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之《人如何改變》Ⅰ

家園讀書會第十二期

主講:宋牧師

時間:2016.11.26

【作者】

提姆連恩

保羅.大衛.區普

保羅.大衛.區普(1950 - )

美國賓州西敏神學院兼任教授,保羅區普事工總裁,為了落實「把基督改變的大能與個人生命連結」的使命,每周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講。牧會超過十五年,現任費城第十長老教會(Tenth Presbyterian Church)牧師;德州達拉斯市救主神學院牧者生命關懷學系教授,德州華茲堡市(Fort Worth)牧者生命關懷中心常務理事。他還是暢銷書作家,著有《青春的契機》(台福)、《言語的威力》(華神)、《改變生命改變心》(真生命)共十一本書。與妻子盧艾拉(Luella)連袂卅五年,三子一女皆已成年。


一場基督信仰的內心之戰已經在我們所有人的心中怒吼狂嘯, 它正試圖將我們引向脫離真正的核心,並朝向只重視外在形式的方向邁進。

有哪些徒有基督信仰的外貌與表現會填滿這個「福音的缺口」,以至阻斷了「福音的延續性」?我們可以說,一個正常基督徒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有可能在不同時間,以不同方式,誘惑我們脫離基督福音的核心。請在下面的描述當中,來審視你自己。在你所相信的福音里,是否有可能你已經有了一個缺口,而這個缺口早已被福音以外的事物所填滿;此外,對這個被填滿的方式,你竟渾然不覺?

基督教的「形式主義

Externalism

——填補福音缺口的事物

1拘泥宗教禮節主義、形式主義(Formalism)

如果你想知道教會的行事曆,只要看看吉米的行程表就行了。不管有什麼樣的會議或是事奉的機會,吉米一定手持聖經,出現在那裡。他已經完成所指派給他的「成人主日學」的工作;而且,經常義務參與短宣。除了固定十一奉獻之外,若教會中有什麼工作必須完成時,他也願意義務參加。然而,吉米的世界與神的世界從來沒有交集之處——所有教會活動並沒有在他的內心及個人生活里,構成衝擊和影響。

神不斷批評以色列民那種只注重外表儀式的敬拜(參考以賽亞書一章);此外,基督亦斥責法利賽人拘泥宗教的禮節主義(參考馬太福音二十三章23?28節)。為什麼呢?因為拘泥宗教禮節主義容讓自己掌控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時間,以及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制定生命中的目標。拘泥宗教禮節主義會讓我看不見屬靈景況的嚴重性以及自己必須持續以神的恩典來救贖的事實。吉米僅僅視他在教會的參與為衡量健康靈命的尺度;在生活其他方面,看不到任何對神的饑渴和需要。對他來說,福音已經縮小為僅僅參加教會的聚會與事工而已。

2律法主義(Legalism)

莎莉是嚴格按照一個「可行」或「不可行」的清單來生活的人。凡事她都有一套規則;這些清單是她衡量自己以及在她周圍的每一個人的方法。她的孩子生活在她的律法主義下,壓力大到令人覺得幾乎被壓垮了。對他們而言,神只是一個冷酷的審判官,不僅設立沒有道理的標準在他們身上;而且,當他們達不到標準時,就嚴厲責備他們。在莎莉的家中,根本聽不到一絲笑語,因為,根本感受不到任何恩典、甚至也不明白為何需要為了恩典而歡慶。莎莉認為,實施她所制定的清單可以讓她與神同等,所以,對於耶穌基督賜予她的恩典,她並不覺得有什麼可以感激的。

律法主義完全遺漏掉一個事實——從來沒有任何人能夠滿足神律法的要求。當莎莉嚴格地持守她的規則時,她的驕傲、缺乏耐心以及論斷的靈並沒有被神觸摸與感化。律法主義忽略掉我們無法以自己淺薄的能力,來贏取神對我們的鐘愛。它也遺忘了,在我們的內心需要被神的恩典轉化的需求。此外,律法主義不僅僅將福音簡化了,它其實就是自創了另外一套「得救之道」(參考加拉太書)。而在這個「得救之道」里,救贖是借著持守我們自己已經建立的法則來獲取。

3神秘主義(Mysticism)

克里斯汀對神的追求完全是情感型的,往往是從一種感覺跳到另一種感覺。她不斷尋求一種屬靈上的癲狂感受,那是一種與神充滿激情的相遇經歷。也因為如此,她從來沒有辦法在同一個教會待上太久的時間。作為基督身體中的一員,她的作用似乎消耗多於貢獻。在從一個屬靈高潮盪到另一個屬靈高潮之間的那段時間裡,克里斯廷的信心可說是平淡、單調且了無深度的。此外,她常常覺得沮喪,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夠格」成為一個信徒。除了那些充滿能力的屬靈高潮體驗之外,克莉絲汀的信心和品格都沒有成長。

符合聖經的信心,並不是死板枯燥、刻苦忍耐的;真實的基督信仰充滿著所有人類情感的色彩。然而,你並不能將福音縮減到只是個人與神的感性體驗而已。當聖靈內住在我們裡面、當神的話語對我們造成影響時,在我們內心及生命中的改變,絕大部分發生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神秘主義的危險在於,它對經驗的追求多過於追尋基督自己。所以,神秘主義將福音簡化成一些充滿動力的個人感受和屬靈的經驗而已。

4行動主義(Activism)

雪莉手裡舉著一塊寫著「抵制墮胎」的牌子,站在抗議隊伍的最前列,心裡一面納悶:「為什麼沒有更多基督徒站出來抗議呢?」當然,不管是「在成人色情書店前的抗議活動」以及「即將到來的地方選舉」,她都有同樣的感受。這些活動對雪莉而言,為「究竟什麼才是一位基督徒」下了定義。她不斷告訴自己,「不管何時、何處,只要有所需求,我都要站起來為對的事情大聲疾呼。」她身上那種願意為對的事情奉獻時間、精力、金錢的精神,十分令人敬佩。

然而,當我們近距離察驗雪莉的信仰時,我們會發現,雪莉的基督信仰看重捍衛什麼是對的事情,多過於心中充滿喜樂地追尋基督。行動主義的基督徒永遠會抓住外界邪惡的事情不放。因此,其結果會成為「現代修行主義」的行為模式。這個現代修行主義基本上是說,「外面的世界充滿邪惡,我們抵抗邪惡的辦法,就是將自己與這個邪惡的世界分隔開來。」但是,最後修道院日漸沒落,究其原因,是因為修道士們忘記對付在進入圍牆之時,存在於「自己裡面」的邪惡!

不管何時,當你相信「外在世界」的邪惡大過於「自己裡面」的邪惡時,真誠的尋求基督將會被忽略,取而代之的,就是對於「周遭的邪惡」的對抗大發熱心。對於拯救我們脫離內心之罪的恩典,我們似乎不覺得有什麼值得慶祝的;而看重的,是如何發起一場改革運動,拯救教會脫離周圍邪惡文化的侵蝕。衡量基督徒是否成熟的尺度,是看他們捍衛正義、改正錯誤的意願。因此,福音對於他們來說,已經縮減為參與基督徒的各項運動。

5惟獨聖經主義(Biblicism)

約翰是一位精通聖經及神學的專家。在他個人的圖書館裡,能夠找到非常少見的、近乎古董級的神學書卷;此外,在買書的時候,他總是要去搜購第一版的原始版本。約翰經常這樣說:「從聖經的世界觀來看」、「根據神學的一致性」,還有「從基督徒的角度來思考」等辭彙。他熱愛聖經(這是一件相當好的事情),但是,在約翰的現實生活中,有些事情並沒有與以上所描述的相契合。

除了他潛心鑽研基督信仰之外,約翰並不清楚什麼叫作「擁有基督的樣式」!在他人對約翰的評價里,充滿著驕傲、擅於批評;對於沒有能夠像他一樣精細琢磨信心之道的人,他^^有絲毫容忍的態度。約翰總是無止盡地批評牧師的講道;每當他踏入成人主日學的教室時,總是使教師們感到神經緊張。

基督信仰對約翰個人來說,只是竭力掌握和精通聖經及系統神學,以此代替對基督的敬拜、對神的依靠,以及與神的聯合。是的,約翰是系統神學專家;但是他卻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像平日準確解經一般,把恩典活出來給人看見。他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掌握神的話語上;他「支配」神的話語,卻不允許神的話語來「支配」他。在「惟獨聖經主義」里,福音被縮減到只是精通聖經的內容與神學而已。

6心理學主義(Psychology-ism)

珍總是能夠吸引一群人在她身邊服事她。她談到最多的,常常是在她的教會中有多少「受傷害」的人,教會都沒有給予這些人足夠的幫助。珍是一位熱衷閱讀基督教中關於「自助類」書籍的人,她也總是將最新的出版物介紹給他人。她常常表示,基督信仰是惟一能找到真實幫助與醫治的地方;但是在她自己的身上,似乎找不著那些醫治的果效。珍常常沉溺於沮喪當中;而且,她經常是帶著眼淚離開了教會的聚會。

珍說的沒有錯,惟有基督才能夠滿足我們內心最深處的需要。但是,她把基督僅僅視為是一位心理醫生,而不是她的救贖主。珍相信她最深刻的需要是來自於過去她被忽略,以及被拒絕的經驗;所以,她看自己需要被醫治,更甚於需要被救贖。實際上,她看不見自己是如何苛求、論斷以及過分地專註於自我。

因為對自己的盲目,珍不知不覺把福音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扭曲了,她替福音下了不同的定義。若我們沒有了解真正的問題是出在道德上、以及與神的關係上,這樣的結果,會造成我們僅僅願意去敬拜與服事我們自己、以及這個世界上的被造之物,而不願意敬拜與服事我們的造物主(參考羅馬書一章)。但是,珍將我們的問題視為像是整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型錄一般。所以,不管何時,當你視他人虧待你的罪比你自己的罪來得更大時,你將比較傾向將基督當作是你的心理醫師,而不是你的拯救者。對於這些人而言,基督教不是追求一個敬虔的生活,而是追求心理醫治。在這裡,福音縮減成為只是醫治情感上的需求而已。

7社交主義(Social-ism)

對於在基督的身體(團契)中所獲得的人際關係,喬治非|常感恩。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他以前所有的經歷都不一樣。他的心中為這個基督的大家庭充滿喜樂,所有與其他信徒交往的團契活動,他全都參加。喬治熱愛他所屬的查經聚會,這道是由二十幾歲的信徒所組成的;但其中最令他開心的是,每次聚會之後,一群年輕人出去休閑娛樂的時光。此外,他還喜歡參加退休會、露營,以及短宣活動。他這一生中,第一次感到生命充滿活力,並且覺得與他人有真實的連結。

喬治的問題,最初是因為他最要好的一位朋友因為工作的原因搬走了。緊接著,另一個好朋友結婚了。再接下來,他們的教會來了一個新牧師,他決定重組團契,單身事工不再是重點了。結果,當小組重新分配時,喬治覺得他好似被卡在一群年紀較長、已婚的人群中間;而且,喬治覺得他無法與他們有共通的語言。對他而言,教會已經不再一樣了,所以他不再參加小組聚會;不久後,他也減少參與主日崇拜的次數。按照他的話來說,去教會,好像去參加別人家的團聚一樣。

喬治沒有意識到,團契、接納、尊重、以及在基督身體中的地位,已經取代了他應該與基督深刻連結的依賴。教會成為他屬靈上的「交誼倶樂部」;一旦這個倶樂部開始瓦解時,他就失去了持續參與的動力。對喬治而言,團契友誼所帶來的「恩典」,取代了真正給予他身分、目標,以及希望的基督。所以,福音縮減至一個只滿足基督徒人際關係的網路。

為何這些「替代物」如此吸引人?

在在哥林多後書十章5節里,使徒保羅稱「那些攔阻人認識神的事」為「自高之事」。請記住,「自高之事」就是似是而非的謊言,這些謊言擁有足夠的真理讓人們相信它。那些吸引我們的謊言,在基督信仰的邊緣上,通常看起來相當契合。在當今的教會當中,「現代主義」與「淫亂」也許不能構成基督信仰的威脅;對於我們來說,或許那些從「我們如何巧妙地扭曲了對福音的認識」所流露出來的詭詐謊言才是比較危險的。我們並沒有遺棄信心;但是,我們也許已經將它下了不同的定義;而我們所下的定義,在本質上就與聖經中所陳列的福音大不相同。

這些對信心的另類定義並非一朝一夕發生,甚至在教會公開的神學討論當中,根本不會浮上檯面。然而,這個被重新定義的福音是一個複雜與難以捉摸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存在於教會實踐層面上的團契、教會生活以及教會的事工當中。因此,在基督里的盼望,被教會活動、屬靈情感上的經歷、教會團契,或是其他事物所取代;然而,這些替代物,卻沒有一個是故意要扭曲福音的真諦、或是讓人離棄對基督的信心。

上述這些「主義(isms)」各自都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究其原因,是因為每一個都代表了福音中一個重要的組成要素。福音的確呼召我去過一個聖潔的生活,並召集神的子民一同敬拜祂。神必定會在一些特別的時間、運用特別的方式來讓我與祂相遇。福音的確呼召我要用良善的行為,去對世界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熱愛真理,並常在真理中默想。此外,神是安慰的神。在我們所有的悲傷當中與我們相遇。在基督身體的生活中,神也同樣希望我們能夠充滿熱情地積极參与。

當我們將福音只縮減到其中任何一個組成要素時。危險就會出現。謙卑承認我每一天都需要基督以及尋求祂的恩典,是我基督信仰的動力。不管何時,當我將福音縮減到任何其中一項要素,把某一點過分誇大、代替了福音的全部內容時,我就失去了這個動力。因此,我們把追求神的方法,變成了最終的目的。舉例來說,了解福音中真理的目的,是為了與基督建立更深厚的關係;但是,當神學上的知識成為最終的目的時,這個神學知識就取代了基督。

為何這些「主義」是這樣吸引人,還有其他更深入的原因。每一個「主義」在某一些方面,都能反映我們屬靈上需要加以對付的問題。第一,這些「主義」引起了我們「自以為義」的共鳴。在我們之中,沒有一個人會承認我們真的就如福音中所說的那樣糟糕!我們寧願認為,我們只需要稍微在神學的知識上調整,或者是更加忠實地、依照神的意思出席教會活動。但是從福音來看,沒有任何系統、或是活動可以提供我們所需要的。我們的罪是如此重大,以至於只有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工,才能夠拯救我們。

第二、這些「主義」也相當符合我們「自私自利」的胃口。身為罪人,我們喜歡成為宇宙的中心;所有人事物都應該首先滿足我們的需要,由我們來掌握。但是,福音中說得非常清楚,惟有向自己死,才有可能真正活。而那些用自己的辦法力求生存的人,其結局就是死。當福音被縮減至這些「主義J時,表示我挑選了其中最吸引我、以及最能安慰我那一項;因此,就算我廣泛參與在基督信仰當中,我個人不需要有太多犠牲,仍然可以保有我自己不被挑戰、仍居中心的地位。

第三、這些「主義」也與我們所抱持的「環境主義」(environmentalism)相互共鳴。我們願意相信,在我們身邊周圍的罪,比在我們裡面的罪還來得危險。這也是為什麼對以下的情形來說,是相當難以理解的:丈夫不能將自己冷淡的態度,怪罪於太太;太太不能將自己的苦毒之心,責怪於丈夫;他們的孩子,不能將自己悖逆的態度,歸罪於父母的缺失。

當我們忘記我們的景況是如何窘迫時,原本對基督與恩典由衷的仰賴,開始被教會的活動所取代。福音應許我們,因為基督內住在我們心中,我們的內心與生命得以得著改變。但是,當我們對自己沒有真正的認識時,我們會興緻勃勃地想要去改變外在世界,更甚於改變我們的內心與我們的生命。

第四、這些「主義」與我們的「獨立意識」一拍即合。對於我們來說,要相信人本性中的罪,實際上是如何使我們成為軟弱、盲目、以及容易受攻擊的想法,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我們不願意承認,我們每一天都需要神的智慧與指正。我們寧願相信「我們可以自給自足、靠自己就可以完全做好」的謊言。我們可以辨認出他人的盲目以及愚昧;但是,我們喜歡認為我們是「規則」中的例外,屬靈的規則在自己身上不適用。的確,承認自己是那樣的軟弱與貧窮,是很不舒服的一件事;但是事實上,軟弱與貧窮就是我們屬靈真實的光景。所以,那也是為什麼「基督」才是我們惟一的答案。

對於聖經的知識以及參與在教會的活動方面,一旦以不正確的眼光理解時,會扭曲了「你究竟是誰」的看法。擁有神學知識並不等同於擁有了基督徒的成熟身量,以及戰勝罪惡的能力;在基督信仰中參與服事、活動或接受裝備,並無法同時遮掩內心對罪的掙扎。

一旦到了某種程度,你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罪人,你將會在那一個程度上,低估了你每日對基督、以及在祂的身體(團契)中人際關係的需要;而這些需要,正是祂用來改變我們的工具。

實話實說,我們都知道基督必須是我們的身分、意義、目的、希望以及目標。但是,我們裡面那個「自以為義」的老我,就是不肯徹底死掉。我們想要成為我們世界的中心;而且,我們認為我有足夠的獨立能力,不需要倚靠屬靈的幫助。所以,我們傾向將福音縮小到讓自己覺得舒服的要素;但是,在追些要素當中,沒有任何一項能充分發揮隱藏在基督里的恩典所啟示給我們的價值。

選自《人如何改變》第一章

整理 曉龍 ;文編 惠葦; 微編 石頭

推薦閱讀:

2017年我的讀書清單
如讓讀書會活動更有趣?
讀書,一場內心的救贖之旅!
新增亮點——批判式閱讀
【文魁大腦讀書會2016】鐵翠香第37本/52《富爸爸窮爸爸》

TAG:改變 | 讀書會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