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與城廂文化
老城廂是天津形成和發展的搖籃,從建城以來,直至20世紀20年代,老城廂始終是天津市的中心區。天津城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設衛築城,修建門樓,挖護城河,蔚為壯觀。初為土城,弘治初年改建為磚城。城中十字街向外延伸可通四方大道,十字街交叉處建鼓樓。清道光年間《津門保甲圖說》載:「鎮、道、府、縣及長蘆運使皆駐城內,余文武大小公所十有四,廟三十有一,大街四,小街四,街巷一百有六。」當時北城多為官署衙門,武職區居西,文職區居東;城東北部有文廟,而武廟卻坐落於城西北部。南城為人口稠密的平民居住區。
1901年,城牆拆除,在原址建成東南西北四條馬路。老城分四個居住區,即東北角、東南角、西北角和西南角,建築風格和道路形成各有不同。富貴人家擇地建宅集中在東門和北門一帶,因而東北角和東南角多為商賈富戶,建築宏偉,院深宅大。而西南城區,地勢低洼,是貧苦百姓的居住地。因此素有「北門富,東門貴,南門賤,西門貧」之說。
天津老城歷來官署林立、商賈雲集、古風醇厚,是天津地域文化的發祥地。悠久的歷史所凝結的人氣、文氣和商氣,使老城成為天津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在老城裡北部,以明清官署派生的街名很多,如道署東箭道(總督河道都察院公署)、府署街(天津府衙門)、縣署后街(天津縣衙門)、鎮署大牆衚衕(天津鎮總兵官公署)、運署西街(長蘆鹽運使公署)等。城廂西北角一帶,有右營前(右營守備署)、城守營後(城守營都司署)等街名。城廂東北角一帶,有河營前衚衕等系列街巷,所謂「河營」,就是天津河營守備公署的簡稱。戶部街因明代戶部分司衙署設於此而得名。經司衚衕因明代經司衙門所在地而命名,所謂「經司」是天津府經歷司公署的簡稱,明永樂年間設,主要管理內河漕運事項。明清兩代先後在老城裡設置了大小衙署近50個,這些衙門公署早已泯沒,但仍有一部分以其命名的街巷卻保存了下來。
城廂文化屬於上層儒雅文化,如果說:明正德十一年(1516),天津記載中的第一座官署園林———浣浴亭(築於戶部分司官署內),開創了天津上層儒雅文化建設的先河;那麼,天津城四面的門額———拱北、定南、安西、鎮東,和鼓樓上津門詩人梅寶璐撰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則是天津儒雅文化的典型昭示。清雍正元年建造的水西庄,以「景幽」、「文盛」、「人名」而成為聞名全國的三大私家園林之一,是中國南北文人雅集流連之地。乾隆皇帝先後四次駐蹕於此,吟詩題字,賜名「芥園」———堪稱津門儒雅文化的集大成者。
老城裡是文風鼎盛、名流薈萃之地,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文廟、問津書院、匯文書院、中營小學等都為天津教育的發展居功至偉。嚴修、張伯苓、林墨青、劉寶慈等教育家,在老城裡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這裡有名人故居多處,如著名書法家華世奎、實業家范竹齋、古文字專家王襄、教育家馬千里、書法家孟廣慧、小說作家劉雲若等人的故居。還有大院宅第多處,如倉廒街徐家大院、北門裡卞家大院、東門裡姚家大院、府署街王家大院、南門裡祁家大院、二道街於家大院、東門裡楊家大院等。
老城裡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老城裡地區現有國家級、市級、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2處;保存著一大批古典名宅、建築精品等文化瑰寶,如玉皇閣、文廟、廣東會館等。(譚汝為)
推薦閱讀:
※趣談松滋地名的由來
※??愛茶人必知!中國各地名茶錄!
※有沒有哪些地名在你心裡已經跟某種特定情緒掛鉤?
※中國城市名用日語該怎麼說?或者中國城市的日語名是怎樣的?
※山海經里有哪些有意思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