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地區遼代建塔綜述(4)——朝陽地區

遼寧地區遼代建塔綜述(4)——朝陽地區  四、朝陽(75處)  1、朝陽北塔。位於朝陽市內,始建於三燕,隋仁壽二年(602年)在基礎上興建,遼初和遼重熙十三年(1044年)兩次重修。方形十三級密檐,高41.8米,塔身空心。遼時為遼興中府霸州城內,舍利塔。遼代與延昌寺一起,塔寺合一。  2、朝陽定光佛舍利塔。位於朝陽市內,建於遼統和二年(984),具體形制、體量不清,該塔什麼時候倒塌,由於史料沒有記載,故也不得而知。  3、朝陽東塔。位於朝陽市關帝廟內,建於遼開泰六年(1017年),根據塔基,知為方形。按史料記載分析,當為十三級。該塔毀於乾隆八年(1742)  4、柳城梁氏塔。位於朝陽市內。柳城人粱氏之建於遼太平九年(1029年),),「凡一十三級,通百有餘尺」,「有千歲燈,以然於內」,此塔據出土的碑記記載,為舍利塔。清代以前損毀。  5、釋迦定光佛舍利塔。位於朝陽市內。該塔建於遼重熙十五年(1046) ,於天慶二年(1113年)將此塔拆掉遷建。該塔「立十三檐,亘二百尺」,為定光佛與釋迦佛舍利塔。之後,由於「展討殿宇,津置堂廊。每嗟佛壟閃於南陝,大眾僉議,欲移中央。」塔寺合一。  6、朝陽南塔。位於朝陽市內。該塔為方型空心密檐式十三級磚結構,塔高45米。建於遼大康二年(1076年)。  7、朝陽鐵塔。位於朝陽市內。為天慶二年(1113年)遷建的釋迦定光佛舍利塔。毀損於清代以前。塔寺合一。具體體量、形制不詳。  8、朝陽雲接寺塔(又稱摩雲塔)。位於朝陽鳳凰山上雲接寺西院。方形十三級密檐,高45米。根據其形制,當為遼代中期修建。為密宗金剛界塔。  9、大寶塔。位於朝陽市區以東鳳凰山北麓的王禿子溝。方形空心十三級密檐。殘高16.5米。該塔與朝陽北塔、雲接寺塔風格相似,是遼代密宗金剛界佛塔。其塔風格受唐影響較深,時代當為遼代早中期。  10、青峰塔。位於朝陽縣西營子鄉五十家子村。方形空心十三級密檐式塔,塔南面有抱廈。現存高25米。塔東面山下村內為遼代安德州城址,遼聖宗統和八年(990)置。據《塔子溝紀略》卷六古迹載,「柏山山頂四面有舊築城基,城垛並炮台舊址,半山之中有廢房,牆垣規模宏廓,溪徑幽深,前存古井一圍,後存大遼興中府安德州創建靈嚴寺石碑一塊,考之則乾統八年所建,其碑文有峰台山四面隙地及北連龍岫,前仰郡城之句,以是知今之柏山,即古之峰台,今之鳳凰山,即古之龍岫也。」城址附近曾發現乾統八年《大遼興中府安德州創建靈岩寺碑》。碑載:「安德州靈岩寺者」,說明此塔為遼代安德州靈岩寺塔。根據其形制,此塔時代當為遼聖宗統和年間修建。為遼代密宗金剛界佛塔。  11、八棱觀塔。八棱觀塔位於陽市朝陽縣大平房鎮八棱觀村塔營子屯北山上。(現也歸於龍城區)八角十三級密檐式,高29.43米。與遼代建州城址隔河相望。根據該塔形制分析,該塔當建於遼代中期稍早,當建於遼聖宗遷建州之前。據《塔子溝紀略》卷七載,「木頭城子東北八里,渡大凌河至奈玲塔在山頂,山高百丈,數十里之外皆望見之。蒙古以修造精細為奈玲,於是稱為奈玲塔。塔下七十丈半山中有平地一塊,方圓二百丈,舊有古廟基址,康熙年間喇嘛垂得勒格楞募建朝陽寺大殿三間,嗣有垂得勒格楞之侄羅卜僧格楞喇嘛陸續募建後樓三間,左右禪堂各三間,配殿三間,藏經塔一座,塔前正殿三間,鐘鼓樓各一間,住房十一間,至今廟貌整齊,扎木蘇各斯爾喇嘛住持其地。」由此記載可知,八棱觀塔,清初稱為奈玲塔,遼代山腰處曾有寺廟,應為塔寺合一的建築格局。  12、黃花灘塔。位於朝陽縣大平房鎮黃花灘村西塔山上(已劃歸龍城區)。八角形實心十三級密檐。現殘高31.7米。按照歷史記載,遼聖宗時為避水患,將建州遷至黃花灘村,該塔當為遼聖宗以後興建。在塔前坡下約50米處,有一遼代寺院建築遺址,說明當初為塔寺合一。清乾隆三十八年的《塔子溝紀略》記載:「庄頭營子東去五里至黃河灘,西距塔子溝二百里,東距三座塔一百里,有古城基址,東西長二百七十丈,南北長三百六十丈,方圓七里有餘,城內兩土阜,似屬古冢,遍地坑窪,不種不植,詢之蒙民,僉稱十餘年前附近蒙古居民多在城內,舊房基處刨挖磚石,亦有掘得他物者。維時附近之家歲有火災,蒙民居住不安,地主台吉俄木河圖延請番僧善堪輿者,問以歲歲失火之故,番僧雲,掘動古基,故遭回祿,從此禁止動土於城內,高阜之處壘石七堆,每年五月初五、六月初六,台吉率蒙古,宰牛祭祠至今,永無火患。其城內僅存碑首一塊,上有加號,碑陰之記六字,城西北山坡有古塔一座,高十七層,圍圓十二丈,塔下又小塔一座,高七層,圍圓四丈,城北道傍有六角石柱一塊,高三尺三寸,北面一角有慈悲心陀羅尼六字,余字皆模糊矣。」此黃河灘即應為今日之黃花灘。但當初記載的塔為十七級,而且旁邊還有一座七級小塔,不知是記載錯誤,還是現存的黃花灘塔在清代維修時,做了大的改動,這還有待於進一步進行研究。  13、東平房塔。位於朝陽縣大平房鎮東平房村東北塔山上(已劃歸龍城區)。平面六角形,空心九級,密檐式。塔高約20米。根據塔的形制,分析此塔當為遼代中期所建。在塔下東南側20米處,有一規模宏大的寺廟遺址,說明當安裝為塔寺合一。  14、雙塔寺雙塔。位於朝陽縣木頭城子鎮鄭杖子村西北山溝里。西塔為空心八角形三層檐,高約13米。此塔根據大檐磚雕斗拱以及塔身磚雕小塔的形制,及粗繩紋磚斷定,當建於遼代中期。東塔為空心八角形單檐,高11米,根據塔身佛像及建塔細紋磚,分析其建於遼代晚期或金代,塔上覆缽則時代較晚,分析當為清代維修時補加的結果。  15、槐樹洞石塔。位於朝陽縣南雙廟鄉三官營子村尺不袋溝。石塔由青砂岩雕制而成,殘高2.2米。八角,三級。空心仿樓閣式小塔。根據塔下保存的塔上石雕構件,推斷此塔原為七級,因殘損,現只存三級。根據其形制及雕刻內容,分析,此塔當建於遼代晚期。  16、利州城塔(大城子塔)。位於喀左縣大城子鎮高中院內。八角空心,七級樓閣式與密檐式相結合的塔,高34米。利州,《遼史.地理志》載「遼中京大定府所屬,原為中京阜俗縣,遼統和二十六年置刺史州,開泰元年升。屬縣一為阜俗縣。唐末,契丹漸熾,役使奚人,遷居琵琶川。統和四年置縣。初隸彰愍宮,更隸中京。後置州。」樓閣式與密檐式結合的塔在遼塔中極為少見。在河北正定天寧寺塔是樓閣式與密檐式結合的典型,其時代為宋金,極有可能該塔是受到利州城塔的影響。據其形制及歷史記載分析,此塔當為遼代中期所建。  17、榆州塔(十八里堡塔)。位於凌源市凌河鄉十八里堡村。八角形空心七級密檐,現殘存五級,高約13米。此塔位於榆州城西,榆州城設置時間,據《遼史地理志》載:「榆州……太宗南征橫帳解里,以所俘鎮州(河北正定縣)民置州,開泰中沒人,屬中京。統縣二:和眾縣、永和縣(其中和眾縣治所即榆州城)」。志中未註明設置年代。1983年,在榆州城西北方發現遼代「張公墓誌」一方,對考察榆州設置時間下限提供了可靠的物證。從「墓誌」載,張公任榆州刺史卒於天顯五年(公元930年),可證榆州之設置當在天顯五年之前,具體說,榆州設置年代在天贊二年(公元923年)至天顯五年(公元930年)之間。現存榆州塔從殘損的痕迹看,能明顯看出遼代晚期維修的跡象,說明此塔建於遼代早期,中晚期維修。《塔子溝紀略》卷八載「二十里鋪土城,塔子溝西北二十里,有土城舊址,東西寬一百六十丈,南北長一百五十丈,計三里有餘,城垣坍塌不整,東西沿有城門遺迹,城西半里有塔一座,其年月皆無可考」。上述記載可知,在清初此處為二十里鋪,塔在土城遺址西半里外。  18、鳳凰山華嚴塔。位於朝陽市鳳凰山上寺。建於遼世宗時期,遼大康十年(1084)重修,解放後,為了在此地建設發射塔,革命群眾本著不破不立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將些塔炸掉。除一張偽滿時期留下的老照片外,基本沒有留下其他任何資料,現已無法具體弄清其形制和體量。據老照片可以看出,此塔為八角形。體量較大。在塔基中出土《重修古塔碑記》。從碑記載「大遼興中府和龍山花嚴寺、崇祿大夫、守司空悟玄,通圓大師、賜紫、沙門道弼等,奉為天佑皇帝萬歲,後族於官父母師僧一切有重修古塔,載安舍利……大康十年八月二十六日敬記」。由此可以得知此塔為大康十年重修,是和龍山華嚴寺的一部分,亦為舍利塔。據《元一統志》:「遼天授皇帝常獵和龍山,建華嚴寺。」這些記載說明了華嚴寺及塔的修建年代。  19、下窪塔基遺址。位於朝陽縣柳城鎮下窪子村北台地。從地面和斷崖上發現大量的遼代溝紋磚、布紋瓦。應為塔寺合一遺址。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20、塔子溝遺址。位於朝陽縣大廟鎮寧杖子村塔子東溝村西100米塔檯子地上。塔基大致方形,塔基處,發現大量粗溝紋磚,在附近有遼代遺址。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21、青溝梁塔址。位於朝陽縣大廟鎮青山村上店組青溝隧道頂部山坡陽坡上。塔基址呈方形,100平方米,方形台基明顯高出地面,相對平整。磚多為溝紋磚,也有素麵,尺寸不一,說明此塔為遼代晚期所建,可能後世維修過。  22、西梁溝塔址。位於朝陽縣大廟鎮青山村大青山北城遺址西100米主峰東南100米的一處開闊地上。三面環山。塔址呈方形,邊長約10米,地表散落大量建築構件,尺寸不一,形式多樣,現場青磚全部是細溝紋磚,分析遼代應是塔寺合一,該塔建於遼代晚期。  23、六家子塔山塔址。位於朝陽縣六家子鎮六家子村西約500米塔山山頂部。當地人在遺址上新建靈塔寺。挖地基時,地下2米發現遼磚瓦殘件、石刻、佛教造像等。文化層在2米以上,有造像數尊、磚雕兩塊、石經幢一通、清代石碑首一個。出土石佛高約40厘米,無頭,遼代特徵明顯,石經幢座亦為遼代。現場有大量溝紋磚和布紋瓦,應是寺廟和塔址。  24、南塔子塔址。位於朝陽縣長在營子鄉南塔子村東北約500米處的一小山上。塔址呈方形,邊長約10米,地表散落大量溝紋磚、布紋瓦,根據溝紋磚的形制,分析此塔當建於遼代晚期。  25、塔梁山塔址。位於朝陽縣檯子鄉檯子村朱家溝村民組東約80米的塔梁山頂上。塔址長10米,寬6米,塔址高出地面約1.5米,由大量溝紋磚、布紋瓦、勾頭、滴水等建築構件組成。在建築構件中還存有脊獸和蓮花紋飾磚雕構件。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26、白塔子遺址。位於朝陽縣勝利鄉西山村后街村民組西北約1000米的坡地上。地表有大量遼代陶器、瓷器殘片,也有大量的溝紋磚。據村民講,這裡早年曾有白塔。從地名及遺物分析,此地當有塔址。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27、北塔子地遺址。位於朝陽縣北四家子鄉南檯子村東南約200米的北塔子地中。70年代,在遺址西北部發現塔基,出土過經書。地表散落大量細溝紋磚、布紋瓦。分析該塔當建於遼代晚期。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28、古山子塔址。位於朝陽縣北四家子鄉和平村古山子山頂。塔址高出地面約2米,方形,邊長20至25米。70年代被村民破壞,據村民講,當時出土經幢一塊,上刻有大遼契丹國九年字樣。後被砸碎砌在東側地的一口機井上。現場採集到完整石刻,一飛天,一力士。地表散落大量溝紋磚、瓦殘件,還有石經幢殘塊,上刻「修造」和咒文等字樣。磚雕構件當為塔壺門處。  29、塔子溝塔址。位於朝陽縣羊山鎮塔子溝村西150米處。塔基方形,邊長約10米,高約1米,塔基處山頭平坦,地表散落大量溝紋磚、布紋瓦。說明此塔規模較大。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據《塔子溝紀略》卷六載「羊山屯南去五里有小塔在山頂,因名其地為小塔子溝,下有斷碑一塊,字跡模糊,內有至正丙子歲四月數字,余皆剝落不能復識焉」。據此記載分析,這塔極有可能建於元代,或更早。  30、小塔子遺址。位於朝陽縣松嶺門鄉大二台村交通希望小學東約300米的台地上。地表殘落大量遼代生活用陶器殘片和建築藝術構件。根據地名,可以推斷此處曾經有過小形磚塔,體量不會太大。  31、塔子山塔址。位於朝陽縣七道嶺鄉龐家窩鋪村上洪家溝組西北約1500米的塔子山山頂。塔址呈方形,邊長約6米,地表散落溝紋磚、布紋瓦等。塔磚堆成一大堆,高出地面約2米。溝紋磚均為細繩紋磚,分析當為遼代晚期塔。  32、蒙古營子後山遺址。位於朝陽縣南雙廟鄉蒙古營子村北30米塔山上。有遼代遺址,文化層厚度約2米,出土石雕佛像、布紋瓦、滴水、琉璃構件、石雕構件等,結合當地名稱,分析應為遼代塔寺遺址。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33、東窯白塔山遺址。位於建平縣萬壽鎮黃土梁村東窯組200米白塔山上。從地名及遼代遺址上看,此地當有遼代塔址。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34、北塔子太平地北山坡塔址。位於建平縣建平鎮北塔子村太平地村民組東北500米的山頂上。塔基呈方形,邊長約8米,有遼代溝紋磚及布紋瓦殘片。在山坡下,有遼代墓葬。建平鎮為遼代惠州所在,分析此塔當為遼惠州州城塔。  35、北梁塔山遺址。位於建平縣八家鄉新房身村北梁村民組西側塔山上。依據地名和遼代遺址,分析此地當有遼塔。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36、白塔子窪遺址。位於建平縣黑水鎮興隆溝村勝利屯組。遺址為遼代遺址,出土遼代磚瓦。據村民介紹,在遺址北部早年曾有白塔一座。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37、溝子溝遺址。位於建平縣黑水鎮安家樓村塔子溝組。遺址出土大量遼代磚瓦及生活用品殘片。根據地名和遺址推斷,遼代當建有塔。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38、塔子下房身地遺址。位於建平縣深井鎮小馬廠村塔子下村民組。根據其地名和遼代遺址,推斷遼代當建有塔。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39、白塔子遺址。位於喀左縣白塔子鎮白塔子村。白塔子村有遼代龍山縣城址,方形,邊長380米,每面中部有城門。根據此地地名及遼代龍山縣城址推斷,此地遼代當建有遼塔。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40、塔山西南遺址。位於喀左縣公營子鎮小塔子溝村塔山西南約200米耕地。遺址有大量遼代生活用品殘片。根據地名及遺址,推斷,遼代當建有塔。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41、白塔山遺址。位於喀左縣興隆庄鄉七家村七家屯北400米處小土台山。當地稱此山為白塔山。遺址內散落大量遼代建築構件。據此地名及遼代建築遺址推斷,遼代此地當建有塔。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42、塔下村遺址。位於喀左縣公營子鎮塔下村。此地有遼代遺址。根據此地地名及遼代遺址推斷,此地遼代當建有塔。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43、西台吉塔山遺址。位於北票市台吉鎮西台吉村西的塔山頂上。有3000平方米遼代遺址。在遺址北部有一遼代塔基址,地表散落有大量遼代溝紋碎磚及布紋瓦。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44、白塔子遺址。位於北票市北塔鄉白塔子村東北300米老廟山頂部。據村民講,此處曾建有兩座塔,北塔子鄉由此得名。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45、塔山遺址。位於北票市黑城子鎮祥順號村大廟組東100米的塔山山頂。遺址約600平方米,中部有一土丘,據村民講,早年看見塔一座,近代被毀,現土丘邊緣有石頭砌築痕迹,分析應為塔基。現場有遼溝紋磚殘塊,據此可以推斷,當為遼代塔址。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46、塔子山遺址。位於北票市小塔子鄉小塔子村村小學北20米塔子山上。山頂上遺址呈長方形,面積約2400米。此地原有遼塔,早年被毀,現盜洞若干。地表散落大量遼代生活用品殘片及建築構件。遺址西南角有一砂岩石雕碑,多半埋於地下,無法看到全部面貌。現場有大量溝紋磚,說明此處當為遼代塔寺遺址。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47、小塔山遺址。位於北票市馬友營鄉大廟村河東組東200米的小塔山南坡。遺址面積近萬平方米,地表有遼代生活用品殘片和建築構件殘片。根據地名和遼代遺址推斷,此地在遼代當建有塔。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48、廟隊塔址。位於北票市馬友營鄉馬友營村廟組白金鐘家西100米廟山南坡上。塔址面積約為600平,盜掘嚴重,溝紋磚、布紋析瓦、筒瓦、陶佛像殘塊、石雕佛像足部殘塊等遺存豐富。在塔基四周可見長1米,寬0.4米石條,應為塔基座砌築構件。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49、房身塔山溝遺址。位於北票市三寶營鄉房身溝村塔山溝組西南500米的塔山頂上。山頂地勢較平,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60米,東西寬40米,地表散落溝紋磚、布紋瓦等建築構件。從地名和遼代遺址分析,推斷此地當有遼塔遺址,或許當初還建有寺廟。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50、塔子溝遺址。位於北票市章吉營鄉氂牛營村塔子溝組。根據此地名分析,此地應建有遼塔。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51、塔山塔址。位於北票市南八家鄉紅村村上石家子組。塔址呈方形,邊長約10米,地表散落有大量溝紋磚及布紋瓦。據此,可證明為遼代塔址。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52、塔營子遺址。位於北票市蒙古營鄉塔營子村西北組塔子山頂。在山頂部有遼代遺址。根據地名及遼代遺址推斷,此地遼代當建有遼塔。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53、尚家窯南遺址。位於北票市西官營鎮梁杖子村一組白塔子地。根據此地地名推斷,此處當建有遼塔。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54、彩鳳溝遺址。位於北票市巴圖營鄉彩鳳溝村黃家屯西80米塔山頂部。在山頂上有青磚殘塊,根據地名及遺存,分析當建有遼塔。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55、秀塔書院塔址。位於凌源市北街街道辦事處。書院為乾隆三十七年建,原名秀塔書院。《凌源縣誌》、《塔子溝紀略》載。推斷此書院當依遼塔而得名。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56、雙塔塔基遺址。位於凌源市三家子鄉蘇官杖子村雙塔子村民組北1500米又塔子後山東坡。塔基原貌不清,現被盜掘成一長4.5米,寬1.5米大坑,周圍散落大量溝紋磚,亦有磚雕殘件。根據地名,說明此處曾有雙塔。在村中桑樹檯子,有遼代窯址。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57、塔溝塔基遺址。位於凌源市三家子鄉天盛號村塔溝村民組北200米西山南部山頂。塔基面積較小,見有溝紋磚於塔基處。周圍有面積2000餘平方米的遼代遺址,遺址中遼代布紋瓦、滴水等建築構件較多。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58、塔山屯遺址。位於凌源市四官營子鎮後朱杖子村塔山屯。在屯東北400米耕地上,有遼代遺址。根據地名及遼代遺址推斷,此地遼代當建有遼塔。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59、塔溝村八放地墓地。位於凌源市溝門子鎮塔溝村西北800米夾梁山東坡。此地出土過兩座遼墓。從地名上看,遼代當建有遼塔。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60、蘇杖子塔基遺址。位於凌源市河坎子鄉蘇杖子村西窪村民組西側80米塔山腳下。遺址呈方形,邊長約5米。現塔基散落有青磚。在塔基東北角,有一長1.18米,寬0.83米,高0.45米石函。石函蓋平鋪在函右下角。據村民講,此塔基50年代被毀。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61、塔山廟。位於凌源市河坎子鄉蘇杖子村西窪村民組。廟為民國時期廟,當地稱為塔子廟。根據地名分析,當地應建有塔。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62、八棱觀塔塔北塔基。位於朝陽市龍城區大平房鎮八棱觀村八棱觀塔北130米。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約4米,東西寬約6米,其形狀不明晰,經多次盜掘,地表散落大量素麵磚和少量遼代溝紋磚。分析此地當為遼代塔基,後世曾經維修。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63、八棱觀塔東塔塔基。位於朝陽市龍城區大平房鎮八棱觀村八棱觀塔東50米。塔基輪廓形狀不清,盜掘嚴重。遺址散布大量遼代溝紋磚和素麵磚。此塔當與塔北塔基一樣,體量均不會較大,且均經過後世維修,至於什麼時候損毀,因無記載,無法查證。  64、八棱觀塔東北塔基遺址。位於朝陽市龍城區大平房鎮八棱觀村八棱觀塔東北250米處。塔基為圓形,直徑約3米,地表散落大量遼代溝紋磚和素麵磚,有盜洞若干。此塔當與塔北塔基一樣,體量均不會較大,且均經過後世維修,至於什麼時候損毀,因無記載,無法查證。  65、黃花灘西塔塔基址。位於朝陽市龍城區大平房鎮黃花灘塔西14米處。遺址呈橢圓形,直徑約3.58米,基座形制不清。基址布滿大量溝紋磚和素麵磚殘塊。分析此塔體量不大,且後世曾經維修。《塔子溝紀略》卷六載:「庄頭營子東去五里至黃河灘,西距塔子溝二百里,東距三座塔一百里,有古城基址......城西北山坡有古塔一座,高十七層,圍圓十二丈,塔下又小塔一座,高七層,圍圓四丈」。由此可知,此塔體量小於現黃花灘塔,高七層,圍圓四丈。  66、趙家溝塔山塔基遺址。位於龍城區大平房鎮趙家溝村北塔子山頂部。地面散布大量溝紋磚、布紋瓦、石頭殘塊,分析塔基應是石塊壘築,體量不大。有盜洞2個,塔前20米仍有一處磚石結構建築基址,基址散布石塊和溝紋磚,分析應為塔前建築。  67、塔子山塔基遺址。位於龍城區聯合鄉下三家子村南杖子村民組西北塔子山頂上。基址方形,南北長5米,東西寬6米,早年倒塌。周邊大量遼代溝紋磚和布紋瓦。塔基坡下50米有遼代寺廟遺址。  68、塔子山塔址。位於龍城區聯合鄉黃杖子村村東九龍山頂上。該山海拔757米,山勢陡峭,山頂平坦,面積10餘平方米,已被盜掘。地表散有遼代溝紋磚和石塊等,還有一些遼代生活用品陶瓷器殘片。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69、馬山塔基址。位於龍城區邊杖子鄉邊杖子村馬山南側800米馬山山峰上。該山海拔454米,塔在文革期間被炸毀,僅存塔基。據村民介紹,該塔原殘高10米,以方整石塊壘砌的方形石塔。現遺迹全無。  70、白塔梁塔基址。位於龍城區七道泉子鎮水泉村西北800米白塔梁山頂部。傳說中有一白塔,毀於何時沒有具體記載。地表散布大量磚瓦殘片、建築用石塊構件。磚有溝紋磚和素麵兩種,素麵小於溝紋磚,建築構件有滴水、磨製椽頭等。分析此處應為塔寺合一,金元時期維修過。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71、頭道灣子北山塔址。位於龍城區七道泉子鎮鐵匠爐村頭道灣子組北側山頂上。該山海拔286米,分布面積100平方米左右,地表散落大量溝紋磚和布紋瓦殘件,按地名和遼代遺存分析,當為遼代塔基址。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72、桃花山塔基遺址。位於雙塔區桃花吐鎮李家窩鋪村桃花山主峰電視信號塔東200米處。塔基佔地約25平方米,塔基南側斷崖發現文化層達1.2米。基址及東南山坡下散落大量溝紋磚和素麵磚,同時還有大量的琉璃殘件,分析當為塔上琉璃構件。在塔基處有盜洞,從盜洞可以看到塔基局部結構。遼塔特徵明顯。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塔子溝紀略》卷六古迹卷載「三座塔東北距城四十里平陽之中,有山壁立,自下而上五里余圍圓則十六里,其山頂平坦,處東西南北各長十丈,中有古塔一座,人謂山上有大鐵鍋一口,面寬丈許,側埋于山......塔傍有斷碑兩截,字多模糊,尚存有重修金山神廟數字,年月皆無可考,而山勢之巍然在望,宛若金山壁立於揚子江」。通過上述記載,可知該塔在清初時仍在,塔為金山神廟一部分,當為塔寺合一。  73、小白塔子山遺址。位於雙塔區桃花吐鎮白腰村白腰村民組西北1000米耕地上。有遼代遺址,根據地名和遼代遺址分析,當年應建有遼塔。塔的具體形制和體量以及建築年代不詳。  74、狼山塔基遺址。位於雙塔區燕北街道二其營子村狼山山頂。該地地勢較高,遺址呈方形,邊長約5米,塔早年倒塌,據《塔子溝紀略》卷六古迹載「狼山山頂舊有半截塔,山坡有金時所建蓋三學寺地基一段,南北長十五丈,東西長十五尺,廟宇全無,荊榛滿地,僅存大定七年舊碑而已」。據《遼寧碑誌》載錄其碑文「三學者,其來遠矣,爰自於唐肇起之也,迨及有遼,建三學寺於府西擇一鏡僧行清高者,為綱首,舉連郡經律論學優者為三法師,迎開教門指引學者。兵興以來,殿堂廊廡掃地而無,聖朝既獲遼土,設三學如故」。由此可知,三學寺,建於遼代,金代重建。在清初時,塔已余半截,現遺址周圍散落大量遼代溝紋磚、半圓磚、磨角磚等建築構件,根據細溝紋磚及文獻記載分析,此塔當為遼代晚期塔。  75、四官營子塔址。位於凌源市四官營子鎮魏杖子村小塔子溝大黑山下塔窪里。現存六角五級密檐式實心磚塔應為金代修建靈塔。在維修四官營子塔時,在塔的周圍,發現了大量溝紋磚、琉璃垂獸、筒瓦、塔倚柱磚、塔檐磚、小磚塔。此建築構件與現存的塔沒有任何關係。在塔的下面300米處有寺院遺址,在東側,有遼代墓葬遺存。分析此地遼代當建有遼塔,金代時已倒塌,現塔為金代在原塔基址上重新修建。
推薦閱讀:

陝西將成立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領導小組 聚焦重點地區
世界各地區的飲茶習俗。
亞洲一些地區「民主亂象」分析
持申根簽證,可以免簽去那些國家和地區?(轉載)
全球49個對中國公民免簽、落地簽國家(地區)

TAG:地區 | 遼寧 | 朝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