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選釋, 十二因緣 --- 破無明的關鍵:明相應觸
06-17
《大智度論》選釋, 十二因緣 --- 破無明的關鍵:明相應觸 重要筆記關於降伏魔障的總結1. 最大的魔障是自己;2. 不要成為別人的魔障;3. 降服魔障最根本的方法:正念分明。本講經文大智度論卷第五 釋初品中菩薩功德 節選 【經】巧說因緣法。 【論】十二因緣生法,種種法門能巧說煩惱、業、事,次第展轉相續生,是名十二因緣。 是中無明、愛、取三事,名煩惱;行、有二事,名業;餘七分,名事。 是十二因緣,初二過去世攝,後二未來世攝,中八現前世攝。 是略說三事:煩惱,業,苦;是三事展轉更互為因緣:是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苦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名展轉更互為因緣。 過去世一切煩惱,是名無明。從無明生業,能作世界果,故名為行。從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犢子識母,自相識故,名為識。是識共生無色四陰,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 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情、塵、識合,是名為觸。從觸生受。受中心著,是名渴愛。渴愛因緣求,是名取。從取後世因業,是名有。從有還受後世五眾,是名生。從生五眾熟壞,是名老死。老死生憂、悲、哭、泣,種種愁惱,眾苦和合集。若一心觀諸法實相清凈,則無明盡,無明盡故行盡,乃至眾苦和合集皆盡。是十二因緣相,如是能方便不著邪見,為人演說,是名為巧。 複次,是十二因緣觀中,斷法愛,心不著,知實相,是名為巧。如說般若波羅蜜不可盡品中,佛告須菩提:「痴如虛空不可盡,行如虛空不可盡,乃至眾苦和合集如虛空不可盡。菩薩當作是知!作是知者,為舍痴際,應無所入。」作是觀十二因緣起者,則為坐道場,得薩婆若。 【經】從阿僧祇劫已來發大誓願。 【論】阿僧祇義,菩薩義品中已說。劫義,佛譬喻說: 「四十里石山,有長壽人百歲過,持細軟衣一來拂拭,令是大石山盡,劫故未盡。四十里大城,滿中芥子,不[既/木]令平;有長壽人百歲過,一來取一芥子,芥子盡,劫故不盡。 菩薩如是無數劫,發大正願度脫眾生。」願名大心要誓,必度一切眾生,斷諸結使,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為願。 【經】顏色和悅,常先問訊,所語不粗。 【論】瞋恚本拔故,嫉妒除故,常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故,四種邪語斷故,得顏色和悅。如偈說:若見乞道人,能以四種待;初見好眼視,迎逆敬問訊,床座好供養,充滿施所欲;布施心如是,佛道如在掌。若能除四邪,口過妄語毒,兩舌惡綺語,得大美果報。善軟人求道,欲度諸眾生,除四邪口業,譬如馬有轡! 【經】於大眾中得無所畏。 【論】大德故,堅實功德智慧故,得最上辯陀羅尼故,於大眾中得無所畏。如偈說:內心智德薄,外善以美言;譬如竹無內,但示有其外。內心智德厚,外善以法言;譬如妙金剛,中外力具足。 複次,無畏法成就故,端正、貴族、大力,持戒、禪定、智慧、語議等皆成就,是故無所畏。以是故,於大眾中無所畏。如偈說:少德無智慧,不應處高座,如豺見師子,竄伏不敢出。大智無所畏,應處師子座,譬如師子吼,眾獸皆怖畏! 無量無邊智慧福德力集,故無所畏。如偈說:若人滅眾惡,乃至無小罪,如是大德人,無願而不滿。是人大智慧,世界中無惱,是故如此人,生死涅槃一。 複次,獨得菩薩無所畏故,如毗那婆那王經中說。菩薩獨得四無所畏,如先說。 【經】無數億劫說法巧出。 【論】不放逸等諸善根,自身好修。是諸菩薩,非一世、二三世,乃至無量阿僧祇劫集功德智慧。如偈說:為眾生故發大心,若有不敬而慢者,其罪甚大不可說,何況而復加惡者! 複次,是菩薩無數無量劫中,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生滅縛解中,自了了知諸法實相。有三種解:聞解、義解、得解。種種說法門中,無所掛礙,皆得說法方便、智慧波羅蜜。是諸菩薩所說,如聖人語,皆應信受。如偈說: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聞亦無智,是名人身牛。 問曰:應言無數億劫巧說法,復何以言出? 答曰:於無智人中,及弟子中說法易;若多聞利智善論議人中說法難。若小智法師,是中退縮;若大學多聞,問難中大膽欣豫,一切眾中有大威德。如天會經中偈說:面目齒光明,普照於大會;映奪諸天光,種種皆不現。 以是故,名為無數億劫巧說法中能得出。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十二因緣(心經抉隱)
※(2)[轉載]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
※三世流轉的生命 第一篇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空
TAG:十二因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