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該怎樣生活
06-17
人到中年該怎樣生活剛柔互用 收藏說到生活,自然會想到這樣一些譬如什麼「生活的意義」呀,「生活的方式」呀,「有尊嚴的生活」呀,「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等等老生常談的問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由於環境的差異,性格的差異,貧富的差異,社會地位的差異而生活方式各異:有的人喜歡交際,有的人喜歡獨處;有的人喜好聲色犬馬,有的人卻甘願清貧自守;有狂放不羈如「竹林七賢」之流,也有隱居南山如陶潛之類;有為「天下大任」而「吾日三省吾身」如孔孟者,也有順其自然,率性而為,逍遙自在如老莊者。總之,如俗語所說的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生活似乎不是一個問題,即便是,也是一個純粹私人的問題。既然如此,我何必在此絮絮叨叨,亂髮議論呢?進入中年以後,漸漸感覺到生活不僅僅是個問題,而且是關乎社會文明與進步的大問題。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個細胞,我們不可能獨立於社會之外生活 ,我們生活的快樂如否,與社會習習相關。問題是人的快樂如否用什麼標準來衡量呢 ?按林語堂先生的話說:「.....無憂愁,不受欺凌,無病無痛便是快樂。」認為快樂只不過是人的一種感覺而已。既然快樂是人的一種感覺,那就意味著快樂不可能時時刻刻伴隨著我們;如果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快樂,那麼快樂也就不成其為快樂了。依哲學家的觀點:人生意味著受苦,只有死亡才是解脫。這看法當然是悲觀的,但卻是生活的本質。因為生活中我們更多地感覺是:煩惱.憂愁.痛苦和無耐,其根源即「慾望」二字。說到慾望,我們無不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慾望的本質即佔有;慾望是人生的動力;慾望是我們活著(存在)的證明;慾望越多痛苦越多;慾望也常常使我們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孔子是一位可愛的的人,對於人的慾望他是肯定的,他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令人極為反感的是宋代以後那些道學家們所說的「存天理,滅人慾」,試想:人居三才之一,人若無欲,天理豈能存?實際上人之有欲,本無可厚非,問題是在慾望的推動下,人們常常是無止境的佔有,無視生命的佔有;人們在追求人生價值時所表現出的是極度的短視:只看重表面的成功,而缺乏靈魂深處的自省;在擁有財富的同時,無不忍受著良心的煎熬。古訓有之:錢財如糞土,富貴如浮雲。人的高貴在於靈魂。在慾望的旗幟下,在追尋人生的價值的過程中,我們怎樣才能快樂的生活而又能使我們的靈魂不失其高貴呢?我的看法有四:其一,有信仰的生活。有信仰並不是要我們加入什麼教派,信仰是我們在塵世中保持對天堂的眺望;信仰能使我們的靈魂在世俗生活中不失其高貴;信仰能使我們生活之舟不迷失航向;信仰使我們在行動之前三思而慎行;信仰使我們自信.自律.自省;信仰使我們知退.知恥.知止;信仰使我們向善,也能使我們的愛心永住。其二,無目的的生活。生活的快樂如否,源自於人本能的感覺,如果有了目的,生活就失去了原汁原味。無目的的生活講求的是有緣分的生活:愛情是緣分,如果有目的,愛情就變質;聚散皆有緣,朋友相交靠志同道合,如果有了目的,即成為狐朋狗友相互利用。無目的的生活即率性而為.順其自然的生活,也是依其本性,不加限制,憑自我感覺的生活。生活不能為了生活而生活。人有遠慮才有近憂。明日有隻雞不如今天有個蛋。想明天的事不如做好今天的事。其三,簡單的生活。人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奢侈的生活並不能給我們心靈的快樂,只能增加我們的孤獨和煩惱。一切如古人所言,鷦鷯棲樹不過占其一枝;鼯鼠飲河只能飽其渴腹;狡兔三窟亦居止一穴而已。生活因其簡單才輕鬆,因其簡單才快樂。其四,藝術的生活。長期受到藝術(音樂.詩詞.哲學.繪畫等)的浸染,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凈化我們的靈魂,提高我們的生活品位。林語堂先生是一位很會生活的人,他說:「要享受悠閑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藝術應該是一種諷刺文學,對我們麻木的情感.死氣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種警告。它教我們在矯飾的世界裡保持著樸實真摯。」唯其如此,快樂永相伴。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川字掌手相容易在生活中遭人排擠
※有沒有哪些時刻讓你立刻想變成單身?
※如何應對爭辯對方完全不講邏輯和依據的情況?
※第一次租房子,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養生調病的整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