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歸納】日本明治維新的所以考點!

歷史條件德川幕府的腐敗封建統治表現影響政治實行幕藩體制:天皇是名義上的最高,實權在幕府將軍手中,地方設「藩」實際上是封建分裂割據,不利於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形成推行嚴格的等級制度:天皇、士(將軍、大名、中下級武士),農、工、商、賤民激化了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農民無法承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起義不斷;工商業者也不滿嚴格的限制和掠奪;中下級武士階層地位惡化,迫於生計,不得不從事商業和手工業,逐漸產生了反抗思想。1837年大鹽平八郎起義表明日本封建社會統治基礎已開始動搖外交採取「鎖國政策」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和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19世紀上半期,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統治基礎,為明治維新準備了一定的社會經濟前提西方列強的殖民侵入原因1、19世紀中期,隨著工業革的完成,資本主義國家急需擴大海外市場和掠奪原料2、日本閉關鎖國、封建落後過程1、1853年,美國海軍將軍佩里 「黑船事件」2、1854年日美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打開日本的大門3、英、俄、法等國也效仿美國迫使日本允許開國通商、享有領事裁判權、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和設租界及協定關稅影響1、使之陷入半殖民地危機中,民族經濟遭到打擊,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農民起義劇增,社會危機的加劇2、客觀上刺激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進一步動搖了幕府統治基礎3、更加暴露幕府腐朽、虛弱,使之成為眾矢之4、社會階級結構進一步分化。新興地主和高利貨商人不滿政治上無權;西南諸藩大名不滿現狀;中下級下士,因經濟狀況的日趨惡化,對現實更加不滿,進一步動搖幕府統治基礎5、促使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西方的先進,開始向西方學習西南諸藩,採取自強的改革措施,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成為後來倒幕運動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尊王攘夷運動原因外國勢力的入侵,導致民族矛盾的加劇;幕府統治者對外妥協和對內鎮壓時間1860「櫻田門事件」----1864口號「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攘夷是核心領導與主要參與者尊攘派。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高杉晉作的「騎兵隊」)結果失敗,原因:尊攘派對幕府存有幻想,沒有明確提出推翻幕府的要求;幕府對尊攘派的嚴厲鎮壓以及西方列強的圍攻過程倒幕運動原因尊王攘夷運動的失敗,使尊攘派認識到要克服民族危機,建立富強國家,必須推翻幕府的統治目的推翻幕府的統治時間1866--1869領導倒幕派: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根據地西南強藩:薩摩、長州、土佐過程倒幕派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義武裝倒幕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為消除倒幕派討伐的借口,上奏要求把政權「奉還」給天皇,這就是所謂的「大政奉還」「大政奉還」後,幕府仍擁有實權,時刻準備反撲。倒幕派為了真正掌握國家的政權,決定徹底打敗幕府,史稱戊辰戰爭1868年鳥羽、伏見戰役,打敗幕府軍隊慶喜不戰而降。德川幕府名實俱亡經過一年的征戰,才最終徹底打敗幕府,結束了戰爭結果1、打敗幕府:從國內來講,幕府統治不得人心;大名、大商人、人民群眾、支持政府軍作戰;新政府廢幕府苛政,減租減稅獲得人民支持;政府軍作戰目標明確,士氣旺盛,戰鬥力強。從國際方面來說,西方列強宣布中立;英國商人把大批武器賣給倒幕派2、1868新政府改元「明治」。1869年,政府從京都遷到東京為在日本實行一系列的資產階級改革準備了條件明治維新政治-----廢舊建新廢藩置縣這徹底結束了封建割據局面,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開始建立起來,為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四民平等」平民可以自由擇業和遷徙,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華族和士族的上層利用巨額公債投資於新興工業,成為資本家。許多士族下層因為貧困不得不進入工廠做工謀生。這就建立了一種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體制。制定憲法1889年憲法雖然確立了日本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但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天皇擁有絕對的權力。但畢竟是近代亞洲的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它規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權利和參政權,形式上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有利於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它的頒布標誌著日本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基本確立,鞏固了明治維新後確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經濟-----發展新經濟幣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紙幣日元作為全國唯一貨幣改革土地制度內容: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影響: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經營農業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改革地稅內容:一律按地價的3%向土地所有者徵收土地稅,並以貨幣稅取代原來的實物稅。作用: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為國家工業化政策提供了保障「殖產興業」內容:1、利用政府力量引進技術和設備,創辦「樣板」企業,供私人企業效仿。2、由國家興辦近代交通通訊事業,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3、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具體措施:①政府把鐵路和軍工企業以外的大部分國營企業無償或以優惠的價格轉讓給私人資本家。②政府通過補助金和優惠貸款等形式給予私人資本家資金支持。影響:在政府示範企業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現了興辦工業的熱潮。至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文教-----倡導「文明開化」了解西方文明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改革教育內容: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統一管理全國的教育,開始逐步建立了小學、中學和大學三級教育體製作用:為日本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局限:向學生灌輸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濃厚「和魂洋才」生活習俗西化採用西方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等文明開化政策實質是西方資產階級化軍事-----建立新軍隊措施:1、實行義務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壟斷軍事的特權2、仿照歐美組建一支常備軍3、改進軍事裝備,引進新式武器4、現代化軍工企業5、設立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局限:效忠天皇(皇軍),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軍國主義色彩,使日本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作用:建立了一支現代化軍隊,對於提高日本的國家地位有重要作用,結果1、使日本由一個封建落後國家逐漸變成一個封建色彩濃厚的近代資本主義國家2、基本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性質為克服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而提早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影響作用1、政治上: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確立近代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開始民主化2、經濟上:日本近代資本主義工業體系開始確立,到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已經成為亞洲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國家。3、軍事上:建立了一支現代化軍隊,並不斷得到加強4、國際地位:日本完全廢除了列強強加的不平等條約,獲得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成為當時亞洲唯一獨立的國家,並逐步成為列強局限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忠君思想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軍國主義色彩濃厚;天皇擁有絕對的權力;實行華族制度意味著新的不平等;有所謂「全盤西化」的極端化傾向等)2、踏上對外擴張之路,侵略琉球與朝鮮,侵略中國,這不僅給被侵略國家的人民,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1889年日本憲法>>>>1.制定背景在發展經濟方面採取的是向大資產階級和大地主傾斜的政策,不僅引起農民的不滿,也同樣引起了中小資產階級同樣的不滿, 19世紀80年代日本國內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社會動蕩。不僅很多地方農民發動暴動,中小資產階級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權運動」影響深遠、遍及全國。為了緩和矛盾,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制訂憲法。>>>>2.憲法的主要內容明治憲法規定,天皇作為國家元首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廣泛的統治權。國家的主權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裡。天皇擁有絕對的權力,日本國會稱為「帝國議會」,規定由貴族院和眾議院組成。貴族院由皇族、華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選議員」組成,它實際上是大官僚、大財閥和大軍閥等特權階層的代表機關;眾議院由選舉產生,按照選舉法,只有直接繳納一定國稅的人年滿25歲的男子才有選舉權,30歲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選舉權。日本的議會沒有獨立的立法權,議會的立法必須經天皇批准方能生效,憲法規定設立內閣和樞密院。由國務大臣組成的內閣對天皇負責,對議會只負有「道德上」的責任。樞密院,它由天皇敕選的「元老」「重臣」組成,獨立於議會和內閣之外,在政治上居於特殊重要的地位,實際上是最高決策機關。

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比較>>>>相同之處:(1)都是在西方列強入侵、殖民地的危險加劇,國內階級矛盾尖銳的背景下,為擺脫困境而實施的變革。(2)都是在封建社會的基礎上,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在短時期內移植西方的大機器工業,從辦軍事工業入手,逐漸擴展到民用工業。>>>>不同之處:(1)雖然洋務運動以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為主要內容,但就其倡導者來說,是在列強大炮的轟擊下,不得已而為之,在他們的思想深處仍具有強烈的排外性,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等人雖有抵禦外侮的要求,但卻沒有林則徐、魏源那樣的反侵略決心。在辦洋務的過程中,仍寄希望於列強,在實踐中必然執行一條對外妥協之道。日本明治維新的目的是摧毀幕府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使日本擺脫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危機,走資本主義道路。在「東洋道德、西洋藝術」思想的指導下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2)洋務運動走的是一條與封建勢力、外國資本相勾結的改良之路,必然失敗。而明治維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還版籍」、「廢藩置縣」、「地稅改革」等較徹底地打擊了封建保守勢力,逐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推薦閱讀:

明治維新後日本娼妓人數為何暴增?
日本的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戊戌變法 續十六
馮瑋 | 櫻田門外之變:沒有這起刺殺,就沒有明治維新
日本的「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洋務運動」有什麼區別?
明治維新 決心與路徑

TAG:日本 | 歸納 | 明治維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