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帝:努爾哈赤

在我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歷史人物的星漢中,有兩顆最明亮的民族英雄之星——一顆是蒙古族的元太祖成吉思汗,另一顆是滿族的清太祖努爾哈赤。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奠基的清帝國,綿祚二百六十八年,他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民族英雄。他的姓名與業績,不僅垂諸於中國史籍,而且載記於世界史冊。他活躍在中華統一多民族大家庭的歷史舞台上,他一生十功四過,瑕不掩瑜。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民族英雄。本書就全方位立體描述了努爾哈赤的一生,圖文並茂,資料翔實,生動感人,引人入勝。  豐富軍事經驗: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起兵,至六十八歲去世,戎馬生涯長達四十四年,史稱他「用兵如神」⑦,是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他締造和指揮的八旗軍,號令嚴肅,器械精利,紀律整肅,賞罰嚴明,兵馬精強,勇猛拼搏,在十七世紀前半葉,不僅是中國一支最富有戰鬥力的軍隊,而且是世界上一支最強大的騎兵。努爾哈赤統率這支軍隊,先後取得古勒山之役、哈達之役、輝發之役、烏拉之役、撫清之役、薩爾滸之役、葉赫之役、開鐵之役、沈遼之役和廣寧之役十次大捷。他在軍隊組織、軍隊訓練、軍事指揮、軍事藝術等方面,都為軍事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特別是他在作戰指揮藝術上,對許多軍事原則——重視偵察、臨機善斷、誘敵深入、據險設伏、巧用疑兵、驅騎馳突、縱向強攻、橫向卷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一鼓作氣、速戰速決、用計行間、裡應外合等,都能熟練運用並予發揮,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寶庫。  制定撫蒙政策:努爾哈赤制定綏服蒙古的政策是清廷對蒙古治策的基石。先是,自秦、漢以降,匈奴一直是中央王朝北部的邊患。為此,秦始皇連接六國長城而為萬里長城。至有明一代,己巳與庚戌,京師兩遭北騎困擾,蒙古問題始終未獲徹底解決,故而徐達與戚繼光又大修長城,包城磚,建敵台。努爾哈赤興起後,對蒙古採取了完全不同於中原漢族皇帝的做法。他先綏服漠南東部蒙古,後皇太極又解決了漠南西部蒙古。康熙時綏定了漠北喀爾喀蒙古。經康、雍、乾三代,再定漠西厄魯特蒙古。而清廷對蒙古的基本政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制定的,這是中央政權(元朝除外)對蒙古治策的重大創革。努爾哈赤用編旗、聯姻、會盟、封賞、入圍、賑濟、朝覲、重教等政策,加強對蒙古上層人物及部民的聯繫與統治。漠南蒙古編入八旗,成為其軍政的重要支柱;喀爾喀蒙古實行旗盟制;厄魯特蒙古實行外扎薩克制。聯姻不同於漢、唐的公主下嫁,而是互相婚娶,真正成為兒女親家。重教也是一樣,清尊奉喇嘛教,以加強同蒙、藏的聯盟。清朝對蒙古的綏服,「撫馭賓貢,復越漢唐」①。似可以說,中國兩千年古代社會史上的匈奴、蒙古問題,到清朝才算解決。後康熙帝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②而清朝對蒙古的撫民固邊政策,其濫觴者是努爾哈赤。  發展社會生產:努爾哈赤認為建州女真不同於食肉衣皮的蒙古,而是以種田吃糧為生。他重視種糧植棉,規定出征不違農時,如牛馬毀壞莊稼,牧者要受懲罰,部民收成好或壞的額真受到獎勵或懲處,按丁授田種植糧棉等。他注重採獵經濟,發明人蔘煮曬法,使部民獲得厚利,「滿洲民殷國富」 ③。他關注采煉業,萬曆二十七年(1599),建州「始炒鐵,開金、銀礦」④ ,開始較大規模地採礦、冶煉。他尤重手工業生產,包括軍器、造船、紡織、制瓷、煮鹽、冶鑄、火藥等。明朝也稱其「製造什物,極其精工」⑤。他對進入女真地區的工匠「欣然接待,厚給雜物,牛馬亦給」⑥。他曾說:「 有人以為東珠、金銀為寶,那是什麼寶呢!天寒時能穿嗎?飢餓時能吃嗎?… …收養能製造出國人所製造不出物品的工匠,才是真正之寶。」⑦他還關切商品交換,加強建州同明朝、蒙古和朝鮮的貿易,促進內外經濟交流,推動其經濟發展。  重視社會改革:努爾哈赤在四十四年的政治生涯中,不斷地進行著社會改革。在政權機制方面,他逐步建立起以汗為首,以五大臣、八大貝勒為核心的領導集團,並通過固山、甲喇、牛錄三級組織,將後金社會的軍民統制起來。爾後,創立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制——並肩同坐,共議大政,斷理訴訟,舉廢國汗,即實行貴族共和制,但其死後未能實施。在經濟體制方面,他先後下令實行牛錄屯田、計丁授田和按丁編庄制度,將牛錄屯田轉化為八旗旗地,奴隸制田莊轉化為封建制田莊,從而形成封建八旗軍事土地所有制。在社會文化方面,隨著八旗軍民遷居遼河流域,女真由牧獵經濟轉化為農耕經濟,初步實現了滿洲社會由牧獵文化向農耕文化的轉變。  清太祖努爾哈赤像一切走完其事業歷程的傑出人物一樣,他一生的事業有準備期、興起期、發展期、鼎盛期和衰暮期。努爾哈赤在二十五歲起兵之前,是其政治軍事生涯的準備時期。從萬曆十一年(1583)含恨起兵,至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挫敗聯軍,攻克圖倫,統一建州,遷佛阿拉,大敗海西,是其政治軍事生涯的興起期,從萬曆二十一年(1593)大破聯軍,到萬曆四十四年(1616)登極稱汗,統一海西,綏服蒙古,創建八旗,創製滿文,是其政治軍事生涯的發展時期。從天命元年(1616)黃衣稱朕,至天命七年(1622)進佔廣寧,大敗楊鎬,奪取遼瀋,遷都遼陽,進兵遼西,是其政治軍事生涯的鼎盛時期。從天命七年(1622)遼西移民,至天命十一年(1626)兵敗身死,強令剃髮,遷民占田,遼民反抗,寧遠兵敗,是其政治軍事生涯的衰暮時期。  後金汗努爾哈赤的晚年,即他生命的最後五六年間,犯下了嚴重錯誤。  濫施威權,治策失當,是努爾哈赤晚年的一個錯誤。八旗軍攻陷沈、遼後,佔據遼東,進兵遼西,所向披靡,十分順利。但是,他在順境之中,實行了兩項失當之策:一是命令漢人剃髮,另一是強令漢人遷移。先是金初女真進佔漢人居住區後,並未以漢人剃髮作為降服的標誌。後金汗努爾哈赤佔領遼東後,強迫漢人剃髮①,引起鎮江等地漢民的反抗,遼東漢民成千上萬地遭到屠殺。後多爾袞在關內強行剃髮易服之策,造成了一場民族的大悲劇。先是建州兵每攻破一部,即毀其城而遷其民。對遷來的部民,編丁人旗,均作安置。後金汗努爾哈赤佔領廣寧後,強迫遼西的漢民背井離鄉,扶老攜幼,哭聲震野,遷往遼東。這就既損害了遼民利益,又破壞了正常秩序,從而引起遼東地區社會的動亂。  分田占房,清查糧食,是努爾哈赤晚年的又一個錯誤。八旗軍攻佔沈、遼後,下令在遼海地區實行「計丁授田」,即將漢民農田以所謂「無主之田 」為名,加以沒收,分給八旗官兵。這種做法,雖給移居遼東地區的廣大八旗官兵以田地,但對遼東眾多漢民自耕農無疑是一種剝奪。後多爾袞率清軍入關,沿襲乃父遺策,在京師占房,在京畿圈地。前述遼西漢民東遷後,無親無友,無房無糧,命大戶同大家合,小戶同小家合,「房合住,糧合吃,田合耕」。實際上,大量遷居的漢民,耕無田,住無房,寒無衣,食無糧。  他們「連年苦累不堪」①,生活甚為悲慘。同時又命令清查糧食,申報存糧,按口定量,不許私賣。遼東漢民地區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房、田、糧是他們最基本的生存手段。』後金汗在這三項關係漢民生計的重大問題上舉措輕率失誤,造成社會動蕩。  輕薄文士,屠殺漢儒,是努爾哈赤晚年的另一個錯誤。後金汗努爾哈赤弓馬起家,崇尚騎射。他雖主持創製滿文,但厚武薄文,對巴克什珍視不夠。額爾德尼創滿文,兼通蒙古文、漢文,賜號「巴克什」,為滿洲之「聖人 」,後被殺②;滿文另一始創者噶蓋,也在創製滿文的同年被殺③。他們是否有該殺之罪,姑且不論,即或有之,高牆圈禁,讓其繼續研究滿洲文字與滿洲文化,教書授徒,翻譯漢籍,亦會對社會更有益處。努爾哈赤進入遼瀋地區後,雖對漢族工匠加以保護,給以優遇;但對漢族儒士未能給予特殊的保護與重用,屠殺過多,吃了大虧。史稱努爾哈赤「誅戮漢人,撫養滿洲」 ④。撫養滿洲,重用滿員,於理可通;而誅戮漢人,屠殺漢儒,實為錯舉。  皇太極承襲汗位後,才調整了對漢官、漢儒的政策,他們逐漸受到重用。後來漢族知識分子受到清廷重用並參與決策,這是清奪取並鞏固全國政權的一個重要因素。  驕傲輕敵,兵敗寧遠,是努爾哈赤晚年的再一個錯誤。後金汗努爾哈赤一生戎馬馳騁四十四年,幾乎沒有打過敗仗,可謂歷史上的常勝統帥。但他佔領廣寧後,年事已高,體力衰弱,深居簡出,怠於理政。他對寧遠守將袁崇煥沒有真知灼見,對寧遠城守炮械也沒有偵知實情。他只看到明經略易人等因素,而未全面分析彼己,便貿然進兵,圖刻期攻取。但是,寧遠不同於廣寧,袁崇煥也不同於王化貞。努爾哈赤以矛制炮,以短擊長,以勞攻逸,以動圖靜,吞下了驕帥必敗的苦果。後金一位叫劉學成的人上書分析寧遠之敗的原因,他說:「因汗輕視寧遠,故天使汗勞苦」①。劉學成直言陳明:後金汗努爾哈赤驕傲輕敵,兵敗寧遠。《左傳》日:「君以此始,必以此終 」②。努爾哈赤以兵馬起家稱汗,又以兵敗寧遠身死,這是歷史的偶然,還是歷史的必然?! 清太祖努爾哈赤於十六世紀後期和十七世紀初期,活躍在中華統一多民族大家庭的歷史舞台上,他一生十功四過,瑕不掩瑜。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民族英雄。
推薦閱讀:

清宮劇中最大的造假, 真實歷史上, 一旦發現立即砍頭!
在清代統治時期,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男性是否需要剃髮易服?
清朝十二帝,其陵寢為何散落在3個地方?這裡面有一個隱情
清朝人為什麼要剃頭留辮子?
誰是大清朝最平庸的皇帝?

TAG:清朝 | 努爾哈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