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訪孟子故里領受母儀文化

訪孟子故里領受母儀文化

(2012-07-06 17:46:06)

轉載

標籤: 雜談

訪孟子故里受領母儀文化

三八婦女節單位組織女同志去山東的孟子故里參觀學習的機會,有幸去了被稱為「亞聖」的孟子的故里,它位於山東鄒城的西南部,與孔子故里曲阜市自古就被人們合稱為「鄒魯聖地」。這次的孟府之行不僅僅是遊覽,主要是一個孔孟之道的賢妻良母、母儀文化的教育,去領受中國千年古文化的母教經典。

走進刻有「欞星門」牌匾的大門,參天的松柏下是石牌坊,上面書刻著「亞聖朝廟」,院落的右邊是刻有「開來學」字匾的孟子辦學堂的地址,左邊是「孟子小學」。邁進「泰山氣象門」就進入了孟廟。

孟廟規模宏大,氣宇非凡,右側的碑林,立有270餘座碑刻,為宋、元、明、清歷代所立,碑文的內容包括:詔封、祭祀、體用、捐資紀德、殿廡修茸、孟氏族譜等,其書體各異,這裡被稱為「遍地豐碑滿壁詩」。其中尤為珍貴的是宋代「先師鄒國公孟子廟記」的碑、元朝「御制八思巴文」碑、清代「康西御制」碑、「乾隆御制」碑,這些碑文極其有保存價值。

「亞聖殿」的建造非常宏偉,殿內是孟子的塑像和介紹他的生平的圖片展覽。孟子家族出身顯赫但後來敗落,孟子出生後家世貧寒,他三歲喪父是由母親仉氏撫養成人,孟母教子有方,「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的故事流傳至今,成為當今社會教育的典範。在孟廟立有「母教一人」的石碑就是對孟母教子的紀念。孟子是孔子的孫子思子的學生,他一生遵循孔子「德學」之道,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將其發揚光大成為「仁政」學說。孟子四十歲時開始周遊列國,推行仁政,遊說六國,到59歲才返回家鄉,興辦學校,廣收門徒,編著了「孟子」一書。孟子84歲去世,鄒國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廢除了在冬至日賀冬的習俗 。元朝時孟子被封為「亞聖」,與孔子並稱為聖人。在孟廟的三進堂的院子里有兩株參天的元代所植的銀杏樹,枯萎的樹榦上古老的紫藤蘿像攀龍附鳳一樣曲折蜿蜒,凌空而上,初春時已吐嫩芽。走進後院依次是清代雍正賜匾的「七篇貽矩」堂,「世恩堂」。「習儒館」如今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教學基地,在「講儒堂」的左右門匾上書寫著「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開心」的對聯,裡面是孟子講學的地方。坐在書桌旁彷彿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心中油然而升起對聖人的崇敬。

孟府的院落很大,有七進院落,第一道大門的門楣正中懸掛著「亞聖府」的門匾,門內有門神擺設,威嚴的大門盡顯森嚴的封建禮儀規範。孟府是孟子家人居住的場所,有孟府大堂,這是孟氏家族申明家法、宣讀聖旨、頒布家譜、族規的地方,蜿蜒的堂屋,一進一進的院落可以看出孟府當時的顯赫地位。孟子很盡孝道,他雖然幼年喪父但遵循孝道親手為其父刻制了石像供奉在殿堂內,其後殿才是她母親的靈位,沒有他母親的塑像,因為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女人沒有地位所致。

參觀完孟子故里的確領受了母儀文化的教育,如今教育獨生子女問題早已成為社會的大事之一,中國兩千年以前就有了教子的典範——孟母,教子有方,子聖母功,母儀垂範,歷代風行。現代人應該可以借鑒學習,搞好後代的教育是我們國家世代昌盛的關鍵。孟子故里的遊覽獲益匪淺啊。

鄒城除孟子故里外還有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嶧山,號稱「小泰山」。因山中怪石萬迭,絡繹如絲,故名嶧山。海拔僅 582.8米,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嶧山有五大奇觀、八段綿、九龍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景點。歷代君王如:秦始皇、劉備、乾隆,文人:孔子、孟子、李白、杜甫、歐陽修等都曾登臨嶧山,留下了許多瑰麗的詩文墨寶、碑碣石刻,形成了豐厚的文化積存。走在陡峭的山路上,兩旁怪石林立,奇石疊落,在大石下隱藏著洞穴,文人字刻處處可見,此山雖不高,但卻峭立很是難爬,但小小的嶧山卻引來歷代的名人攀爬,真是令人稱奇。來鄒城不仿尋古人的足跡去攀登此山。

幾百年的古槐

孟子之父石像

分享:

0

喜歡

0

贈金筆
推薦閱讀:

溥儀的文化水平有多高?
最近很火的馬未都,他和老梁哪個比較有文化呢?
推薦12個好用的閱讀類APP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32
【梁祝文化】梁祝和雙蝶節

TAG:文化 | 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