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星收藏篇 | 龍紋玉器
2017
龍紋玉器
3.24
玉器,即使用天然玉石加工製成的器物。中國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有了玉器,並不間斷地延續到現在。玉器的出現是遠古石器的延續與創新。
龍紋在玉器上出現是從新石器時期開始的,一直到清代,經過了幾千年的變化,形成了各時代獨有的特徵。我國最早的玉雕龍紋,可以說是出現在新石器時期的紅山文化。
1.
>>>龍形玉佩
○
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通長9.1厘米 寬5.1厘米 厚0.2厘米湖南省澧縣孫家崗遺址14號墓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2.
>>>玉豬龍
○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長16.8 寬11.5 厚2.8厘米1974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羊場鄉額爾根勿蘇村徵集
墨綠色玉琢磨而成。豬首雙耳豎起,兩眼相對圓睜,吻前伸,口微張,鼻間有陰刻皺紋。龍體蜷曲無足像蛇身,首尾相接處缺而不斷,背部對穿一個供系掛的小孔。一般用作祈求吉祥和護身符懸掛在胸前,反映了先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平安的乞盼;也是代表某種等級和權力的祭祀禮器。在遠古觀念中,豬為「水獸」,是祈天、求雨等祭祀活動中的常客;認為中華民族圖騰「龍」起源於豬,存在一個由豬向龍的演變過程。在原始人的想像中,至高無上的龍也能夠像豬那樣給他們帶來財富和興旺,把龍頭描繪成豬頭,象徵了農業豐收,風調雨順,財富增多和氏族的興旺。
3.
>>>玉龍
○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高26厘米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件大型蜷體玉龍是遼西地區史前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龍背上鑽有一個圓孔,以繩系孔懸掛時龍的頭尾恰好處於同一水平線上。龍體細長無足似蛇,龍頭既似馬又似豬,還有濃密飛立的馬鬃,張揚著騰躍飛舞的飄逸之感。它通體圓潤不重雕琢,以靈動的身姿、光滑的質感、匠心獨具的設計、質樸的內涵給予後人無限遐思。
這件軀體內卷的玉龍代表了史前時期龍的另一種風格,與甲骨文「龍」的字形非常相似。蜷體龍的造型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南北方均有發現,併流傳至商周時期。有專家認為蜷體龍取材於昆蟲從幼蟲到成蟲的變化過程,龍「能為大,能為小;能為幽,能為明;能為短,能為長」的神通就是從昆蟲演繹而來。
4.
>>>雙龍首玉璜
○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長4.8厘米遼寧省凌源出土遼寧省博物館藏
璜是中國古代玉器最早出現的器形之一,在新石器時代各文化普遍存在,多用於裝飾。其基本特點是外形為長條弧形,兩端一般均有鑽孔用於穿繩,佩戴時凸面朝下。
5.
>>>玉龍紋管
○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高8厘米浙江省杭州餘杭瑤山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這件玉管出土於墓主腳端的隨葬陶器之上,其用途尚不明了。外壁有三組用淺浮雕和陰線刻划出的圖案,每組為共用眼睛的4個龍首。這種龍首形象與當地玉器上的「獸面紋」基本一致,有學者認為這類獸面紋是虎頭的變形圖案,可能是史前虎崇拜的反映。
6.
>>>四獸首玉鐲
○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高2.7厘米 外徑8.2厘米浙江省杭州餘杭瑤山出土良渚博物院藏
這件玉鐲製作工藝精湛,內部的大孔為管鑽雙面對鑽而成,極其規整。玉質被鈣化成雞骨白色,但仍然細膩潤澤。外壁對稱裝飾的四個龍首(獸首)紋刻劃生動,富有立體感,應當是當地先民崇拜的對象。
7.
>>>夔龍黃玉佩
○
戰國 (公元前475~前221年)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
夔龍黃玉佩:是出土的體形最大的一件玉佩。黃玉制,呈米黃色,半透明。兩面浮雕谷紋。整體造型為挺頸回首、全身蜷曲的夔龍,厚重又不失輕靈。
8.
>>>龍鳳形玉佩
○
戰國 (公元前475~前221年)高11.5 長21.4 厚0.9厘米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墓葬出土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藏
此龍鳳形玉佩共有兩件,出土時分別置於人體盆骨的左右,顯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組玉佩中的一件。《禮記·玉藻》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受禮教的滲透,導致佩玉風行,玉也成為了身份和地位的標誌。此玉龍注重造型的變化和神態的表現,使彎曲盤繞的身軀充滿活潑的氣息和強烈的動感。龍鳳組合渾然一體,體現了製作者豐富的想像力,也表達了人們期望龍鳳呈祥的美好願望。琢制工藝顯得揮灑自如,得心應手。精湛的琢玉技術和昂揚的藝術風格,充分顯示了戰國時代那種奮發圖強的精神面貌。
9.
>>>神獸紋玉樽
○
西晉 (公元265~317年)口徑10.5 高10.5 足高2厘米1991年湖南安鄉黃山頭林場南禪灣西晉劉弘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樽是溫(即yùn,用連續投料法重釀,使酒液清淳)酒器,最早為青銅製造。兩漢時期主要製作玉樽,仿青銅樽式樣;魏晉以後則以瓷樽為主,宋元以後逐漸為酒注、酒壺所代替。此樽玉質受沁呈粉白色,器身紋飾被三道凹帶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以鋪首銜環為器耳,其餘浮雕螭、虎、龍等瑞獸和仙人乘雲。下部紋飾分為三組,分別以仙人與龍、虎與螭、龍與熊相爭鬥為題材,器底以三熊足支撐。雕琢線條流暢自如,優美飄逸,具有強烈的動感。以玉為樽,是東漢玉雕工藝的代表作。以玉為樽,是因為古人認為玉器可溝通人神、食玉可以益壽成仙。此樽外壁飾以仙人,表達了漢人慾借酒、玉以成仙的願望,反映了神仙方術思想在漢代的流行。
10.
>>>金鑲青白玉鏤空龍穿牡丹紋帶板(20塊)
○
明 永樂至正統年間(1403~1449年)2001年湖北鍾祥明代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明代玉帶已形成定製,即一條玉帶由2件鉈尾,8塊長方形銙、4塊細長條形銙和6塊桃形銙組成,共計20帶銙為一套,並規定一品官員才可佩玉帶。此金鑲玉帶板由2 0件金鑲青白玉鏤空帶和2件金帶扣組成,正符合規制。主題紋飾為龍穿牡丹,寓意大富大貴。它出土於明代梁庄王墓中,梁庄王朱瞻垍(1411~1441年)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九個兒子,他生活在明朝永樂、宣德、正統時期。文獻中記載的梁庄王,生前沒有顯赫的戰功與政績,但這位平凡無聞的親王墓卻出土了金、銀、玉器等珍貴文物5300餘件,是全國已發掘明代親王墓中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
11.
>>>白玉螭龍紋帶扣
○
明 (1368-1644年)通長13厘米 扣直徑6.5厘米北京密雲縣清乾隆皇子墓出土首都博物館 藏
帶扣用整塊玉套雕而成,分子扣和母扣,正面鏤雕兩隻盤螭,中心寶珠上螭繞珠而行,寶珠背面凸起一圓柱為鈕,方形玉扣上浮雕一獸,將兩扣相連,開合自如,琢刻精細。
12.
>>>白玉團龍嵌寶石帶飾
○
明 (1368-1644 年)通長9.7厘米 寬5.1厘米北京昌平區明十三陵定陵地宮出土昌平區明定陵博物館 藏
此器出自萬曆棺內,正中心嵌白玉團龍,兩端如意形金托上嵌紅、藍寶石和珍珠,底部為花絲雲紋,四壁在花絲上嵌「八寶」花紋,造型新穎,做工精緻,華貴富麗。
13.
>>>白玉龍首嵌寶石帶鉤
○
明 (1368-1644年)鉤長3.6厘米 腹寬2.5厘米 通長14.2厘米北京昌平區明十三陵定陵地宮出土昌平區明定陵博物館 藏
此器出自萬曆棺內,龍首形,背上四個金托中分別嵌紅黃藍寶石,龍額飾綠寶石,龍睛飾貓晶石。該器玉質細膩潤澤,線條流暢,華貴富麗。
14.
>>>金托玉爵
○
明 (1368-1644年)通高14.5厘米 直徑19.7厘米 爵高11.5厘米北京昌平區明十三陵定陵地宮出土昌平區明定陵博物館 藏
此器出自萬曆棺內,爵身呈元寶形,刻龍紋、如意紋及「萬」、「壽」字,金托內嵌紅藍寶石,鏨刻海水江崖、勾連雲紋及雙龍戲珠等紋飾,取意「壽山福海」、「萬壽無疆」。
15.
>>>乾隆御題青玉螭耳夔鳳爐
○
明 (1368-1644年)高8.8厘米 口徑9厘米故宮博物院 藏
青玉,爐身兩側為夔耳,腹部飾夔鳳紋和御題詩,器型規整,琢刻精細。
16.
>>>碧玉螭龍雲紋雞心佩
○
清 (1368-1644年)長7.7厘米 寬4.6厘米北京海淀區索家墳清黑舍里氏墓出土首都博物館 藏
玉佩以鏤空技法琢制,一面雕螭紋及鴛鴦戲水,一面為鳳鳥,依附於祥雲之中,琢刻線條細密流暢。
17.
>>>青玉螭柄鳳式觥
○
清 (1644-1911 年)高16.6厘米 口長徑13.4厘米 短徑7.9厘米故宮博物院 藏
此器前端雕飛鳳,後側透雕蟠螭,構思巧妙,工藝細緻。觥為古代青銅彝器,清代玉觥多仿其形與紋飾,但造型多變,清宮中除實用外,還用於陳設。
18.
>>>青玉凸雕蟠螭靈芝式如意
○
清 (1644-1911 年)長39.2厘米故宮博物院 藏
此器為靈芝式,柄部用鏤雕及浮雕的技法,琢刻一蟠螭匍匐其上。清宮中,如意被廣泛用於裝飾和陳設,表示不同的地位和等級,是一種權力的象徵。
如果想要獲得更多的信息
請長按指紋來關注我們吧
推薦閱讀:
※一輩子的防癌重點全在這裡,看過的人都收藏了
※亞洲男士髮型129款(果斷收藏)
※找了7年終於找全了,麻衣神相手相口訣,准!(收藏備用)
※父母收藏|如果孩子需要救助,我們能找誰?
※莊子的名句,老子的名句,孔子的名句,富有大智慧,值得收藏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