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明朝——袁崇煥與洪承疇

標籤:歷史明朝 袁崇煥與洪承疇來源: 罔殆的BLOGhttp://blog.sina.com.cn/wangdaiblog

這是我一直以來想在同一篇文章里寫的兩個人,他們都是明末的朝廷重臣,都曾經是崇禎皇帝所倚重的人,而在明朝大勢已去,清太宗皇太極誓奪中原的歷史時刻他們走出了兩條不同的路,而極具諷刺意味的是他們所走的路在當時卻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局,當我們回首那段歷史的時候,我們無法不感慨歷史的詭異與無常。

第一次看到袁崇煥這個名字是在金庸先生的《碧血劍》里,雖然是武俠小說,但對袁崇煥這個人物的描寫是符合歷史原型的。袁崇煥(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人,廣西梧州府藤縣籍。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本是一介書生,卻被歷史推向了抵禦當時世界上最強的騎兵的最前線,1626年(天啟六年)守衛寧遠城,清太祖努爾哈赤攻寧遠城,受炮傷而死,袁崇煥升至遼東巡撫。寧遠一戰,是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征戰以來唯一的一次敗績。袁崇煥從此威名大振,後來清軍也不得不承認「議戰守,自崇煥始」。1627年(天啟七年),皇太極帥軍攻打錦州,又被袁崇煥大敗而歸。1628年(崇禎元年)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1629年在京師郊區大敗清軍,保衛了北京城。皇太極利用反間計讓本就已對袁崇煥不滿的崇禎皇帝下定決心,將袁崇煥關押起來,半年後袁崇煥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市米盜資」等十大罪狀的罪名「磔」死。一代忠臣、名臣含冤而去讓後人扼腕嘆息,風雨飄搖的大明帝國也徹底地滑入了亡國的深淵。

洪承疇比袁崇煥小9歲,字彥演,號亨九,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泉州府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在洪承疇被任命抵禦清軍之前他主要是做反農民起義工作的,而且頗有成效,逐步受到崇禎皇帝的賞識和重用,任陝西三邊總督,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1641年(崇禎十四年),洪承疇奉命前往遼東挽救危局。1642年(崇禎十五年)三月,洪承疇被清軍俘。皇太極大喜,經過一系列的遊說、勸降工作後,洪承疇降清。洪承疇戰敗後,消息傳回朝廷,舉朝大震,都以為洪承疇必死無疑,崇禎皇帝極為痛悼,輟朝3日,以王侯規格「予祭十六壇」,七日一壇,於五月十日親自致祭,還御制「悼洪經略文」明昭天下。祭到第九壇時,消息傳來:洪承疇降清了,御祭始罷。洪承疇降清後,為清朝幹了23年,1665年(康熙四年),洪承疇病死,時年73歲。贈少師,謚文襄,賜葬京師,立御碑。

歷史往往具有很強的戲劇性,甚至帶有一種玩笑的戲謔;歷史也往往在特定的環境下失去了它本來的面目,而只有通過時間來還原它的表象。一個忠臣,一個叛徒,在十七世紀的中國交匯,鮮明的對比與落差讓人產生無限的感嘆與悲涼。其實,崇禎皇帝才識這場戲劇的主角,作為明朝的亡國之君,他是很有抱負的,但可惜的是他的前輩們把好好的一個帝國撈空了,留給他一個巨大的爛攤子不可收拾,所以後人為他感嘆,說他本應不是亡國之君。我一直不太贊同這個觀點,誠然,崇禎皇帝不像大多數王國之君那樣縱情酒色,荒廢國業,他應該來講是有思想有作為的,但是,他連自己手下的臣子的忠奸都辨別不出,換句話說一個領導連自己的手下都不了解,連基本的是非都辨別不清,他的失敗是必然的,這本身就說明他沒有資格擔此大任。

最可悲的還是老百姓,從古到今,老百姓都是被愚弄的對象。上面說了袁崇煥是大漢奸被處死了,於是民情激憤,紛紛上去搶他的肉吃,以此來表達對漢奸的憤怒和對祖國的摯愛;上面說了洪承疇是大忠臣被殺了,於是京城哭聲一片,家家悼念,以此來表達對忠臣的敬仰和對祖國的感傷。歷史總是在驚人的重複,多少相同的故事在歷朝歷代上演。

還好,歷史總是要還原真相的,1772年(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平反。《清高宗實錄》載:「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案情始末終於真相大白。將近一個半世紀過去了,一個清朝的死敵、明朝的忠臣被明朝的皇帝殺害後,一個清朝的皇帝為他平反,這一下又給那個弔死在煤山的崇禎皇帝一記響亮的耳光。
推薦閱讀:

明朝中後期遷民的原因與記載
崇禎非常勤政,堪稱最勤勞的皇帝,為何明朝仍然亡國?要怪就怪他
明清兩朝那個朝代的詩詞成就較高?
要是明朝崇禎帝聽從這句話,就不會上吊,明朝還能多活幾百年
為什麼明朝就有的火器到了滿清卻沒有什麼發展呢?

TAG:歷史 | 明朝 | 袁崇煥 | 洪承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