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師說新語】郭齊勇:仁者愛人與義以為上

講座提要:解釋儒家核心價值「仁」與「義」的內涵,指出「仁者愛人」的意思與仁者的生命境界,介紹幾位現代民間仁者的風采,如白芳禮、張麗莉、桂希恩、吳天祥等人的事迹。本講座又講了「義以為上」的意思與「仁義」的合稱與古今義士,並以信義兄弟孫東林等的事迹為例,闡發「仁義」的現代價值,特別是草根階層的人的生活信念。

一、仁者愛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觀念,也是中國哲學的中心範疇之一。仁、義、禮、智、信是五常之道和常行之道。「五常」是仁、義、禮、智、信等五德,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對中華民族基本道德觀念和道德準則的總結,源於春秋,確立於漢代,是中華民族最普遍、最重要的道德價值。「五常」最重要的是「仁」「義」,尤其是「仁」。「仁」是中心的中心。

1、仁者愛人

孔子界定「仁」為「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孔子繼承周公以來的人道主義傳統,不僅反對人殉人牲,甚至對用像人形的土俑木俑去陪葬都表示厭惡。有一次退朝,孔子聞知馬廄被燒了,他首先問「傷人乎?不問馬。」孔子關心的是人,而不是馬(及馬所代表的財產)。他關心的人,包括飼養馬的普通勞動者。這種愛人、同情人、關切人,包括愛、同情、關懷下層百姓,是「仁」的主旨。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這句是說,似堯舜這樣的聖人恐怕還擔心做不到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說一個有仁德之人善於推己及人,自己在社會上站得住,同時啟發、幫助別人,讓人家自己也在社會上站得住;自己上達了,同時啟發、幫助別人,讓人家自己去通達起來。能近取譬,指能夠從自己身邊選擇(人和事作為)榜樣。仁之方,踐履仁道的方法。

什麼是「仁」呢?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啟悟別人,讓別人自己站得住;自己通達了,也要幫助別人,讓別人自己去通達。人們都可以從自身、從當下的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去做,這是實踐仁道的方法。孔子的意思不是外在強加地使別人立或達起來,而是創造一種氣氛或環境,讓人家自己去挺立自己的生命,在社會上站得住並通達人間。這才是仁人的品格。這是講「仁」的內涵的「忠」的一面。

「仁」的內涵的另一面是「恕」。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君子終身奉行的「恕道」是:自己所不想要的東西,決不強加給別人。例如我不希望別人羞辱自己,那我決不要羞辱別人。尊重別人,是別人尊重自己的前提。這裡強調的是一種寬容精神與溝通理性,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

什麼是孔子的一以貫之之道?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忠」就是「中」,講的是人的內心。孔子講內在的「直」德,就是內不自欺,外不欺人,反對巧言令色,虛偽佞媚。「忠」又是盡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內心真誠的直德的不容已的發揮。「恕」是推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綜合起來就叫忠恕之道或絜矩之道。實際上,「忠」中有「恕」,「恕」中有「忠」,「盡己」與「推己」很難分割開來。這不僅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仁道原則,推而廣之,也是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文化與文化、宗教與宗教的相互關係的準則,乃至是人類與自然之普遍和諧之道。「仁」的內涵包括物我之間、人人之間的情感相通、痛癢相關。

2、仁德的生命意境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里仁即處在仁的境界之中。我們居住在哪裡呢?居住在仁裡面。我們老漢口就有居仁門、居仁里。擇,古人講擇業、擇友、擇鄰。自我選擇、追求生命的境界,不選擇仁,哪能叫智慧的選擇嗎?

認識到「仁」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據,不管生活是窮困抑或安樂,都以「仁」為人生的最高追求。儒家將「仁」作為人生的目的。沒有仁德的人,經不起困頓、貧賤的考驗,也經不起安逸、富貴的考驗。不僅逆境是考驗,順境也是考驗。人的一生,會遇到無數坎坷,也會遇到安樂,這是鍛煉自己的心志、人格的機會。孟子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是這個意思。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不用正當的手段擺脫貧賤,君子也不接受。發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然而不用正當的手段去得到它,君子也不接受。君子即使在吃完一頓飯的短暫時間,也未離開過仁德,就是在倉卒匆忙、顛沛流離的時候,都與仁德同在。人生存的價值就在於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

「仁」有草根性。我做小孩的時候,常聽家中老人講:「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將心比心」,「秤平斗滿不虧人」等。我的雙親時時省吃儉用,顧念一大家人,唯獨剋扣自己,真誠地待人。家中並不富裕,但鄰居有難或逃荒討飯的來了,祖父母、父母親都是解囊相助。

孔子有自己的終身之憂和終身之樂:「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他的快樂,是精神的愉悅。他讚揚顏淵窮居陋巷,簞食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同時,孔子提倡追求人生修養的意境,遊憩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

據《論語·先進》,有一次孔子與幾位弟子交談,孔子說,如果有人願意用你們,那你們打算怎麼辦呢?剛強果敢的子路搶著說,自己願去治理一個有一千輛兵車那樣規模不大的諸侯國,如果它處在幾個大國的夾縫中,外有強敵,內有災荒,大約三年,我可以使該國生存下來,能讓國民個個有勇氣且懂方略。孔子聽後,微微一笑;又問多才多藝的冉求,你有什麼打算呢?冉求說,若有一個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請我去治理,三年時間,我可以使人人富裕,至於禮樂制度文化方面的建設,則要另請高明。孔子接著問喜愛禮儀的公西華,你打算怎麼樣呢?公西華說,我不一定能拿得下來,但願學習而已。宗廟祭祀活動,國與國間的外交盟會之事,我願穿禮服戴禮帽,做個司儀。孔子問曾參的父親曾點,你怎麼樣呢?曾點彈瑟正近尾聲,鏗的一聲把瑟放下,站起來說,我與他們三位不同。孔子說,沒有關係,不過是各人說自己的志向而已。曾點說:暮春三月,穿著春裝,與五六個青年同學,六七個孩子,一道在沂水河邊洗澡,又到祈雨的舞雩台上吹風,然後一路歌聲,走回家來。孔子感嘆說,「吾與點也」。我同意曾點的主張呀!從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領略到孔子的意境。孔子平日鼓勵學生們積極到家國天下去從事管理工作,可在這特殊的場合,卻認同曾點的情懷。這表明孔子儒家在入世的追求中,也有瀟洒自在的意趣。儒家宗師孔子自強不息,努力奮鬥,乃至知其不可而為之。另一方面,孔子也自得其樂,隨遇而安,他有從容氣象,悠然胸次,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曾點深知夫子之志,是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人人各遂其志。孔子的人生境界有其超越層面。

3、現代仁者的風采

(1)蹬三輪的白芳禮老人

白芳禮生於1913年,祖輩貧寒,13歲起就給人打短工。他從小沒念過書,1944年,因日子過不下去逃難到天津,流浪幾年後當上了三輪車夫。靠起早貪黑蹬三輪車糊口度日,經常挨打受罵,讓人欺負,再加上苛捐雜稅,終日食不飽腹。解放後的白芳禮,靠自己的兩條腿成了為人民服務的勞動模範,也靠兩條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個孩子,其中3個上了大學。

1987年,已經74歲的他決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輪的收入幫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將近90歲。1994年,時值81歲高齡的白芳禮在一次給某校的貧困生們捐資會上,把整整一個寒冬掙來的3000元錢交給了學校,校領導說代表全校300餘名貧困生向他致敬。後來,白芳禮老人後來成立了全國惟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禮支教公司,由市長親自給白芳禮老人在緊靠火車站邊劃定的一塊小地盤上。開業伊始,他對受雇的20來名員工非常簡明地說了辦公司的宗旨:「我們辦公司要規規矩矩掙錢,掙來的錢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給教育,每月結算,月月上交。」不知道的人以為白芳禮老人當了董事長,這下可以坐享清福了。可是他不但照常蹬三輪車,而且加大了對自己的壓力。他為自己規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標,每天要掙30到40元。

2001年,白芳禮捐出了最後一筆錢。年近90歲的他已無力再蹬三輪車,也無力再經營他的支教公司了,就在車站給人看車,還把一角兩角的零錢裝在一個飯盒裡,存夠500元後又捐了出去。捐出這筆錢以後,老人說:「我干不動了,以後可能不能再捐了!」這是女兒白金鳳有生以來第一次聽到父親說打退堂鼓的話。

這位老人在74歲以後的生命中,靠著一腳一腳地蹬三輪,掙下35萬元人民幣,捐給了天津的多所大學、中學和小學,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而他的私有財產賬單上是一個零。

(2)最美女教師:張麗莉

張麗莉是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教師。今年5月8日晚,正當該校一群學生準備過馬路時,一輛客車突然失控撞上停在路邊的另一輛客車,被撞客車猛力沖向路邊的學生,本可以躲開逃生的張麗莉老師,奮不顧身去救學生,自己被捲入車輪下,雙腿粉碎性骨折,造成高位截肢。她的事迹在全國引起廣泛反響,被廣大網友譽為「最美女教師」。

張麗莉常說:「無論是親情、友情、師生情,每一份愛,都需要我們以無私的付出去維繫,以真誠的溝通去經營,只要我們用心去關愛每個人,我們的世界就永遠是充滿陽光。」她的學生張旭很小就失去父親,和重病纏身的媽媽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維持生活。2009年,張麗莉接手張旭所在班工作,聽說張旭的遭遇後,從自己每月不足1000元的微薄工資中,拿出100元資助他。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細心的張麗莉每次都在沒有其他人的時候把錢交給張旭。

在與學生日常相處的過程中,張麗莉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會懂得愛。只要班級的孩子生病住院,張麗莉都要到醫院去探望,並在下班後抽出時間照料。她還會組織同學集體去醫院探望,每個同學只需送上一個水果,上面貼上對患病同學的祝福語和心裡話。用她的話說:雖然只是一個水果,但情義無價,它是一份同學的真情,一份真誠的關懷,我要用這樣的方式讓每一名學生都懂得關心身邊的朋友,關愛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讓真愛滲透到每個孩子的心靈。

(3)以仁愛作為醫務工作者的良知:桂希恩教授

桂希恩,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醫學部傳染病學教授、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感染科醫生,中國艾滋病防治專家指導組成員,中國艾滋病高發區的最早發現者。因其在艾滋病教育、預防、關懷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成為貝利馬丁基金會頒發的2003年度貝利馬丁獎唯一得主,2004年度中國中央電視台十位「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桂希恩教授 武漢大學醫學部傳染病學教授、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感染科醫生)

1999年7月,桂希恩到河南省上蔡縣文樓村調查不明原因的傳染病疫情,發現該傳染病是艾滋病,隨即向河南省上蔡縣政府報道疫情的嚴重性,但未獲理睬。相反,河南省當地政府以「破壞了上蔡縣的形象,影響了上蔡縣的經濟發展」為由,宣布桂希恩為「不受歡迎的人」,並強行阻攔他進村開展更多調查。為了儘早獲得該村疫情更詳細的第一手資料,他被迫秘密進入上蔡縣,並在多位熱心村民的幫助下悄悄深入文樓村調查。同年10月,帶著上蔡縣文樓村的詳細調查報告去北京,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彙報疫情的調查結果,得到當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批示。

2001年5月9日,程金、程雪梅、馬強夫婦帶著不滿1歲的兒子來到武漢求醫於桂希恩教授。他們都是借糧度日的艾滋病患者,來的路費都是桂希恩提供的。考慮到艾滋病患者如果住進病房可能會嚇跑其他病人,醫院將一棟閑置的舊房子安排給病人住,但是這種安排遭到了周圍居民的強烈抗議。為讓艾滋病患者享有平等的生命尊嚴,證明與艾滋病人正常的生活接觸不會被傳染,桂希恩毅然將5位艾滋病人接到自己家中,與他們同吃同住了5天。那幾天里,桂希恩每次為病人抽取血樣都是在自己家裡進行。他說:「在家裡抽血是違反規定的,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為艾滋病人抽血是件很危險的工作,一不小心扎在自己手上就有被感染的可能。雖然這種概率很低,但桂希恩也從不讓助手抽血。有兩次在為艾滋病人抽血時,桂希恩不慎將抽過血的針頭扎在了自己的手上,他並沒有慌張,簡單處理後,又為下一個病人抽血。所幸的是,他並沒有因此感染艾滋病。

2004年6月11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武漢市,登門看望了桂希恩,感謝和讚揚其積极參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得到了中國和世界媒體的廣泛報道。2009年12月1日,桂希恩教授應溫總理之邀,一同在北京看望艾滋病患者,並就艾滋病防治現狀座談。2010年2月28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接受中國政府網、新華網聯合專訪,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在談到醫生們的醫療作風時,他特別提到了武漢大學附屬醫院桂希恩教授的事迹。溫總理說:「其實我也受到醫生們醫療作風的感染,我認識的醫生不是很多,但是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我非常想在在線訪談上宣傳一下他。他是武漢大學附屬醫院的桂希恩教授,是防治艾滋病的專家。他為了調查艾滋病的情況,走遍了祖國各地,甚至因為一些誤解而受委屈。但就是這樣一位醫生,許多艾滋病病人把他當成朋友。」「我到他家去過,艾滋病病人到他家裡吃飯,他們同桌吃飯,在他家裡留宿,他們夫妻兩個人睡在地上,而把床讓艾滋病病人睡。」

(4)全國道德模範吳天祥

1944年出生,湖北鍾祥人。曾被表彰為武漢市勞動模範、武漢市特等勞動模範、武漢市優秀共產黨員、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湖北省學雷鋒先進個人,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曾52次義務獻血,4次跳入長江救人,無數次為不相識的人慷慨解囊。

1990年11月,46歲的吳天祥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武漢市武昌區信訪辦副主任。數年間,他接待上訪群眾萬餘次,處理問題近萬個,積極為貧困戶解難。為幫軍屬解決住房困難,曾騎著自行車在武昌與漢口之間跑了7趟;為了疏通一居民院的公廁和下水道的管道,跳進窨井清除障礙;為了資助有困難的群眾,省吃儉用。

1998年初,吳天祥在漢口開會,看到一家饅頭店生意不錯,一打聽是一位農民做的,便認真向這位農民請教,一口氣買了150多個饅頭扛回武昌,分給幾十名下崗工人,鼓勵大家:「下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等靠要,怕的是觀念不變!」吳天祥還拿出1000多元錢幫助這些下崗工人開起了饅頭店,僅此一項就安排了40多名下崗工人。武漢市五色織布廠是家特困企業,吳天祥要了該廠100名最困難職工的名單、住址,利用業餘時間一一走訪,提出下崗工人進社區的思路,並親自在積玉橋街磚瓦巷社區試點,100名工人全部就業,進而向全社區推廣。僅此一項舉措,全區3000多名下崗工人走上了再就業的崗位。

吳天祥後來當上副區長,工作忙了,群眾找他確實難了。面對群眾的實際困難,吳天祥比誰都著急,上任不久,他便將家裡的電話向全區幾十萬人公布,叮囑家人,不論誰在家,群眾打來的電話都得認真記錄。吳天祥說:「聯繫群眾不是做給領導看的,百姓找我,不方便怎麼行?」如今,曾經得到吳天祥幫助的一個名叫石竹武的人,已辦起了自己的工廠。今年春節,他告訴記者:他新年的第一個願望是等賺了錢為老吳建立扶貧基金;第二個願望是積蓄資金,辦一家敬老院;第三個願望是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讓孩子長大了也像吳天祥那樣做人。

吳天祥坦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做一名淡泊名利的人很不容易。他說:到我臨終之前,「只要老百姓說:老吳一生清清白白,是名好黨員,我就滿足了。」

二、義以為上

「義」是「五常」之一。孟子說:「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就是說,仁是親親的擴大,義是敬長的擴大。他又說:「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離婁上》)即是說,出言破壞禮義,這就叫做自己殘害自己;自己認為不能以仁居心,不能由義而行,這便叫做自己拋棄自己。仁是人類最安適的住宅;義是人類最正確的道路。把最安適的住宅空著不去住,把最正確的道路捨棄不去走,可悲得很呀!

1、應該與正義

仁、義二者的內涵有所不同。「敬長」、「從兄」,表達了「義」含有「敬其所當敬」的意思,即行仁有一定的範圍、等級、邊界和分寸感。

「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孟子·盡心下》)不該由自己所得的東西,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每個人都有不應當做的事,把它擴充到所肯乾的事上,不做一切不應當做的事,就是義。人能夠把不挖洞跳牆(即不偷竊)的心擴而充之,義就用不盡了。人能夠把不受輕賤的實際言行擴而充之,有慚忿之心,自己所有的言行都不會遭致別人的輕賤或貶斥,那無論到哪裡都合於義了。在這裡,「義」含有尊重別人的所有權,不侵犯別人的利益,尊重別人的社會地位和遵守一定的社會規範的意思,那同時也就是尊重自己,守住自己的本分。

「義」是對事情「應當」與否的判斷及由此而引發的行為。「義」的主要含義是「公正」,是「應當」,是「正當」,是「正義」。孔子講:「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前引孟子所說「義」是人所當行的路等等,都是對孔子這些思想的發揮,也是對「公正」、「正義」、「正當」的肯定。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道義」。董仲舒說:「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然正人,弗予為義。」(《春秋繁露·仁義法》)朱熹講「義」是「行其所當行」(見《朱子語類》卷六)。綜合起來說,「義」含有社會公正性與正義性、行為正當性的要求。特別在權益與義務、奉獻與索取的矛盾中,作為做人標準、道德原則的「義」要求我們尊重別人的權力和利益,克己、正己,不獲取不應當獲取的東西,把道義、公正放在首位,行其所當行,處其所當處,以公正之心,行公正之事。當然,在專制主義的等級社會裡,應當這樣做,不應當那樣做,也含有不逾越尊卑、貴賤等級份位等界限的含義。

「義」是人們的行為準則,「義行」指合宜、得當的行為。在「應然」、「應當」的要求中,包含有克盡職守、發揮才能,對社會、家庭盡法律上和道德上的責任與義務等等的內容,包括盡職盡責、尊老敬賢、愛幼護弱、扶危濟困、除暴安良、見義勇為、捨己為人、相互幫助、打抱不平等等。羞恥之心是「義」的萌芽。「義」在內心,是對是非善惡的正確果斷的裁決,這既是道德情感,又是道德判斷。義行則是人們發自內心的責任感、義務感的實行過程。因此行義即自覺自愿地按「義」這種道德原則行動,正直勇敢,是很高尚的道德行為。民間成語「見義勇為」、「慷慨就義」、「義不容辭」、「義無反顧」、「義正辭嚴」、「義憤填膺」都表達了社會大眾對維護社會正義、公正的呼喚與褒獎。

2、義以為上

「義」所含有的「當然」、「應該」,不是功利方面的,而是道德方面的,因而是無條件的。馮友蘭先生在《新原道》中發揮陳淳對「義」的「當然而然,無所為而然」的解釋,十分精到。他說:「無條件底應該,就是所謂義。義是道德行為之所以為道德行為之要素。一個人的行為,若是道德行為,他必須是無條件地做他所應該做底事。這就是說,他不能以做此事為一種手段,以求達到其個人的某種目的。……若是有條件地,他雖作了他所應該做的事,但其行為亦只是合乎義底行為,不是義底行為。」[1]無條件地求社會的公利,別人的利,是義的行為的目的,義是這種行為的道德價值。凡有道德價值的行為,都必以無條件地利他為目的。孟子強調「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婁下》)就是說,仁義已根於心,所行都由心之所出;不是以仁義為美,而後勉強行之,不把仁義作為工具、手段來使用。民間江湖「義氣」更不能與我們這裡所說的「義」同日而語,那是一種更低層次的哥們義氣,在一定意義上是犧牲社會群體和他人的利益的,因而恰恰是不義的。

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

簡略地說,義是應當,即無條件地做應當做的事。義又是合宜,即在某種情況下辦某種事的在道德方面最好的辦法。正如馮友蘭在《新原人》中所說,行義的人,無所為而為,其行為不能以求他自己的利為目的。那麼,義與利之間是一個什麼關係呢?必須排斥一切求利的行為嗎?如果此利是公利,為公利的行為是否正當呢?在什麼條件和範圍內滿足個人的私利,滿足到什麼程度,才是正當的呢?

中國古代道德哲學家並不排斥而是主張在道義指導下的義利之統一。孔子雖然不多談利,但肯定人民的富庶,即人民之利。孔子也不反對獲得私利,還支持他的弟子子貢經商賺錢。孔子只是希望人們面對利益,看它符不符合道義,再決定取捨。他提出了「見利思義」(《論語·憲問》)、「見得思義」(《論語·季氏》)的原則。在取捨之際,他主張以義為標準,強調求之有道,對於不符合義的富貴,視之如浮雲。

3、「仁義」的合稱與古今義士

「仁」與「義」,字面上合稱為「仁義」,早在《韓非子·五蠹》中就有:「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禮記·曲禮上》中也有:「道德仁義,非禮不成。」但實際上,將「仁」與「義」的概念內涵並舉在一起,在戰國中期就已經有了。

1993年,在我們湖北的荊門,出土了一大批原始儒家的竹簡文物,這些資料表明:孔子及其後學所繼承創造發揮的仁、義等觀念,最遲在戰國中期就已經在我們荊楚大地流布和發揮影響了。例如竹簡《六德》以「聖、智、仁、義、忠、信」為根本;《五行》強調「仁、義、禮、智、聖」;《忠信之道》說明忠是「仁之實」,信是「義之期」;《唐虞之道》重視「愛親尊賢」,仁義並舉;《語叢》中又有一些言論重申孔子的教誨,把「仁」規定為「愛人」、「愛善」,又把「義」規定為「善之方」,「德之進」,事之「宜」。

原始儒家多次將「仁義」並舉,以愛親為仁,尊賢為義,或者說,仁是「愛親」的推廣,義是「尊賢」的推廣,認為兩者可以互補。這些關於「仁、義」關係的界定,既愛親又尊賢,既源於血緣親情,又突破了血緣親情,修訂了親親、尊尊的原則,非常值得我們肯定。

戰國時的孟子進一步闡發了「仁義」的內涵,我們在前邊已經講過,孟子多次談到「義」,「義」是無條件的道德原則,它是「應當」「當然」。孟子還強調仁義的內在性,他認為「性由心顯」,肯定了仁義禮智這些道德價值源自本心,「義」在內心就是對是非善惡的道德判斷,義行則是人們發自內心的責任感、義務感的實行過程。荀子也極大地肯定了「仁義」,他持守了孔子倡導的核心價值觀念,認定禮是由仁義所生,禮治本質上也是仁政,禮義是社會認同的道義原則。後來漢代大儒董仲舒繼承其說,將「仁義」作為傳統道德的最高準則。宋代以後,理學家又進一步闡發、推崇,「仁義」的內涵進一步得到深化,常與「道德」並稱為「仁義道德」,「仁義」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優秀道德中的精義、內核。

我國歷史上,有很多踐行「義」的品格的光輝典範人物。例如戰國末期刺秦王的「荊軻」、椎擊秦始皇的漢相張良、唐代安史之亂中散盡家財抗反賊的顏真卿、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南宋抗金愛國將領岳飛、誓死不將元的南宋宰相文天祥、抗清將領史可法、「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創立民國的國父孫中山等等。他們的為人為學、思想與行為方式,乃至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獻身精神,無一不是「仁義」等信念的感召。「仁義」的人格理想、人格操守也激勵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共產黨人的先驅、前輩,例如中國共產黨的先驅李大釗等。「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救民於水火之中,博施濟眾,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中國幾代馬克思主義者之所以受民眾的擁戴,無不與其踐行「仁義」的人格修養、人格魅力有關。

三、「仁義」的現代價值

1、「信義」兄弟的意義

信義兄弟:湖北黃陂人孫水林、孫東林

2010年2月9日,臘月廿六。在北京做建築工程的孫水林回到天津,原定與暫住在天津的家人和弟弟孫東林聚一天再回武漢,但他查看天氣預報了解到,此後幾天,天津至武漢沿線的高速公路,部分地區可能因雨雪封路。他決定趕在封路前,趕回武漢,給先期回漢的民工發放工錢。春節前發放工錢,是他對民工的承諾。當晚,孫水林提取26萬元現金,帶著妻子和三個兒女出發了。次日凌晨,他駕車駛至南蘭高速開封縣隴海鐵路橋段時,由於路面結冰,發生重大車禍,20多輛車連環追尾,孫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難。弟弟孫東林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將工錢送到了農民工的手中,兄弟倆的誠信之舉深深打動了全中國的人。

信義兄弟的事例告訴我們,仁愛、信義等基本價值,今天仍在我們的社會中存在著。我們的廣大民眾,仍然信奉著這樣一些最基本的核心觀念。它充分說明了,信義、忠孝之心仍可以存於現代社會,化為誠實守信,孝敬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行為,化為對人類、民族、國家、社會、團體的奉獻精神。持守道義,主持公道,講求信用,言行一致,仍是我們做人的準則。

2、草根民間的生活信念

仁、義、禮、智、信的相互制衡。例如仁與禮,仁為禮之內容,禮才不致流於形式。另一方面,禮為仁之節度,以禮節仁,過其所愛曰侵。故仁愛、親情,不是沒有節制的。孟子說:「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離婁上》)「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孟子·萬章下》)儒家講仁者安仁、居仁由義,居住在仁里,把仁作為最佳處(里、宅),即以仁為境界,行走在義的道路上。人人都走的路是大路。義是路,禮是門。我們漢口有地名叫「循禮門」。禮把仁與義的秩序、節度規定下來,而仁、義、禮、智、信之間有張力,君子人格的養成,正在此張力中實現。

從前面所講的人物其及事迹可知,在我們的民間社會中,仍有很多普通的老百姓都遵守著「仁、義」這樣一些最基本的生活信念。

在我們的老百姓中,包括不識字或文化水平不高的像我本人的祖父母、父母親那樣的人,包括「文革」後期,1968至1970年我在湖北天門縣楊場公社插隊落戶時周圍的農民老鄉,我當工人時道兩湖、浙江幾家大工廠培訓兩年間遇到的一些工人師傅,我們的小學、中學、大學的老師們,所有這些人以不言之教與言教影響其子弟與周圍人的精神性的東西,其主流的價值仍然是友善、仁愛、孝慈、正直、良心、為人著想,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老百姓接受的並影響他人的生活哲學,是帶有儒家文化密碼的蒙學讀物、家訓與民諺民謠中的仁慈善良,廉潔勤謹,忠於職守,與人為善,德福一致,「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例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弟子規》和《四書》的一些內容。

但是,「五四」以來,作為中國人的國民性的負面的或所謂醜陋的中國人的揭露,有些過頭,傷害了我們的民族性。爾虞我詐,內鬥內耗,我們出現過一些醜惡的現象(其實西方也有),但人們往往就會把帳算在國民性上,或要中國文化、儒家文化承擔責任。我們要把中華民族文化的真髓,養育、凝聚老百姓的真誠的理念,作為中華民族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的族群認同、文化認同與倫理共識的仁愛思想,浩然正氣,正道直行,人格修養,大大地弘揚出來。比方說,老百姓中,其實有很多相互關愛的品格與事例,我們要把這些日用而不知的民間留存的仁愛忠信,仁義禮智信等的道德資源加以保護、拓展。我覺得仁愛、忠信、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不僅是一種理想性的東西,而且是在民間有根源的活的東西。我們現在要有一種文化自覺,把這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有生命力的、有內蘊的價值啟導出來。

未來社會的發展,仍需要價值引導。面對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群體之間等諸多問題,我們的傳統核心價值有著重大意義。在做人做事的各方面,在人性修養、整飭吏治、加強廉政、降低社會管理成本等方面,傳統核心價值觀仍有效用。仁、義、禮、智、信等價值仍在老百姓的生活與生命之中,極具有草根性,只要我們有文化自覺,善於啟導,協調整合,仍然會成為我國發展的軟實力。人不可以沒有文化理想。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培養一代代人風,是最為重要的工作。我們一定要從自己做起,同時著眼於民族文化生命的延續。我們中華民族及其文化因此而可大可久!

[1]馮友蘭:《新原道》,《貞元六書》下冊,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58頁。

(本文轉載於公眾號「珞珈書生郭齊勇」,文章原載於劉續兵主編:《孔子文化與中國道路:孔子研究院「春秋講壇」學術講演錄》,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15年9月,第303—320頁)

推薦閱讀:

你和愛人怎麼「睡」
當你的愛人遠去
選愛人不需要太多標準,只要三樣
今生,我只願做你夢裡的愛人
愛人出軌,你能原諒嗎?

TAG: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