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生活是兒童最重要的課程
06-17
杭州市紅纓幼兒園位於拱墅區,是一所已經有著50多年辦園歷史、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公辦幼兒園。2000年被審定為杭州市甲級幼兒園,2004年被評為浙江省示範性幼兒園。2005年組建紅纓教育集團,目前已擁有4個園區。2009年被評為杭州市特級幼兒園。從2002年開始,紅纓幼兒園走上了追尋「快樂」之路,13年間相繼開始了《讓幼兒在快樂的生活環境中學習與發展》《快樂生活園本課程的構建與實踐》等5個相關課題研究,以科研引領幼兒園的整體發展。2015年,該園「快樂生活」品牌系列課題成果獲杭州市首屆重大教育科研成果獎。2012年,本報曾以《好玩,玩好》為題,報道杭州市紅纓幼兒園對於快樂生活教育理念的思考與實踐。時隔3年,記者再次來到紅纓幼兒園,園長黃靜開心地告訴記者,「我們的快樂追尋已經有了新的發展,現在我們提倡的是——好玩,玩好,真好玩。」一個多出來的「真好玩」,透露出的是這3年多來紅纓人對一份「真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孩子真的快樂嗎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經常可以看到下面這樣的場景:在「馬路上的車」主題活動中,孩子們興奮地擺弄著老師分給他們的玩具車,此時發出了一個「不和諧」的聲音:「老師,我不想要這輛,我想要霆霆手上的那輛!」其他幼兒開始學樣:「我也要換!」老師連忙調解:「別爭別爭,下課後你們換著玩!」風波就這樣「簡單」地被平息了。老師繼續組織孩子們觀察玩具車的特徵,此時又出現了意外狀況,翔翔趴到地上「開」起了小汽車,嘴裡還學著汽車叫,教室里一下子沸騰了……老師對「混亂」場面感到極大的憤怒,一下子揪出了「肇事者」,事件立刻被「鎮壓」,一切又恢復了平靜……這樣的事實不得不讓人深思:幼兒園的孩子真的快樂嗎?又譬如,我們時常會聽到幼兒與家長之間類似這樣的對話。「我想再玩一會兒。」「你不是玩一天了嗎?」「今天我還沒有玩過呢!」很顯然,在幼兒眼中,老師帶領著一起做的,並不是他們心目中真正的遊戲,幼兒心中的玩與成人安排的玩有著很大的差異。對於這些在幼兒園裡司空見慣的現象,黃靜卻「不忍忽視」。早在幾年前,紅纓幼兒園就開始進行教育改革大討論,全園教師開始深刻反思:孩子們真的快樂嗎?教師精心設計的遊戲、活動、教學環節,真的是孩子喜歡的嗎?就如上面「馬路上的車」主題遊戲活動中,教師時刻處於高控制狀態,設定了太多的規則和條件,幼兒缺乏自主空間,更缺乏參與創造與創新的空間,這種教師完全主宰的遊戲,幼兒能體會到真正的快樂嗎?還有,長期以來,教師煞費苦心地選擇自認為適合幼兒的學習內容,設計幼兒的學習,附加了許多與幼兒天性不相吻合的教育性、教育功能或者教育因素,這樣的學習內容,真的是幼兒需要的嗎?也有教師更深層次地思考,當前孩子們的大部分在園時間都是在教室中玩耍和學習,孩子在園三年,實際上認識、交往的人基本上局限於自己同班級的同伴和老師,每天的學習、課程、教學等環節將幼兒與生活加以隔絕,形成一種「圈養」式保教,這種傳統的課程模式和保教模式,真的適合幼兒園孩子的成長需要嗎……經過這種「給自己找茬型」的追問,紅纓幼兒園的教師逐漸明晰,要想孩子真正體驗快樂,就必須讓孩子自己真正進入到學習、遊戲、生活中去。於是,紅纓幼兒園正式提出「讓每個孩子體驗快樂」的教育理念,走上了一條「追尋快樂」的道路。讓環境好玩起來,讓材料好玩起來,讓活動好玩起來,讓課程好玩起來……紅纓人開始了多項探索和改革,力圖讓孩子覺得「好玩」並儘可能「玩好」。但隨著實踐的深入,紅纓人也逐漸感覺到,在深度推進快樂生活理念的同時總覺得有所缺失,雖然有了統領的思想,但是所有的實踐都相對比較零碎,各自以獨立的形態存在,沒有形成有機的整體,就像散落一地的珍珠。由此,紅纓人再次進入了深層次思考:如何將這些探索形成體系,將快樂生活的理念變成每天都能觸摸到、感受到的生活情節?如何將快樂生活的理念內化成為每一個教師、每一個幼兒、每一個家長的思維模式?構建「真」快樂的課程事實上,當紅纓人提出問題的同時,她們已經觸摸到了解決問題的按鈕——必須打通教育、學習、生活、遊戲等各個環節所有的「梗阻」,讓幼兒的一日生活渾然天成,生活即學習,學習即課程,課程即活動,活動即遊戲,遊戲即快樂,快樂即生活。在整個過程中,讓幼兒始終享受愉悅。因為只有真正的快樂感受才能引發幼兒不斷地創造、探究和成長。至此,紅纓幼兒園走上了「快樂生活園本課程」的探索和建設之路。生活,是幼兒教育的起點。紅纓幼兒園的快樂生活課程,起點就是基於生活。當然,這並不是說讓教育變成生活訓練,也不是將教育等同於日常生活,而是讓教育回歸生活,讓幼兒真正去親近自己的生活,通過在生活中真實地與人互動、與物互動、與事互動,真實地體驗各種情緒情感、真實地去接觸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了解世界、積累經驗、形成習慣。在基於生活的課程推動下,幼兒的發展才會越來越有質量。根據這種理念,紅纓幼兒園將課程內容設定為探究發現、開心遊戲、新戶外活動和共同生活四大板塊,貫穿於幼兒一日生活,形成課程的基本框架(見右圖)。新的課程體系特別注重支持幼兒的實踐體驗,關注幼兒的快樂情感,強調幼兒的自主成長及對生活的熱愛,培養樂學、互愛、會玩的快樂兒童。為了讓快樂生活課程能實實在在落地,幼兒園還詳細制定了每個板塊不同年齡段的發展目標、實施時間。事實證明,這份操作性非常強的課程體系實施不到一年,就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孩子的自主意識和實踐能力大大增強,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程度和質量也顯著提高,教師的兒童觀、教育觀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快樂不期而至方向對了,怎麼走都能到達。當快樂生活的理念真正在教師心中生根時,快樂的生活就不期而至,擋都擋不住。已經在園區工作了13年的教師馮旭梅說,以前的一日生活流程就像打仗一樣趕時間,每天最怕上午10點10分的到來,因為那個時間是遊戲時間,不管前面的課程有沒有進行完,都必須轉場。「快樂生活課程解放了孩子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也解放了教師,教師變得隱性、放鬆,主要任務是觀察孩子,提供條件,調整策略。」馮旭梅笑著說。紅纓幼兒園現在提倡的是慢節奏、慢生活,倡導讓一日生活「慢」下來,讓每一次探究「慢」下來,讓幼兒的成長「慢」下來。於是,快樂生活課程下的一日活動,開始變得閑適、舒緩、自由。四大板塊的開展沒有卡分卡點的時間要求,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體能隨時進行調整。幼兒耳邊不再有老師「快一點」的催促聲,開心遊戲變得更加充裕和盡興;共同生活時光里,幼兒聊天、吃點心、用餐、勞動,時間由他們掌握;長時間的戶外學習、遊戲和運動,讓孩子們開始擁有健康的膚色和結實的身體。快樂生活課程也並不追求「高效完成課堂任務」,而是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讓幼兒更加深入、透徹地去體驗和了解,最終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教師變得「淡定」起來,不追求每個活動中幼兒「學會」了嗎或者「學會」了多少,她們更關註:幼兒是怎樣在學習的?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得到什麼支持?節奏慢了,教育的場景也發生了改變。凡是有學習發生的地方,都是課堂。快樂生活課程體系要求課程實施必須創設真情境,時刻讓幼兒保持率性的童真。兒童的學習並不僅局限於課堂內的教學,而更多的是讓幼兒真實的生活、做真實的事情。譬如「共同生活」中的勞動,孩子們在種植園裡非常辛苦而又歡愉地鬆土、澆水,下雨之後拿著小小的拖把和掃帚用力地清掃水泥地面的積水,滿頭大汗但臉上全是笑意。在幼兒的眼裡,勞動就如同遊戲般快樂。這是那種將孩子「保護」在教室里,用玩具「模仿」勞動的教育形式遠不能比的。與此同時,教師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觀念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全體驗——讓幼兒真正成為快樂的主體」成為全體教師的行動指南;一種發自內心的對兒童、對同伴的尊重,則使得教育生態空前和諧。「這其中最難的,就是成人對幼兒的尊重。」教師鄔海燕介紹,以前孩子一進入幼兒園,成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工作習慣把幼兒框得死死的,幼兒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尊重。而快樂生活課程,孩子有機會、有權利參與到一日活動安排中來,有權利提出「明天我們做什麼」,有權利質疑「我不想停止,我還想繼續」。教師在了解幼兒意願的情況下合理安排,讓一日生活更受幼兒喜愛。而要讓幼兒學會同伴間的尊重,不是組織一個活動、開展一個主題教學就能夠達成的,需要幼兒長時間在真實的環境與情境中,慢慢地自己去習得、養成。幼兒園設置了每周遊戲日,讓幼兒走出教室、離開自己熟悉的老師,去認識全園的人,去結交朋友、開展遊戲、抑或請求幫助。幼兒在真實的社會體驗中,逐步知道:尊重別人的勞動或遊戲成果更能得到別人的喜愛;與人友好商量更易於達成共識;有禮貌地稱呼和清楚地表達,更容易讓自己得到想要的幫助……「慢節奏,真情境,全體驗,互尊重」,這既是紅纓幼兒園快樂生活園本課程的設計理念,也是課程實施以來實實在在體現的結果。「對兒童來說,快樂生活就是他們最大的課程。我希望紅纓的孩子,快樂生活能力能伴隨他們一生,成為終身素養。」在杭州市首屆重大教育科研成果獎發布儀式上,黃靜園長如是說。享受陽光下的探索快樂□ 杭州市紅纓幼兒園新戶外項目教研組我園的新戶外活動,不是簡單地把室內教學活動搬到室外,而是基於幼兒園自身特有的環境特徵,針對幼兒的經驗和發展,讓幼兒在與自然環境、材料的互動中,在老師的引導下建構某方面的經驗,發展思維,提升學習品質。它的定位與戶外遊戲不同,活動會指向一些核心經驗的感受與獲得,對教師的引導支持力度和智慧要求更高,可以說是在教師引導下的一個不斷嘗試、行動、探究的學習過程。在環境體驗中自然生成的戶外學習在新戶外活動中,環境已不再作為單一的教學背景而存在,而是成為教學學習的一部分。教師需要不斷地留意幼兒的變化與反應,捕捉偶發的教育契機與智慧火花,並對此作出積極的回應,而不是一味地去完成事先規定的那個行動。教育的任務就是這種充分發揮偶然事件的教育價值。例如,小石林里,托班的孩子喜歡撿石頭,樂此不疲,但撿好了石頭用來幹什麼呢?我們聽到孩子們的對話:「我們蓋石頭房子吧。」這個經驗來源於故事《三隻小豬》,於是《小豬蓋房子》的活動應運而生;偶然間,孩子們拿著石頭放到滑梯上,看著石頭從滑梯上滾落下來,興奮不已,這一幕被老師捕捉到了,於是,我們有了《石頭滾畫》的活動,進一步喚起孩子的積極體驗;石頭髒了,給石頭洗個澡吧,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小石林》的系列活動就這樣逐步形成。快樂生活課程珍視幼兒的個體體驗,關注環境、學會創設條件、提供資源,同時又能等待孩子,讓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課程,戶外活動就為這樣的「生成性」建構了一個很好的實施平台。與室內探索自然轉換的戶外學習新戶外活動也不是孤立的,是在主題下與室內學習活動自然轉換、自然銜接的,我們盡量把學習的場景還原成真實的生活現場,讓幼兒的學習更生活化、體驗更真實。例如,大班鏡子主題進行到一定階段,孩子對鏡面的種類、反射等現象有了初步認識和了解,室內空間已無法滿足幼兒對鏡面成像等特性的進一步探索,於是,我們將室內探究轉換到戶外,就有了鏡子主題下的戶外學習活動《有趣的後視鏡》。在大關園區的小樹林,孩子們利用鏡子在林間玩起倒車遊戲,通過平移鏡子來避開樹。當活動移到西岸園區,我們則利用這裡可活動的迷宮作為移動障礙物,活動更有變化與挑戰,激起孩子們更多探索的興趣。活動組織必須基於幼兒的思維和經驗在新戶外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支持幼兒的自主探索,從幼兒的思維去設計,從幼兒的需要去調整,從幼兒的興趣去推進,給予他們適當的幫助和指導,使幼兒真正成為戶外學習活動的主體。譬如在《有趣的後視鏡》活動中,我們抓住一條線索「怎樣避開障礙物」——以倒車體驗展開教學,通過有趣而富有挑戰性的任務,激發和支持幼兒的嘗試體驗行為。而活動中遊戲設計是否符合幼兒的經驗,是否能喚醒幼兒的經驗,也是需要進一步考慮的細節。孩子們在體驗倒車遊戲時,時有孩子回過頭去張望,為了強化對鏡子的使用,我們採用了兩兩合作的情節,一位幼兒做觀察員,另一位則做倒車司機,通過相互監督、同伴的互助提醒,增加體驗的真情境。教師和孩子玩在一起,傳遞給幼兒的是一種情緒行為上的自由。活動中,我們也改變了常規教學中集體反覆總結交流的策略,而是採用個別隨機式聊天交流為主的策略,「試一試這樣移動一下,你會發現什麼?」「你成功了,你是怎麼做到的?」教師的位置與角色的定位發生變化,既能與孩子同處一隅,玩學合一,又能出入自如,把握全局,不忘教師的引導引領。做符合幼兒需要的事,做幼兒力所能及的事,做幼兒能感受挑戰的事,是我們新戶外課程板塊建設的起點。我們相信,兒童的快樂源自真實的體驗,快樂來自於好玩的情境、有趣的情節、豐富的材料、多樣的組織方式,最為關鍵的是教師和孩子能夠真實地「玩在一起,探索在一起」,共同享受藍天下的快樂。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讓自己快樂的15個方法 放下執著,你將變得十分平和,寬容和安詳
※【轉載】聞著花香,輕彈快樂
※快樂的心靈
※婆媳之間,要學會多溝通多分享快樂
※第十八章 快樂沒有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