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24/34看戰鬥轟炸機的發展

蘇俄戰鬥轟炸機發展倪端

蘇聯空軍從建立開始就是一支偏重於直接支援地面部隊的戰術打擊力量,雖然遠程轟炸機的發展和大縱深作戰理論的提出,使其在裝備體系中建立起了執行戰略轟炸的遠程航空兵,但是總體上重視的仍然是戰術航空兵的運用和直接空地支援。冷戰期間,蘇聯與北約進行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事集結和對峙,而空軍在戰爭中將直接支援陸軍機械化兵團的大縱深突擊作戰。戰術上的要求使蘇聯空軍航空兵部隊非常重視對地攻擊作戰。然而,蘇聯航空技術水平和基礎生產能力與西方國家存在很大差距,各飛機設計局在技術上很難發展出美國式的多用途戰鬥機。因此,蘇聯空軍被迫接受單一用途的戰機以進行多機種配合作戰,而其龐大的裝備規模也足以保證裝備不同用途的戰機以完成專門的任務。雖然裝備專用戰機需要很大的數量才可以達到要求的總體戰鬥力,但是這個問題對於冷戰期間全力備戰的蘇聯軍隊來說,卻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蘇聯空軍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實現了戰術飛機的全面噴氣化,並且建立起一支以米格-21為主力的制空戰鬥機隊伍,在對地攻擊機型的發展中則依靠蘇-7來執行近距離支援和前線攻擊機的任務,對敵方縱深地面目標的攻擊任務交由輕型轟炸機來完成。蘇聯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早期利用伊爾-28輕轟炸機建立起縱深攻擊力量,而雅克-28超音速轟炸機的服役又使蘇聯輕型轟炸機在飛行性能上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因為其前線航空兵對戰鬥機裝備的設計思想和技術條件的限制,蘇軍戰鬥機在航程上無法滿足對轟炸機進行全程護航的要求。這一缺陷使蘇聯輕型轟炸機在攻擊北約縱深戰術目標時缺乏戰鬥機的掩護,主要依靠飛機本身的飛行性能進行突防作戰。

蘇軍一直奉行先發制人的主動攻擊作戰思想,在其軍事思想由大規模核戰爭向常規作戰方式轉變的過程中,戰術航空兵開始取代中短程戰術地地導彈成為突擊對手重要地面目標的主力。北約戰鬥機的發展和防空火力的加強,使其防空系統更加完善。缺乏掩護的蘇聯轟炸機部隊面對北約越來越強的防空火力,依靠飛行性能成功進行突防的難度越來越高。而由大規模核戰爭向以核武器為後盾的常規戰爭的戰略改變,也使蘇聯攻擊機部隊再難繼續利用核爆炸所形成有利條件進行突破。蘇聯空軍在這一情況下,其對地攻擊機所存在的問題越發明顯,那就是飛行性能好而突防力強的蘇-7缺乏足夠的航程和載彈量,而雅克-28超音速轟炸機雖然航程和載彈量指標比較好,但是在面對北約現代化防空系統攔截時的生存能力卻有限。蘇聯空軍同時也看到美國F-105和F-111戰鬥轟炸機在越南戰場上成功使用的效果,開始考慮將轟炸機的航程和載荷能力與戰鬥機的飛行性能相結合,發展具有可靠突防能力和較強綜合作戰能力的戰鬥轟炸機。由此,便揭開了蘇聯多用途戰鬥轟炸機的發展序幕。

蘇聯空軍對於戰鬥轟炸機的需求成為刺激各飛機設計局的動力——雅克設計局集中力量開發性能更好的雅克-28超音速轟炸機的改進型,而蘇霍伊設計局則在變後掠機翼設計與戰鬥轟炸機戰術指標需求的結合上投入了巨大力量。蘇霍伊設計局幾乎同時開發在蘇-7的基礎上換裝變後掠機翼的蘇-17和全新發展的蘇-24戰鬥轟炸機。蘇-17作為一種較好平衡了飛行性能和載荷與航程關係的新機型,與米格設計局開發的米格-27一起成為蘇聯空軍戰術對地攻擊力量的主力。蘇-17和米格-27作為戰鬥攻擊機無疑是合格的,而且蘇聯空軍依靠這兩種機型已經建立起能夠有效的執行近距支援和戰場遮斷任務的空中打擊力量。但是無論蘇-17還是米格-27,其研製基礎仍然建立在為蘇聯空軍發展的戰鬥機之上(米格-27為米格-23戰鬥機的改進型),在載彈量和作戰半徑上仍然無法與美國F-111戰鬥轟炸機相比較。

蘇軍隨著地面部隊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和衝擊速度的增加,尤其是西方國家部署在戰線後方縱深範圍戰術目標的增加,迫切需要一種能夠對北約縱深地帶進行高強度全天候打擊的高性能戰機。同時,也因為冷戰中美蘇之間所形成的「你有我有」的軍備競賽影響,蘇聯空軍也需要獲得一種能夠與F-111相媲美的同類型戰鬥轟炸機。蘇-17和米格-27無論怎麼改進,也無法在綜合作戰性能上滿足這些要求,而圖-16和圖-22這類轟炸機的飛行性能和突防能力又比較有限。為此,蘇霍伊設計局在1964年著手開發蘇-24戰鬥轟炸機,作為專用執行縱深戰術打擊任務的主力機型。

蘇-24戰鬥轟炸機剛剛出現時曾經帶給西方國家很大的壓力,與同樣採用變後掠翼設計的蘇-17、米格-23相比,其最大優勢在於擁有更大的航程、載彈量和更加完善的電子設備以提供更好的突防與更有效的全天候作戰能力,而且沒有將對空自衛作戰能力作為設計重點。

蘇-24作為一種重視對地攻擊的戰鬥轟炸機,在戰術使用上強化了低空高速突防作戰的能力,並且也是蘇聯空軍第一個採用並列雙座布局的戰機型號。防空系統的整體效能隨著雷達和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的技術發展而不斷提高,面對著戰場威脅程度和戰術條件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國外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的對地攻擊機開始將突防方式由高空高速向低空高速轉變。低空高速突防作戰時準確識別和打擊目標則需要為飛行員提供更好的觀察和工作條件,F-111和蘇-24這些型號採用並列雙座的方式,就是為了提高飛行員的觀察條件和長時間低空飛行的安全性,非常有利於在低空高速飛行地面背景快速變化時搜索和發現目標。兩名飛行員還可以在低空長時間飛行時交替駕駛,降低疲勞程度。不過,並列雙座超音速飛機的機身截面比串列雙座有明顯增加,必然會增加氣動阻力,對飛機的動力系統帶來很大的壓蘇聯空軍裝備的整體性能和技術指標提高了一代。蘇聯空軍在開始裝備新的戰鬥機的同時,也希望獲得新的戰鬥轟炸機,並且對於新型號戰鬥轟炸機的各方面性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蘇聯空軍要求新型戰鬥轟炸機能夠在晝夜及複雜氣象條件下,對於具備嚴密防空掩護的重要地(海)面目標進行攻擊,機載電子設備能夠保證長時間在低空利用地形跟隨高速突防的需要,並擁有遠距離搜索目標和進行精確打擊的能力。

當時,蘇聯航空工業將大部分力量投入到第三代戰鬥機的技術開發之中,沒有實力再去發展一種專用的戰鬥轟炸機,而利用已經完成的機型進行改進就成為了比較經濟和可靠的方法。蘇霍伊設計局在滿足蘇聯空軍新型戰鬥轟炸機的需求中佔據了絕對優勢,因為只有蘇-27戰鬥機才擁有足夠的機體空間和外掛條件改進為戰鬥轟炸機,米格設計局開發的米格-29戰鬥機則存在航程短和有效載荷小的先天不足。蘇霍伊設計局在新型戰鬥轟炸機的設計上並沒有走西方國家多用途戰鬥機的道路,雖然已在蘇-27的基礎上開發了蘇-30戰鬥機,但是該機在初期只是一種純粹的雙座防空攔截機,在技術設計和性能指標確定上並沒有加強對地攻擊能力。蘇霍伊設計局開始以蘇-27機體設計作為基礎,結合蘇聯空軍對戰鬥轟炸機所提出的技術要求開發一種新的機型,而且研製工作很早就取得了階段性成功。但是,良好的技術基礎和適合的條件卻沒有能夠承受住解體後的巨大經濟壓力,蘇霍伊新型戰鬥轟炸機的發展從一開始就走上了困難又充滿變數的道路。

蘇-27IB以蘇-27UB為基礎的初步改進型蘇-27IB在1990年完成首飛,經過基本試飛調試工作後的生產型原型機在1994年更名為蘇-34。蘇-27IB/34作為蘇聯空軍裝備發展的一個重點型號,在蘇聯解體後卻在技術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飽受磨難,原計劃中在1995年就應該批量裝備服役的這種先進戰鬥轟炸機,在幾次宣布投產服役日期後又幾次因為經濟和技術問題而被暫時擱置。

蘇-27IB編號中的「IB」是俄文「戰鬥轟炸機」的縮寫。如果不是因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航空序號編製上被放開,那麼蘇-27IB有可能會成為正式的裝備名稱,至少也不會出現目前這樣令人眼化繚亂的「蘇-27IB、蘇-32FN、蘇-32FM、蘇-34」等多個型號名稱。

蘇-27IB與蘇-27UB的主翼、尾翼和後段機身完全相同,而前機身則由蘇-27UB的串列雙座改變為並列雙座。並列雙座的駕駛艙布局使蘇-27IB形成了一個體積龐大的圓形前機身,為了改善前機身體積和重量增加對飛機所造成的影響,蘇-27IB將機翼邊條一直向前延伸到機頭空速管附近,而且還在邊條位置上還設置了與蘇-27M類似的全動式鴨翼。蘇霍伊設計局對於首架蘇-27IB技術驗證機所進行的試驗,證明了其前機身改進在技術和基本結構設計上是成功的。蘇-27IB這個編號在項目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時間並不長,該機在第二架全新製造的原型機首飛之後不久就將編號變更為蘇-34。

蘇-27IB的出現給予西方軍事觀察家以很大的衝擊。因為該機在總體設計上所體現出的技術特點,西方一度判斷蘇-27IB可能會承擔教練任務;而根本不具備上艦能力的蘇-27IB在「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上的一次模擬著艦飛行,又使西方軍事情報單位很認真地去討論該機成為俄羅斯海軍艦載機的可能。

蘇-34雖然變更編號給人一種在技術上有很大改進的印象,但是現在的蘇-34隻是隨著機載設備的發展和結構設計的完善而對原設計進行相應變化,其整體設計條件和技術應用仍然以蘇-27IB為基礎。因此,剝離那些不切實際的廣告宣傳之後,其實蘇-34在各方面與蘇-27IB之間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造成蘇-34在蘇-27IB首飛15年之後才達到基本設計定型狀態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所遇到的經濟困難對航空技術發展所造成的衝擊。作為蘇聯空軍用以接替蘇-24的新一代戰鬥轟炸機,蘇-34同樣沒有在對空作戰能力上做過多的考慮,而盡量利用蘇-27的機體來加強載荷和航程成為其設計的重點。更加有利於低空長時間突防和對地觀察的並列雙座成為了蘇-34的典型特徵,寬闊的前機身也為其帶來了一個形象的綽號——「鴨嘴獸」。

需要明確一點是,作為一種類似美國F-111的專用對地攻擊機,蘇-27IB/34無論是在技術條件上還是在使用思想上都與蘇-30MK和F-15E大相徑庭。蘇-34戰鬥轟炸機雖然保持了蘇-27大部分設計特點,外掛武器中確實也包括R-27、R-73、R-77這些空空導彈,但是正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用F-111去執行對空作戰任務一樣,使用蘇-34與對方戰鬥機交戰也是完全不可想像的。蘇-27IB/34所配備的空空導彈,基本上是一種迫不得已情況下的自衛措施。

正是因為蘇-34龐大的前機身所帶來的充足空間,使兩名飛行員獲得了可以媲美戰略轟炸機的活動空間。蘇-34視野寬闊的座艙也為兩名飛行員帶來了很好的觀察條件,而且蘇霍伊設計局的設計師為了提高長時間執行任務的舒適性,利用座艙空間安裝了戰術飛機上前所未有的廁所和食品加熱裝置。駕駛蘇-34的飛行員在飛行過程中可站立、活動、進食和交替進行休息,該機在進行空中加油時的續航時間理論上只受到不能補充的滑油等因素的影響。

蘇-27IB/34戰鬥轟炸機採用了與蘇-27M/35戰鬥機類似的三翼面布局,但是其前機身邊條處增加的前翼除了改善飛機升力特性之外,在整體氣動設計上還具備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效果。首先,蘇-34的前置機翼可以通過自動調節來降低飛機在低空高速飛行時的氣流擾動影響,改善飛行員的舒適性。另外一個作用則是通過前翼在氣動上所提供的升力,來平衡改進後飛機前機身重量出現的變化。蘇-34的前翼是作為一種氣動改善和整體配平措施,與蘇-27M/35戰鬥機利用前翼提供高機動性在使用目的上存在很大差別。同樣的設計特點卻體現出截然不同的使用效果,其根源就在於飛機本身的技術條件和戰術使用要求上的不同。

與以機動性優異著稱的蘇-27系列空中優勢戰鬥機不同,蘇-34的機動飛行性能並不適合用來執行對空作戰任務。蘇-27戰鬥機的基本型蘇-27S的使用空重為16.5噸,具備多用途作戰能力的蘇-30MK的使用空重已經超過18噸,而蘇-34的基本重量達到了23-3噸。蘇-34結構重量的大幅度增加和更改前機身設計所增加的阻力,對飛行性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而飛機本身的機翼面積和發動機推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改善。所以,蘇-34雖然空有與蘇-27戰鬥機類似的氣動設計,但是改進所帶來的整機推重比不足和單位面積機翼載荷過大的問題,卻使其機動性卻遠達不到與戰鬥機進行空戰的要求。

為了加強自衛能力,蘇霍伊設計局還為蘇-34戰鬥轟炸機安裝了後視雷達和具有越肩後射能力的R-73空空導彈,為後半球空間進行一定的防禦。這些設備起到的作用與圖-22M轟炸機裝備的尾部航炮是一樣的。最初蘇-27IB原型機的尾錐還是與蘇-27UB相同的標準結構,而蘇-34尾錐的體積因為需要安裝後視雷達而大幅度增加。加大尾錐的改進除了提供裝載後視雷達所需要的空間外,增加尾錐的體積和重量還可以平衡改進後的前機身所增加的重量,保證重心與焦點的相對位置處在對飛行控制比較有利的範圍之內。

蘇-34前機身和中央翼部分增加的體積也明顯提高了機體內部的有效空間,增加了30%左右,機內最大載油量也由蘇-27S的9.4噸提高到了12.1噸,並且還可以掛載最大7.2噸的副油箱。蘇-34利用增加的載油量使其在高空飛行時的最大航程達到4000公里(機身內部燃料),完全能夠保證在標準載彈量的條件下獲得超常的作戰半徑。以蘇霍伊設計局透露的消息和數據進行估算,蘇-34在只使用機內燃料和外掛4000公斤有效載荷時,執行全程低空(低一低一低)作戰剖面的作戰半徑為600公里,使用外掛油箱的同條件作戰半徑可以提高到1130公里。如果按照冷戰期間蘇聯空中力量在歐洲的部署情況來看,較大的低空突防作戰半徑完全可以保證蘇-34以全程低空突防的方式打擊幾乎整個西歐的北約重要目標。

蘇-34在低空突防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地面防空武器的攻擊,為此在前機身、發動機艙和飛機重要部位都加裝了裝甲防護,尤其是駕駛艙部分更是用最大厚度達17毫米的鈦合金裝甲板組成了一個盆形裝甲防護區,全部防護裝甲的重量達到了驚人的1480公斤。按照目前能夠獲得的數據資料對蘇-34進行分析,該機在尺寸與蘇-27/30基本相同的情況下,空重、正常起飛重量和最大起飛重量都有非常明顯的增加,甚至比之蘇-30MK多用途戰鬥機的增加幅度也是非常明顯。但是,蘇-34在發動機推力和機翼面積上相對蘇-30MK並沒有改進,由此也使其在推重比和機翼載荷指標上受到了比較明顯的影響,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爬升率、加速性和水平盤旋等性能指標大幅降低。

蘇-34的固定武器為一門30毫米GSh-30-1航炮,全機還擁有可以掛載最大8000公斤載荷的12個外掛點。蘇-34能夠掛載俄羅斯空軍目前裝備和研製中的全部戰術攻擊武器,包括「寶石」、Kh-41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Kh-31超音速反艦/反輻射導彈、Kh-35反艦導彈、Kh-65巡航導彈、Kh-29/59戰術空面導彈,KAB-500/1500電視/激光制導炸彈和各種常規炸彈、火箭,對地對海攻擊能力非常可觀。蘇-34依靠較好的飛行性能、完善的機載設備和強大的機載武器,在總體性能上基本滿足了俄羅斯空軍對戰鬥轟炸機的技戰術指標要求。

蘇-34是俄羅斯空軍裝備的重型戰鬥轟炸機,而蘇-30MK是俄羅斯的多用途戰鬥機,這兩型戰機同樣是在蘇-27UB基礎上改進發展而來,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多相似之處。如果對蘇-34和蘇-30MK的數據指標和基本戰術使用條件進行比較,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前者所具有的優勢和存在的局限。

戰鬥轟炸機和多用途戰鬥機都是可以用來執行縱深對地攻擊仟務的現代化戰機。由於作戰環境非常嚴酷和危險,現代化攻擊機在執行作戰任務時必須擁有完善的導航和搜索設備、具備較高的突防和生存能力、可以執行多種作戰任務和使用精確制導武器進行遠距離攻擊能力。通過對這幾個要求進行的分析,就可以將蘇-34與蘇-30MK的整體使用效果進行比較。

蘇-34和蘇-30MK都擁有性能完善的雷達和電子作戰系統,同樣擁有由無線電/慣性/全球定位裝置組成的綜合導航系統,都可以保證對縱深敵方要害目標進行攻擊的需要。不過,擁有更大的內部空間和後視雷達的蘇-34在電子設備整體性能上要略超過蘇-30MK。蘇-34本身在設計上就是強化低空高速突防能力的戰鬥轟炸機,機體加裝的防護裝甲也使其在低空飛行時可以抵抗一定的火力殺傷,所採用的「突風抑制」系統還能夠提高突防過程中的飛行穩定性。從這些方面來看,蘇-34在突防能力上也比蘇-30MK佔有一定優勢。蘇-34和蘇-30MK的最大載彈量都為8000公斤,但是因為蘇-34的內部載油量比蘇-30MK要高約25%。因此,在載有同樣彈藥的作戰半徑比較上,蘇-34也有優勢。

蘇-34在雷達和電子設備、作戰半徑、裝甲防護和突防能力上都要超過蘇-30MK,對地攻擊能力更強。但是,執行縱身攻擊任務的攻擊機在作戰過程中很容易與敵方戰鬥機遭遇,而擔負護航任務的戰鬥機卻因為與突防方式的不同而很難全程對攻擊機編隊進行掩護。戰鬥機掩護所存在的局限性要求攻擊機本身應該具有一定自衛空戰的能力,一旦在受到敵方戰鬥機攔截又無法及時得到己方戰鬥機掩護的情況下,具備對空作戰能力的攻擊機可以擔負起隨隊護航掩護的作用。龐大笨重的蘇-34基本上不具備驅逐敵方戰鬥機的對空防禦能力,僅能夠進行被動的單機防禦,一旦被現代化戰鬥機咬住很難依靠本身的飛行能力脫離。蘇-30MK多用途戰鬥機本身則擁有很強的對空作戰能力,在作戰中不但可以執行對縱深目標的空中打擊任務,而且還能夠擔負遠程護航、防空攔截和空中優勢的作戰任務。多用途戰鬥機可以根據作戰情況的發展而適時擔負起攻擊和防禦任務,在使用靈活性和裝備效率上要比單純的戰鬥轟炸機有明顯優勢。因此,如果要是從整體戰鬥力來比較蘇-30MK和蘇-34,則能夠發現前者無論是在戰術使用上還是在整體裝備使用效率上都比後者更有優勢。

低空高速飛行是戰爭中普遍採用的突防戰術,在常規目視條件操縱飛機進行低空長時間突防飛行,那麼目視觀察條件更好的並列雙座布局自然要比串座布局有優勢。但是,現代化超音速戰鬥機突防飛行的高度普遍只有60-300米,而飛行速度則可以達到900~1100公里/時,在地形相對複雜的情況下已經很難依靠人力進行飛行控制。F-111、「狂風」IDS和蘇-24都裝備有適合低空飛行的地形跟蹤雷達,而F-15E這類多用途戰鬥機還可以依靠低空導航吊艙來提供自動地形跟隨(迴避)飛行能力,飛行員個人的判斷在高速低空飛行時顯然已經無法滿足飛機操縱的需要。現代化攻擊機已經將絕大部分低空飛行時的導航和目標瞄準工作交由機載航空電子設備來完成,而飛行員在飛行時觀察儀錶和顯示器的時間甚至比對外觀察的時間還要多。由此所帶來的影響就是飛行員目視觀察的重要性有所下降,而並列雙座布局相對串列雙座布局的觀察條件優勢也基本消失,反倒是前者對飛機氣動的影響更加凸顯出來。串列雙座布局所具有的飛行性能好、改裝難度小和整體設計均衡的優勢,隨著現代作戰飛機航空電子設備和機載武器系統的發展而不斷提高。近年來國內外已經不再發展新的並列雙座布局戰術飛機,而帶有寬闊前機身的蘇-34也可以被看成是新一代戰術攻擊機中的一個異類。

中國空軍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發展轟-7型超音速轟炸機的時候,曾經根據與蘇-24類似的提高飛行員觀察條件的要求而提出並列雙座設計。但是,因為中國當時的航空技術和機載設備水平根本無法滿足空軍的要求,並列雙座的布局方案最終因為技術難度過大而放棄,以海軍要求的串列雙座布局為基礎的轟-7方案最後發展成了現在的JH-7。JH-7雖然與空軍早期要求的並列雙座布局存在明顯差異,但是因為航空技術的發展使串列雙座布局的戰鬥轟炸機在綜合性能上完全達到和超過了並列雙座飛機,所以中國空軍現在也開始接受採用JH-7改進型作為重要的戰術打擊力量。

採用並列雙座設計的幾種戰鬥轟炸機的機動飛行性能都較差,雖然F-111、蘇-24在很多性能指標上與當時的戰鬥機不相上下,但是龐大笨重的機體和整機推重比不足的問題,使這類飛機無論是在超視距攻擊時的佔位還是在格鬥空戰中,都無法與同時期的戰鬥機相抗衡。蘇-34戰鬥轟炸機雖然脫胎與高機動的蘇-27UB戰鬥機,不過改進設計所增加的結構重量、阻力和降低的推重比,使蘇-34徒具優良氣動設計卻沒有獲得與之相適應的機動性能。

蘇-34為了滿足俄羅斯空軍所提出的技術要求,在設計和性能指標上付出了很大代價,尤其是格鬥空戰能力的基本消失對於該機來說是個致命的缺陷。蘇-34作為一種專用戰鬥轟炸機,如果能夠真正按照計劃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投產服役,那麼必然將是當時世界上最有威力的對地攻擊機。但是,蘇-34從蘇-27IB開始的氣動設計就沒有大的改變,現在應用的仍然是20年前的技術,這就使其在總體結構、氣動設計水平和作戰性能上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

與蘇-34形成對比的是,俄羅斯海軍的蘇-33UB艦載教練/戰鬥機也是蘇-27系列中較新的改進型。該機在設計中應用了較多的先進技術,設計要求也更加科學和合理。這就使同樣採用並列雙座設計的蘇-33UB能夠保持與蘇-33基本相同的結構重量。蘇-33UB改進後的機翼展弦比達到了3.54米(蘇-34為3.48米),機翼面積也增加到了71.4平方米。新的機翼設計保證了蘇-33UB即使在增加部分重量時也可以保證較低的機翼載荷。合理的設計使蘇-33UB具備了7000公斤的最大外掛載荷,如果取消為艦載設計的機翼摺疊系統,完全可以將外掛載荷提高N8000公斤。而且很重要的是,蘇-33UB在性能上還保持了與蘇-33戰鬥機基本相同的對空作戰能力。除了在航程和外掛載荷上略低於蘇-34之外,蘇-33UB在其他各方面的性能指標完全達到或者超過了前者。通過兩者比較就可以看出,利用不同時期的航空技術在飛機性能上所獲得的改善會有多大的不同。

蘇-34的作戰使用和在俄羅斯空軍中的地位一直受到更加經濟和通用性更好的多用途戰鬥機的競爭,蘇-27SM和蘇-27UBM都是其競爭對手。但是,只要俄羅斯空軍沒有下定用多用途戰鬥機取代戰鬥轟炸機的決心,仍然需要為蘇-24尋找一種性能更加先進完善的後繼型號,那麼蘇-34對於俄羅斯空軍仍然具有一定的裝備價值。不過,對於從蘇-27IB首飛到現在已經超過15年的蘇-34來說,時間已經成為了能夠決定其命運的關鍵因素。如果不能很快投入服役,那麼蘇-30MK和蘇-33UB這類多用途戰鬥機將很可能從根本上動搖蘇-34在俄羅斯空軍中的地位。

深度剖析——對蘇-24/34戰鬥轟炸機的思考

蘇-24是目前世界上較為著名的戰鬥轟炸機,不但在冷戰期間一直是高懸在北約軍事集團頭頂的利刃,直到現在也是俄羅斯空中力量的重要打擊手段。該機在車臣內戰中擔負了繁重的對地打擊、偵察和電子對抗任務,2005年中俄聯合軍事演習中也是俄羅斯空軍戰術攻擊的主力。蘇-24是與美國空軍的F-111系列戰鬥轟炸機相當的機型。在美國空軍將F-111退役之後,蘇-24就成為了世界上現役戰鬥轟炸機中唯一一種基本沒有對空作戰能力的型號。

蘇-24、「狂風」IDS與JH-7雖然都屬於戰鬥轟炸機,但是後兩者在設計上都在對空作戰和對地攻擊能力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平衡。「狂風」IDS與JH-7都擁有比較完善的機載電子設備和武器以執行對地攻擊任務,並且還具備不遜於第二代戰鬥機的機動飛行性能,甚至在面對第二代戰鬥機時也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對抗。而蘇-24在飛行性能上根本無法與目前現役的戰鬥機進行作戰,幾乎沒有在被戰鬥機攻擊中成功逃脫的機會。如果說「狂風」IDS和JH-7還可以在缺乏戰鬥機掩護的情況下執行突防作戰,那麼蘇-24一旦脫離了戰鬥機的掩護就將很難面對敵方建立的戰鬥機攔截線。

蘇-24戰鬥轟炸機在綜合性能上與現代化的多用途戰鬥機存在很大差距,但在俄羅斯空軍中目前還保持相當的服役規模。這並不是因為該機在性能和戰術使用上有什麼特殊優勢,完全是因為俄羅斯空軍還拿不出可以取代該機的新型飛機。蘇聯空軍在開發新一代戰鬥轟炸機時,所提出的戰術指標需求幾乎完全按照蘇-24標準來進行,仍然強調在全天候條件下進行低空高速突防的能力,仍然是以部分放棄對空作戰能力來換得最強的對地攻擊性能。

蘇-27IB在航空母艦上的那次低空通場一度為該機上艦帶來了遐想的空間,但是對目前蘇-34的技術狀態和基本數據進行分析就可以看出,其幾乎不存在發展成艦載機的可能。蘇-34的空重和正常起飛重量比之蘇-33有明顯增加,採用躍升甲板起飛方式的俄羅斯航空母艦對推重比和氣動性能更好的蘇-33都存在很多限制條件,僅正常起飛重量就超過蘇-33和F-14最大起飛重量的蘇-34,則根本不存在躍升起飛的可能。蘇-27上採用的細長尾錐是該家族系列機型的共同特點,其在航空母艦上起飛時很容易擦撞甲板。蘇-33為了適應在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需要縮短了尾錐長度,而蘇-34為了配平需要和安裝後視雷達卻採用了一個直徑和長度要遠遠大於蘇-27的尾錐。可以說蘇-34在設計上根本就沒有考慮到作為艦載機使用,而蘇-33UB的出現更是證明了前者純粹陸基作戰飛機的身份。

在原蘇聯空軍裝備中,與「狂風」IDS和JH-7類似的機型是米格-27和蘇-17,開發蘇-24和蘇-34就是要得到一種可以突破北約防空系統的專用對地攻擊機。但是,在蘇-17和米格-27退役後,俄空軍對地攻擊機部隊只剩下數量有限的蘇-24戰鬥轟炸機和蘇-25攻擊機。即使不考慮裝備完好率的因素影響,現在俄羅斯空軍作戰飛機中也只有不到30%是對地攻擊機。缺乏對地攻擊能力對於將地面支援作為重要戰術任務的俄羅斯空軍,影響是致命的。當俄羅斯空軍裝備的蘇-24已經無法繼續滿足現代化戰爭的需要,為其發展新的高性能替代型號則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而蘇-34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還能夠保持基本的發展速度,也可以說是這個因素的直接後果。

俄羅斯航空工業已經開發了多種具有較強對地攻擊能力的現代化戰鬥機,但是俄羅斯空軍卻缺乏批量裝備這些新型飛機的經濟條件。蘇-30MK多用途戰鬥機在綜合性能上完全可以替代蘇-24,但是因為俄羅斯空軍有限的經濟條件使該機發展型完全用於出口。蘇-34的開發同樣受到了經濟困境的影響,俄羅斯不但在研製該機的過程中需要克服經費緊張所帶來的延誤和技術問題,而且就算最終達到了技術成熟並大規模生產條件之後,俄空軍所能夠獲得的裝備經費也很難批量採購和使用這種價格高昂的機型。因此,採用蘇-34來取代蘇-24是非常困難的,同時俄羅斯空軍因為機隊規模的縮小使其更加重視多用途飛機的使用,進而也會影響用途單一卻需要消耗大量使用和維護費用的蘇-34的裝備前景。

俄羅斯空軍迫切需要獲得新的對地攻擊機以恢復戰術空中支援能力,目前有兩個選擇,其一是集中經費完成蘇-34的發展工作,以該機代替目前裝備的蘇-24並以現役的蘇-27S/SM對其進行空中掩護。其二是以蘇-30MK多用途戰鬥機為基礎,發展滿足俄羅斯空軍裝備需要的改進型,並利用這些技術改進服役中的蘇-27S/UB戰鬥機,建立起一個有較高通用性的多用途戰鬥機力量。

根據目前俄羅斯空軍裝備發展的情況來看,其對蘇-34的需求迫切程度已經明顯下降。按照最近宣布的蘇-34預計採購計劃,俄羅斯空軍每年只能得到6~10架蘇-34戰鬥轟炸機,即使按照預期中最高的標準連續採購10年也只有100架左右能夠投入服役。這樣的裝備數量別說取代現役的數百架蘇-24戰鬥轟炸機,就是建立起可以保證最基本作戰使用的規模也是遠遠不夠的。俄羅斯空軍現役和封存的蘇-27S/UB戰鬥機數量較大,這些飛機的技術狀態還是以對空作戰為主。對現役技術條件較好的飛機進行改進來滿足對新裝備的需求,是俄羅斯空軍在有限經濟條件下迅速提高戰鬥力的最佳手段。不過,現役飛機的改進所需大量資金必然佔用新裝備的採購費用,蘇-34作為高性能對地攻擊機在設計上是成功的,但是俄羅斯空軍很難承受其高昂的採購和維護費用。因此,已經幾次宣布投產服役蘇-34的後續發展仍然存在很多變數。

現在俄羅斯國家安全已經基本上依靠核武器來維持,其空軍戰鬥機部隊連執行國土防空任務也有不能勝任之慮,在整體技術水平和裝備規模上都很難完成為蘇-34護航的任務。因此,俄羅斯空軍即使裝備了蘇-34,也很難用其完成原本設計中對北約縱深目標進行攻擊的要求。

路向何方——對戰鬥轟炸機發展的反思

上世紀60年代開始風行的低空高速突防作戰,是因為60年代所裝備的防空預警雷達和防空導彈都存在低空盲區,戰鬥機也缺乏對低空飛行目標搜索攻擊能力,這就給了攻擊機依靠掠地高速飛行來規避當時大多數防空導彈和戰鬥機的條件。這也是60~80年代設計的攻擊機甚至是轟炸機都非常重視低空高速突防的原因。然而,突防與防空之間的矛盾和較量永遠不會停止。突防戰術的流行促進了對低空目標搜索和打擊手段的發展,以「羅蘭」、「響尾蛇」、「輕劍」、SA-8、SA-9、SA-13為代表的一系列低空防空導彈的發展,以及具備有較強下視攻擊能力的戰鬥機的大規模裝備,尤其是空中預警機的大規模應用對低空雷達探測盲區的彌補,都使低空不再是攻擊機突防作戰可以依靠的安全區。

攻擊機低空突防的危險性隨著防空武器和探測系統的發展而不斷增強,防空系統殺傷密度和作戰範圍的擴大也迫使攻擊機不斷增加發起攻擊的距離。先進的精確制導武器和戰術導彈賦予了攻擊機防區外攻擊的能力,而不再需要冒險突破到目標附近。這使得攻擊機在作戰中更多依靠先進的武器和電子設備來保證攻擊作戰效果,低空高速突防的重要性在現代化高技術戰爭條件下也隨之下降。美國空軍在近年來所參加的局部戰爭中,已經將攻擊機的作戰高度集中到6000米以上,而俄羅斯為蘇-30MK多用途戰鬥機所配備的戰術導彈也可以滿足在目標防空區外攻擊的要求。這種情況就使蘇-24/34為低空長時間高速突防所進行的並列雙座設計實用性在很大程度上有所降低。

美國、西歐國家和蘇聯最早開發並裝備了專用的戰鬥轟炸機,F-111和A-6都是採用並列雙座設計的重型攻擊機。但是,美國空軍裝備體系經過長時間的持續調整之後,現在已經基本上放棄了戰鬥轟炸機這個機型的發展,F-111和A-6已經完全退出了裝備序列,取而代之的F-15E和F/A-18E/F都是多用途戰鬥機。在歐洲,「颱風」戰鬥機也開始取代「狂風」戰鬥轟炸機。根據國外航空裝備發展的情況和目前可以判斷的趨勢來看,戰鬥轟炸機這個機種的實用價值隨著多用途戰鬥機的發展而迅速下降,近20年來新開發的戰鬥轟炸機只有中國JH-7和俄羅斯蘇-34。中國開發JH-7是為了填補裝備空白和為空軍建立起基本的縱深戰術打擊能力,俄羅斯發展蘇-34則是按照蘇聯空軍作戰思想來發展蘇-24的後繼型戰鬥轟炸機。通過俄羅斯在開發以蘇-27為基礎的一系列改進型工作情況來看,蘇-34戰鬥轟炸機的開發進度明顯比蘇-30MK多用途戰鬥機慢。雖然蘇-30MK系列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出口需要,但是通過國際市場上對多用途戰鬥機需求的情況,也可以看出多用途戰鬥機對現代化空軍的吸引力遠遠的超過了同規格的戰鬥轟炸機。


推薦閱讀:

請問體育運動項目中籃球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淺談中國打版師的現狀與發展
連環畫的發展歷程
課堂因互動而精彩,幼兒因自主而發展 ——東勝區天譽幼兒園保育員「亮相課」活動報道
十二生肖在哪個領域最有發展?

TAG:發展 | 轟炸機 | 戰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