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死亡的千古之謎,是毒死還是病亡?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豪傑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 」對於這首電視劇的主題曲,國人耳熟能詳。
包拯,是中國歷史最有名氣的清官,這一點毋庸置疑!
他廉潔公正、鐵面無私,不阿權貴,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可是就是這樣一位的清官,六十四歲與世長辭。那麼,他到底是怎麼死的,民間眾說紛紜,傳得最多是被人毒害而死。
相傳宋仁宗期間,武賢王(一說是信王)趙佑之子帶著家奴將民婦羅芝珍掠王府之中,後其丈夫及兄弟上門討公道,被亂棍打死。三個月後,羅芝珍伺機逃出王府,一直狀告到包青天手上。
包拯接到訴狀,便將趙佑之子抓捕歸案,稟明皇帝後準備問斬。
武賢王自是不甘,想出一條毒計,邀請包拯喝酒,並下毒,包拯感到頭痛欲裂,胸中如烈火在燒,不就中毒而亡。公孫策按照包拯生前之計,密不報喪,藉助包公之名,下令斬殺了武賢王之子。
事後,包拯死訊才被放出,滿城百姓無不悲傷痛哭。
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似乎不足以信。按照正式記載,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弔唁,並為其輟朝一日 。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
關於包拯當時在開封逝世時的情況,墓志銘上則記載:「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視事,疾作為歸。上遣使賜良藥,辛未,遂以不起聞。」
從以上記載可知,包拯從發病到亡故僅有十三天時間,其間還服用了「上遣使賜良藥」,如此突發性去世,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懷疑和關注,他究竟是病死,還是服藥後被毒死的,似乎成為了千古不解之謎、
包拯死後,次年歸葬在今合肥市東郊大興集。
從北宋開始,每年春秋二季,都由廬州府學和合肥縣令長率領師生前往祭掃包公墓,便形成了一種慣例,經久不衰。即使發生元、明、清的多次改朝換代,這項活動也沿襲未改。
當然,其間包公墓也遭到幾次破壞。包公誕辰200周年時,南宋官員重修包公墓,寫了一篇《重修孝肅包公墓記》,記載了包公墓遭受的最嚴重的一次兵火之禍。1129年金兵佔領廬州,所到之處對遼、宋貴族墓大肆發掘,摧毀他們的統治權威,掠奪墓中財寶。包公墓被金兵從上方掀開,墓中貴重物品被洗劫一空。
近代考古工作者對包公墓進行了挖掘,出土包拯及其夫人、兒子、兒媳、孫子等六人墓誌和包拯遺骨及其部分陪葬品。
發掘工作隨著包公原葬墓整理結束而大功告成,發掘小組將包公及其家人的遺骨交給了包氏後裔。包氏後裔決定將遺骨運回大包村。1973年8月的一天,包公及家人的遺骨被分別裝殮在11口小棺材(木匣)中運回了包公的故里大包村。
誰知,當地的公社書記卻以「搞封建宗教活動,大包村的土地不能讓封建社會的孝子賢孫給抹黑」為由不允許包公的屍骨下葬,否則立即銷毀。
一介草民,尚有三尺葬身之地,可惜千年忠魂,卻得不到一抔黃土!
後只好運往他處存放,歷經世道滄桑,種種原因,大部分包公遺骨被族人偷偷下葬,早已不知下落。如今,只剩下當年寄往北京進行鑒定的那34塊包公遺骨。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安徽省博物館等單位合作,利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產生的同步輻射,對包拯遺骨進行了研究。
研究發現,包拯遺骨中鈣、鐵、汞元素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鉛的含量均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毒藥主要有砒霜(砷)、硃砂(汞)等,所以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為了防止屍體腐爛,在棺木中放入硃砂,由此對骨頭侵蝕引起汞含量增高;另一種可能是包拯生前曾服用小劑量含汞葯和食品。
這同步輻射的研究結果,排除了包拯生前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藥物的可能性,但不排除服用小劑量含汞藥物或食品的可能性,所以研究專家支持包拯屬正常死亡的結論。
在筆者看來,時過境遷,歷史上的包青天何種死因早已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希望他一生為民做主的名臣豐碑,永遠屹立在人們心中。
推薦閱讀:
※宋朝皇帝的配享功臣僅有這些人,岳飛和包青天卻沒資格加入
※中央信訪督查組赴地方化解積案 被訪民稱包青天
※《包青天》新版發布會 19年後三主角再合體[高清大圖]
※包青天之開封奇案的結局是什麼?
※包青天之七俠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