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社會 -曾志
06-17
主講人簡介曾志,198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獲碩士學位,同年到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1995年獲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導師為我國著名哲學家黃楠森教授。1997年曾志在比利時盧文天主教大學做訪問研究,1998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作訪問學者。2001年至今為美國伊利諾大學博士後。曾志的研究領域主要是中西哲學比較,社會與政治哲學、元倫理學、形而上學以及哲學原理。其代表性著作為四十萬字的《西方哲學導論》。內容簡介關於《科學與社會》,曾志主要談了五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怎樣處理好科學和社會的關係;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今天會面臨著科學帶來的種種問題;第三個問題,在不同的時代,科學和社會的關係表現出怎樣的面貌,人們是怎樣來認識這個問題,怎樣來處理這個問題的;第四個方面,關於科學樂觀主義的哲學基礎問題;最後一個問題,當代世界那麼各國不同的政治家,不同的學者,社會各方面的人,他們所做出的平衡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之間的關係的各種努力。在第一個問題中,處理科學與社會關係主要有四種基本觀點,分別是科學主義的,倫理主義的,商業主義的,實用主義的觀點。第二個問題就是20世紀後半葉技術生活的標誌及其影響,第一,植根於工業化時代的生活方式的瓦解。第二,就是技術進一步導致了我們日常生活的簡單化和複雜化,所謂簡單化,就是我們越來越接受某些單一的標準;複雜化就是我們的要求越來越複雜。第三,就是傳統倫理判斷和倫理標準的不確定性,那麼我們似乎想不起來,歷史上的哪一個時期,那麼有哪一個問題引起的倫理學的爭論,會像我們今天那麼遇到的克隆技術的問題引起的爭論這麼激烈;第四,就是知識和語言的混亂,不同的人之間溝通起來呢,變得非常之困難,但是有時候,又特別容易。第三個問題,就是科學社會關係的時代特點,我把它劃分為四個不同的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古希臘,倫理標準和技術標準, 科學標準呢,本來就是一個標準。第二個階段就是文藝復興,藝術和科學是統一的,這個時期的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他總是試圖用一種和諧和比例的原則,去探索科學和藝術。第三個階段是19世紀,就是藝術和科學它是分離。第四個階段就是20世紀的後半葉,科學樂觀主義成為一個主導的潮流,用技術來改造世界的機會似乎是無限的。第四個問題,科學樂觀主義的哲學基礎,第一個基礎,就是功利主義;第二個就是實用主義;還有一個就是唯物主義。最後一個問題,在當代世界上人們做出的平衡唯科學主義的努力主要有哪些。它主要有以尼採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哲學,他認為,人是在不斷的選擇自己的命運的,宗教的和科學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另外一個部分是宗教,宗教思想家們,總是告誡人們,不要陷入到那種物質主義的漩渦當中去。從這個角度來講,宗教也是現代世界人們用來平衡物質主義,技術主義、唯科學主義的一個重要的選擇。還有一種方向就是技術的全面人文化,我們必須把人文性質的考慮,納入到對技術的追求當中去。全文我今天要作的這個報告,它的題目叫做《科學與社會》。我們知道,我們現代的社會,其實是一個科學非常發達的社會,而且這個科學的發展,它已經成為了一種意識形態,我們生活的每個方面,我們整個的關於這個現實世界的觀念,基本上都被科學主導了。但是另外一個方面,我們也知道,科學是技術性的,純理性的東西,那如果我們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科學的這種技術性和邏輯性主導的話,可能我們生活當中還有一些非技術性的、藝術性的、非邏輯性的部分,會被忽視掉,而且這種現象在當代我們已經看得越來越清楚了,科學給我們這個社會看來,也帶來了一些我們原來沒有預料到的方面,但我們不能夠籠統地講,這是一種負面的影響,但至少可以說,科學給我們帶來的不完全是我們原來預想的每一個方面,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燦爛的前景。所以這樣一來,對科學和社會的關係進行一種人文角度的反思,其實現在是個世界性的課題,這個課題,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按照我的觀點,或許我們也可以把它稱作一個全球化的問題,所以這是我在講這個問題的時候,作為一個開場白,我希望這樣來表達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關於這個問題的思考,我主要談五個部分。這五個部分,大概第一個部分我想引出一個問題,就是現時代對我們人類面臨的一個重大的挑戰,就是怎樣處理好科學和社會的關係,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就是我想談一下為什麼我們今天會面臨著科學帶來的種種問題,其實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我們會涉及到我們怎樣來看待20世紀後半葉技術生活的標誌及其社會影響,這是第二個問題。第三個問題,我還想幫助大家回溯一下科學和社會關係的時代特點。在不同的時代,科學和社會的關係表現出怎樣的面貌,人們是怎樣來認識這個問題,怎樣來處理這個問題,每一個時代的學者對這個問題他是怎樣思考的,所以這是第三個方面。第四個方面,我想談一談關於科學樂觀主義的哲學基礎問題,因為我們談到科學觀,它實際上是個哲學觀的問題,對科學的前提,對科學的基本性質進行批評性的討論,這是哲學的一項基本的任務,那如果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待科學的性質及其社會影響問題,實際上它就涉及到,關於現在我們流行的科學樂觀主義的哲學基礎究竟是哪些問題。最後一個問題,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當代世界各國不同的政治家,不同的學者,社會各方面的人,他們所做出的平衡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之間的關係的各種努力。所以,關於科學與社會的關係,大概我講的主要是這五個問題,下面我把它分開來談。第一個問題我剛才已經談到了,那就是說,我要談的就是科學和社會的關係,是現時代我們人類面臨的一個重大的挑戰,怎樣處理好這個關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特別是對現代世界的政治家和那些精英人士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必須面對這個問題,那我為什麼把科學和社會的關係,這個問題把它當做現代世界整個人類面臨的一個重大的挑戰,一個必須要處理好的關係?我不想抽象地來談論這個問題,我在這裡想給大家引一些國際上的一些著名的學者,著名的政治家,他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評論或者說他們的意見。我這裡談到的我想集中說一下,就是現在世界上非常熱門的,關於克隆技術的前景問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現在主要是集中於克隆技術的前景它是不是最終會克隆出一個人,就是說,假如是你,是不是有一天,我們可以通過克隆的技術,克隆出另外一個你,站在這裡的時候,絲毫分辨不出來,哪一個是原來的你,而哪一個是複製的你,但是談到克隆這樣問題的時候,特別涉及到,如果克隆的前景是一個可能克隆出另外一個和你一樣的人的時候,這個問題就變得非常之複雜了,而且這個問題,對於許多人來說,實際上它的前景並不是那麼美妙。我在這裡,引幾句話大家來看看。第一句話,是美國斯坦福大學一個非常有名的社會科學教授,叫哈維爾,這個哈維爾講了一句話,他說「太恐怖了,我為什麼沒有在聽到這個消息以前就死去呢?」,這是哈維爾講的,他認為,克隆人這種前景太恐怖了。第二種觀點,跟它正好相反,麻省理工學院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教授,叫約翰.布洛克,這個約翰.布洛克,他講了一句話,「克隆人絕對是科學上了不起的進步,克隆技術必將創造21世紀的輝煌」。同是一個學者,他從另外的方向,對克隆技術做了非常高的評價,認為整個20世紀的進步,都維繫於這個技術,英國的著名的《經濟學家》雜誌,它曾經在一片文章中,談到這樣一段話就是「人體的商業化,是人類經濟活動中無與倫比的成就,毫無疑問,克隆技術的出現,將為世人創造一個最為廣泛和深遠的市場」這又是一種觀點。最後一個,是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弗里德曼的觀點,他講了一句話,他說「不要鑽牛角尖,管它,幹起來再說」。我在這裡引的這五段話,其實都是有代表性的,因為它代表了當今世界上對於克隆技術尤其是我們可能出現的克隆人的技術前景,不同的人表現出來的不同的態度,但是這裡的態度應該來說,我們不把它歸納的話,它好像顯得比較零散,那我把他們劃分為了四種基本觀點。第一種觀點,我把它稱之為是科學主義的,比如我們上面談到的第二種的觀點,這是一種。第二種,我把它稱之為倫理主義的,主要從道德方面來思考的,那比如我上面談到的,第一種觀點。第三種,我把它稱之為商業主義的,它認為,克隆技術會帶來一個新的商業市場,而且它潛在的商業的利益和商業的利潤,是不可限量的,這是商業主義的觀點。第四種我把它稱之為實用主義的觀點,這是弗里德曼的觀點,但是實際上我們注意一下的時候,我們還會發現,其實實用主義的觀點,它間接地支持的是科學主義的觀點,如果我們更仔細地來分析一下上面談到這些觀點的話,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把這些問題把它們分離為兩種基本觀點的對立,就不單單是上面我們談到的技術主義的,倫理主義的,商業主義的,實用主義的。其實它就變成兩種,一種是倫理性的,對克隆問題的思考;另外一種,就是非倫理性的觀點,它主要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倫理主義者的觀點,主要集中於克隆技術可能對我們人類長期形成並且深為依賴的生活習慣和倫理傳統造成的衝擊,但是問題的複雜在這裡,從倫理主義的角度來說,許多人,對克隆人,對克隆技術的前景,持一種警惕,甚至抱有一種反感的態度。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倫理主義者都反對這個問題,非常有趣的就是有一些非常著名的倫理主義者他支持克隆人。比如說美國紐約的哈斯汀研究中心,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倫理學家叫丹尼爾卡拉漢,這個丹尼爾卡拉漢,他就說,「在我們社會上,有兩種價值觀,允許人們在人類複製這件事上隨心所欲,一個是絕對的個人主義,另一個是對完善生命的追求」,他的這一段話,使很多人感到驚愕,他的驚愕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就表現在他認為對完善生命的追求,是倫理學當中一個最基本的方面,而這個方面是支持克隆人的,是支持克隆技術的,當然,絕對的個人權利這一點,成為克隆技術的存在的理由基礎或者根據,這對大多數人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從倫理學的角度,它也能夠接受一種克隆人的前景,也能夠接受一種未來,可能讓我們感到驚愕的克隆技術的前景,生物技術的前景。而從科學主義者的角度來看,當代有一些激進的科學主義者,他甚至也認為,倫理主義者對克隆技術的反對和擔憂,也不是全無道理的。他認為,從倫理的角度來談論一個克隆人的問題,當然是有一些他可以接受的理由的,但是反過來他們大多數人都認為,倫理標準和道德判斷,應該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調整的,這是一個看法,就是說你用來反對克隆技術的那些倫理標準或者道德判斷,在這一些科學主義者看來,其實倫理標準是傳統社會的產物,必須要隨著這個技術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你不能用過去的道德標準,倫理標準來判斷今天的新技術,新技術應該,引出我們的一些新判斷,所以這是一種觀點。另外一種觀點,他們認為,技術就是我們的生存方式,我們,如果沒有技術,我就無法生存,而且一種技術,一旦產生以後,我們實際上是沒有辦法完全控制它們的。還有一些技術主義者認為,對克隆技術的這種擔憂,其實有一點大驚小怪。因為,與歷史上那些重大的技術變革給我們的社會帶來的影響相比較,克隆技術並不見得,就比歷史上某些技術變革的出現,給我們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更大,只不過是因為我們身處在這個時代,我們的感受更強烈一些罷了,你如果回溯歷史,回到歷史上某些重大的技術變革產生的那個年代,可能那個時期的人,很多也惶惶不可終日,只不過我們今天為什麼在這個問題上,反映會這麼強烈,因為我們身處在這個時代當中,我們直接地感受到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帶來的變革和影響,和我們本身的存在,我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科學,它是一種技術的形式,但是反過來,我們知道,技術只是實現我們人類目標的一種方式,一種手段,比這個手段,這個方式,更根本的有一些,我們人自身的東西,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接下來把科學的人文性質,把它概括為這樣三層意思。第一個意思就是科學就它的本性來說,是我們人類自我完善化的工具,因此,它不能和我們人類自我完善化的目標,發生衝突,這是一個我們談到科學的人文性質的時候。第二個自我完善化本身,它是一個技術、美學和倫理三位一體的概念,我們如果在實現這個技術目標的同時,消解了美學和倫理,這個技術目標,實際上就是不助於被接受的,所以這是它的第二點。第三點,人主要是由於他的社會性而面臨倫理問題,科學能夠告訴我們,怎樣最有效地去達到某些目的,但是,它不能夠告訴我們,應該追求哪一種目的,或者說是這一種目的,其實在這個問題上面,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說,科學探討和倫理的探討它總是合而為一的,其實如果用今天的觀點來看,柏拉圖的觀點他就過於樂觀,我們看到科學的探討和倫理的探討,在很多方面已經表現出分離了,而科學和倫理方面的分離其實就是我們看到的今天科學和社會關係,發生了一些變化,彼此之間,並不是和諧地同時存在於我們這個現實世界當中,上面這樣一些問題,它究竟是怎樣產生的?所以接下來第二個問題就是20世紀後半葉技術生活的標誌及其影響,那我把20世紀後半葉技術生活的標誌及其影響,我也把它歸納成為四個方面。第一點,那我把它稱之為叫做「植根於工業化時代的生活方式的瓦解」,什麼叫「植根於工業化時代的生活方式的瓦解」,換一句話說來說,我們現在談到我們今天的社會叫做知識化社會,叫做信息化社會,這個知識化社會和信息化社會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全球化,換一個角度來說,廣泛深刻的社會化,整個社會 整個世界越來越融為一體,它急劇地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我們的日常習慣,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性質,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的面貌。所以這是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就是技術進一步導致了我們日常生活的簡單化和複雜化,其實這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所謂簡單化,就是我們比如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我們越來越接受某些單一的標準,比如美國人在技術方面,在商業方面很多的標準,它被全球化推動以後,就變成了普遍的標準,原來的很多的不同的標準,非常豐富的色彩,都被整齊劃一地簡單化了,另外一個方面它的複雜化就是實際上我們這個世界,我們人的要求,越來越多樣,而且我們的要求越來越複雜,不管技術怎樣進步,似乎都難以滿足我們對現實生活的要求,所以它既簡單又複雜。第三點,就是傳統倫理判斷和倫理標準的不確定性,我們似乎想不起來,歷史上的哪一個時期,有哪一個問題引起的倫理學的爭論,會像我們今天遇到的克隆技術的問題引起的爭論,這麼激烈。第四個,我把它歸納為就是知識和語言的混亂,什麼叫做「知識和語言的混亂」,它主要就是指現代知識已經高度專門化了,而且技術語言和價值語言,越來越互相隔離,這樣一來,使得不同的人之間溝通起來,變得非常之困難,但是有意思的是,有時候又特別容易。一方面,人們之間要交流,似乎隔著一道鴻溝,但是在另外一個方面,我們似乎都有一些共同的傾向,一種共同的喜好,所以這是我們看到的20世紀後半葉技術進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一種廣泛深刻的影響。我們在這裡談到20世紀後半葉技術生活的進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隨之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現在談到的,或者我們面臨的這種科學和社會的關係,和歷史上不同的時期,它們所表現出來的科學和社會的關係相比較,有些什麼不同的特點。換一句話來說,就是從古代到近代,到現代,科學和社會的關係的一般面貌是怎樣的。那這就轉入了我要討論的第三個問題,就是科學社會關係的時代特點,那我們把它放到一個歷史的流程當中來討論,看它在不同的時期,關於科學和社會的關係,呈現出了一種怎樣的基本面貌,那我把它劃分為四個不同的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古希臘,古希臘哲學的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叫Logos,這個概念用我們今天的理解來說就是相當於規律性的這樣一個概念,數理化的這樣一個概念。按照柏拉圖的觀點,我們人類生活就是要追求知識,而最高的知識就是一種善的知識,所以知識就等於善,倫理標準和技術標準、科學標準,本來就是一個標準,所以古希臘的思想家,他們堅持認為,當我們在追求一種技術的時候,我們必須把一種人文的價值賦予它,技術本身是從屬於一種善的結構的,等級越高的知識就代表了更大程度上的善。第二個階段就是文藝復興,我們談到文藝復興的時候,科學和社會的一般關係是怎樣的。我把它歸納成為藝術和科學是統一的,所謂藝術和科學是統一的,就是我們看待文藝復興這個時期的,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他表達他關於我們這個社會的理念,並且努力要把這種理念轉化成為他的創造作品的時候,我們看到,他總是試圖用一種和諧和比例的原則,去探索科學和藝術,正是在這樣一個角度上,他帶來了文藝的復興,所以這是它的第二個階段的特點。第三個階段我認為是19世紀,19世紀的一個特點,就是藝術和科學它是分離的,藝術和科學的分離,成為19世紀知識分子生活的一大特點。這個時期,知識分子努力地想用浪漫主義來抵制科學的進步,他認為,科學進步似乎損害了我們人的精神自由。第四個階段就是20世紀的後半葉,20世紀後半葉科學和社會的關係總體的面貌,我想把它概括成為「科學樂觀主義成為一個主導的潮流」,科學和技術的巨大的進步,在20世紀的後半葉使得人們一切問題的解決似乎指日可待,用技術來改造世界的機會,似乎是無限的。第四個問題我想要進一步分析一下,科學樂觀主義的哲學基礎。第一個基礎,就是功利主義。功利主義,它實際上是一種影響非常深遠的,或者換一個角度來說,可以說它是跟我們人的生存狀態緊密聯繫的一種,思想方式。第二個就是實用主義。實用主義,它的最高的標準,就是能夠滿足我的需要的東西,它就是真理。還有一個就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可以說和科學主義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因為我們知道,科學的對象就是實際的物質存在,承認這個世界本身是物質構成的就意味著,我們要追求一種操作這種物質的技術方式,所以這樣一來唯物主義也成為了推動或者,導致這個唯科學主義盛行的一個重要的方面,科學樂觀主義的哲學基礎,我們如果要分析起來,大概主要是這三種。最後一個問題,我想談一下,當代人們對科學樂觀主義對唯科學主義,實際上已經開始抱持一種警惕的態度,希望能夠把人文的方面更好地結合進技術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過程當中,使得科學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容納我們人文的方面,能夠使得科學的要求和價值的要求,表現得儘可能統一,在當代世界上人們做出的平衡唯科學主義的努力主要有哪些。那從哲學的角度來講,我要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康德的哲學,一直到現在為止,康德的哲學都是現代思想界用來討論科學和社會關係,平衡科學的那種過度影響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思想資源。康德的理論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康德認為,我們的知識是經驗,我們的人的認識,實際上他的手段,在技術的這個方面,只能夠滿足我們技術的需要,他認為超出我們經驗的方式,去探討那些倫理的美學的宗教的問題,超越了我們人的認識能力。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20世紀的科學主義者,主要是沿著康德的這個思路來進行科學研究的,認為知識性的研究,不能夠討論價值的問題、宗教的問題、美學的問題。但是20世紀的哲學家,主要是指那些科學主義的哲學家,在這樣做的時候,他們其實往往表現得過於激進,他認為,經驗性的知識,技術的知識就是我們生活的全部目標。在他們看來,那些非經驗的,那些超越我們經驗範圍的那些價值性的知識實際上就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其實價值性的知識,倫理的,美學的,宗教的知識,是我們人的生存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這個方面和我們的經驗的技術的知識,是互為補充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康德的這個努力,就引出我這裡要講的另外的一種平衡唯科學主義的文化形態,這就是西方的人本主義哲學。科學主義的哲學基礎它主要是一種必然性的觀念,但是人本主義的哲學基礎,它主要是一種非理性的,偶然性的觀念,按照尼采存在主義的觀點,他認為我們人的存在,就是不斷地在那裡選擇命運,而這個觀點直接衝擊了傳統的科學觀念和宗教觀念,因為宗教它也是談論必然性,我們的存在服從一個必然的上帝觀念。而科學的認為,我們服從一個必然性的物理定律。尼採的存在主義關於人是完全自由的,人的存在是全面的、開放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它實際上就意味著,他認為世界不像科學展示的那樣,也不像宗教展示的那樣。對於尼採的哲學來說,科學是錯誤的,而上帝早就死了。所以他認為,我們每一個現實生活當中的人,都應該自己來面對自己的生存境遇,自己來塑造自己的生存狀態,所以這就是我們談到的,西方的人本主義,它對科學主義做出的一種反駁,它希望能夠適當地校正科學主義的那些絕對性的東西,當然,反過來我們也知道,就像科學主義不完全是絕對真理一樣,科學主義談到的那些東西並不是絕對真理。那人本主義,它談到的很多東西也不完全都是正確的,但是反過來,它有很多東西是發人深省的。第三個部分,就是宗教,對精神價值和未來生活的追求,我們知道,是宗教的最大特點,因為宗教總是在倡導某種精神價值,總是給我們提供一種未來世界未來生活的幻形,由於宗教的這個特點,其實在歷史上宗教一直是平衡科學和物質主義影響的最重要的人類精神文化形態之一。我們知道,在技術非常鼎盛的時期,宗教思想家們,總是告誡人們,不要陷入到那種物質主義的漩渦當中去,不要忘記,在物質的追求後面,還有一些非常美好的東西。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宗教,也是現代世界人們用來平衡物質主義、技術主義、唯科學主義的一個重要的選擇,當然在歷史上它一直都是一個重要的選擇。在當代,我們看到的它的作用,還是有增無減。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就是,也有許多人認為,宗教在當代的作用,雖然可以平衡物質主義,平衡技術主義,但是從某種的角度來講,宗教在當代,也開始勢微。因為人們現在,在當代世界當中,已經越來越少有虔誠的宗教主義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宗教也處在衰落當中。但是反過來在另外一個方面,由於它的衰落,我們不能夠認為它毫無社會影響力。整個世界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宗教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我們如果身處到那種環境當中,我們就會感受到這一點。第四個平衡唯科學主義的可能選擇,我認為,就是技術的全面人文化。換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我們在進行一種技術操作的時候,我們面對一種技術發現或者技術發明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思考,市場神聖還是生命神聖,利益原則優先,還是道德原則優先這樣一些問題。因為你不解決這個技術的價值基礎的問題,你甚至不知道我需要這個技術是為了什麼,因為我們完全可以把一個非常有用的技術,把它推向和我們的有用性完全相反的方向,或者說滿足了某些人畸形的有用性。所以技術的人文化,可以說是我們要談到的,平衡唯科學主義的另外一個方面。而且這個方面我們看到,就是現代的這種跨國公司,現代的全球性的大企業,都非常注意這個部分,以生產技術作為它的主要特點的這樣一些企業,現在越來越多地要把自己的價值目標,一開始就告訴人們。而你如果不這樣做的時候,人們對你這樣企業,對你這個技術,本身就是心存疑慮的,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是有保留的。我想關於科學和社會關係的人文主義的討論或者思考,它所要包含的內容,在我思考的這個範圍當中,大概就是這些內容,我這裡想借用一個非常有名的未來學家、社會學家,美國的丹尼爾·貝爾的一句話來做為結尾,就是「假如道德被擱置起來了,慾望也就沒有任何限制了,而在這種探索自我和感知關係的活動當中,任何事情都成為可能」。丹尼爾·貝爾在這裡要講什麼。他實際上就是談到,技術是有它的倫理基礎的,我們談論一種技術的時候,我們是要考慮它的文化屬性的,我們必須把人文性質的考慮,納入到對技術的追求當中去。這就是我講的全部內容,謝謝。提問: 科學當初是作為幫助人類擺脫宗教那種造成的愚昧狀態的一種方法,使人類進入了文明科學時代的,你現在反過來用宗教再來平衡現在科學的一些反面作用,我想您是怎麼來把握這個平衡的,你覺得它也是作為一種跟科學相提並論的文明嗎?答: 我想這樣子說吧,我們的物質的方面,並不能夠完全獲得滿足,當我們不能夠獲得這種滿足的時候,我們一定會產生一種不滿足感,我們怎樣填補這個東西?我們需要這個東西,信仰其實是我們人的生存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們不能夠把它當作是一個完全消極的東西,因為如果完全把它當做一個消極的東西,我們就很難想像,為什麼從古到今,有這麼多人需要這個東西。提問: 支持科學樂觀主義三個主要的哲學基礎,一個是實用主義,一個是功利主義,一個是唯物主義,我的問題是這樣,就是在支撐科學樂觀主義這三種觀點中,它有沒有一個統一性。答: 如果涉及到關於科學和社會關係的時候,其實這三者都是同一個東西,同一個東西就是說,功利主義,其實我們知道,歷史上的,如果從純粹哲學形態的功利主義,它其實是一種唯心主義的理論,一種經驗主義的理論,但是我們這裡談到的這個功利主義,其實是個廣義的功利主義。它是指人們在選擇和作出決定的時候,以利益作為一種優先的考慮。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利益的考慮,進入現實生活當中,它首先呈現給我們的通常就是一個物質的選擇問題,這三者如果進入日常生活的層面,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它其實是同一個東西,但是表達出來的是三個不同的哲學傾向,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來設定它的一種生活態度,或者表現出,它一般的生活追求。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關於行善的一些思考
※從司馬懿的書說起
※現代主義設計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它道出中國真相,拿到公映龍標,卻……
※真為有些中國人感到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