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小闖王」李來亨在興山的抗清遺迹

聖帝行宮碑資料圖片

李來亨抗清遺址主要分布於興山縣的南陽鎮、黃糧鎮、古夫鎮、峽口鎮一帶。遺址由聖帝行宮及其碑刻、炮台、瞭望台、水井、堰池、百城等數十個城寨和洞寨,以及多條棧道、壕溝、橋樑、石碓窩等遺址組成。李來亨是明末清初繼李自成、李過之後「大順」農民起義軍的第三代領導成員之一。他率領的忠貞營是川東、鄂西十三家抗清起義軍的中堅力量。李來亨於順治八年駐軍興山,建立根據地抗擊清軍達十三年之久。在百城、百羊寨、茅麓山等地屯耕山田自給,修建了多種軍事設施。順治十二年在百羊寨修建了聖帝行宮,並樹立了「聖帝行宮之碑」,碑文以「鐫虜嫗民」為宗旨。康熙元年,清廷調集三路大軍數十萬,圍攻夔東十三家。李來亨在萬朝山、茅麓山、百羊寨等地屢敗清軍,此時各抗清武裝先後失敗,李來亨援絕糧盡,於康熙三年(1665年),李來亨兵敗舉家自焚,十三家軍覆沒。至此,以原大順軍余部為主體的「夔東十三家」堅持了二十年之久的抗清鬥爭,以失敗告終,結束了大陸上公開以恢復明朝為旗幟的武裝抗清運動。李來亨抗清遺址是大順軍在興山建立根據地和抗清前沿陣地的實物證據,是李自成大順軍和南明政權在全國陸地的最後一支軍事力量徹底終結的見證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來亨乃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的侄孫。李來亨(?~1664)陝西清澗人。原名李懋亨,李自成侄李錦(又名李過)養子(《辭海》稱義子)。順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犧牲後,李來亨跟隨李過、高一功等大順軍主將聯明抗清,轉戰於湖南、湖北、廣西、貴州等省。李過、高一功相繼殉難後,李來亨毅然擺脫南明永曆政權的羈絆,率領數萬部眾自貴州進入川、鄂邊境,同先期到達的郝搖旗、劉體純部會師,並聯合當地其他反清武裝,組成了夔東十三家軍。史載明「永曆七年(1653年)李來亨等率眾至興山」,以茅麓山為據點,以百羊寨為門戶,並於寨東北坡七里坪「壘石為門」設置哨卡,屯田自給,有「小闖王」之稱,成為當時主要的抗清力量之一,並聯合其他抗清力量,堅持鬥爭達13年之久。康熙三年(1664年),清兵來圍攻,李來亨兵敗自焚於茅麓山王殿坪。李來亨率領的大順軍余部於興山境內堅持抗清活動的過程中,在百羊寨、百城、長坪、茅麓山等地,留下了諸多城池、山寨、古道、橋樑、古井、堰塘等遺存。茅麓山位於南陽鎮百羊寨村,北臨西河。又稱茅廬山。因昔山中農舍多茅屋,故名。屬巫山。長約7千米,寬5千米,面積約19平方千米。東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600米以上,最高峰海拔1600米,嶺脊和北坡多懸崖。順治九年(1652年)春李來亨率大順軍至興山縣,屯兵連三灣(今百羊寨),建中軍帳、哨關、炮台;築皇城、得勝門、大城門等,抗擊清軍達13年之久,留下抗清遺址、遺迹百餘處。百羊寨(訛成白羊寨)位於興山縣西部,黃龍山脈萬朝山北坡。是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首領李來亨聯明抗清的重要遺址之一。原名王殿坪。因驅羊數百,角系燈籠,前來佯攻,夜襲清軍,故名。現寨內尚存帥府、演武廳、鳳舞營、跑馬場、火藥局、確窩子、磨坊嶺等遺址。尤以南明永曆九年(1665年)為李來亨等所立封官詔書石刻「聖帝行宮碑」為珍貴。以及作為盤查哨卡所鑿的「七步半」、士兵閑暇之時對弈的「棋盤亭」等。四周岩壁陡峻,關隘森嚴,營寨故壘,猶依稀可辨當年風貌。為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兵營為李來亨義軍駐紮屯田的營地,佔地約3萬平方米。自下而上有三層,分別是軍事指揮所、軍庫(當地人稱寶藏庫)和鳳營(女兵營)。其中軍事指揮所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房基石用長1.2米,寬0.8米的大石塊砌成,至今保持完好。四面臨山,其周圍分布有關帝廟、聖帝行宮碑、瞭望台、點燈台、炮台、戰壕與棧道、古道、七步半石台階等多處李來亨駐軍遺存。聖帝行宮碑位於百羊寨東端的半山腰聖帝行宮遺址上。系南明永曆九年(1655年)桂王朱由榔欽旨兵部尚書右侍郎毛登壽撰文在碑坪關帝廟前為李來亨所立。高4.8米,寬近1米,碑帽正面雕刻有二龍戲珠,篆額「聖帝行宮碑」,底為長方形碑座,巍峨挺拔。碑文通過農民軍信仰關羽的祀奉,以張巡、岳飛等歷史人物為表率,讚頌仁人志士,號召人們發揚民族氣節,協力抗清禦侮。碑文還註明了李來亨的籍貫和南明王朝授予他的封爵,列出許多於史無載的部將姓名、封號等,其中碑文落款有「皇明永曆九年歲在乙未季冬之吉」、「欽命總都各路勛鎮恢剿兵馬兵部右次郎公安毛壽登撰文」、「欽命監軍兵部職方司員外朗武林阮龍德篆額書丹」、「欽命提都御營直省各路恢剿兵馬行招討事桂懷遠」、「各營總兵官」將領的姓名封號計緱應照、李可明、李學秀等19人以及「總兵官」緱明顯、黑有功、李守俊、李守玉等22人的姓名;另有監、督、工、管、主持、庄役、刊碑等工匠、庄役和主持僧的姓名;大楷書寫有:「大將軍印太子少保臨國公清澗李來亨鼎建」字樣,是目前發現李自成及大順軍以來,最為完整的歷史文物和文獻資料是難得的歷史資料。為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瞭望台位於百羊寨東部600米的天燈包山巔上。為一高約5米多的圓形巨石,石頭上有1米多寬的深坑。周圍有清軍圍剿李來亨留下的萬人坑」、學堂坪(學校)。「七步半」遺址所謂的「七步半」是大順軍在石頭上鑿行的7級石台階,台階寬2尺多,且台階右側鑿有一個不足1尺寬的小台階。據說大順軍為防清軍姦細混入,規定了行走台階的要求,來檢驗來人的真實身份。炮台有百羊寨鐵爐溝山頂的雙炮台和茅麓山的衙門坪炮台。此外,尚存遺址遺迹有:營盤、卡子、鎖子溝、鎖子洞、磨房嶺、碑坪、榨子嶺、鐵樓溝、七連坪、大茶園、黃龍山、瓦屋場、拱橋河、蘿蔔園、明月岩、望天洞、石夫人、懷山洞、堰塘坪、失兒坡、落步河、48個碓窩子等。尚存遺物有:聖帝行宮之碑、石臌、棋盤亭、土城牆、七步半、燈信石、鍋閌石(僅存一個)、古炮台、甑棚潭、懸棺岩,朝庭封賜「品學兼優」、「智勇雙全」和「武狀元」匾各一塊(現存)等。百城遺址位於黃糧鎮百城村平頭山南側山巔之上。是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首領李來亨聯南明抗清的重要遺址之一。李來亨為抵禦清兵在此修有三道城門(實際上有48座城門)和數千米城牆,習稱百城,山名源此。屬巫山。長10多千米,面積30平方千米。東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600米以上,最高峰1532米。山脊東西兩段北側為陡山絕壁,相對高度近100米。主體由三部分構成,有三道城牆:其中第一道長約40米;第二道長約60米;第三道城牆呈不規則形,周長約200米。城牆現殘存高度為3至6米,厚為1.5至2.3米,三道城牆累積殘留64米多。城牆內尚有當時士兵舂火藥或小米用過的碓窩,居住過的土牆基腳等設施和石拱橋、三十六步上天梯等附屬軍事設施。城牆至今保存較好。為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鳳凰寨及老寨子兩寨均呈東西方向,構築於鳳凰山之巔,之間相距約400米,寨址狹長。寨牆使用自然岩石壘築而成。寨包及胡家灣寨子此二寨相距約400米,分別築於黃糧鎮界牌埡和胡家灣的山頂。寨包呈長橢圓形,長66.5米,寬27.5米,殘高4.5-3.3米,東、南、西面三個寨門均殘。寨牆均用人工打制的石條築成;胡家灣寨子東高西低,平面呈船形,通長71米,寬36.5米,牆高4.7-3.2米。百城除遺存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寨城和一座殘寨城外,還遺存有大量李來亨的軍事和生活遺迹。如:有30多個用來舂火藥和糧食,而在整塊岩石上鑿成的口徑30—40厘米,深25—35厘米石碓。有在險要地方為了通行,而依山勢鑿成地石台階600餘步。還有修建的單券石拱橋—月亮橋等等。古道李來亨屯兵興山境內時,遺留有眾多交通設施,如古道、橋樑、古棧道、壕溝等;其中有百羊寨至茅麓山,百羊寨至七連坪,百城至公坪,店子埡至水磨溪、紅岩、龍池,黃糧至店子埡,教場壩等多條古道。這些古道多用自然石塊依山勢而建,多分布山腰與溝谷的兩側。現存最長者,長達數公里,如教場壩、茅麓山古道。而聯通溝谷兩岸的橋樑,尤以紙坊河瓮橋、大橋溝石橋保存完好。峽口山寨遺址位於峽口鎮普安村海拔800多米的棋盤埡山頂。總面積約2500平方米。為土築城牆,城牆下有寬2米深1.8米的壕溝。殘存有坍塌的部分城牆。興山:大順軍抗清最後一戰


推薦閱讀:

十大重要女性的古代遺迹
關外四省游之五十六:吉林集安高句麗遺迹好太王碑
民國遺迹尋蹤—中央體育場、范鴻仙墓
溪口蔣氏遺迹考察行

TAG:遺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