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十月革命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趙士國
第一,列寧關於十月革命的理論及其偉大實踐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1848年2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發表,標誌著科學社會主義誕生。此後,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不斷豐富和發展。半個多世紀以來,無產階級中的先進分子前仆後繼,艱難地為之探索和奮鬥。在俄國,普列漢諾夫以其才華橫溢的政論家和宣傳家的素養,第一個將《共產黨宣言》等翻譯成俄文,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但是,普列漢諾夫不是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者,列寧較之於普列漢諾夫要高出一籌。當二月革命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不能給俄國人民以新的希望而倍感困窘的時候,列寧提出了新的道路: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迅速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然而,這條道路的提出遠遠超出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斷,即「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也就是說只有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國家才有可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而且馬克思們在早年還曾斷言「共產主義革命將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革命,而將在一切文明國家裡,即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對此,列寧根據資本主義發展變化了的新情況,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國取得勝利的理論。他指出「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絕對規律,由此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幾個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列寧的分析是:在帝國主義時代,由於資本主義不平衡規律作用的加強,一方面會引起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按實力分割世界的戰爭,導致帝國主義戰線的削弱,而使無產階級革命從其最薄弱環節突破,另一方面也決定了每個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社會經濟、政治前提在共同過渡中其成熟程度不同,從而使革命不可能在許多國家同時發生。列寧認為,俄國應迅速將革命由第一階段轉入第二階段,即社會主義革命階段。
列寧上述理論的提出大膽務實而且符合科學精神,但是卻遭到了孟什維克和社會黨的反對。他們堅持說俄國「還沒有成熟」到可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程度。稱布爾什維克黨的政策是「冒險主義的」、「不能實現的」,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方針註定要破產。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和廣大工人、士兵不失時機地發動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勝利反過來證明了列寧的理論是正確的。列寧的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發展和突破。關於十月革命成功的經驗和理論總結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革命理論。
第二,十月革命不僅使俄國擺脫了困境,而且為落後國家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指明了方向。
列寧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善於靈活地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俄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敢於打破常規,走前人不敢走的路。列寧認為,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雖然還不充分,但社會矛盾十分尖銳,革命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在這種情況下,無產階級政黨是否要顧慮「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足」而放棄領導革命呢?列寧說;「既然建立社會主義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們為什麼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達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後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追上別國的人呢?」十月革命的勝利證明了: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完全可以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而進入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按照列寧的思維邏輯:十月革命並不意味著立即實現社會主義,它要解決的仍然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不是一種跳躍,而是一條擺脫業己造成的經濟破壞的實際出路。」「既然資產階級不能擺脫現狀,革命就要繼續前進」,很顯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也是擺脫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在毫無出路的處境逼迫下做出的一種可行的選擇。
十月革命成功的經驗,為東歐以及亞洲許多落後國家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可資效仿的榜樣。這些國家在面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和統治,飽受戰爭災難的時候,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都無一例外地選擇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與十月革命的影響是分不開的。自從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慘遭失敗淪為半殖民地以後,中國的一些先進分子,為挽救國家的危亡,不斷摸索救國救民的真理。他們前仆後繼,流血犧牲,但多次的奮鬥,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是十月革命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以十月革命為榜樣,走俄國人的路,成為中國先進分子的共識。正是由於有十月革命的榜樣,中國共產黨才得以領導全國人民成功地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建成當今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所以,毛澤東說:「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不只是開創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影響到世界各國內部的變化,同樣地而且還特別深刻地影響到中國內部的變化」。
第三,十月革命把俄國的現代化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同時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模式。
現代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變遷過程。一般是指社會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帶動下,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逐步脫離傳統社會的發展過程。狹義的社會現代化指的是工業化和民主化。就世界範圍來說,現代化的進程從18世紀中期就開始了。俄國是一個後起的國家,現代化的思想於19世紀初開始萌動,至60年代「大改革」時現代化運動才正式步入軌道。此時,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已在闊步前進。尤其是70年代以後,英、美、德、法等國,乘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快車,政治上的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等迅速推進,科學、文化、教育、思想觀念等與時俱進,日新月異。但俄國卻老牛破車、步履維艱。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國的現代化程度與西方先進國家即使是同樣後起的德、日相比,亦相去甚遠。政治上,英、美早在IS世紀即建立了虛君式立憲君主制和共和制,貫徹了資產階級的分權與制衡原則。它們都是比較典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俄國的半立憲式的沙皇政治體制與上述兩國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德國、日本與俄國同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但就民主化的程度而言,俄國亦不及它們。經濟上,俄國與西方先進國家的差距更大。它沒有建立起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工農業等的生產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1914年的俄國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社會,大約80%的人口以農業為生,其中相當一部分人仍然被束縛在農莊和村社,小麥產量不足英國和德的1/3,土豆產量大約是英國和德國的1/2。這時,「農民的耕作還停留在 17世紀的水平上」。事實表明,俄國的現代化進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已處於一種停頓的狀態,不從根本上進行改造和變革,它將更加貧弱,更加落後。事實上,十月革命前的俄國,現代化已處於一種停頓狀態。十月革命後,俄國現代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經濟迅速發展,國力顯著加強,國際地位顯著上升,令人刮目相看。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末期,俄國工業生產水平超過1913年相應指標的7.2倍。按照工業總產量,革命前的俄國佔世界第五位,佔世界工業生產比重的2.6%,而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末蘇聯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它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達到了13.7%。1913年,俄國農業總產值為240.43億盧布,占國民收入的34.8%,工業和運輸業僅為133.83億盧布,占國民收入的19.3%,到1937年蘇聯農業總產值為262億盧布,工業總產值已達955億盧布。
一個叫大衛?科茨的美國人說:「從1928年到1975年大約50年間,蘇聯經濟發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我們不管用蘇聯官方統計的數字,還是西方的資料,都可以證明這一時期蘇聯經濟發展的速度超過除日本以外的所有資本主義國家。而蘇聯經濟發展的前提是『實現最大的社會公正』,在這一點上,恐怕資本主義國家是做不到的。由於實行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早在1940年前後,蘇聯就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建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
蘇聯在短短几十年時間內走完了西方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進程,迅速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向實現現代化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所有這一切,應該歸功於由列寧領導的偉大的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是歐洲最落後的國家之一,但在短期內的現代化進程中能取得如此令世人矚目的成績,應是得益於它採取了可行的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模式。儘管經過70餘年後,蘇聯已不復存在,但它曾經的成功,它所建立的模式,它的經驗和教訓,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是應以借鑒的寶貴財富。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最後一條中這樣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列寧所領導的十月革命改變了俄國,也改變了世界。列寧的選擇是正確的。
(《環球視野》摘自《歷史研究))2007年第5期,原文標題為《沙皇制度的崩潰與列寧的選擇》)
推薦閱讀:
※人生與生命的意義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什麼意義
※草書歌訣對草書書寫的意義
※我為什麼要做魔術師?
※梁啟超法律思想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