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入股蒙牛:非典型國進民退
06-17
中糧入股蒙牛:非典型國進民退崔宇 7月6日,中糧集團和厚朴投資宣布將成立一家合資公司(二者分別持有70%和30%的股份)入股蒙牛乳業,二者總計將出資61億港元,認購蒙牛的新發股份以及收購原有股東「金牛」、「銀牛」和「老牛」的股份。交易完成後,原股東「老牛」將不再持股,「金牛」、「銀牛」、牛根生以及其他一致行動人在股份減持和攤薄後,持股比例從28%下降到15.18%,而該合資公司將以約20%的持股比例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蒙牛乳業也將得到30.58億港元的現金。儘管中糧集團承諾不參與經營管理,會保持現有經營團隊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但還是有很多人發出了「國進民退」的擔憂。但中糧和蒙牛的案例似乎是一種非典型的國進民退。今年以來,航空、鋼鐵和房地產等行業已經出現許多「去民營化」的案例。鷹聯航空被四川航空重組、寶鋼收購寧波建龍鋼鐵,日照鋼鐵也在政府強力介入、銀行斷貸的背景下,面臨山東鋼鐵集團虎視眈眈的收購。近期,房地產行業也面臨國企的擠壓,許多有央企背景的房地產企業不斷成為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地的「地王」。上述行業大都屬於資金密集型行業,而國企在經濟衰退時期,由於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隱性擔保,更容易獲得銀行資金,這些在資金至上而不是業績至上的背景下的重組和併購,很容易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對於這種依靠行政指令和信貸優勢的反市場化「國進民退」,必須保持相當的警惕。與石油、航空、鋼鐵、煤炭和金融等行政性壟斷行業不同,食品和飲料行業基本上屬於競爭性行業,對中糧入股蒙牛這一案例也要從純商業的角度去解讀。在市場競爭之下,業績是唯一的考量,任何市場主體都有進和退的可能,這也是正常的優勝劣汰。因此,這一次,我們不應大而化之地譴責國進民退,而更應關注蒙牛是如何走向了「民退」的邊緣以及背後有什麼利益玄機。牛根生曾說過,蒙牛有一個飛船定律,不是在高速中成長,就是在高速中毀滅;如果達不到環繞速度,那麼只能掉下來。不幸的是,由於三聚氰胺事件和特侖蘇添加OMP事件,讓一直超速發展的蒙牛不得不面臨「掉下來」的窘境,不僅現金流緊張而且還面臨嚴重的品牌和信用危機。蒙牛的高速成長在乳品業是個不可複製的神話。1999年蒙牛以100萬註冊資金起家,當年銷售收入就達到了3730萬元,到2007年已經躍升到了213億元。在風雨飄搖的2008年,銷售收入仍然保持了12%左右的增長,達到了238億元。其實,這樣的高速增長擾亂了中國乳品業的生態,把行業引入了一個錯誤的軌道。不僅奶源的質量安全無法保證,而且在低端產品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還誘使乳品行業通過虛假宣傳過度渲染高端奶製品,以期獲得更大的利潤,堤內損失堤外補,這也是三聚氰胺和特侖蘇OMP事件的導火索。 三聚氰胺事件過後,蒙牛面臨著巨大的現金壓力。據牛根生在去年11月「致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理事及長江商學院同學的一封信」中透露,由於股價下跌,其抵押在摩根士丹利的股票有被出售從而使蒙牛面臨被外資控股的風險,而他也得到了柳傳志、俞敏洪和馬雲等人低調的資金支援,這封信也被認為是牛根生的求援信。據原中國奶協常務理事王丁棉的最近估計,蒙牛現金缺口仍高達20-30億人民幣,而此次中糧入股後,蒙牛乳業將得到30.58億港元的現金,或可大致堵住目前的現金缺口。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牛根生的套現行為。此次交易後,牛根生掌控的老牛基金會的3.48%股權將被全部出售,牛根生個人通過這個部分可套現約9億元。此次交易不僅為蒙牛提供了現金流,也為其貼上了可提高品牌形象和信用支持的國有標籤,同時也為牛根生本人提供了退出的機會。由於此前業內曾經有傳言,牛根生打算在2008年退出蒙牛管理層,專心負責「老牛慈善基金會」運作。對於牛根生來說,此番國進民退或許是他本人心甘情願和求之不得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年關將近,各地人們喜愛的年夜飯菜有哪些?
※拉上中糧正大雛鷹農牧,沙縣小吃集團能否收編3萬家沙縣小吃
※中糧全盤接手酒鬼後有何打算?從六大關鍵詞看酒鬼酒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