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東南亞的古代王國——納蘭達-斯利維查雅科研中心田野考古培訓紀實

納蘭達—斯利維查雅科研中心田野考古學校(Nalanda- Sriwijaya Center Archaeological Field School,簡稱「NSC」)隸屬於新加坡「東南亞——尤索夫·伊薩克研究所」(ISEAS- Yusof Ishak Institute),面向東亞峰會成員國(East AsiaSummit)招生,旨在促進過去2000 年亞洲各國地區的文化交流與研究,培養該領域的專家學者。項目由新加坡外交部出資贊助,並得到柬埔寨阿普薩拉局(Authority for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Angkor and Region of Siem Reap, 簡稱「APSARA」)與柏威夏寺局(National Authority for Preah Vihear 簡稱「NAPV」)的支持與配合,已於2012、2013、2015 年舉辦三期。2016 年從澳大利亞、菲律賓、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紐西蘭、印度、印度尼西亞、英國、越南、中國等12個國家招募16 位學生,包括博士、碩士、本科生,項目負責人為該田野學校的卡爾(David Kyle Latinis)博士與柬埔寨阿普薩拉局的戴瑞斯(EA Darith)博士。該項目包括參觀考察、民族考古學調查、田野發掘、討論彙報等內容。

柏威夏寺

柬埔寨古代王國歷經扶南、真臘、吳哥等時期,留下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其中吳哥(Angkor)、柏威夏寺(Temple of Preah Vihear)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武漢大學考古學系與東南亞國家開展了持續穩定的交流與合作。2016 年11 月20 日至12 月15 日,筆者受邀赴柬埔寨、新加坡參迦納蘭達—斯利維查雅科研中心舉辦的為期25 天的田野考古培訓,近距離接觸了柬埔寨的古代王國的文化遺產,學習了該地區歷史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與思路,進行了愉快的學術交流。

參觀考察——尋找失落的文明

柬埔寨的廟宇如遺落在雨林中的文明,重要古迹逾千處,筆者參觀考察了包括吳哥窟(Angkor Wat)、通王城(Angkor Thom)、奇梳山寺廟群(Phnom Chisor)吳哥博雷(Angkor Borei)、柏威夏寺(Temple of Preah Vihear)等在內的十處廟宇群,這些廟宇的年代範圍為4-13 世紀。就筆者所考察的廟宇來看,早期廟宇群位於柬埔寨的茶膠省,可追溯至4-5 世紀。這一時期的建築規模相對較小,有的直接在山腰上挖一洞穴,洞穴有門,內有雕塑,因此當地學者認為洞穴可能是廟宇的最初形態,當時尚未掌握建造技藝;7 世紀中葉,扶南王國被其北方屬國真臘所滅,在首都三波坡雷(Sambor Prei Kuk)開始興建大量的寺廟群;9 世紀闍耶跋摩二世建立吳哥王朝,定都暹粒;10-11 世紀,高棉帝國進入極盛時期,留下了吳哥、羅洛寺、塔布蘢寺、柏威夏寺、貢開等重要文明古迹,柏威夏曾一度成為高棉帝國的都城所在地。古代王國政治勢力決定了廟宇的興衰,不同時期統治階級的宗教信仰對建築風格有一定的影響。

柏威夏寺

民族考古學調查——走向全國的磅清揚

磅清揚(Kampong Chhnang)位於柬埔寨中部,因盛產陶器而著名,筆者與項目成員曾到昂東村(Ondong Resuei)進行民族考古學調查。該村落是柬埔寨最著名的陶器製作村,基本每家每戶都從事陶器製作。陶土采自村子附近的山區,位於表土層岩石層之間,一般採取挖洞方式,洞口直徑約2 米,向下採掘,深可至數十米。陶器製作者主要為女性,制陶工藝通過母女形式而傳承。製作方式基本為手工捏制,先製作器身,從上部修整成口沿,底部與器身分開製作。器型有罐、缽、熏爐、瓶、盆等,陶塑有豬、象等。陶器製作完成後,由男性運輸到外地販賣。根據調查,每一家戶會有籬笆圈圍,入口朝向道路,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入口至居住區,有香蕉樹、水井、祭祀設施等;第二部分為生活區,房屋為上下兩層干欄式建築,下層為製作陶器工作區,上層為卧室;第三部分為牲畜飼養區,包括牛棚、雞舍、動物糞便區等;第四部分為工作區,主要是陶器燒制區域,有的家戶會在生活區之前燒制陶器。有些家戶有陶窯,但大多數仍採用較為原始的平地堆燒形式,陶器燒制溫度較低。磅清揚保留了傳統的陶器生產模式,這裡進行的民族考古學調查是為了促進對吳哥時期陶器生產傳統的研究。

田野發掘——揭露叢林中的貢開

貢開遺址(Koh Ker Site)位於柬埔寨北部柏威夏省貢開村,它於19 世紀被法國探險家艾莫尼爾(Etienne Aymonier)發現。貢開遺址不僅僅是指該遺址,還包括寺廟建築、碑刻、景觀環境等內涵。20世紀法國學者對貢開寺廟建築進行調查,共發現180 多座建築遺迹,絕大多數被熱帶雨林所覆蓋,且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2012、2015 和2016 年,由柬埔寨阿普薩拉局、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匈牙利東南亞研究中心和新加坡納蘭達—斯利維查雅科研中心等機構組成的國際考古隊對貢開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

貢開遺址巴薩通寺

2016 年共發掘15 天,發掘KK2、KK3、KK4三個遺址點,根據情境與目的來設計發掘方式,其中KK2、KK4 採用探方發掘, KK3 採用探溝發掘。以KK2 遺址點為例進行介紹。KK2 共發掘5 個2×2 平方米探方,發掘按照10 厘米的水平層向下發掘,並繪製探方平面圖,發掘深度約120 厘米後停止發掘,然後根據土質土色在KK2 整個發掘單元北壁劃分為10 層。遺址點工作隊員5-8 人,輪流合作進行發掘、繪圖、拍照、測量、記錄、篩選土壤收集細小遺物等。

該遺址出土了黑曜石、河卵石、陶器、青銅環、瓷片、動物骨骼、貝殼、螺殼等遺物。陶、瓷器幾乎無完整器,陶器可辨器形有罐、盆、缽等;瓷器可辨器形有碗等,一些瓷片來自中國。根據前期研究成果與出土遺物,初步判斷該遺址年代從7 世紀左右延續到13世紀。發掘的過程中,有隊員在遺址點附近選擇兩個點進行鑽探,探孔深150 厘米,根據土色卡、土樣卡記錄每段深度、土質、土色、包含物等信息,並採集土樣回實驗室做岩相學、AMS-14C 測年、孢粉等分析,以研究該遺址不同時期的環境狀況。同時還有隊員在駐地對當天或者前幾天出土的遺物進行清洗、整理,以便發掘工作結束之後把資料帶回阿普薩拉局進行系統整理研究。

討論彙報——思想火花的碰撞

討論學習貫穿于田野培訓的整個過程,形式靈活多樣。包括參觀考察過程中對遺址、建築、文化的介紹,田野調查發掘對爭議問題的探討,不同成員的團隊合作交流,專題講座,項目成員的彙報等。專題講座邀請了悉尼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以及柬埔寨的當地學者,內容包括柬埔寨史前時期聚落、墓葬與陶器,柬埔寨吳哥時期的瓷器與窯址,柬埔寨陶瓷器貿易關係與貿易路線,貢開遺址的水利系統,環境承載力在貢開遺址水資源管理系統中的適應性研究,貢開遺址出土的魚骨,地球物理學在考古遺址中的應用,考古測量與繪圖等。最後彙報2~3 人一組選一話題進行闡述,涉及「貢開遺址的早期聚落模式」「貢開遺址的水資源管理系統」「貢開遺址出土的扶南時期的遺物」「貢開遺址出土中國瓷器」「貢開遺址出土黑曜石」「德羅哈兒(Trapeang Khnar)岩畫藝術」「磅清揚陶器的過去與現在」「考古、遺產管理與利益相關者的關係」等。專題講座與彙報年代從史前跨越到歷史時期,領域包括聚落研究、遺物分析、民族考古學、公眾考古等多個方面,這些學術活動幫助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員們拓寬了視野,增加了我們對柬埔寨乃至東南亞的歷史與考古的認識。

認識與收穫

廟宇古迹是柬埔寨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許多建築因雨水、戰爭等因素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亟須保護。目前國際保護合作項目是柬埔寨文物保護工作重要形式,法國、美國、英國、日本、印度等都積极參与修復、保護行動。20 世紀末開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受中國政府委託先後參與周薩神廟(Chau Say)、茶膠寺(Ta Keo) 等保護工作,中國在柬埔寨文物保護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合作與研究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十三五」 期間,中國需要參與到更多的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中,深化國際合作,促進文化交流,共同推進世界文化遺產的發展與繁榮。

柏威夏寺

柬埔寨在考古調查與發掘方面,也十分注重與世界各地研究機構進行合作。不同考古理念與考古背景的碰撞、切磋與融合,貫穿於考古田野工作的始終。這亦使柬埔寨逐漸以更先進、科學的理念開展考古工作,注重田野工作的可持續性。在公眾考古方面,柬埔寨當局十分重視當地居民與考古工作的互動,如在貢開遺址發掘過程中多次邀請中小學生參動,並由考古隊員進行介紹,這使當地居民更夠更好地認識考古,也為以後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促進考古學科長足發展。

茶膠寺

周薩神廟

從史前時期、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以及歷史時期,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交流就頻繁發生。據悉尼大學博士大衛·布拉瑟森(David Brotherson) 在柬埔寨調查採集的瓷片,其中有80%以上來自中國;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展示了在爪哇海打撈的唐代沉船大量保存完好唐代瓷器;越來越越多考古材料為古代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交流提供了翔實可靠的證據。如張光直先生在《中國東南海岸考古與南島語族起源問題》中所言「至少從古史和史前史來說,有許多中國境內的歷史問題,其意義和它解決的途徑是要靠中國境外的資料和研究作啟示、輔導和共同解決的;同時有許多中國境內的資料,其重大的意義又不限制在中國境內歷史問題的解決」。中國考古學研究應放在世界考古的背景中,我們在跨越邊界的問題研究上不能為現有的國界所拘束。在國家倡導「一帶一路」 戰略背景下,文物考古工作者更應利用這一歷史機遇,積極與東南亞地區的考古工作者進行合作,儘可能參與到東南亞的田野考古工作中,讓中國考古「走出國門」,也為「一帶一路」 戰略提供堅實的學術支撐。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考古系)


(文章來源:《中國文物報社》2017年4月28日7版)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我的體育老師》里馬克前妻田野?
從金澤鎮的民間信仰田野調查談起
英國8男孩田野中擺箭頭幫抓嫌疑人(組圖)
是陽台,是花房,也是遠方的田野
蘆葦花下粉紅色的田野

TAG:科研 | 考古 | 古代 | 東南亞 | 培訓 | 南亞 | 田野考古 | 田野 | 王國 | 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