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趙紹琴:談談我對「在衛汗之」的認識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這是中醫最多的微信平台——中醫書友會甲午年臘月初一大寒第507期內容。新書友可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快速關注。

作者/趙紹琴 ⊙ 編輯/王超 ⊙ 校對/炳程、黨衛閣等

導讀:提起「汗法」,我們常常會想到用麻黃、桂枝這樣辛溫發散的葯,強令出汗而逼邪外出。趙老本文就說了溫病學中「在衛汗之可也」的「汗之」並非必使出汗,而是用辛涼清解的方法起到宣散鬱熱的作用。文中有溫邪上犯的不同階段的不同用藥指南,值得好好讀讀。(文末有趙紹琴談火郁證的好文,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談談我對「在衛汗之」的認識

一般溫病初起,邪在肺衛,當用辛涼輕清解表。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早有「在衛汗之可也」之明教,但其所謂「汗之」並非應用汗法之意。現就「在衛汗之」談談個人的認識:

一、對「在衛」的認識

溫邪初感,自口鼻而入,即葉天士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而肺主氣屬衛,所以溫邪郁於肺衛均稱為在衛,亦即衛分溫病。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論述衛分證時說:「太陰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者,名曰溫病」。從脈象上來看,衛分證脈不緩不緊而動數,其既不同於太陽中風,亦不同於太陽傷寒。

其實衛分證的一般證候是: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咳嗽,咽紅或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

應如何理解衛分證的脈證呢?吳又可說:「陽氣通行,溫養百骸,陽氣壅閉,郁而為熱」。溫邪犯肺,肺病則氣必賁郁,肺主衛,衛陽之氣宣發受阻,故發熱,衛分證之發熱,為熱邪郁阻於肺衛,實屬鬱熱;因衛氣被郁,開合失司,故而惡寒。

正如吳鞠通所說:「肺病先惡風寒者,肺主氣,又主皮毛,肺病則氣賁郁不得捍衛皮毛也」。但溫為陽邪,溫邪犯肺(衛),不是風寒外束之表閉,所以其發熱惡寒也是發熱重而惡寒輕,常稱之為「微惡風寒」,是指惡寒輕,或指惡寒時間短暫,常不為病者所重視。

溫邪郁於肺衛,肺氣失宣,陽氣鬱閉,所以衛分證常可見無汗。但若鬱熱較重,蒸迫津液外泄,有時也可見少汗或頭面汗出,這是熱迫津出之邪汗,並非正常之汗出。所謂正常之汗,當是營衛通、三焦暢、氣機調、津液至的自然微微汗出。

咳嗽為火克金也,熱邪迫肺,肺失宣降,輕則咳嗽,甚則作喘。咽喉乃肺胃之門戶,熱郁於肺,則咽喉被灼,輕則紅痛,重則咽腫,甚則白腐。溫為陽邪,熱變最速,易於傷陰劫液,故溫病初起,邪雖在衛分階段,亦可見口微渴之症。鬱熱鼓動故脈浮而數。

總之,溫病衛分證為溫邪郁於肺衛,病雖輕淺,已有輕度津傷之象。

二、對「汗之」的認識

傷寒為外感寒邪,風寒束表,表閉陽氣受傷,必須以辛溫走竄之品(如麻、桂之類)以運陽氣,強其作汗逼邪外出,故以汗法兼助熱粥,促其汗出,邪隨汗解。

而溫為陽邪,如前所述,溫病衛分證,為溫邪郁於肺衛,以鬱熱為主,病雖輕淺,已有輕度津傷,絕不能用辛溫發汗之法,以免再度傷陰,治療只要「汗之」就「可也」了。

葉氏指出,溫病的治法與傷寒「大異也」。吳鞠通在《溫病條辨》銀翹散方論中說:「按溫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又說「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發其表亦無益也」。可見此處「汗之」絕非用發汗之法。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火郁發之」。王冰注之曰:「發,謂汗之,令其疏散也」。柳寶詒則進一步論述說:「暴感風溫,其邪專在於肺,以辛涼輕散為主;熱重者兼甘寒清化」。溫邪郁於肺衛,屬「火郁發之」之例,亦即汗之令其疏散也,當用辛涼清解之法。辛能宣郁,涼可清熱,輕清舉上,清解肺衛熱邪,邪去熱清,衛疏三焦通暢,營衛調和,津液得布,自然微微汗出而愈。因表解里和,自然邪透汗泄,實則不發汗而達到了汗出的目的,它不是方法而是目的,此即「在衛汗之可也」的意義之所在。

三、「汗之」的運用方法

對於衛分證的治療,葉天士說:「初用辛涼輕劑。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又說:「黃苔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說明衛分證初起一定要用辛涼輕劑,以辛散開其郁,涼以清泄其熱,輕清宣透,宣郁清熱。

但在臨床運用時,又必須根據郁的輕重,熱的多少及夾風夾濕的程度全面考慮,決定辛散與清涼藥物的配伍、比重及加減,以體現辨證論治的原則。

一般說來,郁重熱輕,以辛散為主,佐以清涼;熱重郁輕者,以清熱為主,佐以辛散。如脈浮重於數,身熱不甚,惡寒明顯,雖咽痛而不甚紅,口乾而舌潤,苔白膩而質淡,說明以郁為主,衛氣鬱閉,風多而熱輕,當以辛散開其鬱閉為主,清化之品為輔。

若脈數重於浮,甚或滑數或近乎洪數,咽紅腫痛,身熱重而惡寒輕,口乾心煩,渴思涼飲,舌質偏紅而苔白,咳嗽氣嗆,此熱重而火郁不宣,當以清熱為主佐以辛散。此辛散,意在開郁,並非解表。更忌辛溫發汗,誤汗則傷陰助熱,甚則成昏厥。所以說開郁藥物,用之宜恰如其分,郁開則已,不可過重,更不可連服多劑,反而成害。

溫邪內郁在衛分時,但亦常夾風、夾濕。治雖宜辛涼開郁泄熱,但夾風者必加散風之品,使風熱外透。溫熱火郁,亦可加用散風之味,以助辛散之品解除火郁。夾濕者,應加淡滲之味,使熱隨濕下滲。至於表濕,當取微汗之法。但不論夾風夾濕,或透之於外,或滲之於下,總之宜早,切不可待其與鬱熱搏結。若是濕與熱合,濕熱裹結,濕在熱中,熱在濕內,如油入面,難解難分,則病多纏綿,經久不愈。至於薄荷、牛蒡子、蘆根、滑石之類,舉例而已,意思是說夾風者,辛散涼泄,不用發汗,如薄荷、牛蒡子之類就夠了。雖夾濕,但畢竟以熱為主,蘆根、滑石並用,清熱利濕且保津液,不可過用淡滲,以防傷陰。在臨床時,大體可按下述方法分類。

(一)溫熱在衛

直接感受溫熱邪氣或素體陰虛,復感受溫熱邪氣,以熱為主,郁次之。臨床以發熱,微惡風寒,舌邊尖紅,脈浮數為主要特徵,但也常伴有頭痛,口乾微渴,咳嗽咽紅腫痛等。宜辛涼清解,方如銀翹散。方中在大量清涼藥物中配以少量荊芥穗、淡豆豉辛溫之品,僅取其辛散、宣陽以開其郁,並非發汗解表之用,故合而成辛涼平劑。

若風熱之邪侵襲肺衛,證見發熱,頭痛,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或汗出齊頸而還,咳嗽咽紅或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且干,脈浮數或動數,我常以銀翹散加減,以宣肺退熱,方為:銀花9克,連翹9克,薄荷1.5克(後下),前胡6克,淡豆豉10克,牛蒡子3克,蘆根20克,竹葉3克。

加減法:身熱頭痛較重,舌苔薄白略膩,二便如常,咽不紅痛者,加蘇葉6克,或用芥穗3克;咽紅痛甚者,加鹽青果6克,苦桔梗6克,生甘草6克;熱郁重,脈滑數,口乾渴者,加桑葉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口渴重,陣陣汗出,脈滑數有力加生石膏12克(先煎);咳嗽重痰不多者,加杏仁10克,浙貝母10克,蘇子10克。

若時值春末夏初,體弱之人感受溫熱之邪,除具有一般衛分證外,併兼見脈微濡軟,舌苔薄白膩而根厚,頭沉食慾較差,可用輕揚宣化法,葯如大豆卷、山梔、前胡、杏仁、浙貝母等。不可過用寒涼,恐傷氣分而助濕阻,不可不知。

(二)濕熱在衛

本病多見於夏秋之交,陰雨連綿,天暑地濕,濕熱蒸騰,瀰漫空間,加之飲食不節,脾胃受損,濕自內生,或心情抑鬱,脾胃失調,阻遏不化,蘊久化熱,加之濕熱外襲,則內外相引,遂致發病。臨床上以身熱不揚,午後熱甚,惡寒身重,肢倦,少汗或頭額汗出,胸脘痞滿,不飢不渴,大便溏等症為主。舌苔白膩,甚則滑潤,面色淡黃,脈象以濡緩軟弱為主要特徵。

本病因濕熱裹結,阻滯氣機,過傷陽氣。徒清熱則濕不去,徒祛濕則傷陰助熱。治療必須宣化上焦,苦泄其熱,通利下焦,以暢水道,即辛開苦降,方如三仁湯、藿香正氣散之類。若同時見熱郁中州,濕阻不化,頭暈且脹,胸悶而周身痠楚,漾漾泛嘔,舌苔白滑膩潤,大便通而不暢,小溲赤黃,我常用辛開其郁,以利三焦,苦降其熱而燥濕邪,少佐淡滲分消走泄,方如:白蒺藜10克,佩蘭葉12克(後下),白芷3克(後下),半夏10克,杏仁10克,厚朴6克,黃連面3克(沖),炒苡仁12克,白蔻仁2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

(三)暑濕在衛

外感暑濕之邪,復為寒涼鬱閉,證見身熱頭暈,惡寒無汗,噁心欲嘔,胸脘滿悶,舌苔白膩而水滑,脈濡滑且按之軟弱,若因熱而恣食冷飲,則胸痞太息,甚則喘逆,治之宜辛香宣透方法,方如新加香薷飲加減:陳香薷5克(後下),藿香葉10克(後下),大豆卷10克,厚朴6克,草豆蔻5克,半夏10克,黃連粉2克(沖),鮮蘆根20克,鮮荷葉半張,益元散10克(布包),杏仁10克。

(四)燥熱在衛

多見於初秋,天氣偏熱,或久晴無雨,秋陽曝晒,天氣溫燥,感之而病,證以發熱為主,且微有惡寒,頭痛少汗,乾咳少痰或痰粘成塊,咽干鼻燥,甚則鼻衄唇裂,口渴喜飲,舌質紅而苔白且干,右脈洪數或弦細數,可用潤燥疏化法,方用桑杏湯。

北沙參10克,川貝6克,桑葉10克,杏仁10克,淡豆豉10克,梔皮6克,鮮梨一個(連皮去核切片)入煎。

上述皆屬宣郁疏衛清解方法,必須邪祛則營衛調、三焦暢,皆能皮膚微有小汗出,達到「在衛汗之可也」的目的。

另有在衛分階段,而治療失誤,或體弱正氣虛弱,或因夾濕,或為濕熱,或屬暑濕蘊熱,由於貪涼,或因熱而恣食冷飲,或過服寒涼之品而成濕阻、涼遏、寒凝、冰伏者,此均為濕阻而寒邪遏阻中陽,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其必見胸滿悶而痞堵特甚,或氣短而欲太息,或痞堵腹痛,甚則四肢微冷或厥逆,舌必白滑潤膩,面色多淡黃、蒼白,脈象以沉澀、沉遲、沉細或弱為主,可用辛微溫、或辛溫、或辛香,以宣陽透邪為主。葯如香薷、藿香、蘇葉、生薑等。若素體陽虛,氣分又衰,邪為寒涼遏阻,甚至寒凝、冰伏,衛分證未罷兼見胸悶、痞堵、面蒼白、四肢冷,舌白胖滑潤膩,急用辛溫通陽,以開寒閉。宜用桂枝、乾薑、蘇葉、草蔻、生薑等。但用量宜當,俟閉開邪透即可。

【本文摘自中醫雜誌1981年第8期,由中醫書友會(微信號zhongyishuyou)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投稿郵箱:tg@linglanshuyuan.com】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趙紹琴談火郁證的治療和體會》

▼▼▼

推薦閱讀:

個人對玉石的體驗性認識之一
對語文和語文教學的認識
陸品妃:認識女性主義
解營衛,有關營衛, 從正邪鬥爭論營衛, 關於中醫營衛模型的認識和思考,營衛與氣血津液關係
從認識妹子到泡到妹子, 把妹三步曲, 一把一個準, 不信?

TAG: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