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規》學習心得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四集) 2007/12/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51-0004
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規》學習心得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四集) 2007/12/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51-0004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弟子規》,我們來看「入則孝」這一章:
【冬則溫。夏則凊。】
這句話的意思,在字面上解,就是子女對父母要時時關心、處處留意,在冬天要給父母溫暖床被,好讓父母晚間休息的時候比較暖和,在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兒女應該給父母搧涼,讓父母也能夠舒舒服服的休息。這些行為雖然都是小事,但是處處都表現出一個孝子的那種純孝之心。對父母的愛護,對父母的關懷,久久能養成習慣,這個心地就變得非常的善良。當這個純善的心養成以後,他不管做什麼事,待人處事接物都有那種溫良恭儉讓的態度,他做事都是為人著想,而不是為自己求名求利,這種人也就自然得到大家的尊敬愛戴,他離聖賢也就不遠了。在歷史上有個很著名的「黃香溫席」的故事,這是在東漢年間,有個孩子叫做黃香,黃香九歲的時候他母親就病故了,只有他父親跟他在一起。他深深懂得孝道,黃香每天都思念自己過世的母親,非常的哀痛,把自己這種哀痛的心都轉成對父親的孝順。所以在家裡事情無論大小他都主動去做,雖然年紀很小,但是他服侍起父親卻是無微不至。在盛暑天氣酷熱的時候,黃香一吃完晚飯就會在父親屋裡的床邊為席子搧涼,當他的父親要入睡的時候,黃香就給他父親搧扇子,左手搧完用右手搧,一直搧到他父親入睡之後,這時候黃香的雙手都已經又酸又累,但是黃香日復一日為他父親這麼做。到了冬天,北方下雪,嚴寒,黃香在吃過晚飯以後就早早的鑽到父親的被窩裡面,用自己的體溫把被褥都溫暖了,然後再請他父親入被窩,這樣也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鄉里的人都非常讚歎這位孝子,後來等他長大以後,他的這個孝行也傳遍了華夏大地。當時的太守聽說有這樣一位孝子,也非常的讚美,特別推薦黃香出來做官,古人叫做舉孝廉。做官的人他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國家推薦棟樑之材,推薦人才的兩個標準,一個叫做孝,一個叫做廉。一個人能夠孝順父母,他一定會忠誠於國家;他能夠廉潔,他就不會貪污,他能夠奉公守法,他能夠做官做到剛正廉明。所以太守把黃香推舉出來,後來黃香官做到了尚書,尚書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尚書令,他做官的時候處處都是為民眾著想。因此黃香溫席這個故事流傳於千古,《弟子規》『冬則溫,夏則凊』就是黃香孝行最好的寫照。
我們現代人要學習這句,不是說也學著黃香那麼機械的去做,現在我們有科技設備,如果是夏天炎熱,我們能夠出錢為父母購買一台空調機,當晚上炎熱,我們先把卧室里的空調打開,把氣溫給降下來,當父母要休息的時候我們要把它關上,因為空調機晚上睡覺的時候最好不要開著,這樣可以保全人的陽氣不散,這是一種生理衛生。所以我們要學習「夏則凊」也要懂得科學。冬天,特別是北方天氣寒冷,我們可以給父母添置一台暖氣機,讓父母也能夠睡個安穩覺。不管是怎麼做,它的原理原則我們都要知道,就是要處處體貼關懷父母。老人家年紀大了的話,我們也要常常想到如何能夠讓老人過上幸福美滿的晚年。像我們的師長他就提到建立「老人樂園」這個建議,「老人樂園」就是我們一般說的老人院,但是跟老人院有不同之處,就在於老人在這個「老人樂園」裡面他生活很快樂。怎麼個快樂?每天都有給老人家開設課程,老人家喜歡的一些文藝的課程,或者手工藝的課程,或者是傳統文化等等,讓老人家也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常常也為老人家舉行一些文藝表演。老人家自己如果有一門手藝或者是一門技術,也可以開班來教徒弟,老人家他的這些技藝也能夠有傳人,這也是讓老人開心的事情,老有所用。如果是像傳統文化這方面造詣比較深的,就請老人家出來講課,可以有個攝影棚為老人家錄製這些課程,製成的這些光碟可以免費的贈送給學校或者是家庭,做為一種義務的社會教育,這些倫理道德的教育,老人家可以把他們的心得跟年輕一代人分享。在老人院服務的這些員工,他們都要受《弟子規》的培訓,真正生起那種對老人的孝順心、恭敬心,伺候老人如同伺候自己的父母一樣,所以老人在這裡面不會感覺到孤獨寂寞,因為每天照顧他生活的人都是他的孝子賢孫,每天都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生活裡面,他會感覺到愈老愈快樂,不僅是老有所養,也是老有所樂,這些都是對老人的照顧。要體現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敬老愛老的精神,這就是「冬則溫,夏則凊」給我們的啟示,我們能夠愛護老人、恭敬老人,到我們老的時候也能有年輕人來愛護我們、恭敬我們。古人講「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所以真正以一顆孝心對待老人,這個孝心就會結出豐碩的福德之果。我們再看下面一條:
【晨則省。昏則定。】
這講的是第七樁和第八樁事情。字面上的意思是說早晨起來要向父母問早安,晚上睡覺之前為父母鋪好床枕被褥,陪伴父母,讓父母能夠在安定當中入睡。這些生活的小事處處都是體現著兒女那種孝心、那種知恩報恩的心。要想想我們小的時候,還是嬰兒,在襁褓中,是誰日夜的來照顧我們、關懷我們?只有父母是這麼做。我們晚上可能會大吵大鬧,不斷的啼哭,甚至會尿床,把床鋪都尿濕了,也是父母無微不至的來呵護我們,從來沒有嫌棄過我們。人到了三歲才可以說真正脫離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的恩德確實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當我們的父母年長了、老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對父母進行回饋,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晨則省,昏則定』就是我們為人子應盡的這一分心。在周朝周文王他就是這麼做的,他在侍奉自己的父親的時候處處都非常的體貼,每天都三次到父親那裡問安。當問到父親如果是身體還不錯,文王都會心裡很放心;如果父親身體不適,文王心裡就很憂慮,就一定要在父親那裡照顧,甚至晚上睡覺都衣不解帶,一直到父親的身體好轉以後,文王的心才安下來,這是著名的歷史上講的「文王三省」。可見得文王之所以被孔子譽為是聖人,他確實有那種純孝的聖德。這些事情雖然都是很小,但是能夠堅持這麼做的人,他就有難能可貴的品德。只要我們細心去體會父母的生活需要,其實處處我們都有這個機會來回報父母。我在美國和澳洲都是跟母親一起居住,常常我也會發現母親晚上睡覺之前是最喜歡我在她旁邊跟她說一會話。說的話話題並不重要,反正隨便的聊天,可能是聊一天下來自己在工作單位上有什麼見聞,遇到什麼人、什麼事,或者是自己學習傳統文化有些什麼樣的心得體會,反正天南地北聊得很多,聊著聊著就發現我母親眼皮就耷拉下去就睡著了,就看見她睡著之後的臉龐還露著一絲微笑,我想到母親她入睡這麼安穩,晚上一定會做個好夢,所以就靜悄悄的、躡手躡腳的離開。「晨則省,昏則定」,我們如果有這分心,其實做起來並不難,而能這麼做的,不知不覺就在積累自己的厚德。
這句話引申的意思就是要常常懂得安慰父母,父母假如有不順心的時候,或者心裏面有煩惱有憂慮的時候,我們要常常懂得開導父母,讓父母的精神愉快。而開導父母最重要的就是用傳統文化,因為中華古聖先賢他們都是最幸福最快樂的人,他們並不一定是很富裕,但是他們確實做到了像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他喜悅無比。我們如果能夠常常用這些傳統倫理道德修養的這些教誨跟父母分享,也能夠讓父母心開意解。很多時候憂慮煩惱都是自己心裏面自設障礙,只要我們想開了就沒有煩惱,所以煩惱都是自己找的。我們學了傳統文化,幫助父母也在精神、靈性上提升,這也叫做盡孝。所以孝順父母不僅是說供養父母一點錢、一點物質,給父母好吃好穿,那叫供養父母之身,那不能夠叫盡孝,因為父母有好吃有好穿未必快樂,特別是富裕人家的父母,愈有錢的你看他的臉色是愈苦惱,真正讓父母快樂的,那是幫助父母在精神、靈性上提升。我們自己要努力學習,然後把所學的跟父母分享,這叫孝養父母之心,讓他心開意解,這叫快樂。再上一層,孝養父母之志,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努力的去實現。假如父母對我沒什麼期望,我們是不是可以弔兒郎當、隨隨便便這麼過日子?不能夠。父母如果對我們沒志向,我們也應該幫助父母立志向,可能父母並沒有學過很多傳統文化,我們學習了以後我們也要啟發父母立志,自己立志做聖賢,啟發父母也立志做聖賢。父母如果說我都老了,還做什麼聖賢?不能這麼說,聖賢跟凡俗之人有什麼區別?就在於存心不同,不是在年齡不同。聖賢的存心是為天下人著想,絕不為自己,凡俗之人都是自私自利,凡俗自私自利的結果總是患得患失,他沒有快樂,聖賢人沒有得失,起心動念都是天下為公,他得大快樂,那種快樂絕對不是我們凡俗私心能夠體會得到的。我們也應該幫助父母這麼去做,自己做好榜樣讓父母看到,那才是真正的歡喜。所以要做聖賢,我們還得從小事開始做,「晨則省,昏則定」,不能說小事無所謂,只要做大事就好了,要知道能做大事的這種品德、能力都是從很多小事當中培養成的。老子曾經告訴我們「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是告訴你起高樓大廈怎麼起的?一點點一點點累積起來的,一沙一石這麼積累起來的;你要走千里之行還得一步一步的邁,不能夠一下就跳過去。所以要做大事就得先從小事上訓練,要養成大德就得在小的行為上去培養,古人講「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是這個道理。下面我們再看底下兩句:
【出必告。反必面。】
這個「告」字,古音讀「故」,告就是報告的意思,講的是兒女要出家門,必定要先向父母稟告一聲,說「爸爸、媽媽,我走了,我要上學去了,或者我要上班去了,我要去探親訪客」,總要知照一下父母。最好事先要跟父母打好招呼,徵得父母的同意,父母批准了我們才出去,這些都是必要的禮貌。『反必面』,就是回到家裡必定先跟父母報告我回來了,讓父母看得到我,他的心也就安了。這些行為都是體現出一個孝子心裡常常存著父母,因為心裡存著父母,所以他必然就「出必告,反必面」。如果心裏面把父母忘了,很可能這些細節他也就忽略了,出門他就會忘記跟父母打招呼,父母也不知道他上哪兒,等了很久也沒有音信,在家裡非常擔憂。回到家裡也不吭一聲,可能自己就到房間里關上門來,父母都不知道你回來,等你一出來反而把父母嚇一跳。
這句話我們要體會得,它主要就是告訴我們對父母要常常記在心裡,常常有一顆安慰父母、讓父母安心的這個意念。我們現在的社會,兒女長大了往往會離開父母,或者是出去外面讀書、考大學上大學,或者是出國留學,或者是工作要到外地去,或者是出差等等,要知道父母總都是惦記兒女的,所以我們常常要跟父母有一個信息,像打個電話或者是寫封信,這都是保持聯絡讓父母心安。我記得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自己一個人遠渡重洋,我又是獨生子,父母在廣州,他們肯定都記掛著我這個獨生子。我自己也就每個禮拜給父母打電話,每兩個禮拜必定要求自己給父母寫一封長信,很多時間就花在煲電話粥、寫長信。信寫起來洋洋洒洒,一寫就是五、六頁,都是告訴我們留學當中的一些生活情況,老師、同學還有自己的一些心路歷程,可以說是無話不說。父母每次接到電話、每次收到信都是非常歡喜,這我們都能夠體會得出來。有時候媽媽很高興,她會把我好幾封信裡面的內容摘抄出一些重點出來,還寫一些評論,然後把這封信寄到美國給我,讓我自己看到我自己心裡是怎麼想的、媽媽是怎麼評論的,就這樣很多的問題母子之間進行溝通,我自己也從中獲得很多的利益。確實感到古人說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確實是我們的寶,他們的人生經驗、智慧給我們來指導,就讓我們避免了很多的彎路。
在美國留學期間,留學生裡面會有句風涼話,那都是說出來的那種大家閑聊的話,說「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這是出外面留學的人,第一年看起來土裡土氣的,結果第二年就洋氣起來,融入了西方社會,第三年連他在國內的爹娘都忘了。我們也見到很多這樣的留學生,過幾年你去看他,他有沒有得到幸福?沒有。因為他為人處世都是用功利的思想,交友也是功利的思想,有利益的他才會去做,他才會去交往,沒有利益的,連爹娘都忘了,你想想這樣的人會有真心的朋友嗎?會有真心幫助他的人嗎?即使是跟他一起結了婚的先生、太太,也不一定跟他以真心交往,所以他生活在煩惱、痛苦當中。因此「出必告,反必面」也是幫助我們修養德行,這種德行能夠讓我們的學業、事業順利。
「出必告,反必面」不僅用在父母,在工作裡面也用在領導。像在單位裡面工作,對領導我們應該常常做彙報,因為領導他可能因為很忙,不一定樣樣事情都了解,我們如果了解情況,有這個機會要多向領導報告,請示工作,這也是對領導的忠誠。這個忠心也是從孝心裏面發展起來的,我們跟領導請示、報告,忠誠於領導,這個並不是為了討好領導,不是光為了自己陞官、漲工資,不是,這是一個本分,應該這麼做的,做人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向領導負責、向單位團體負責、向國家人民負責。能夠這樣做,我們可以想到在單位裡面一定是上下和睦,所謂君仁臣忠,領導一定是非常喜歡這樣的下屬,自然對下屬很仁慈,下屬也對領導很忠誠,彼此之間互相都以道義相交,真正單位如果出現了什麼問題,像公司如果是面臨有危機的話,員工也不會捨棄領導,這都是一種忠義。
不僅是君臣關係用這個「出必告,反必面」可以能夠做得好,即使是跟朋友之間、跟同事、跟一切人之間,這種多交流、多溝通都是幫助處理好關係的。人如果常常能夠跟別人溝通、交流,別人對我的這種猜忌、懷疑也就少了。人如此,團體也如此,宗教之間也如此,黨派之間也如此,國家之間也如此,所以這條是通的。比如說宗教與宗教之間很多的矛盾衝突都是因為互相不了解,我這個教說你那個教是魔教,你信的那個神是假的,我這個教又詆毀你這個教,互相都不了解,互相都在詆毀,其實如果一溝通,宗教講的都是勸人為善,都是講倫理道德,何必互相詆毀?黨派之間、國家之間、種族之間也是這樣,只要多溝通、多交流、多互相訪問,很多的誤會、很多的猜忌就能夠化解。只要能夠互相建立信任,合作起來就很容易,彼此信任的基礎上互助合作、共存共榮,這是和諧社會。所以你看看,《弟子規》每一條裡面的學問只要能夠融會貫通,真的你處理當今社會任何的事情都能夠處理得好。請看下面第十一、第十二條:
【居有常。業無變。】
『居有常』講的是我們居住的地方要固定,不要老搬家。為什麼不要老搬家?因為老搬家的人心不定。我在美國很多朋友都告訴我,說他最怕就是搬家,為什麼?因為搬起家來,人真的是累得脫一層皮。一搬家,那肯定是搬到很遠的距離,中間的那種包裝、清掃、賣房子、買房子,這些事情真的讓人很費心力,很多時間都被浪費掉了。如果是父母年紀老了更不能夠隨便搬家,因為老人家禁不起折騰,如果是上了年紀的,往往是一折騰可能人命就沒了,所以家不能老動。人靜下來的時候能生福、能夠生智慧。我們求學的人也要懂得「居有常」的道理,居住的地方不用求好,不要求十全十美,只要有一個小房子住,能夠打掃起來很方便、很容易,我們的時間可以節省下來用在我們的學業、道業上面,這樣子好,心比較容易集中。我自己可以說在學術上有一點點成績,很大一部分得力於「居有常」。我以前在美國的時候,大學博士畢業了,到美國德州大學教書,當時在大學的附近租了一個小公寓,跟我媽媽一起住,我媽媽也很主張住小房子,因為住大房子住得很累,打掃起來真的是費工夫,如果自己打掃不了還要請人,那也很麻煩,還要費錢,小房子可能半小時、一小時就能夠把它整理得很乾凈。所以三年,很多人勸我們為什麼不買個房子?租房子,房租很貴,而且租下來十幾二十年那個房子還不是你的,你要買了房子,你的貸款、你還的利息其實跟你租金也差不了很多,為什麼不買個房子?都這麼勸我們。當時我們就覺得沒工夫,心不在這種生活方面去浪費時間,全心全意專註在自己的學業、工作方面,所以工作成績也很突出,在美國也好,在澳洲也好,我的學術成就都是在整個商學院裡面最好的,雖然年紀是最小,但是出產的這些論文,數量和質量都是學院裡面最高的。
所以「居有常」不僅可以讓我們不浪費時間,而且幫助我們心安定,安定的心可以讓我們生智慧。《大學》裡面就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是我們懂得知止,知止是什麼?我們可以放得下。你說房子很貴,那我們就租,你說租房子不合算,也沒關係,不浪費時間,不在這個經濟上面考慮問題,在經濟上能放得下,這叫知止。人一生目標不可以太多,又希望有學術界的成就,又希望同時能賺大錢,房屋上面又省錢,種種的這些想法,常常會讓我們的心不定。所以知止了,很多事我們就不做了,這就有定,定了之後心就能安靜,安靜的心學習你就能夠考慮得周詳,你有智慧,你這個智慧幫助你得成就,這個「得」就是最後成就。我們凡人一般來說都受環境的影響,所以讓我們自己在環境上面自己創造一個安定的環境,幫助我們學業能夠長進。
「居有常」在古代他們都做得非常好,你看古人造一個老屋,一個房子造好了,可能是四代、五代人都居住在裡面,都不動,不動,他的家業能夠興旺,老動的氣就不穩。引申的一個意思,「居有常」也可以解釋為我們的起居、我們的生活作息要有規律。一個人生活起居規律他就能夠健康。我們所謂的早起早睡,這是健康的一個重要前提。很多中醫都強調,晚上九點鐘以後人這一天好像進入了冬天。一天也有春夏秋冬,晚上九點鐘以後進入冬眠的狀態,晚上九點到第二天早上三點這是應該睡覺的時候,冬天;早晨三點到九點這一段是春天,春要發了,這時候應該起床了;九點到下午三點,這一段時間是人一天的夏季,夏季是最旺盛的、精力飽滿的時候,這時候工作效率會很高。當然中午,我們說盛夏的時候,中午午時十一點到下午一點這段時間是午時,如果能夠休息個半小時、一小時,這能夠保養我們一天的元氣。下午三點到九點,這是人一天的秋天,慢慢的收藏。所以一天之內有春夏秋冬,就像四時寒暑,我們要循著天時而作息,這叫有常。這種人往往他能夠長久,生活能夠早起早睡、規律的人,你看他的臉色都很好,他有陽氣,他的生活跟天時是同步的。如果是起居無常的、生活沒有規律的,晚上不睡覺,早上不起床,你看這個人的臉色總是灰暗或者是枯黃,為什麼?臉上沒有陽氣,他不能夠與天同步,這對身體不好。對身體不好這也是不孝,《弟子規》後面就講到,「身有傷,貽親憂」,父母都很憂慮。所以在清朝,曾國藩先生他曾經教訓自己的子弟,他說人必須要早起,看一個家庭能不能夠興旺,其中看一條什麼?這個家庭的子弟能不能早起,早起的家族它有興旺之相。
我記得我從小的時候母親就對我生活作息方面有嚴格要求,人總是有一種惰性,早上要起床的時候總想賴賴床,特別是冬天,被窩裡很暖和,不想起床,這個時候,母親很早,天沒亮把我叫起來,起來洗漱一下,讀讀書,然後出去外面鍛煉身體。鍛煉身體等到天已經亮了以後,太陽已經升起來,這時候出去鍛煉吸收陽氣,鍛煉一下,不用很劇烈,但是你這個精神提起來,你吸收外面的陽氣、好的空氣,這一天都精神飽滿,精力充沛,所以晚上都早睡覺。我母親她身體也很不錯,精力也很飽滿,說話聲音也很洪亮,她一生就得力於早起早睡和有規律的作息、鍛煉身體這個好處。我在上中學的時候在廣州華師附中,那時候我們是住校的,住校的生活確實是很有規律的生活,早上必定是鈴聲叫早,然後組織出去操場做體操、跑步鍛煉身體,白天學習,中午有短時間的午休,下午有鍛煉身體的時間,然後晚上必定十點前熄燈睡覺。這些都是幫孩子養成一個很好的生活習慣,我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真的一個好習慣的養成讓我們終身受益。
「居有常」,這個常是要恆常,規律才能恆常。《易經》上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他的生活行為都要效仿天,天的運作非常的有規律,你看日月星辰、四時寒暑,都非常有規律,一點都不會紊亂,君子的生活行持也應該像這些日月星辰、四時寒暑一樣做自強不息。所謂持之以恆,恆常這才是中庸的思想。中庸是什麼意思?中就是不偏不倚,行中道,不激進。像我們要把學業搞好,或者把事業搞好,不是靠突擊的,要有一個規律的作息,時間久了自然成績就出來了。庸就是長久,因為行中道,他才能夠持之以恆。像我們過去中學,那是廣東省重點中學,它的高考率每年都是廣東省最好的。它為什麼有這麼樣的成績?我看來,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是因為這個中學有很好的生活作息,所以培養出來的孩子都是有很好的身體、有很好的能力,這樣子叫做持之以恆。「欲速則不達」,想要突擊猛進,很多孩子在考試之前所謂開夜車,打著電筒在床上還看書,這種激進的態度往往不能夠得到成功,反而把身體搞壞。
下面講的『業無變』,業是講我們的職業、講我們的事業,事業不能夠變化。我們一生要立定一個志向,選擇好了這個事業,只要是正確的,我們終身不改,決定能夠在這個事業上面得到大成就,因為你心專註,專註的人他的成績就高、就快。我們看到現代的人心都很浮躁,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人老跳槽,找到一份工作,做沒兩天就不喜歡就換掉,又到另外一個單位工作,一年恐怕換上好幾次,這樣他的心怎麼能安定?他怎麼能夠學到真實的學問?所以我們講人要有個專業,專業就是你要專才能夠出業績,老變化就沒有辦法出成績,換來換去,到最後把這一生的光陰都浪費掉。當然我們選擇職業、事業這就非常重要,因為如果選擇一個很好的職業,我們能夠一生不改變,我們在這個事業上、職業上能夠做出突出優秀的成績,能夠為人類做出很大的貢獻,如果選錯行業那就麻煩。俗話都講「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男人選擇行業就跟女人選擇丈夫一樣不能選錯,選錯了就很多麻煩事。選擇的行業,我們要懂得有個標準,標準就是用道德做為標準。我們前面講過,道就是宇宙的本體,我們沒有辦法那麼容易體悟,那就從德上體悟,循著德的這些事業我們去做,幫助我們見道。所以那些不好的事業,像這些殺盜淫妄那些行當不能去選擇。殺,不僅是說殺人,殺動物都不能去做,因為殺動物把自己的慈悲心、自己的愛心,我們說跟天地萬物一體的心把它破壞了。所以儒家不主張殺生,也不提倡隨便吃肉,孟子都說七十以後才吃肉。偷盜的這些事情也確實現在很多,比如說侵佔版權的行業,生產那些沒有版權的音像產品,就是沒有得到版權授予的音像產品,盜版,或者是偷稅、漏稅,這些行當都不能做。邪淫的行當更不能做。
還有些妄語的、說大話騙人的,比如說那些欺騙消費者利益的廣告,或者是生產那些不真實的偽劣產品,這統統都是造惡,這些行業決定不要選擇,如果這個公司要做這些行業,我們不要去參與,參與進去沒好處。即使是選擇了正當的行業,我們也要常常檢點,要奉公守法,不能有一種私心,有私心往往就會利用自己的行業來損害別人的利益而中飽私囊。比如說一個律師,他的行業應該是匡扶正義,應該是讓法律得到公平,對一切人有一種公平,維護是公平法律。如果是律師他為了自己得到一些訴訟費而故意慫恿人家去訴訟,這種心態就叫唯利是圖。又比如說一個醫生,這是一個正當行業,救死扶傷,這是無量功德的,假如說為了推銷一個很好的藥品而去故意給病人開一些很貴的葯,自己從中得到回扣,這就叫做傷天害理。甚至聽說有的醫生,比如說做外科手術的,一個腫瘤本來可以一次切除乾淨的,他偏偏要分好幾次來進行切除,讓病人經過好幾次的手術,經歷這些痛苦,每次手術必定有很多的收費,這種行徑真叫做謀財害命。所以種種的行業我們都要曉得,這個行業我們要秉著一個公心去做,不要為自己的私利。又比如說一些媒體,媒體的職能應該是為社會大眾宣傳真善美的理念,把好的節目放出來給社會公眾,讓大家能夠生起倫理道德的心,生起正念。現在我們看到媒體裡面很多節目都是很污染、很骯髒的節目,用這些節目來掙廣告費,來提升收視率,這些節目往往讓人起邪思、起邪念,這些節目不好,那都是把正當的、神聖的行業給污染。所以這句「業無變」要講起來意思是很多的。
說到我們自己要求學,「業無變」就是我們選擇一門專業,選擇恰當了以後就要懂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樣你必定會在這個學問上面得到成就。我們看到很多的科學家他們都是在他自己的專業領域上幾十年的去下功夫,所以有相當的成就。每一個行業裡面,不管是文藝界的、文學界的,乃至包括士農工商,每個行業裡頭都能夠出狀元,而出狀元有成就的秘訣就在於他的專,他是一門深入他就成為專家。我在昆士蘭大學我帶兩個博士生,我帶博士生的要求會很高,我不像很多老師帶很多博士生,甚至有時候一個老師帶幾十個博士生,那個博士生的名字都叫不出來,他怎麼能夠很好的指導?我帶博士生只帶兩個,我的要求水準很高,我告訴他們,你跟我學一定要老老實實,不要求快,不要求新,要腳踏實地的去學習。我跟其他老師不一樣,所以能夠接受我的理念的人不多。像這些博士生們他們選擇課題,做老師的為博士生選擇一個研究課題以後,基本上剩下的工作讓博士生自己去干,老師在旁邊給他指點。所以我告訴他,你讀的這些論文、這些書目,是我指點給你的,你就去看,每篇論文要求你看十遍,整個論文你要非常的熟,爛熟於心中。像我們金融領域的論文常常都是比較深的,而且需要用很多數據建這些數學的模型來進行運算來求證,我要求學生你把這篇論文讀懂,而且讀通,通到什麼程度?給你同樣的數據你自己就能做出來,你能夠完全重複這個論文裡面的實驗,讀到這個程度才能夠算畢業,然後你才能看第二篇論文。所以規定給他們看的論文並不多,但是都是這個領域裡面中心的、主要的這些論文,他們都能夠看通了,一通百通,學術領域裡面的研究其實並不是很困難,只要我們能通一門,其他這些題目是觸類旁通。這兩個同學他們能夠這麼做,成就也不錯,寫的論文寫得也很不錯。
這些都是要懂得古聖先賢教給我們的這個方法,你學起來就快。在《三字經》裡面就講到「教之道,貴以專」,教和學的方法是什麼?貴以專,你能夠專註於一門,成就就大。學習傳統文化、古聖先賢這些教育也是關鍵在貴以專,像我們的老師凈空老教授,他要求這些跟他的學生就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理念。我們首先要紮好德行的根,德行的根最起碼的把《弟子規》百分之百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三家,儒的根在《弟子規》,道的根在《太上感應篇》,佛的根在《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都扎穩了,然後你選擇一門,這一門可以是任何一部經典。比如說《論語》,《論語》你就十年用功,怎麼個學法?就是講這部《論語》,參考資料你可以自己看,然後去講,邊講邊悟,然後邊用到自己的生活。一部《論語》大概講下來,如果每天講個半小時到一個小時,這等於你的心得報告,大概四個月你能講下來,然後講完之後再重新講。一年可以講三遍,十年講三十遍,講三十遍以後你也可以成為《論語》的專家,世界上沒幾個人能夠像你這樣對《論語》這麼融會貫通的。當然我們講,也可以旁聽別人的科目,比如說我學《論語》,他可能學《禮記》,我可以旁聽他的課,把他講的這些思路我們拿來做參考,融會到我講的這篇《論語》裡面,這樣子融會貫通,既能夠深入又能夠博學,這是我們老師為我們提倡的古聖先賢的教學方法。下面看第十三句: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這句話的表面上意思就是說為人子,哪怕是小事,都應該常常去請示父母,不能夠擅自做主張自己去做,如果自己擅自作主,往往可能把事情做壞,這對不起父母,對不起父母則為人子之道就虧損。這是告訴我們不能夠增長自己的主觀意識的那種想法,對於父母我們要常常進行報告、請示,特別是孩子小的時候,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觀意識往往不成熟,容易造成不好的、不良的後果。當我們能夠培養出這樣一種處處以父母為重、以大局為重,顧及到父母、顧及到大局的心,而不是只主觀任意憑著自己的任性愛好而去作主,這種心我們慢慢的修養,這叫孝心。如果是常常自作主張,就很容易任著自己的一己之私,為著自己的名聞利養、自私自利的企圖,而不顧父母、不顧他人,那就失掉了孝道。父母如此,我們對待父母應該這樣,對待老師也是這樣子。老師教誨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不要擅自違背老師的教誨,這也是這條含的意思。我們想到父母跟老師都希望我們成才,都希望我們做個有德、有學的人,哪個父母、哪個老師希望自己的子弟將來成一個殺人犯?哪個父母、老師希望自己子弟將來會坐監牢獄?不會的。所以我們做任何的事情都要想到,我這麼做有沒有虧欠道德,如果虧欠了道德就虧欠了父母,就對不住老師,雖然事情再小,我們也要謹慎。
孔子的弟子顏回,這是孔子最讚歎的學生,他一生就奉持「四勿」,就是他的四條戒,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四句就講了,凡是不符合禮儀規範的、不道德的行為,我們不能去看、不能去聽、不能去說、更不能去做,這些事情,哪怕是再小的事,再細微的事,我們都要處處依禮行事,這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修持功夫。如果是平時在起心動念生起了私心,往往就會把自己的良心給覆蓋,所做的事情可能是循著自己的慾望而虧欠了天理。所以事情雖小,不能不重視,小事不注意,積累起來這將會造成對道德的大的虧損。下面這句講: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這句是講做兒女不應該私藏物品,因為在沒有長成人的時候,要曉得自己身從何來?父母所生的,跟父母是一體的,我的東西就是父母的東西,怎麼可以私藏?這個關鍵是個「私」字。有這個私心藏匿東西,背著父母,不讓父母知道,當父母真正發覺了,他心就會很傷。他所傷的不是說你把那個東西拿走,那個東西並不是值得希罕,關鍵是你那個孝心已經被你這一己之私破壞了,這是父母親難受難過的地方。所以處處如果都有跟父母一體的這種觀念,就不會有這種私心要藏匿自己的東西。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父母很注重我孝這方面的行為,像逢年過節大人們通常都給我們小孩子一些壓歲錢,我們小朋友拿了壓歲錢一般來說都不會自己藏匿,不會自己要,而把這個錢去交給父母,這個時候父母他一定會收下來,因為什麼?如果父母說「你這個錢自己留著用,將來你可以自己使用」,小孩子久而久之會養成「這是我的錢,我的錢是我自己用的」,那個私心就逐漸在增長。所以父母在這個時候要有一種教育意識,孩子童真,初初第一個行為他把錢交給父母的時候,他裡面沒有私心,這是「人之初,性本善」,如果是父母不懂,讓自己孩子去存私錢,慢慢就把他的私心培養起來,當這個私心愈來愈重的時候,可能就為了自己的私利而置父母於不顧,這些細節的問題都要很注意。所以我到長大成人工作了,我自己的錢都跟我母親同一個帳號,所有的工資入到我們二個人的帳上來,絕沒有自己的私財,到現在都沒有私財。我的錢統統是父母的錢,父母生我養我這麼大,那個恩德報都報不完,怎麼還能夠跟父母計較,藏匿自己的私財?所以自然出來工作了,贍養父母、贍養老人,我們覺得這是很自然的一種行為,本來應該這麼做的。所以聖賢人教誨我們這句,關鍵是要斷我們的私心,私心要斷,從孩子那裡要下手。不是說物不准你藏,而是不准你私藏,如果你要藏物,不是為了私,你是為了公、為了父母,那沒什麼關係。
像古時候東漢時期有個孩子叫陸績,這個小孩從小就很孝順,六歲的時候有一天,當時在江西九江的太守袁術請這個孩子一起來吃飯,吃飯的時候就看到陸績偷偷把桌上的橘子藏到自己的衣袋裡面,結果在孩子吃完飯告辭的時候橘子就滾了出來。這個太守就批評他:「孩子,你這麼小,為什麼要私藏物品?」這時候陸績就跟太守說:「請太守息怒,您給我的橘子實在是非常好吃,所以我想拿個橘子回去供養我的母親,讓她也品嘗一下,分享一下太守您這橘子的甘美。」太守聽了之後就非常的高興,也非常的讚歎他有孝心。這是歷史上著名的「陸績懷橘」,他的私藏不是用私心,真正以孝心藏這個物品,反而成為歷史的美談。所以斷的是這個私慾,物雖然小,但是如果是私心而藏,一定要把它斷掉,不斷,將來引發的後果可能是不堪設想。
像美國前不久有個消息,摩根斯坦利,著名的一個投資銀行,一位華裔女副總裁跟她的先生一起進行公司的內幕股票交易,非法盈利了六十萬美金,結果被查出來,剝奪了她的工作,把她送進了監牢獄,坐牢十八個月,同時罰她一筆很重的罰款,讓她真的是身敗名裂、傾家蕩產,這是因為一念私心。這個女副總裁哪裡會不知道內幕交易是違法行為?這是知法犯法。本來有這麼好的工作,一個投資銀行的女副總裁,那個工資相當高,本來可以用這個錢好好的贍養父母,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是一念徇私就違背了天理,墮入了人獄。這事情是從小就沒有在這方面紮下很好的根基,造成日後的後果。所以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可能這個參天的大樹,大家都抱不過來的大樹,它都是從毫末,小粒的種子那裡開始長成的。所以你看,從小如果有私心沒有把它斷乾淨,將來可能釀成苦果。
我們常常聽到西方的企業界、金融界的醜聞,像著名的一個經濟金融醜聞,就是美國一個輝煌一時的能源巨頭公司—安隆公司(Enron),它是美國第七大企業,結果在二00一年,因為企業的財務欺詐行為敗露,而最終破產,引起美國金融界動蕩,上萬名的美國員工失去工作、失去他們的退休金,當時整個股市受到震撼,數十億的美元也付之東流,這都是因為公司主要的領導在財務上欺詐造成的。你看看,公司里的三大要犯都沒有好下場,安隆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前CEO首席執行官肯尼斯?萊,他知道自己的欺詐行為曝光以後,法院給他判決四十五年的監禁,結果他自己不久之後就心臟病突發去世了。另外一位前首席執行官傑弗瑞?斯基林,他對公司破產這個金融醜聞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法院判處他二百七十五年的有期徒刑。另外一位副總裁約翰.巴克斯特聽到公司破產的消息以後,自己飲彈自盡在自己汽車裡面,人們發現他的屍體的時候看見他的座位旁邊有一個左輪手槍和一紙遺書。所以貪一時之利,最終的果報都沒有好下場。古人有說「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非義之財不能拿,為了一己之私而取非義之財就好像漏脯救飢、鴆酒止渴。脯是肉,肉放在屋檐底下,那個屋檐的雨水滴漏下來浸在肉裡面,這個肉就腐壞了,就有毒了,吃了之後人就會死,用那種肉來飽肚子。鴆酒是什麼?毒酒,用毒酒來止渴,那還沒等到你飽,死就來了。所以『物雖小,勿私藏』真正幫助我們杜絕這些凄涼的結果發生,是很重要的根本的倫理道德。
現在很多的公司都推出所謂的「全面品質管理」,叫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現在也發現全面品質管理已經不能夠讓公司永續經營,要轉成全面倫理道德管理(Total Ethical Management)。在報紙上登,一九九五年英國一家二百年的歷史的銀行,因為一個職員徇私舞弊,結果導致銀行最終倒閉。看到台灣也有一家卸任的公司董事長把這個公司掏空,攜著巨款逃到國外,而讓這個公司搖搖欲墜。像這些的案例多得不勝枚舉。所以美國著名的媒體CNN在二00二年的夏天做了一次民意調查,調查當中說到,百分之七十一的受訪者認為企業的執行官(CEO)比一般人更缺乏誠實和道德,而在歐洲只有百分之二十一的人認為公司領導人誠實,換句話說,五個人裡面四個人都認為公司領導都是缺德的。你看這種普遍的意識,大家都認為所謂的公司企業的精英變成一個高度不道德的人,所以這個全面倫理道德管理現在已經變得非常重要。
一個公司,特別是股份公司,倒閉了,直接受損的是股東,而間接受損的是社會上很多的行業、很多的老百姓。我自己本身是在商學院教書的,教過公司金融,我教的是研究生,每次上課第一堂課是簡介,都介紹公司經營的目標是什麼,所有的教科書都講公司經營的目標是股東的資產市值最大化,換句話說,以掙錢、讓我們的股票價格上升,這是目標。純功利的行為,最後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就正如美國第七大企業安隆公司的倒閉、英國二百年的銀行的倒閉,這些都是因為功利造成的損害。每個公司從上到下、從領導到員工都是為自己的私利,這個公司怎麼可能長久?所以這種教學,一代代的MBA的學生畢業了,他們踏入工商管理界做企業的領導精英,都有這種意識,這就很麻煩的事情。所以現在應該用全面倫理道德管理,叫TEM(Total Ethical Management),提倡真誠領導(Authentic Leadership),幫助人重視修養德行。在企業界、商業界能做到見得思義這就行了,不取非義之財,正當的財我們才取,不取不道德、不義之財,這些都是從「物雖小,勿私藏」這裡來培養的。下面一句《弟子規》上講:
【親所好。力為具。】
這句是講父母喜歡的東西,為人子一定要盡心儘力的去幫助父母來得到。父母喜歡的東西很多,衣食住行,樣樣的東西,我們只要留意就知道父母的喜好,我們應該幫助父母去得到、去解決,讓父母生歡喜心。當然,大部分的父母對兒女都沒有什麼要求的,他都希望兒女好,兒女好就是他的要求。所以我們真正做到學習好、品德好、身體好,這些就能夠讓我們的父母高興。如果再提升,能夠成一個君子、成一個聖賢,為世界、甚至為後世做出大的貢獻,讓父母真正榮顯。
我記得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因為讀的是金融,所以自然就會有一種功利的思想。雖然我每個月都寄錢回家供養父母,第一次從美國回去探親的時候我也買了不少禮品,但是我就有一樁事情開始在盤算,想到在美國剪髮很貴,因為剪一次發要十二美元,回到中國在廣州街邊一個理髮鋪,五塊錢人民幣,最多十塊錢就能剪到一個很好的發,於是我當時就盤算,我就乾脆回家剪,省點錢。所以我就帶著很多的行李回家,這一路上從我的學校轉機到達拉斯到洛杉磯,然後到香港轉車到廣州,幾經輾轉,路上也費了一天多的時間,所以也是風塵僕僕,滿臉也是塵土,加上身上也有塵土,頭髮又長長的,真的像個小乞丐。當我叫門的時候,媽媽在裡面聽到了,趕緊給我開門,把我讓進家裡。我進門深深跟我媽媽鞠了個躬,說「媽媽,我回來了。」然後一抬頭,就看見我媽媽從頭到腳整理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滿臉的笑容。我心裡突然高興之餘很慚愧,自己頭髮長長的,像個小乞丐,回來就用這副嘴臉來給媽媽看。結果媽媽已經給我沏好茶,讓我坐下來,跟我講:「茂森,我知道你今天回來,昨天我特地去燙了個發,我們好團圓,一年多沒見了。」我這一聽,心裡是非常的慚愧,你看看我自己的想法跟母親想法不一樣,母親想著一年多沒見兒子了,拿個好形象出來讓孩子看了之後很高興、很放心,而我自己想的是美國剪髮貴,中國剪髮便宜,盤算的都是利益,而把供養母親歡喜心忘掉了,這個心態就已經把利放在義之上,該做的沒做,這怎麼能算是孝?很多年輕人現在見到異性朋友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是回家見父母有沒有這個心?所以孝心從這點點滴滴要去養成。
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裡,有不妥之處,請各位朋友多多指正,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一聲佛陀的【宗教道義】6
※什麼是佛陀精神?---毫不利己 專門利人
※最後的時間,佛陀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佛陀的金玉良言
※《華嚴經》載佛陀生母摩耶夫人也是未來彌勒佛的母親
TAG:教育 | 香港 | 學習 | 博士 | 幸福 | 成功 | 弟子規 | 心得 | 佛陀 | 協會 |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