即五斗米道和天師道時期)道民聚會的三個日子。在此三日里,道民須赴本師治所,申報家口錄籍,聽道官 宣講科戒,接受三官考核功過,以定受籙之等次。此制盛行於張魯統治漢中時期,此後由於條件的變化,制度逐漸廢弛。南朝宋陸修靜改革、整頓天師道時,曾經重申科戒,意欲使三會日制 度長期堅持下去,但收效甚微,此後,即不再實行。 三元日 一稱三元節。三元指天、地、水三官,是五斗米道初創時信奉的主要神靈。三張時的「三官手書」,即上章給此三神。魏晉南北朝時,此信仰盛行不衰,出現了所謂天官賜福、 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說。認為三官掌握人之生死命籍,它們將於一年的特定三天中分別下降人間,考校人之功過,以定人之壽命。南北朝所出的《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云:「一切眾生生 死命籍、善惡簿錄,譜皆系在三元九府。 天地水三官考校功過,毫分無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即天官檢勾;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地官檢勾;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即水官檢勾。」以後,此三個考校世人功過的日子又演變而為三官的生日,此見明代所出的《諸神聖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之《聖誕令節 日期》,謂: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聖誕;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聖誕;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聖誕。從此,三元日作為道教節日,一直留傳至今。 五臘日 道教據古代「臘日」祭先祖、百神之制,創五臘日。稱正月一日為天臘,是「五帝校定生人神氣時限長短」之日;五月五日為地臘,是「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之日; 七月七日為道德臘,是「五帝校定生人骨體枯盛」之日;十月一日為民歲臘,是「五帝校定生人祿科官爵」之日;十二月八日為王侯臘,是「五帝校定生人處所,受祿分野」之日。此節日興 起既早(南北朝成書的《赤松子章歷》已載此),至今亦為道教所奉行。特別是正月一日的天臘之辰,仍為今日道教之重要節日,屆時要按傳統設醮祭天,祭先祖,以求福壽。 三清聖誕 三清作為道教最高神,在唐初已經確立。其中的元始天尊、靈寶天尊本為「道」之化身,是無始無先的,本無所謂生日,但後世道教經過解釋,仍給它們定了生日。據稱,元始天尊象徵混沌,為陰陽初判的第一個大世紀,因此以陽生陰降、夜短晝長的冬至日為 其誕辰;靈寶天尊象徵混沌始清,為陰陽開始分明的第二個大世紀,因此以陰生陽消、晝短夜長的夏至日為其誕辰。第三位道德天尊,即老子,歷史上實有其人。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 義》卷二《釋老君事迹氏族降生年代》云:「老君降生年代,即殷武丁九年庚辰歲二月十五日也。」此老子生日,為後世老子傳記著作如北宋賈善翔《猶龍傳》、南宋謝守灝《混元聖紀》《 太上老君年譜要略》、元陳致虛《金丹大要仙派》等所沿襲,成為老子生日的定論。三清中之老子生日雖定於唐,但其餘二位之生日定於何時,現難論斷。 玉皇聖誕 玉皇大帝信仰在宋代很盛,《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已稱其「於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誕於王宮」。此經未著撰人,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五上已見著錄,曰:「《玉皇本 行集經》三卷,右嘉熙四年臨安府承天靈應觀所刻蜀本也。」按宋無嘉熙,晁公武於乾道(1165~1173)中任臨安府少尹,所云嘉熙或為嘉祐或淳熙(1174 ~1189)之誤。如然,玉皇生日在宋代已被認定。此後,源出於元、成書於明的《搜神記》卷一所載與此同,明中葉成書的《諸神聖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聖誕令節日期》亦云玉皇生於正月 初九。 王母聖誕 西王母神話起源很古,但直至唐末杜光庭《墉城集仙錄》雜糅諸記為之作傳時,尚謂其為西華至妙之氣所化生,並無生年月日之說。再至明《搜神記》和《三教搜神大全》( 源出元代),始稱其為「七月十八日生」。《聖誕令節日期》亦云:「七月十八日,王母娘娘聖誕。」可知此誕日也為明代所認定。 東嶽聖誕 東嶽信仰起源也很早,至唐宋屢封為王、為帝,信仰更為普遍。但至元代成書的《東嶽大生寶懺》,尚稱其「應乎造化,生於混沌之初」。而無生日之說。源出於元而成書於 明的《搜神記》卷一,始謂其於「三月二十八日生」。明中葉成書的《諸神聖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聖誕令節日期》和明田汝成《熙朝樂事》、明沈榜《宛署雜記》等作了同樣記載。可知東 岳聖誕亦在明代始被認定。 文昌聖誕 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或稱元皇天帝。是合文昌星與梓潼神二者為一體的複合神。其信仰在宋代已很盛行。南宋理宗時成書的《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已謂其生於二 月初三日。元末成書的《清河內傳》謂其自雲「生於周初,後七十三化」,於「西晉末降生於越之西、雟之南兩郡之間,是時丁未年甲子辛亥二月三日誕」。此後,《搜神記》卷二,《諸神 聖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聖誕令節日期》所載同。 真武聖誕 宋以後,人們對真武神的信仰愈加普遍,其神格愈來愈高,被稱為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上述《搜神記》卷二,謂玄天上帝「三月初三日生」。明初朱權《天皇至道太清 玉冊》亦謂三月初三日,北方鎮天真武誕生。元末明初之《玄天上帝啟聖錄》及明中葉《諸神聖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所載同。此日即成為道教重要節日之一。 張天師誕辰 張陵被稱為祖天師,為正一派道士所尊奉。 早出的張陵傳記無生日記載,最早記其生日的是元道士趙道一所編《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其卷十八《張天師傳》謂其「於東漢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望日(十五日),生於吳地天目山 」。明初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一《道教源流章》《諸神聖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所載同。此後即為正一道重要節日之一。 三茅君誕辰 《茅山志》卷二十所錄梁碑《九錫真人三茅君碑文》和卷五《三神紀》,及《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十六《茅盈傳》皆雲茅盈「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丙申歲」。皆未言月日 。《搜神記》卷二始稱:「三茅真君,三月十八日生。」此後即為正一道重要節日之一。 許真君誕辰 唐宋間,江南盛傳許遜神異事,但至南宋白玉蟾作《旌陽許真君傳》、南宋施岑編《西山許真君八十五化錄》,皆僅云:「吳赤烏二年己未,母夫人夢金鳳銜珠墜於掌上, 玩而吞之,……有娠而生真君焉。」《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十六《許太史傳》所記同,皆未言月日。元代成書的《許真君仙傳》和《許太史真君圖傳》始記生日,謂其生於「吳赤烏二年正月二十八日」。明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所記同。此後即為正一道重要節日之一。 呂祖誕辰 最早記呂洞賓誕日的為元初秦志安《金蓮正宗記》,其卷一《呂純陽真人傳》謂其於「唐德宗興元十四年丙子四月十四日生於林禽樹下」。苗善時於元至大(1308~1311)間 作《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謂生於「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時」。元泰定(1324~1327)間成書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則謂「生於唐德宗貞元丙子(十二年)四月十四日」。元末 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又謂「生於(唐)天寶十四年乙未(755)四月十四巳時;一雲生唐德宗貞元丙子。」所云生年有四:興元十四年(按興元僅一年,無十四年——引者注), 貞元十四年,貞元十二年,天寶十四年;而月日則一(四月十四日)。此日即定為呂洞賓誕日,為全真道重要節日 之一。 重陽祖師誕辰 元初秦志安《金蓮正宗記》、至元(1264~1294)間李道謙編《甘水仙源錄》所收王嚞早期傳記,無生年月日記載,至元間李道謙作《七真年譜》,始謂其生於宋徽宗政 和二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二日。泰定間成書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所載與此同,從此即定為王嚞誕辰日,是為全真道重要節日之一。 邱祖誕辰 《金蓮正宗記》《甘水仙源錄》所收邱處機早期傳記,無生年月日記載,李道謙作《七真年譜》始謂其於金熙宗皇統八年正月十九日生於登州棲霞縣。泰定間成書的《金蓮正 宗仙源像傳》所記同。從此即作為邱處機誕辰,而為全真道重要節日之一.84 道教與素食道教是一個提倡素食的宗教。全真派規定素食,正一派則在齋期或法會期間素食。道經云:「齋食(即素食)者,潔凈身心,滌除邪穢。」「聖人以此齋(素食)戒,以神明其德夫。」王 常月祖師亦云:「心不持齋,神性若不能改,則本心不定;本心不定則元神不歸,元神不歸,真性必不能見矣。」道教是一個重生、樂生的宗教,認為世間之物皆由天地精氣所化,如同人類 一樣,它們一樣擁有平等的生存權利,正是因為人類的貪婪,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境,殘殺了它們的軀體,從而造下了無邊的孽障,壞了慈悲之心,素食者則是對戒殺的具體表現。如「勿食 蛇獸等肉,食則令人折算壽,神氣不安,慎勿殺生」。「仙道記十敗,七為勿食一切肉。」明代養生學家高濂指出:肉食本不是人類所應有的習俗,如要養生,要須注意生日、生子、祭祀祖 先、祈禱神靈、婚禮,宴請客人、為求生計等不可殺生。他對於飲食宜忌又說:「蔬食菜羹,歡然一飽,可以延年;活烹生割,心慘不忍,可以延年;為殺勿食,家殺勿食,可以延年;聞殺 勿食,見殺勿食,可以延年。」 許多道教大師通過修持證明,經常食素的人對身體是百益而無一害的。道教注重養生,認為人的壽命長短,由自己決定,通過食素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學道是一種教化,它是通過神靈的德行、經典的寓意來將眾生教而化之,光教而不化是沒有用,必須要從根本上改變。信仰是對某種宗教的信任,吃素是信仰上的一種行徑,吃素培養了慈悲 心,泯滅了殺戮,直候三千功滿,八百行圓,方是學道之根本也。 道經說:千善萬善,不戒殺生不為真善。我們通過食素給自己帶來了健康的體魄,同時又培養了功德無量的慈悲之心。85 道教與風水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與風水的關係是很奇妙的.他們有共同生成的背景和思想基礎,如古代民間的巫術,神仙傳說,陰陽五行八卦學說等等.<<易經>>更是這樣它們之間強有力 的紐帶.對自然界"生氣"的熱烈嚮往,對宇宙圖案的神秘附會,對色彩,數字,防衛的特殊處理,對人體結構的抽象模擬.甚至風的大經典<<宅經>>也被羅列進<<道藏>>.而風水中最佳環境的四靈---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則又是道教的保護神.尤其是兩者對巫術的一侄運用,道教的齋譙,祝咒,符錄同時流行於風水之中.可以說風水的符鎮與道教的符錄同出一轍,都是將神力以符號的 形式付在所要保護的物品之上.如道教,風水都注重鏡子的作用,道士以為鏡子有神秘功能,故將之收入其萬寶囊中,煉丹,作法都要懸掛鏡子.並且有不少道士寫書說明鏡子的用途.風水同樣覺得 鏡子有神奇的魔力,常將它懸掛於門頭,叫鏡鑒或照妖鏡,可以驅邪避凶.因此,許多地區都將相看墳地的風水師叫:道士"而真道士往往也使用以上的巫術為人看風水去災消病.但是,決不能 認為它們之間的淵源而誤以為風水源於道教,事實上它們是一直平行發展的,並且互相滲透.這種滲透給我們今天研究風水帶來許多困難,幾乎分不清何為風水,何為道教然而,風水與道教畢竟有 其各自不同的特性;(1)宗旨不同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堅信通過修鍊就可以超凡入仙,其特性是超越世俗的;而風水追求的卻是地地道道的人間塵世,是家族的繁 盛,其永恆性是通過一代代的繁衍實現,所以住宅要六十年一次修建,叫作續氣,從而保證家道的傳承,(2)思想方法不同道教視"道"為宇宙間至高無上的法則,突出"道"的超越性,絕對 性和神秘性."道"變成具有無限特性的抽象形態;而風水的思維方式總是要化抽象為具體,其最高原則是"生氣",終究要轉變成具體之理,具體之形.(3)對象不同道教講究攝生養身,燒 丹羽化,從而獲取人心與身的健康長壽而達到白日升仙,於是特別重視人身內部的研究.以為人身是通過宇宙的生命流行,人身中有陰陽八卦演變的法則.所以,道觀的選址要考慮四神獸的地形,尋 求神靈的保護,以達到修鍊真身,羽化飛升的目的.而風水則著重於自然界與人的和諧,通過人對外部環境---居住的考察,建立人與自然良好關係而保證健康與心理滿足,其核心是人如何選取在自 然界生存的最佳位置,以獲取大自然的保護與恩崇.道教是一種宗教,理應遠離塵世的干擾,但它與風水的關係是奇特的,一方面道教蔑視風水,一方面又與風水有著天然的緣分.主要表現在 道觀選址會附會風水說法,風水則利用道教在民間的神聖影響的各種儀式,加強自己在民間的崇高地位.86 為什麼道教有符籙?答:符籙亦稱「符字」、「墨籙」、「丹書」。道教法術一。符籙是符和籙的合稱。符指書寫於黃色紙、帛上的筆畫屈曲、似字非字、似圖非圖的符號、圖形;籙指記錄於諸符間的天神名諱秘文,一般也書寫於黃色紙、帛上。道教聲稱,符籙是天神的文字,是傳達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鎮魔,治病除災。 符籙術導源於巫覡,始見於東漢。《後漢書·方術傳》載:「河南有麹聖卿,善為丹書符,劾厭殺鬼神而使命之。」又記:費長房向賣葯翁(被稱為壺公)學道,賣葯翁「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遂能醫療眾病,鞭笞百鬼,及驅使社公」。「後失其符,為眾鬼所殺。」道教在長期傳習符籙術的過程中,創造了紛繁的符籙道法,造作了眾多的符書。所創符籙難以數計符籙樣式千奇百怪。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四類:(一)復文。多數由二個以上小字組合而成,少數由多道橫豎曲扭的筆畫組合成形。主要見於《太平經》。 (二)雲篆。據說是天神顯現的天書,實即模仿天空雲氣變 幻形狀或古篆籀體而造作的符籙。主要見於《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三)靈符、寶符。由更為繁複的圈點線條構成的圖形。 (四)符圖。由天神形象與符文結為一體的符籙。這類符籙也很多,在古墓葬發掘中,亦曾發現過這類符籙。道教符籙使用十分廣泛。有用於為人治病者:或丹書符籙於紙,燒化後溶於水中,讓病人飲下;或將符籙緘封,令病人佩帶。有用於驅鬼鎮邪者:或佩帶身上,或貼於寢門上。有用於救災止害者:或將符籙投河堤潰決處以止水患,或書符召將以解除旱災等。至於道士作齋醮法事,更離不開符籙,或書符於章表,上奏天神;或用符召將請神,令其殺鬼;或用符關照冥府,鍊度亡魂。整個壇場內外,張貼、懸掛各式符籙。 符籙術的思想基礎是鬼神信仰,稱其有召神劾鬼、鎮魔降妖之功效者,自不可信,而用以治病偶爾稱有「小驗」者,也並非其驅逐了致病之「鬼」,可能別有原因。據推測,某些病本輕微的患者,因相信符籙,飲符水後,造成一種鬼已驅去、病已脫身的心理態勢。這類似於醫學上的心理療法,起作用的不是符籙本身,而是符籙所引發的積極心理狀態,促使人體調動防禦機制克服了疾病。另一種可能是氣功的作用。如某些書符道士有很好的內煉工夫,書符時運氣於符上,以之治病,而產生一定療效。現代氣功已經證明能治某些疾病,這種以符載氣治病的方法,或許對某些病人有效。道書所謂「符無正形,以氣而靈」,正是指此。道教自創始以來,即以符、籙、齋、醮為主要活動方式,其歷史源遠流長。但究竟何謂符籙,何謂齋醮,眾說紛紜。有說純屬封建迷信,不屑一顧,有謂內含科學哲理,需正確對待。根據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保存資料,並採訪龍虎山地區終生從事道教事業的老道工,應該講所謂的符、籙、醮並非像社會上一般人所說的那樣,它也有一定哲理,否則就不可能歷代相傳,延續至今。87 何為《小道藏》?答:《雲笈七籙》是擇要輯錄《大宋天宮寶藏》內容的一部大型道教類書。北宋天禧三年(1019),當時任著作佐郎的張君房編成《大宋天宮寶藏》後,又擇其精要萬餘條,於天聖三年至七年(1025~1029)間輯成本書進獻仁宗皇帝。道教稱藏書之容器曰「雲笈」,分道書為「三洞四輔」七部,故張君房在該書的序言中有「掇雲笈七部之英,略寶蘊諸子之奧」等語,因名《雲笈七籙》;並稱編纂此書的目的是「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備皇帝陛下乙夜之覽,下以裨文館校讎之職,外此而少暢玄風年」。此書按張君房自序,原為一百二十卷,《中興書目》(《玉海》引)、衢本《郡齋讀書志》、袁本《郡齋讀書後志》《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皆著錄。《遂初堂書目》無卷數。直齋書錄解題》作一百二十四卷。《正統道藏》《四庫全書》《四部叢刊》本皆作一百二十二卷。重刊《道藏輯要》本不分卷,亦無張君房自序,缺卷甚多。則此書有百二十卷本,百二十四卷本,百二十二卷本等多種。百二十二卷本為今通行本。載《正統道藏》太玄部。張君房雖稱此書乃「掇雲笈七部之英」而成,但這僅指它的內容是掇《大宋天宮寶藏》七部之英,而不是體例也按七部分類,實際上它是將摘錄的七部內容按性質加以歸類的。如卷一道德部,採摘《老君指歸》《韓非子》《淮南鴻烈》《混元聖紀序》《唐開元皇帝道德經序》中之語,以總論老子的道德概念,即道教的立教之旨;卷二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引「道君曰」及《太始經》《太真科》《上清三天正法經》之語,以論宇宙生成變化,並特引《太上老君開天經》詳述老君開天闢地及累世下降作王者師;卷四道教經法傳授部,引《上清源統經目注序》《靈寶經目序》《上清經述》《三皇經說》《雲台治中內錄》等,以論上清、靈寶、三皇諸家的傳授系統。其他各卷無不以綱帶目,在一個總題目下引錄若干道書。有的題目內容較多,如雜修攝、說戒、諸家氣法、金丹、內丹,符圖,以及仙籍語論、紀傳等、則各列若干卷,以摘錄多種道書。可見此書引錄的道書雖多,但綱目頗為清晰。至於引錄道書的具體數字,已難作出準確統計,因為所引之書,有的標出原名,有的只是某書中的篇名,有的甚至是張君房所擬之名。不過「大都摘錄原文,不加論說」,基本上保留了原書的面貌。這是它最具歷史價值之所在。《雲笈七籙》以上清派為正統,故收載該派道書尤多,敘上清經傳授系統和上清修真方法甚詳,體現出上清派占居顯學地位的時代特徵。此外,收錄唐代著作也比五代宋初新出的其他道書為多。然而本書除了繼續承認老子的教主地位之外,特別突出宋真宗時代出現的聖祖(趙玄朗)崇拜。例如將真宗所制《先天紀敘》和《軒轅本紀》列於紀之首,位居《元始天王紀》《太上道君紀》《混元皇帝聖紀》之上。傳則首錄宋真宗制序、以宣揚宋王朝君權神授為主要特徵的《翊聖保德真君傳》,然後繼以上清眾真傳記。本書在體例上,明顯繼承了《無上秘要》以「道」為首,以「驗」為足,以「法」為主幹的格式特徵,但結構更為緊湊,分類愈趨合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此書「類例既明,指歸略備,綱條科格,無不兼該。道藏菁華,亦大略具於是矣」。此書雖屬抄錄,實具概論性質,對道教的各個方面均有所論述。其價值尤其體現在卷三至卷九,這部分論道藏源流,條分縷析,敘說清楚,《靈寶略紀》《上清源統經目注序》和陸修靜所撰《靈寶經目序》等珍貴資料亦因此得以保存。書中還增加了「語論」和「內丹」兩大內容,這對於研究唐宋時代道教的歷史,全面了解道教理論,均有重要的意義。本書所收今佚道書有很高的資料價值,即尚存之書亦頗具參校之用。例如《翊聖保德真君傳》雖系摘錄,然序題宋真宗制,文內黑殺神封號僅「翊聖保德真君」六字,可正今本署「宋仁宗御制《翊聖應感儲慶保德傳序》」之誤。此書收宋真宗《天童護命經序》以及《太上天童經靈驗錄》記唐昭宗景福元年(892)誦經靈驗事,足證《天童護命經》早出於唐代,北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四月茅山樑悟真所得確系加句本(據洪邁《夷堅志》,梁加句本凡二百九十二字,多出一百零七字)。《雲笈七籙》素為道教界和學術界所重視。《大宋天宮寶藏》早已亡佚,幸賴此書得以考見其概貌。因此書具有系統、全面和簡明等優點,故而人稱「小道藏」,是了解和研究道教必備的資料。88 道教有何養生禁忌?答:大凡修道人,務以長生久視為目標,故必需嚴格遵守禁忌事項,配合修鍊口訣以從事修養身心,使二者配合,相得益彰,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修道的禁忌事項,不僅是個常識問題,而且是必須遵守執行,有如律令,否則功虧一簣,於修道沒有好處。道教的「修行戒律」,對於養生有很大關係,受到歷代高道大德的非常重視。雖然,這些戒律有純宗教的觀點和儀軌,而不完全適合於養生的需要,我們選擇其可用成分,而加以整理,綜合起來,歸納成條款,予以統一的運用,對於居家養生的人說,是有利無害的。關於養生的禁忌事項,按道教兩家的理論觀點來看,以道教所論不離物質基礎,又有系統,其說很合乎科學觀點。古人張湛《養生集》的敘言而論,可以看出它的輪廓。他說:「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從根本上去看它,養生是一套整體的東西,也是一套以物質為基礎,以生活為對象的科學,而不是空談的玄理。其次,單就廣義的養生禁忌事項而言,綜合經論和諸家著述的要點,可以提出皇甫隆問青牛道士封君達的養生法則為代表,他說:「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去肥濃,節咸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他還有一套很精警的勞動理論,他反對「逸樂」,而主張合理的勞動鍛煉。他說:「人不欲使樂,樂人不壽。但當莫強為力所不任,舉重引強,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勞苦勝於逸樂也。能從朝至暮,常有所為,使之不息乃快,但覺極當息,息復為之,此與導引無異也。夫流水不腐,戶樞不蠢者,以其勞動有數故也」。他這種理論,是從實踐中體會得來,而與逸樂作相對的比較為出發點的。他很明顯地指出,「舉重」、「掘地」、「朝暮」、「常為」、「覺極當息、息復為之」,不特有理論,有方法,而且富有熱愛勞動的觀點,堅持勞動的紀律,是值得學習的。無病的人,固當從事勞動鍛煉,即神經衰弱的慢性病患者,照他這原則去勞動鍛煉,肯定也是有效的。另外道教主張十二少、十二多,對於人們養生的禁忌事項,作反正的敘述,我們可以採用。它說:「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乃養生之都契也。多思則神怠,多念則忘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多語則氣爭,多笑則傷臟,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治,多惡則焦煎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也」。這種主張,尤其對於慢性病的患者,在療養期中,是有補益的。89 如何還神?答:還神除了三牲或齋菜作祭品,一份拜祭衣紙也不可少,還神所用的衣紙有:底層的壽金;第二層有鴻運寶碟;第三層是百解;第四層是神所穿的衣,如俗界是紅衣、道界是黃衣、觀音 就觀音衣;第五層是四色金銀,可折成金元寶,最面必須放一對還神花,表示是次拜祭是酬謝神明全年的護蔭。還神的日子,可選用黃曆上的吉日,如在吉日沒法還神,可押後至謝灶日一併還。謝灶日一般訂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相傳官宦人家是提早一天謝灶,以彰顯地位,所以有『官三民四』之 說法,即官宦在二十三日謝灶,平民為二十四日謝灶。謝灶日是沒有相衝之生肖的,所以在二十四日還神也是大好吉日。「灶君」掌管飲食健康,相傳他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後便會返回天 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報告一年以來在凡間所見所聞。為了表示工作辛勞,他喜愛把臉容塗上「黑色」才返回天庭,凡人為怕他在玉帝前胡亂說話,所以在謝灶當天,必預備佳肴美酒,好 等他嘗過「甜頭」後,返回天庭講好話。儀式開始前,先把祭品放在香案上,首先點香,雙手抱拳,向神靈鞠躬叩首三次,然後把香插上香爐,同時向神靈致謝詞,多謝保佑這一年來的護蔭 、事業順利、財運亨通等,其後便可把衣紙放於聚寶盆化掉便完成。還神時第一個動作是上香,作為尊敬神明的一個信息。一般人多以三支代表平安香,如有大事要求神許願便要上九支香。 還神時禁忌,多是局限於女性,女性月事不可入殿內還神,誕下嬰兒後一個月內,膻氣還未過,也不可還神,但可找人在好日代還,坐月後自行多還一次更好。另外,入廟拜神的動作比較 大,不時需跪拜,女士如穿裙子,不免會走光,這樣則對神明不敬。90 什麼是服氣?答:服氣,又稱「食氣」,「行氣」。指呼吸吐納鍛煉。以呼吸為主。語見稽康《養生論》:「呼吸吐納,服氣養身。」就是說在呼吸吐納中吸納天地精炁,叫做服氣,可以此煉養身體。 《晉書·張忠傳》:「忠於泰山,恬淡自守,清虛服氣。」《淮南子·墜形訓》:「食氣者,神明而壽。」《論衡·道虛論》:「食氣者,壽而不死,雖不穀飽,亦以氣盈。」說明行食氣功 法,要在心情平靜,環境安逸的情況下去做,煉此功法可以長壽成仙。《正一修真略儀》曰:「修行之要,在於服氣。若五行大全,則神真咸備。」道教素重服氣法,種類方法繁多,《道藏 》中收錄有《服氣經》、《服氣口訣》、《服氣精義論》等,均介紹道教服氣功法。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整理小組即定名有《卻穀食氣》篇,其中有「食(氣)者為(日句)炊,則以始 卧與始興」的記述。又《晉書·張忠傳》:「恬靜寡慾,清虛服氣,餐芝餌石,修導養之法。」服氣功法可包括調氣、淘氣、咽氣、行氣、散氣、委氣、鍊氣、閉氣等環節,又有導引、按摩 、咽津等輔助手段。通過服氣,既可養生卻老,又可作為辟穀的配合方法。服氣在六朝隋唐時頗為盛行,其後漸見衰減。91 什麼是辟穀?答:什麼是「辟穀」?道教是一個十分注重自我養生調節的宗教,道家在修鍊時認為,人在食用五穀雜糧的時候,會產生污穢的大糞、渣滓和各種的毒素,阻礙人的經道成仙。所以,一貫 提倡「少食」的道家,進一步提出的「辟穀」,其實就是人為的「避谷」,有的道家也稱作「絕谷」、「斷谷」,或者叫「休糧」、「卻粒」。辟穀並非是不吃食物,道士在辟穀的時候只是 不食人間的五穀雜糧,少則一天,多則數天,數十天,每日不得進食,只能飲水,稱之為「飲用甘露」(也有服食辟穀丸的),以消耗身上多餘的脂肪,使腸胃、內髒得到休息。東晉道士葛 洪的名言:「欲得長生,腸中常清。」講的就是辟穀的道理,目的是排空滯留在人的腸胃中的有害毒素。道家的辟穀之術起於先秦,以不食五穀肉類來達到辟穀行氣,吐納導引的修鍊目的。92 為什麼要叩頭思過 ?答:《太平經鈔·甲部》說:「大惡有四, 兵、病、水、火」,「病」屬於「大惡」之一。原始道教認為, 有的疾病是人們自身罪惡的反映,「跪拜首過」,「叩頭思過」, 陳述以往罪惡, 改 過從善, 成為療病的先決條件,是以「善道教化天下」的教義之一。其目的是"聞人有過助其自悔"。使在凈室中向神叩頭思過,以乞求"諸大神原其不及"。積善信道可以免脫劫難, 而且通過教 化還可以「長生」、「不死」。93 皈依道教有什麼途徑?答:中國古代便有道教居士的稱呼。清·趙翼〈陔余叢考〉卷36引吳曾〈能改齋漫錄〉云:居士之號起於商周之際。佛教初起時是一種對抗印度的正統宗教婆羅門教的,它被後人稱之為「 沙門思潮」。沙門就是出家人。所以佛教開始時是實行出家制度的。 後來的發展中出現了皈依佛法但不出家的人士,稱為居士。比如著名的佛教理論家維摩詰,就是居士。佛教傳入中國後, 也漸漸出現了中國本身的居士。特別是禪宗、凈土宗的傳播,吸引了大量的知識分子和其他受到俗務絆身的人士信仰佛教,由此大大增加了佛教居士的數量。全真派起於金代。王重陽創道時 拋棄家庭,他收的徒弟如馬鈺等七子也都出家。因此全真派一開始便實行出家制度。後來在全真教中也出現了皈依而不出家的人士,稱為居士。正一派因為只要受籙,便是正式弟子,出家與 否不作硬性規定,也就不需要特別指明在家出家的分別。現在一般將在家的道教徒泛稱為居士 。拜師是道教中常見的授徒方式,它所確定是入道者與直接授予他道法的道士之間的關係。師徒授受是道門常見的一項基本制度。一般來說,修道者都要投拜名師,以為學道進業的前提。 凡道 法的授受,都是由師傳弟子。歷史上有「法不傳六耳」之 說,足見拜師對於道法傳承的重大意義。早期道教尚未普遍建 立授籙制度 ,投名師不僅確定著本人與師傅的關係,而事實上是入道 的開始,所以十分慎重。早期的道經出世,都有得之 者四十年才能再傳他人的規定,所以拜師與收徒都是極其嚴肅 極其莊重的事。以後正一、全真都形成了規範的拜師制度。正一派的拜師 是受籙的前提之一。一般來說,正一派道士必須先拜師入道,隨師學習經戒,師父在此期間,一方面教授有關知 識、道法,一方面觀察其言行,品行無虧者才能舉薦他受籙。《全真清規》首 列《指蒙規式》,稱「大凡初真童蒙出家,尋問名師,然後投禮。既然出家,聽從師訓,長必成人。」同時對師尊來說,則必須考察其人品行,合格者才能收下。94 為什麼道不言壽 ?答:修道之士,忌諱人們詢問其年齡,這是因為「道不言壽」的緣故。因為道教的思想基礎是悅生惡死,而追求長生成仙,所以道不言壽也。也有認為人的陽壽只是過眼雲煙,有生必有死, 不需執著人間之壽,真正的壽乃是死而不亡者,故不言壽。95 怎樣識別社會上的假道士?答:目前,在社會上的確存在不少並未出家,但身著道裝、卻戴佛珠、口念「阿彌陀佛」的人,他們打著道教旗號,以修廟、立塔、辦慈善事業為名,到處化緣要錢。有的走街串巷,挨門討 要;有的設攤算命、看風水騙錢,甚至危言聳聽,謊稱大禍臨頭,恐嚇要挾群眾花錢消災。道教的道士是修行的道教徒,一般生活在國家正式批准開放的道觀內,其生活來源為宗教活動收入、門票收入或其它生產、服務、經營香火等自養性收入,生活特別困難的道觀由政府提供生 活補貼。按照我國的有關法律規定,凡是沒有經過政府批准開放的道觀,包括由政府文物部門、旅遊部門、園林部門管理使用的寺院,一律不準進行宗教活動,不準設立功德箱、燒香拜神和 經銷宗教宣傳品、宗教法器、法物等。現在凡是經過政府部門批准的道觀都有自養能力,道士根本就沒有必要到社會上去化緣。「道士每天都要做早課和晚課,也沒有時間出道觀。」即使有 部分是從外地寺院來掛單的道人,在當地道觀是可以享受免費食宿的,更不會到社會上化緣。所以,在大街上向市民兜售平安符或以消災解難為借口要錢的,可以確定都是假道士。在當今宗 教管理條例來說,禁止道人到社會上公共場所四處化緣、行乞,道教化緣有嚴格的規定,道士不允許出道觀化緣,若要修葺道觀等,可在道觀內張貼布告進行化緣。凡是在人口密集的場所向 不同的人化錢的,也可以斷定是假道士。社會上有不少假冒道士拿著所謂開過光的平安符其實都是假的,因為開光需要一定的宗教程序,有的是要念上好幾天經才可以的,不可能讓道士拿到 社會上兜售,這些平安符充其量也就是從批發市場上低價批發來的工藝品而已。是不是穿上道服就是道士?道教的正一派(火居)道士生活在民間,只有在做法事時才穿道服,一般人難以判斷其真偽。但每一位道士都有當地道教協會能證明其身份的「道士證」,上 面會寫明道士出自何地,師從哪位大師,在哪受籙等信息。 市民如何辨別假冒道士?以下三種人可確定其為假冒道士。一是不在正式批准開放的道觀中修持,專門以斂財為目的,四處化 緣討要,騙取或敲詐群眾錢財者;二是未正式履行傳戒、受錄手續,不持有正式證明者(由省市道教協會頒發的證明);三是雖有合法手續和證明,卻不遵守教規,到處招搖撞騙,宣揚或從事 迷信活動、危害群眾利益、已喪失道士資格者。若市民在大街上遇到假冒道士,可立即向公安機關及社區治安部門舉報,若對其身份還有所懷疑,或遇到疑難問題,也可與道教協會及批准開 放的道觀聯繫,進行求證。另外,廣大市民,若有慈悲向善、祈求平安的宗教需求,可到開放的道觀裡面進行布施,對於在社會上行騙的道士不要理睬。96 信仰道教的好處?答:信奉道教對一般有什麼好處呢?聽起來比較功利一點,但確實是一件許多人關心的事情。以下所要說明的就是信仰道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道教 要高超、殊勝多了。第一、道教可以使人獲得正確的人生觀,道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和 樂觀兩種。1 悲觀:認為人生短暫,生命空虛,人活著就是在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臉,萎靡不振。2 樂觀:這一類人也不是真的「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因為他們 的生活沒有目的和意義。他們只是抱著「及時行樂」的觀念,用狂歡、縱慾、熱鬧來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靈。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是什麼,他們漠不關心,同時也無法知道。人生 短暫,生死無常。人生的價值何在生命的理想歸宿是什麽每一個人都想找到 自己的信仰,解決人生的終極關懷問題。沒有信仰的人生,只能是渾渾噩噩的人生。道教信仰永恆的大道,認為 道既是宇宙的根源,也是宇宙的終極存在者。每一個人都稟道而生,只要遵循道 教的教義,積極地修鍊,最終將成仙得道,進入永恆、自由的理想境界。成仙得道的信仰理想解決了芸芸眾生 的終極關懷問題,吸引了古往今來無數的人們,為之奮鬥,為之獻身。有了信仰,生活才有意義,人生才有動力。成仙得道的信仰使人們明確了人生的努力方向,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 。 第二、道教可以使人積極奮發向上。道教有強烈的濟世利人的社會責任感。在「否定」人生的一切虛華之後,使人不再盲目地貪戀、追求,這樣才能積極地為群眾服務,高度地肯定 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道教經典《度人經》有一句口號:「仙道貴生,無量度人。」要求道教信徒不僅要「度己」,而且要擔負起「度人」的社會責任。度人的方式很多,如以我之 德行去感化他人,以我之能力去輔助敘述他人,以我之學識去教導他人,以我之宗教修持為大眾服務等等。只有積極地為社會作貢獻,功德圓滿,才能名登仙籍。道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 神的手中,認為我命在我不在天。因此,任何人要努力修道,都能成道。 第三.道教勸人要「少思寡慾」,崇儉抑奢的生活信條。推崇儉樸的生活,反對奢侈浪費,是道教的傳統美德。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不少 人踏入了消費的誤區,以奢華擺 闊為榮耀,以揮霍享樂為瀟洒,以節儉樸素為寒酸。這種價值觀念嚴重影響了社會風氣,導致一些人盲目攀比,超前消費,為此債台高築;一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揮霍而不擇手段,或盜竊搶 劫,或利用職權貪污受賄。這種現象如果蔓延開來,後果不堪設想。我們認為,在現代化的今天,崇儉抑奢的古訓仍然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讓我們繼續發揚道教的崇儉抑奢思想,在消費活 動中,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從;多一些實在,少一些虛華;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慾放縱。這樣,「各人自掃門前雪」的自私心理將不復存在。人人急公好義,古道熱腸,「 天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就是一個充滿著愛與同情、公理與正義的人間了。第四、道教可以凈化社會人心我們每天打開報紙可以看到一些人犯了「殺、盜、淫、妄(欺詐)」的 新聞。在這些作罪者的行列中,一個真正的道教徒是不會擠到裡面去排隊的。因為一個信奉道教者最少要嚴守下列五種基本戒律:1 不殺生:不殘害生靈;2 不偷盜:不偷、不搶別 人的財物;3 不邪淫:不拈花惹草,不紅杏出牆,只維持正當的男女關係;4 不妄語:說話句句真實,不虛偽,不說謊;5 不飲酒: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導致違犯以上四戒,因此必須 戒絕。《論語》中孔子也有「不為酒困」一語。不過酒在當藥用醫病時,暫可通融。大家想想看,這五戒不是剛好與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 (不飲酒)、信(不妄語)不謀而合嗎?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也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這樣,這個社會不就 成為寧靜、安樂的社會了嗎?因此道教有凈化社會人心的功用。第五、道教可以培養人平正的心態,使人得到真正的快樂。道教所主張的人生,是一種藝術般的人生。人詩意地盤 居於大地上,過著詩化般的生活,無拘無束、知足常樂地享受人生。道教引導人們放眼於廣闊無垠的天地自然和歷史長河之中,從一時一事的是非、得失、榮辱中超脫出來。這就需要有一種 清靜恬淡的心態,淡泊名利,隨遇而安,流逝了的不去強求,來到了的也不躲避,不因豐厚的物質生活而歡悅,也不因貧賤簡陋的處境而憂慮,不為個人的私慾而心神不安,不因為個人的不 遇而情緒波動、怨天尤人,始終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道教的這種思想能夠引導人們冷靜地面對曲折的人生,勇敢地承受無法避免的挫折和磨難,從而保持心理的平衡,確立健康的人 格。無論人生的失敗者還是成功者,都可憑藉它詩意地盤居在這大地上。 第六、可以獲得身心的健康。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之道。社會上持續不衰的氣功熱就充分反映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期望。道教有完整系統的養生 思想,有各種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值得現代人認真挖掘。道教基於形神統一的生命觀,提出性命雙修的養生原則。性指心性,命指身體。性命雙修就是既要通過身體鍛煉優化人的生理功能 ,又要通過心性修養凈化人的靈魂。這跟西方養生學只注重飲食衛生和身體鍛煉是完全不同的。道教的養生學是整個人生修養方法,借這個方法去達到「天人合一」、「道我一體」的人生最 高境界。道教性命雙修的養生方法對於現代人保持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極大的借監價值。道教的命功涵蓋了當今社會上流行的氣功的絕大部分功法。道教的性功即心理控制方法,類似於 現代醫學中的心理療法。放眼當今商品化社會,競爭激烈,令人心理緊張,情緒焦慮,心理病人數量逐漸增加。如能學習借鑒道教的心理控制方法,可以緩解個人的焦慮情緒,減輕心理壓力 ,保持良好的心態,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97 道教在海外的傳播1.傳入朝鮮早在公元7世紀時,中國的道教就傳到了朝鮮(當時的高麗),很快道教就同高麗人的宗教信仰相融合,並深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去,但未能作為一種獨立的宗教形式流傳下來。 2.傳入日本在日本的江戶時代,道教就傳入了。現在仍可以看到日本江戶時代《太上感應篇》的善本翻刻。道教傳人日本後,很快同日本人民的民間信仰相融合,所以日本人民日常生活中受到道教的方 術、咒術、醫術等方面的影響頗深。這從日本沖繩縣一些漁民的宗教信仰中就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日本的陰陽道和修鍊道中也吸收了中國道教的主要成分。 3.傳入東南亞 19世紀,中國東南沿海的農民湧入東南亞和北美洲,到這些國家和地區當華工謀生 計,他們也將道教帶到這些國家,但對道教的信仰也只是在當地華僑內盛行,有的地方是佛、道、儒三種思 想信仰的合一。 4.傳入歐美近20年來,隨著與道教信仰有關的氣功和武術在國內外的宣傳和影響,吸引了許多國內外人士對道教的興趣,在世界上一些地區和國家掀起了「中國道教熱」,許多人開始對道教的經典、戒 律和修鍊進行研究,在法國、加拿大和美國等國家,還建立了道教研究機構,並舉行了一些國際會議,使道教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傳播和發展。98 何謂三山五嶽 ?答:中華大地,處處都有巍峨壯觀和秀美幽深的山嶽。在古人看來,山能出風雲, 導雨水,滋潤大地,生長萬物,養育群生。所以,峻極雄奇、神秘莫測的山嶽,必 有神靈主宰。《禮記. 祭法》曰:「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 曰神。」從而使人們自然產生了對山嶽的崇拜,以祈求風調雨順。並認為峻極於天 的高山是溝通天上與人間的道路,是天帝在地 上的城郭。即《山海經》所說:「昆 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 據晉朝的王嘉在《拾遺記·高辛》中記載:「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 壺,則瀛洲也。」由此可知,「三山」指的是:方壺(方丈)、蓬壺(蓬萊)和瀛壺(瀛洲)五嶽是中華大地上的五大名山,它們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 南嶽衡山、北嶽恆山 。在中國的歷史中,五嶽有著重大影響和崇高的地位。99 何謂三十六洞天?答:道教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 ,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綉河山之勝境。 洞天福地,又有三十六小洞天。 第一洞天 霍桐山洞 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 ,在福州長溪縣。 第二洞天 東嶽泰山洞 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袞州乾封縣。 第三洞天 南嶽衡山洞 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 第四洞天 西嶽華山洞 周回三百 里,名曰物仙洞天,在華州華陰縣。 第五洞天 北嶽常山洞 周回三千里,名曰物玄洞天,在恆州常山曲陽縣。 第六洞天 中嶽嵩山洞 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馬洞天,在東都登封縣。 第七洞天 峨嵋山洞 周回三百里,名曰虛陵洞天,在嘉州峨嵋縣。 第八洞天 廬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 第九洞天 四明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 第十洞 天 會稽山洞 周回三百五十里,名曰極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陰縣鏡湖中。 第十一洞天 太白山洞 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長安縣連終南山。 第十二洞天 西山洞 周回三百里, 名曰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 第十三洞天 小溈山洞 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陸縣。 第十四洞天 潛山洞 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 第十五洞天 鬼谷山洞 周回七十里,名曰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 第十六洞天 武夷山洞 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 第十七洞天 笥山洞 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樂天 ,在吉州永新縣。 第十八洞天 華蓋山洞 周回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溫州永嘉縣。 第十九洞天 蓋竹山洞 周回八十里,名曰長耀寶光天,在台州黃岩縣。 第二十洞天 都嶠山洞 周回 一百八十里,名曰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 第二十一洞天 白石山洞 周回七十里,名曰秀樂長真天,在鬱林州南海之南也, 又雲和州含山縣。 第二十二洞天 岣漏山洞 周回四十里,名曰 玉闕寶圭天,在客州北流縣。 第二十三洞天 九疑山洞 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 第二十四洞天 洞陽山洞 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 第二十 五洞天 幕阜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 第二十六洞天 大酉山洞 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華妙天,去辰州七十里。 第二十七洞天 金庭山洞 周回三百里,名曰 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 第二十八洞天 麻姑山洞 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 第二十九洞天 仙都山洞 周回三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雲縣。 第三十洞天 青田山洞 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 第三十一洞天 鐘山洞 周回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 第三十二洞天 良常山洞 周回三十里,名曰良常放命洞天 ,在潤州句客縣。 第三十三洞天 紫蓋山洞 周回八十里,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荊州常陽縣。 第三十四洞天 天目山洞 周回一百里,名曰天蓋滌玄天,在杭州餘杭縣。 第三十五洞天 桃源山 洞 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縣。 第三十六洞天 金華山洞 周回五十里,名曰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100 何謂七十二福地?答:福地,道教所劃分七十二處名山洞府福地, 其間多得道成仙之所。 第一福地 肺山 在江寧句容縣界 第二福地 蓋竹山 在衢州仙都縣 第三福地 仙磕山 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巿 第四福地 東仙源 在台州黃岩縣 第五福地 西仙源 在台州黃岩縣嶠嶺一百二十里 第六福地 南田山 在東海東,舟船往來可到 第七福地 玉溜山 在東海近蓬萊島上 第八福地 青嶼山 在東海 之西,與扶桑相接 第九福地 郁木洞 在玉芛山南 第十福地 丹霞山 在麻姑山 第十一福地 君山 在洞庭青草湖中 第十二福地 大若岩 在溫州永嘉縣東一百二十里 第十三福地 焦源 在建州建 陽縣北 第十四福地 靈墟 在台州唐興縣北 第十五福地 沃州 在越州剡縣南 第十六福地 天姥嶺 在剡縣南 第十七福地 若耶溪 在越州會稽縣南 第十八福地 金庭山 在廬州巢縣,別名紫微山 第十九福地 清遠山 在廣州清遠縣 第二十福地 安山 在交州北 第二十一福地 馬嶺山 在柳州郭內水東 第二十二福地 鵝羊山 在潭州長沙縣 第二十三福地 洞真墟 在潭州長沙縣 第二十四福 地 青玉壇 在南嶽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福地 光天壇 在衡岳西源頭 第二十六福地 洞靈源 在南嶽招仙觀西 第二十七福地 洞宮山 在建州關隸鎮五嶺里 第二十八福地 陶山 在溫州安國縣 第二 十九福地 皇井 在溫州橫陽縣 第三十福地 爛柯山 在衛州信安縣 第三十一福地 勒溪 在建州建陽縣東 第三十二福地 龍虎山 在信州貴溪縣 第三十三福地 靈山 在信州上饒縣北 第三十四福 地 泉源 在羅浮山中 第三十五福地 金精山 在虔州虔化縣 第三十六福地 閣皂山 在吉州新淦縣 第三十七福地 始豐山 在洪州城縣 第三十八福地 逍遙山 在洪州南昌縣 第三十九福地 東白 源 在洪州新吳縣東 第四十福地 缽池山 在楚州 第四十一福地 論山 在潤州丹徒縣 第四十二福地 毛公壇 在蘇州長州縣 第四十三福地 雞籠山 在和州歷陽縣 第四十四福地 桐柏山 在唐州 桐柏縣 第四十五福地 平都山 在忠州 第四十六福地 綠夢山 在朗州武陵縣,接桃源界 第四十七福地 虎溪山 在江州南彭澤縣 第四十八福地 彰龍山 在潭州澧陵縣北 第四十九福地 抱福山 在連州連山縣 第五十福地 大面山 在益州成都縣 第五十一福地 元晨山 在江州都昌縣 第五十二福地 馬蹄山 在饒州鄱陽縣 第五十三福地 德山 在朗州武陵縣 第五十四福地 高溪藍水山 在 雍州藍田縣 第五十五福地 藍水 在西都藍田縣 第五十六福地 玉峰 在西都京兆縣 第五十七福地 柱山 在杭州於潛縣 第五十八福地 商谷山 在商州 第五十九福地 張公洞 在常州宜興縣 第 六十福地 司馬梅山 在台州天台山北 第六十一福地 長在山 在齊州長山縣 第六十二福地 中條山 在河中府虞鄉縣 第六十三福地 茭湖魚澄洞 在西古姚 第六十四福地 綿竹山 在漢州綿竹縣 第六十五福地 瀘水 在西梁州 第六十六福地 甘山 在黔南 第六十七福地 晃山 在漢州 第六十八福地 金城山 在古限戍,又雲石戍 第六十九福地 雲山 在邵州武剛縣 第七十福地 北邙山 在 東都洛陽縣 第七十一福地 廬山 在福州連江縣 第七十二福地 東海山 在海州東二十五里GZCYG.COM 2009-2011廣州純陽觀道觀網 京ICP備09007253號manicure set地址:廣州市海珠區瑞康路268號 聯繫電話:020-84189071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道教常識(2)
※佛教由於媒體傳播的負面消息感覺已經變質了,但是感覺道教好像沒有什麼負面消息,是這樣嗎?
※用科學來解釋轉世和借屍還魂
※易經與道教
※道家哲學中的精神修鍊傳統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