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

題文1861年,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提出:「采西學」、「制洋器」要「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該思想與下列哪一思想一脈相承?A.師夷長技以制夷B.學習西方的技術C.中學為體,西學為用D.倡西學、興民權題型:單選題難度:偏易來源:不詳答案(找作業答案--->>上魔方格)C試題分析:由題目中的信息「1861年」「制洋器……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本」可知這應為洋務運動所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故排除A、B、D三項,選擇C項。馬上分享給同學0

考點梳理據魔方格專家權威分析,試題「1861年,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提出:「采西學」、「制洋器」要「以中..」主要考查你對 洋務運動 等考點的理解。關於這些考點的「檔案」如下:現在沒空?點擊收藏,以後再看。因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點,詳細請訪問魔方格學習社區。洋務運動考點名稱:洋務運動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掀起的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以「自強」、「求富」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近代工業的一場地主階級自救運動。洋務運動概況:1、背景:(1)兩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朝處於內憂外患的形勢;(2)太平天國運動的沉重的打擊;(3)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2、時間:19世紀60年代—90年代。3、目的: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4、代表性企業:①近代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製造總局(李鴻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機器製造局(崇厚)。②近代民用工業: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李鴻章)、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張之洞)。5、作用:①洋務派引進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技術工人,客觀上剌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②中國第一批近代企業在洋務派倡導下出現了,這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③洋務運動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6、洋務運動破產的標誌:甲午中日戰爭中清軍的慘敗。7、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①洋務派欲以先進的生產方式維護腐朽的封建制度是註定要失敗的。②洋務派所建立的近代工業,受制於封建體制的束縛和侵略勢力的壓迫,使洋務運動舉步維艱,最後導致破產。③企業中近代的生產力與腐朽的封建管理方式不相適應,使之不能長久維持下去。8、對洋務運動的評價:(1)積極方面:①洋務運動在中國封建制度下引進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進工具,這就必然在客觀上加速封建生產關係的瓦解,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是不以洋務派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②洋務派同頑固派的論爭,為學習西方開了風氣。同時引進翻譯外國的科技書籍,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封建教育的衝擊.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開了缺口。為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西學的傳播提供了一定的條件。③民用工業的興辦,對西方的經濟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客觀上誘導和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④創建了三支海軍,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海防能力。總之,洋務運動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2)消極方面:①由清朝官府舉辦,為維護反動統治服務。②軍事工業主要是為鎮壓人民革命,不能救國圖強。③民用工業是為解決軍事工業的困難,不是為社會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④經營管理腐敗。洋務運動的影響及其在學習西方方面對今天的借鑒:(1)洋務運動的破產,說明洋務運動不能使中國富強起來,洋務派想以此達到維護清王朝統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2)不僅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還要借鑒西方先進的經營管理題體制,重視市場的優化配置作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克服洋務企業嚴重的官僚主義作風,提高企業管理效率。(3)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國家的近代生產方式,第一批近代企業在中國出現了;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刺激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民用工業的興辦,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一定的抵製作用。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中的作用:1、促進了中國軍隊建設的近代化:洋務運動中,湘軍、淮軍逐漸取代了八旗綠營等舊式軍隊,興建北洋、南洋和福建藝支海軍,促進了我國軍隊建設的近代化。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如江南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製造局、湖北槍炮廠等。2、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近代化進程:洋務運動籌辦了民用廠礦企業,這些企業包括採礦、冶煉、交通運輸及紡織業等、較重要的有福州般政局、開平礦務局、電報總局和上海機器織布局、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這些企業採用了機器大生產,引進一大批的機器設備與技術,使中國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業,生產出了自己的工業產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經濟侵略,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在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中,產生了大量的產業工人。3、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文化教育的近代化進程:為培養新式洋務人才,洋務派創辦了新式學堂,如京師同文館等一批「西文」「西藝」學堂;興辦了一批專門培養軍事、科技、製造、礦務等方面人才的學堂,如鄧世昌、劉步蟾畢業的福州船政學堂;派遣留學生,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如著名工程師詹天佑曾留學美國。這一切措施,對中國教育的近代化起了積極的推進作用。4、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思想的近代化:「師夷長技以自強」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且在19世紀80-90年代,洋務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維新派,如馮桂芬、王韜、鄭觀應等,提倡設議院,從更深層的政治制度方面改革。洋務運動的指導機關——總理衙門:1861年1月20日,咸豐帝批准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署」或「譯署」),作為應付洋務的中央機關。總理衙門的組織體制,「一切均仿照軍機處辦理」。官員分總理和章京兩級。大臣由一親王總領,即為首席大臣,其他大臣則由軍機大臣、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中指派委任,統稱「總署大臣」。建立初咸豐帝派恭親王奕、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充任總理大臣,以後大臣人數略有增加,經常為七八人,多時十多人。章京分為四級,從內閣、部院、軍機處的司員中挑選,最初滿漢各八人,以後人數逐漸增加。總理衙門下設南、北洋通商大臣。最初南北洋大臣為專職,由買辦化的官僚薛煥、崇厚任職,後分別由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管理長江及江蘇以南沿海各省通商口岸,駐上海,後移南京。北洋通商大臣管理北方各通商口岸,駐天津。總理衙門最初主持外交與通商事務,後來擴大管理辦工廠、修鐵路、開礦山、辦學校、派留學生等,權力越來越大,成為清政府的重要決策機構。洋務運動實質上是凌駕於六部之上的籌辦洋務的最高行政機構。洋務運動:「洋務」指一切涉外的事務。「洋務運動」即洋務派為了鎮壓人民,維護封建統治,標榜「自強」「求富」,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近代工業的「自救」運動。因它產生於19世紀6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正處在同治和光緒年間,所以又稱「同光新政」或「自強新政」。洋務運動發起人——曾國藩:曾國藩生於1811年,卒於1872年,湖南湘鄉人。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道光進士。曾任四川鄉試正考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等,擢升禮部右侍郎,歷署兵、吏等部侍郎。咸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爆發後,奉命幫辦團練,並在基礎上擴編為湘軍。第二年正月,發布《討粵匪檄》,率湘軍剿殺太平軍。同年四月在靖港戰敗,投水自殺,被救。十一月(西曆1855),攻江西九江、湖口,不久,水師敗績,武漢為太平軍克複,曾遂困守南昌。咸豐六年(1856)秋,太平天國發生內訌,曾國藩乘機攻陷武漢。咸豐八年(1858)四月,佔領九江。咸豐十年(1860)六月,授兩江總督,並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所有大江南北水陸各軍皆歸其節制。同治三年(1864)六月,督湘軍攻破天京(今南京),太平天國失敗。曾國藩旋加太子太保銜,封一等侯爵。次年五月,奉命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鎮壓捻軍。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回兩江總督原任。次年授大學士。曾與李鴻章等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等軍事工業。同治七年(1868),調任直隸總督。同治九年(1870),奉命辦理天津教案,屈從法國侵略者,殺害無辜良民,受到社會輿論譴責。旋調任兩江總督。死後,清廷追贈太傅、謚文正,著有《曾文正公全集》。李鴻章:李鴻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生於1823年,卒於1901年。道光進士。清末大臣,洋務派地方代表。1853年,在籍辦團練,協助鎮壓太平軍,投靠曾國藩當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軍編製,組織淮軍。1862年4月,淮軍由安慶乘英國輪船到上海,與外國侵略者組織「常勝軍」,守上海、陷蘇州、常州,升任江蘇巡撫。1865年署兩江總督,鎮壓捻軍。1870年由曾國藩舉薦,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握軍政、外交大權。為了挽救清朝統治,以「自強」「求富」為名,創辦軍火工業和民用工業(如江南製造總局、上海輪船招商局等),創辦北洋海軍。曾參與反對戊戌維新,義和團運動時與英國策劃「東南互保」。訂立《辛丑條約》後不久病死。他在洋務運動中貪污中飽,死時遺產竟達4000萬兩之多。關於洋務派代表人物李鴻章的評價:對於李鴻章的評價頗有爭議。解放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評價很低,認為其一生就是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對外出賣民族利益的歷史,是中國近百年來最為反動的人物之一。文革後,對李鴻章的評價趨於公正,認為李鴻章與當時的頑固派相比,是開明的進步的。對於中國軍事現代化、中國民用工業的發展以及近代洋務人才的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客觀上提高了中國的國防能力,起到了延緩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進程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人持不同觀點,認為,李鴻章的鎮壓革命、實行妥協外交、舉辦洋務是為一整體,不可分割的,其核心在於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其舉辦的軍事工業,雖然打著「御外侮」和「自強」的旗號,但是他所指揮的淮軍,從未向侵略者發過一槍一彈,所屠殺的均是中國人民。其創辦的民用工業,實行封建壟斷政策,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李鴻章的「外須和戎」的外交政策,結果是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江南製造總局的設立:今上海江南造船集團公司前身,是近代早期中國規模最大的軍工企業。1865年9月20日,兩江總督曾國藩和江蘇巡撫李鴻章在上海設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這是清政府洋務派開設的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又稱江南製造總局、江南製造局、上海機器局、上海製造局。1865年李鴻章以4萬兩銀在虹口買下美商的旗記鐵廠,並將蘇州洋炮局的部分機器和曾國藩派容閎從美國買回的機器,加上海洋炮局併入鐵廠,成立江南製造總局。造辦經費54萬餘兩,以後屢加擴充,由清政府指撥上海海關稅收的二成作為常年經費。僱用工人2000多人。江南製造總局建立後,因虹口廠地房租價銀過高,場地狹窄無法擴展,加上駐地洋人反對在該地區製造軍火,所以1867年5月,從虹口移設城南高昌廟。 江南製造總局移設高昌廟後,建設規模逐漸擴大。初購地70餘畝,分建鍋爐廠、機器廠、木工廠、洋槍樓(附設於機器廠內)、鑄鋼鐵廠、輪船廠、熟鐵廠,另在陳家巷建火箭分廠,以後不斷購地建房,添置機器。至1894年,江南製造總局佔地面積達1100餘畝,員工約3000人,生產規模和員工人數,都居當時全國軍工廠之首。該局以生產槍炮子彈為主,輔之以修造船艦,此外為培養技術力量和傳播科技知識,江南製造總局附設有廣方言館、翻譯館、工藝學堂,培養技術人員,翻譯與軍事、工程有關的書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書籍。京師同文館:京師同文館也稱為「同文館」,是清末最早設立的「洋務學堂」,是清政府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由於1858年簽訂的《天津條約》和1860年簽訂的《北京條約》,都規定英、法致中國的外交文件概用本國(即英國和法國)文字書寫,致使清政府急需培養熟悉英、法等外國文字和語言的人才。加上清政府認為「與外國交涉事件,必先識其情性……欲悉各國情形,必諳其語言文字,方不受人欺矇」。於是,恭親王奕等於1861年奏陳在北京設立同文館。附屬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同文館完全按正規學校來辦,陸續開設英文館、俄文館、德文館和東文(日文)館。原只招收13、14歲以下八旗子弟,後又招收15—25歲的滿漢學員,也招收不限年齡的滿漢學員。學習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為兩種: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學、測地等科的學生,學制8年;一是年齡稍大、僅借中文譯本學習天文、化學、測地等科的學生,學制5年。所設課程,1867年時增設算學、化學、萬國公法、醫學生理、天文、物理、外國史地等。學生最多時達120人。畢業生大多任清政府譯員、外交官員和其他洋務機構官員。設有印刷所,曾譯印《萬國公法》及數理化和文史等方面書籍。1902年同文館併入京師大學堂。
推薦閱讀:

日本政府聲稱無法接受大陸和台灣就釣魚島所提抗議
歐洲爆發大規模反緊縮抗議
世界盃越來越近,抗議聲越來越響    錢江晚報
抗議查建英指責魯迅是納粹

TAG:抗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