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經絡循行略解    十二正經及奇經八脈

中國人數千年前就發現,有些人生病時身體會出現紅色發燙的「線條」,而按摩這些「線條」可以治療疾病。這些「線條」,其實就是經絡線。   經絡是人體臟腑氣血運行的通路,猶如宇宙中星球運轉的有序軌道。我們通過刺激體表的經絡或穴位,就能調理體內的臟腑系統。這就是中醫養生治病的玄妙之處。   比如說,我們中國有一句成語叫「捶胸頓足」。人在悲痛的時候,都是哭天喊地,捶胸頓足。為什麼呢?因為胸口有一個穴位叫膻中穴。人悲痛時,氣就鬱結於此。敲打膻中穴,就可以把鬱氣震出來,心情就會改善。所以悲痛時捶胸是人體的一種本能反應,是對身體機能的自我調節。大家不妨試一試。顧客拒絕時不用生氣,回來拍這麼一會兒,氣震開了,心情就會變得舒暢。為什麼要頓足呢?因為咱們腳底下有湧泉穴。頓足可以打開湧泉穴,令腎的精氣充沛。腎精氣振奮升起,人就會從鬱悶之氣中解脫出來。   經絡,實際上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醫學入門》說: 「經者,經也;經之支派者為絡。」 經,有路徑之意。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絡,有網路之意。絡脈縱橫交錯,遍布全身。 經脈是縱行幹線;絡脈是經脈的大小分支。經絡內屬臟腑,入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並藉此行氣血、營陰陽,以溝通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九竅、皮毛和筋肉的通道。   人體經絡系統的構成主要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五別絡、十二經別、十二經筋等。   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   奇經有八條,即督、任、沖、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經之間的聯繫,還由於它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 下為圖解:

經絡循行略解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又名十二正經,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其命名是根據其陰陽屬性,所屬臟腑、循行部位綜合而定的。它們分別隸屬於十二臟腑,各經用其所屬臟腑的名稱,結合循行於手足、內外、前中後的不同部位,並依據陰陽學說,給予不同的名稱。十二經脈的名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裡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表1)。其走向和交接規律是: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陰經。 描述:

經絡循行略解     ..流注順序:表1: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                                 ↓   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

     ..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分布規律是:   凡屬六臟(心、肝、脾、肺、腎和心包)的陰經分布於四肢的內側和胸腹部,其中分布於上肢內側的為手三陰經,分布於下肢內側的為足三陰經。  凡屬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的陽經,多循行於四肢外側、頭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於上肢外側的為手三陽經,分布於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經。  手足三陽經的排列順序是:「陽明」在前,「少陽」居中,「太陽」在後;手足三陰經的排列順序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內踝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是:  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的關係。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裡,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裡,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裡,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係,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其功能有:1、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2、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  任脈,行於腹面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任脈起於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督脈行於脊里,上行入腦,並從脊里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繫。   沖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穿全身;成為氣血的要衝,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脈之海」,又稱「血海」。同婦女的月經有關。   帶脈,起於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如腰帶,能約束縱行的諸脈。   陰蹺脈、陽蹺脈:蹺,有輕健蹺捷之意。有濡養眼目、司眼瞼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能。   陰維脈、陽維脈:維,有維繫之意。陰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陰」;陽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陽」。 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十二經別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位別出,陽經經別合於本經,陰經經別合於相表裡的陽經。  它有三個方面的生理功能:1、加強了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條經脈在體內的聯繫;2、別絡對其它絡脈有統率作用,加強了人體的內部聯繫;3、灌注氣血濡養全身。 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其功能活動有賴於經絡氣血的濡養,並受十二經脈的調節,故將其劃分十二個系統,稱為「十二經筋」。經筋的作用主要是約束骨骼,利於關節屈伸活動,以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 十二皮部   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體表有一定的分布範圍,與之相應,全身的皮膚也就劃分為十二個部分,稱十二皮部。皮部,是十二經脈之氣散布之所在,由於它居於人體最外層,所以是機體的衛外屏障。 絡脈  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十二經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別絡具有加強相為表裡兩經脈之間在體表的聯繫。浮絡是循於人體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孫絡是細小的絡脈。連屬部,包括經筋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體表的連屬部分。 十五絡脈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共計十五條,稱為十五絡,分別以十五絡所發出的腧穴命名。其主要作用是加強陰陽、表裡經之間在體表的聯繫。 孫絡   從別絡分出最細小的分支稱為「孫絡」,它的作用同浮絡一樣輸布氣血,濡養全身。 浮絡   在全身絡脈中,浮行於淺表部位的稱為「浮絡」,它分布在皮膚表面。其連屬部,包括經筋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體表的連屬部分。

  

以下是各經絡的簡介,按經絡的流注順序。描述:untitled.jpg - 經絡循行略解     ..描述:十二經脈流注.jpg - 經絡循行略解     ..

     ..手太陰肺經循行路線: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脘部,下行至臍(水分穴)附近絡於大腸,復返向上沿著胃的上口,穿過橫膈膜,直屬於肺,上至氣管、喉嚨,沿鎖骨橫行至腋下(中府、雲門二穴),沿著上肢內側前緣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內側橈骨邊緣進入寸口,經大魚際部,至拇指橈側尖端(少商穴)。  手太陰肺經分支:   從腕後(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橈側尖端(商陽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手太陰肺經聯繫臟腑:   屬肺,絡大腸,通過橫膈,並與胃和腎等有聯繫。描述:肺.jpg - 經絡循行略解     ..手太陰肺經 寅時(3點至5點)——肺經旺。寅時睡得熟,色紅精氣足;   「肺朝百脈。」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後,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寅時,有肺病者反映最為強烈,如劇咳或哮喘而醒。

     ..手陽明大腸循行路線: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撓側尖端(商陽穴),沿食指撓側上行,經過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間)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沿上肢外側前緣,上行至肩前,經肩盂穴(肩端都),過肩後,至項後督脈的大椎穴(第七頸椎棘突下),前行內人足陽明經的缺盆穴(鎖骨上窩),絡於肺,下行通過橫膈,屬於大腸。 手陽明大腸分支:   手陽從缺盆上行,經頸旁(天鼎、扶突)至面頰,入下齒齦中,復返出來夾口角,通過足陽明胃經地倉穴,繞至上唇鼻中央督脈的水溝穴(人中),左脈右行,右脈左行,分別至鼻孔兩旁(迎香穴),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手陽明大腸聯絡臟腑:   屬大腸,絡肺,並與胃經有直接聯繫。描述:大腸.jpg - 經絡循行略解     ..手陽明大腸經 卯時(5點到7點)——大腸經旺。卯時大腸蠕,排毒渣滓出;   「肺與大腸相表裡。」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進入興奮狀態,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營養、排出渣滓的過程。清晨起床後最好排大便。

    ..足陽明胃經循行路線: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兩側(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內角會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側(承泣、四白),進入上齒齦內,復出繞過口角左右相交於頦唇溝(承漿穴),再向後沿著下頜出大迎穴,沿下領角(頰車穴),上行耳前,經顴弓上行,沿著前髮際,到達前額(會神庭穴)。 足陽明胃經分支:   面部分支:從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嚨旁進入缺盆,向下通過橫膈,屬於胃(會任脈的上脘、中脘),絡於脾。   缺盆部直行脈:從缺盆下行,沿乳中線下行,夾臍兩旁(沿中線旁開二寸),至鼠蹊部的氣沖(又名氣街)穴。   胃下口分支:從胃下口幽門處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層,下行至氣街穴,與來自缺盆的直行脈會合於氣沖(氣街穴)。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側(髀關穴);沿下肢外側前緣,經過膝蓋,沿脛骨外側前緣下行至足背,進入第二足趾外側(厲兌穴)。   脛部分支:從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側端。   足背分支:從足背(沖陽穴)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隱白穴),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足陽明胃經聯繫臟腑:   屬胃,絡脾,並與心和小腸有直接聯繫。描述:胃.jpg - 經絡循行略解     ..足陽明胃經 辰時(7點到9點)—胃經旺。辰時吃早餐,營養身體安;   人在此時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溫和養胃的食品如稀粥、麥片、包點等。過於燥熱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現嘴唇乾裂、唇瘡等問題。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種疾病。

     ..足太陰脾經循行路線:   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足內側赤白肉際上行,經內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內側,沿脛骨後緣上行,至內踝上八寸處(漏谷穴)走出足厥陰肝經前面,經膝股內側前緣至沖門穴,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通過橫膈,夾食管旁(絡大包,會中府),連於舌根,散於舌下。 足太陰脾經分支:   從胃部分出,向上通過橫膈,於任脈的膻中穴處注入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足太陰脾經聯繫臟腑:   屬脾,絡胃,與心、肺等有直接聯繫。 描述:脾.jpg - 經絡循行略解     ..足太陰脾經 已時(9點至11點)—脾經旺。已時脾經旺,造血身體狀;   「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質量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唇白標誌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誌寒入脾經。

     ..手少陰心經循行路線:   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出來屬於「心系」(心系,指;心臟與其他臟器相聯繫的脈絡),向下通過橫膈至任脈的下脘穴附近,絡小腸。 手少陰心經分支:   心系向上的分支:從心繫上行,夾咽喉,經頸、顏面深部聯繫於「目系」(目系,又名眼系、目本,是眼球內連於腦的脈絡)。   心系直行的分支:復從心系,上行於肺部,再向下出於腋窩下(極泉穴),沿上臂內側後緣,行於手太陰、手厥陰經之後,下向肘內(少海穴),沿前臂內側後緣至腕部尺側(神門穴),進入掌內後緣(少府穴),沿小指的橈側出於末端(少沖穴),交於手太陽小腸經。 手少陰心經聯繫臟腑:   屬心,絡小腸,與肺、脾、肝、腎有聯繫。描述:心.jpg - 經絡循行略解     ..手少陰心經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午時一小憩,安神養精氣;   「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在午時能睡片段,對於養心大有好處,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路線:   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小指尺側端(少澤穴),沿手掌尺側,直上過腕部外側(陽谷穴),沿前臂外側後緣上行,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小海穴),沿上臂外側後緣,出於肩關節後面(肩貞穴),繞行於肩胛岡上窩(肩中俞)以後,交會於督脈之大椎穴,從大椎向前經足陽明經的缺盆,進入胸部深層,下行至任脈的膻中穴處,絡於心,再沿食道通過橫膈,到達胃部,直屬小腸。 手太陽小腸經分支:   缺盆分支:從缺盆沿著頸部向上至面頰部(顴醪穴),上至外眼角,折入耳中(聽宮穴)。   頰部分支:從頰部,斜向目眶下緣,直達鼻根進入內眼角(睛明穴),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 手太陽小腸經聯絡臟腑:   屬小腸,絡心,與胃有聯繫。描述:小腸.jpg - 經絡循行略解     ..手太陽小腸經未時(13點到15點)—小腸經旺。未時分清濁,飲水能降火;   小腸分清辯濁,把水液歸於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於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如小腸有熱,人會幹咳、排屁。此時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腸排素降火。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睛明穴),上過額部,直至巔頂交會於督脈的百會穴。 足太陽膀胱經分支:   巔頂部的分支:從巔頂(百會穴)分出至耳上角。   巔頂向後直行分支:從巔頂下行(至腦戶穴)入顱內絡腦,復返出來下行項後(天柱穴)。   下分為兩支:其一,沿肩胛內側(大杼穴始),夾脊旁,沿背中線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進入脊旁筋肉,絡於腎,下屬膀胱,再從腰中分出下行,夾脊旁,通於臀部,經大腿後面,進入胭窩中。其二,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沿背中線旁三寸下行,過臀部,經過髖關節部(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會合於胭窩中,向下通過腓腸肌,經外踝後面(崑崙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經足背外側至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接。 足太陽膀胱經聯繫臟腑:   屬膀胱,絡腎,與心、腦有聯繫。描述:膀胱.jpg - 經絡循行略解     ..足太陽膀胱經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申時津液足,養陰身體舒;   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體外,津液循環在體內。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遺尿。申時人體溫較熱,陰虛的人最為突出。此時適當的活動有助於體內津液循環,喝滋陰瀉火的茶水對陰虛的人最有效。

     ..足少陰腎經循行路線:   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端,斜向於足心(湧泉穴),出於舟骨粗隆下(然骨穴),經內踝後進入足跟,再向上沿小腿內側後緣上行,出堝窩內側,直至大腿內側後緣,人脊內,穿過脊柱,屬腎,絡膀胱。 足少陰腎經分支:   腰部的直行分支:從腎上行,通過肝臟,上經橫膈,進入肺中,沿喉嚨,上至舌根兩側。   肺部的分支:從肺中分出,絡於心,流注於胸中(膻中穴),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 足少陰腎經聯絡臟腑:   屬腎,絡膀胱,與肝、肺、心有直接聯繫。 描述:腎.jpg - 經絡循行略解     ..足少陰腎經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酉時腎藏精,納華元氣清;   「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此時不適宜太強的運動量,也不適宜大量喝水。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路線:   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出屬於心包絡,通過橫膈,依次循序下行,通過胸部、上腹、下腹,聯絡三焦。 手厥陰心包經分支:   胸部分支:從胸中出於脅部,經腋下三寸處(天池穴),上行至腋窩,沿上肢內側,於手太陰、手少陰之間,直至肘中,下向前臂,走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過腕部,人掌心(勞宮穴),到達中指橈側末端(中沖穴)。   掌中分支:從掌中(勞宮穴)分出,沿著無名指尺側至指端(關沖穴),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手厥陰心包經聯繫臟腑:   屬心包,絡三焦。描述:心包.jpg - 經絡循行略解     ..手厥陰心包經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戌時護心臟,減壓心舒暢;   「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經戌時最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此時一定要保持心情舒暢:看書聽音樂、或做SPA、跳舞、耍太極……放鬆心情,釋放壓力。

     ..手少陽三焦經循行路線:   手少陽三焦經起於無名指尺側端(關沖穴),沿無名指尺側緣,上過手背,出於前臂伸側兩骨(尺骨、橈骨)之間,直上穿過肘部,沿上臂外側,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陽經的後面,進入缺盆,於任脈的膻中穴處散絡於心包,向下通過橫膈廣泛遍屬三焦。 手少陽三焦經分支:   胸中分支:從膻中穴分出,向上走出缺盆,至項後與督脈的大椎穴交會,上走至項部,沿耳後(翳風穴)上行至耳上方,再屈曲向下走向面頰部,至眼眶下(顴醪穴)。   耳部分支:從耳後(翳風穴)分出,進入耳中,出走耳前(過聽宮、耳門等穴),經過上關穴前,在面頰部與前一分支相交。上行至眼外角,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手少陽三焦經聯繫臟腑:   屬三焦,絡心包。描述:三焦.jpg - 經絡循行略解     ..手少陽三焦經亥時(21點到23點)——三焦經旺。亥時百脈通,養身養嬌容。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能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得到最好的休養生息,對身體對美容十分有益。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特點,即在亥時睡覺。現代人如不想此時睡覺,可聽音樂、看書、看電視、練瑜伽,但最好不要超過亥時睡覺。

    ..足少陽膽經循行路線:   足少陽膽經起於眼外角(瞳子醪穴),向上到達額角部,下行至耳後(完骨穴),外折向上行,經額部至眉上(陽白穴),復返向耳後(風池穴),再沿頸部側面行於少陽三焦經之前,至肩上退後,交出於少陽三焦經之後,行人缺盆部。 足少陽膽經分支:   耳部分支:從耳後(完骨穴)分出,經手少陽的翳風穴進入耳中,過手太陽經的聽宮穴,出走耳前,至眼外角的後方。   眼外角分支:從眼外角分出,下行至下領部足陽明經的大迎穴附近,與手少陽經分布於面頰部的支脈相合,其經脈向下覆蓋於頰車穴部,下行頸部,與前脈會合於缺盆後,下入胸中,穿過橫膈,絡肝,屬膽,沿脅里淺出氣街(腹股溝動脈處),繞陰部毛際,橫向進入髖關節部(環跳穴)。   缺盆部直行分支:從缺盆分出,向下至腋窩,沿胸側部,經過季脅,下行至髖關節部(環跳穴)與前脈會合,再向下沿大腿外側,出膝關節外側,行於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段,淺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外側進入第四足趾外側端(足竅陰穴)。   足分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沿第一、第二趾骨間,出趾端,迴轉來通過爪甲,出於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陰肝經。 足少陽膽經聯繫臟腑:   屬膽,絡肝,與心有聯繫。描述:膽.jpg - 經絡循行略解     ..足少陽膽經子時(23點至1點)—膽經旺。 子時睡得足,黑眼圈不露;   中醫理論認為;「肝之餘氣,泄於明膽, 聚而成精。」人在子時前入眠,膽方能完成 代謝。「膽汁有多清,腦就有多清。」子時 前入睡者,晨醒後頭腦清晰、氣色紅潤,沒 有黑眼圈。反之,常於子時內不能入睡者, 則氣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時因膽汁排毒代 謝不良更容易生成結晶、結石。

     ..足厥陰肝經循行路線:   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大敦穴),沿足背內側向上,經過內踝前一寸處(中封穴),上行小腿內側(經過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至內踝上八寸處交出於足太陰脾經的後面,至膝胭內側(曲泉穴)沿大腿內側中線,進入陰毛中,環繞過生殖器,至小腹,夾胃兩旁,屬肝,絡膽,向上通過橫膈,分布於脅肋部,沿喉嚨之後,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目系(眼球後的脈絡聯繫),上經前額到達巔頂與督脈交會。 足厥陰肝經分支:   目系分支:從目系走向面頰的深層,下行環繞口唇之內。   肝部分支:從肝分出,穿過橫膈,向上流注於肺(交於手太陰肺經)。 足厥陰肝經聯繫臟腑:   屬肝,絡膽,與肺、胃、腎、腦有聯繫。描述:肝.jpg - 經絡循行略解     ..足厥陰肝經丑時(1點至3點)—肝經旺。丑時不睡晚,臉上不長斑;   中醫理論認為:「肝藏血。」「人卧則血歸於肝。」如果丑時不能入睡,肝臟還在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以丑時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臉色晦暗長斑。奇經八脈 (一)奇經八脈的概念   奇經八脈是指十二經脈之外的八條經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奇者,異也。因其異於十二正經,故稱「奇經」。它們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對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起著溢蓄、調節作用。 (二)奇經八脈的生理特點 奇經八脈的生理特點有三:  ①奇經八脈與臟腑無直接絡屬關係。  ②奇經八脈之間無表裡配合關係。  ③奇經八脈的分布不像十二經脈分布遍及全身,人體的上肢無奇經八脈的分布。   其走向也與十二經脈不同,除帶脈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 奇經八脈的共同生理功能為:   1.進一步加強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如督脈能總督一身之陽經;任脈聯繫總任一身之陰經;帶脈約束縱行諸脈。二驕脈主宰一身左右的陰陽;二維脈維絡一身表裡的陰陽。即奇經八脈進一步加強了機體各部分的聯繫。   2.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十二經脈氣有餘時,則蓄藏於奇經八脈;十二經脈氣血不足時,則由奇經「溢出」及時給予補充。   3.奇經八脈與肝、腎等臟及女子胞、腦、髓等奇恆之府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相互之間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聯繫。

     ..督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循行部位:   督脈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向後至尾骶部的長強穴,沿脊柱上行,經項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屬腦,沿頭部正中線,上至巔頂的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 分支:   第一支,與沖、任二脈同起於胞中,出於會陰部,在尾骨端與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的脈氣會合,貫脊,屬腎。   第二支,從小腹直上貫臍,向上貫心,至咽喉與沖、任二脈相會合,到下頜部,環繞口唇,至兩目下中央。第三支,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子眼內角,上行至前額,於巔頂交會,人絡於腦,再別出下項,沿肩胛骨內,脊柱兩旁,到達腰中,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與腎臟相聯絡。 生理功能   調節陽經氣血,為「陽脈之海」:督脈循身之背,背為陽,說明督脈對全身陽經脈氣具有統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會於大椎穴,督脈對陽經有調節作用,故有「總督一身陽經」之說。   反映腦、腎及脊髓的功能:督脈屬腦,絡腎。腎生髓,腦為髓海。督脈與腦、腎、脊髓的關係十分密切。   主生殖功能:督脈絡腎,與腎氣相通,腎主生殖,故督脈與生殖功能有關。 描述:督脈.jpg - 經絡循行略解     ..

     ..任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循行部位:   任脈起於胞中,下出於會陰,經陰阜,沿腹部正中線上行,經咽喉部(天突穴),到達下唇內,左右分行,環繞口唇,交會於督脈之齦交穴,再分別通過鼻翼兩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於足陽明經。 分支:  由胞中貫脊,向上循行於背部。 生理功能   調節陰經氣血,為「陰脈之海」:任脈循行於腹部正中,腹為陰,說明任脈對一身陰經脈氣具有總攬、總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陰經在小腹與任脈相交,手三陰經借足三陰經與任脈相通,因此任脈對陰經氣血有調節作用,故有「總任諸陰」之說。   調節月經,妊養胎兒:任脈起於胞中,具有調節月經,促進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說描述:任脈.jpg - 經絡循行略解     ..沖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循行部位:   起於胞宮,下出於會陰,並在此分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沖脈循行的主幹部分)沿腹前壁挾臍(臍旁五分)上行,與足少陰經相併,散佈於胸中,再向上行,經咽喉,環繞口唇;其後行者沿腹腔後壁,上行於脊柱內。下行支:出會陰下行,沿股內側下行到大趾間。 描述:沖脈.jpg - 經絡循行略解     ..生理功能   調節十二經氣血:沖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串全身,為總領諸經氣血的要衝。當經絡臟腑氣血有餘時,沖脈能加以涵蓄和貯存;經絡臟腑氣血不足時,沖脈能給予灌注和補充,以維持人體各組織器官正常生理活動的需要。故有「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稱。   主生殖功能:沖脈起於胞宮,又稱「血室」、「血海」。沖脈有調節月經的作用。沖脈與生殖功能關係密切,女性「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這裡所說的「太沖脈」,即指沖脈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沖脈未充,或後天沖脈受傷,均可導致生殖功能衰退。   調節氣機升降:沖脈在循行中並於足少陰,隸屬於陽明,又通於厥陰,及於太陽。沖脈有調節某些臟腑(主要是肝、腎和胃)氣機升降的功能。帶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循行部位:   帶脈起於季脅,斜向下行,交會於足少陽膽經的帶脈穴,繞身一周,並於帶脈穴處再向前下方沿髖骨上緣斜行到少腹。 生理功能:   約束縱行的各條經脈,司婦女的帶下。描述:帶脈.jpg - 經絡循行略解     ..陰蹺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循行部位:   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足少陰經的照海穴,通過內踝上行,沿大腿的內側進入前陰部,沿軀幹腹面上行,至胸部人於缺盆,上行於喉結旁足陽明經的人迎穴之前,到達鼻旁,連屬眼內角,與足太陽、陽矯脈會合而上行。 生理功能:   控制眼睛的開合和肌肉的運動。描述:陰蹺脈.jpg - 經絡循行略解     ..陽蹺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循行部位:   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足太陽經的申脈穴,沿外踝後上行,經下肢外側後緣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後外側,經肩部、頸外側,上挾口角,到達眼內角。與足太陽經和陰驕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行與足少陽經會合於項後的風池穴。 生理功能:   控制眼睛的開合和肌肉運動。描述:陽蹺脈.jpg - 經絡循行略解     ..陰維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循行部位:   陰維脈起於足內踝上五寸足少陰經的築賓穴,沿下肢內側後緣上行,至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到脅部,與足厥陰肝經相合,再上行交於任脈的天突穴,止於咽喉部的廉泉穴。 生理功能:   維脈的「維」字,有維繫、維絡的意思。陰維具有維繫陰經的作用。描述:陰維脈.jpg - 經絡循行略解     ..陽維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循行部位:   陽維脈起於足太陽的金門穴,過外踝,向上與足少陽經並行,沿下肢外側後緣上行,經軀幹部後外側,從腋後上肩,經頸部、耳後,前行到額部,分布於頭側及項後,與督脈會合。 生理功能:   維繫陽經。描述:陽維脈.jpg - 經絡循行略解     ..奇經八脈考  【明】李時珍撰   凡人一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支曰絡。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凡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總為十五。(《難經》作「陰絡」、「陽絡」)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內溫臟腑,外濡腠理。奇經凡八脈,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降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霶霈妄行,流於湖澤;此發《靈》、《素》未發之秘者也。八脈散在群書者,略而不悉;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如此,難安爐鼎。時珍不敏,參考諸說,萃集於左,已備學仙學醫者筌蹄之用雲。 八脈   奇經八脈者,陰維也,陽維也,陰蹺也,陽蹺也,沖也,任也,督也,帶也。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剛維也。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督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沖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是故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脈,則虎龍升降,玄牝幽微之竅妙得矣! 陰維脈   陰維起於諸陰之交,其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為陰維之郄,在內踝上五吋□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於府舍(在腹哀下三吋,去腹中行四吋半)。上會足太陰於大橫腹哀(大橫在腹哀下一吋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吋五分,並去腹中行四吋半),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直乳下一吋半)。上胸膈,挾咽,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上至頂前而終。(天突在結喉下四吋半宛宛中,廉泉在結喉下二吋中央是穴)。凡一十四穴。 陽維脈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其脈發於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吋五分。上外踝七吋,會足少陽於陽交,為陽維之郄(在外踝上七吋,斜屬二陽之間)。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少腹側,會足少陽於居髎。(在章門下八吋監骨上陷中)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手足太陽於臂臑(在肘上七吋兩筋罅陷中,肩髃下一吋),過肩前,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天髎(臑會在肩前廉去肩端三吋宛宛中,天髎在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央),卻會手足少陽、足陽明於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吋五分)。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蹺於臑腧(在肩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循耳後,會手足少陽於風池(在耳後髮際陷中),上腦空(承靈後一吋半,夾玉枕骨下陷中)、承靈(正營後一吋半)、正營(目窗後一吋)、目窗(臨泣後一吋)、臨泣(在瞳人直上,入髮際五分陷中)。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於陽白(眉上一吋,直瞳人相對),循頭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本神直耳上入髮際中)。凡三十二穴。 陰蹺脈   陰蹺者,足少陰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足少陽然谷穴之後(然谷在內踝前一吋陷中),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穴(在內踝下五分)。上內踝之上二吋,以交信為郄(交信在內踝骨上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嚨,交貫沖脈,入頄內廉,上行,屬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五脈,會於睛明而上行(睛明在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凡八穴。   張紫陽《八脈經》云:八脈者,沖脈在風府穴下,督脈在臍後,任脈在臍前,帶脈在腰,陰蹺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陽蹺脈在尾閭後二節,陰維脈在頂前一吋三分,陽維脈在頂後一吋三分。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炁沖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陰蹺為先。此脈纔動,諸脈皆通。次督、任、沖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源。而陰蹺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曰天根,曰死戶,曰復命關,曰酆都鬼戶,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如此,使真炁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裡花開。所謂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得之者,身體輕健,容衰返壯,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驗也。要知西南之鄉,乃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產鉛之地也,醫家不知有此。   頻湖曰:丹書論及陽精河車,皆往往以任、沖、督脈、命門、三焦為說,未有專指陰蹺者。而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 陽蹺脈   陽蹺者,足太陽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出於外踝,下足太陽申脈穴(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當踝後繞跟,以仆參為本(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上外踝上三吋,以附陽為郄(在外踝上三寸,足太陽之穴也),直上,循股外廉,循脅後胛,上會手太陽、陽維於臑腧(在肩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行肩髆外廉,會手陽明於巨骨(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會手陽明、少陽於肩髃(在髆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陷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上人迎,夾口吻,會手足陽明、任脈於地倉(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微脈動處)。同足陽明上而行巨窌(夾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復會任脈於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至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五脈會於睛明穴(見陰蹺下),從睛明上行,入髮際,下耳後,入風池而終(風池在耳後夾玉枕骨,下髮際陷中)。凡二十二穴。《難經》曰: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合一丈五尺。   《甲乙經》曰:蹺脈有陰陽,何者當其數?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氣之在身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營其藏,而陽脈營其府,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臑腠理。 沖脈   沖為經脈之海,又曰血海。其脈與任脈皆起於少腹內胞中,其浮而外者,起於氣沖(一名氣街,在少腹毛中兩旁各兩寸,橫骨兩端動脈宛宛中,足陽明穴也),並足陽明、少陰二經之間。循腹上行至橫骨(足陽明去腹中行二寸,少陰去腹中行五分,沖脈行於兩經之間也。橫骨在陰上橫骨中,宛如偃月,去腹中行一寸半),挾臍左右各五分,上行歷太赫(橫骨上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半)、氣穴(即胞門,一名子戶。太赫上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半,少陰、沖脈之會)、四滿(氣穴上一寸)、中注(四滿上一寸)、肓腧(中註上一寸)、商曲(肓腧上一寸)。、石關(商曲上一寸)、陰都(石關上一寸)、通谷(陰都上一寸)、幽門(通谷上一寸,夾巨闕兩旁各五分陷中),至胸中而散。凡二十四穴。   《靈樞經》曰:沖、任皆起於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月下數脫血,任沖並傷,脈不榮其口唇,故髭鬚不生。宦者去其宗筋,傷其沖、任,血瀉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須亦不生。   《素問*水熱穴論》曰: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沖。   王啟玄曰:腎脈與沖脈並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沖。一雲沖脈起於氣沖,沖直而通,故謂之沖。   《素問*陰陽離合論》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腧啟玄曰﹔心臟在南,故前曰廣明,沖脈在北,故後曰太沖。,足少陰腎脈與沖脈合而盛大,故曰太沖。兩脈相合為表裡也。沖脈在脾之下,故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   《靈樞經》曰: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歧伯曰:不然,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於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斜入腘中,伏行骭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並於少陰,滲三陰,斜入踝,伏行,出屬跗下,循跗上,入大指之閑,滲諸絡而溫足脛肌肉,故其脈常動。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王海藏曰:手少陽三焦相火為一府,右腎命門為相火,心包主亦名相火,其脈同診。腎為生氣之門,出而治臍下,分三歧。上沖夾臍,過天樞,上至膻中兩乳間,元氣所系焉。右足三焦太陽之別,並足太陽正路,入絡膀胱約下焉。三焦者,從頭至心,心至臍,臍至足,為上中下三焦﹔其實真元一氣也。故曰:有臟無腑。《脈訣》云:三焦無狀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應。一云:其腑在氣沖中,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臍旁。下焦在臍下膀胱上口,治在臍。經曰:原氣者,三焦之別使也,賢閑動氣者,真元一氣,分為三路﹔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   李瀕湖曰:三焦即命門之用,與沖、任、督相通者,故附著於此。 任脈   任為陰脈之海,其脈起於中極之下,少腹之內,會陰之分(在兩陰之間)。上行而外出循曲骨(橫骨上毛際陷中),上毛際,至中極(臍下四寸膀胱之募),同足厥陰、太陰、少陰,並行腹里,循關元(臍下三寸,小腸之募,三陰任脈之會),歷石門(即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三焦募也)、氣海(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會足少陽、沖脈於陰交(臍下一寸,當膀胱上口,三焦之募),循神闕(臍中央)、水分(臍上一寸,當小腸下口),會足太陰於下脘(臍上二寸,當胃下口),歷建里(臍上三寸),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於中脘(臍上四寸,胃之募也),上上脘(臍上五寸)、巨闕(鳩尾下一寸,心之募也)、鳩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上喉嚨,會陰維於天突、廉泉(天突在結喉下四寸宛宛中,廉泉在結喉上舌下中央)上頤,循承槳,與手足陽明、督脈會(唇下陷中),環唇,上至下齦交,復出,分行循面,系兩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終(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二穴)。凡二十七穴。《難經》、《甲乙經》並無循面以下之說。   任沖之別絡,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靈樞經》曰: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其側動脈,人迎,足陽明也。 督脈   督乃陽脈之海,其脈起於腎下胞中,至於少腹,乃行於腰橫骨圍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莖下至篡,女子絡陰器合篡間,俱繞篡後屏翳穴(前陰後陰之間也),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廉,由會陽(在陰尾尻骨兩旁,凡二穴)。貫脊,會於長強穴,在骶骨端,與少陰會。並脊里上行,歷腰腧(二十一椎下)、陽關(十六椎下)、命門(十四推下)、懸樞(十三椎下)脊中(十一椎下)、中樞(十椎下)、筋縮(九椎下)、至陽(七椎下)、靈台(六椎下)、沖道(五椎下)、身柱(三椎下)、陶道(大椎下)、大椎(一椎下),與手足三陽會合。上啞門(項後入髮際五分),會陽維,入系舌本,上至風府(項後入髮際一吋大筋內宛宛中),會足太陽、陽維同入腦中,循腦戶(在枕骨上)、強間(百會後三寸)、後項(百會後一寸半),上巔,歷百會(頂中央旋毛中)、前頂(百會前一寸半)、顖會(百會前三寸即顖門)、上星(顖會前一吋),至神庭(顖會前二寸,直鼻上,入髮際五分),為足太陽、督脈之會。循額中,至鼻柱,經素髎(鼻準頭也)、水溝(即人中,)會手足陽明,至兌端(在唇上端)。上齦交(上齒縫中),與任脈、足陽明交會而終。凡三十一穴。   督脈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由小腹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會太陽於目內眥睛明穴(見陰蹺下)。上額,與足厥陰同會於巔,入絡於腦。又別自腦下項,循肩胛,與手足太陽、少陽會於大杼(第一椎下兩旁,去脊中一寸五陷中)。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難經》曰:督脈、任脈四尺五寸,合共九尺。《靈樞經》曰: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   張潔古曰:督者,都也,為陽脈之都綱。任者,妊也,為陰脈之妊養。   王海藏曰:陰蹺、陽蹺,同起跟中,乃氣井而相連。任脈督脈,同起中極之下,乃水溝而相接。   滑伯仁曰:任督二脈,一源而二歧。一行於身之前,一行於身之後。人身之有任督,由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離,合之以渾倫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李瀕湖曰: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水、離火交媾之鄉。故魏伯陽《參同契》雲,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無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須。崔希范《天元入葯鏡》云:「上鵲橋,下鵲橋,天應星,地應潮。歸根竅,復命關﹔貫尾閭,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竅,名曰玄牝。正在干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兌之東,坎離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脈、九竅、十二經、十五絡廉輳,虛閑一穴,空懸黍珠。醫書謂之任督二脈,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竅,則真息不生,神化無基也。」俞琰注《參同契》云:「人身血氣,往來循環,晝夜不停,醫書有任督二脈,人能通此二脈,則百脈皆通。黃庭經言﹔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天經乃吾身之黃道,呼吸往來於此也。鹿運尾閭,能通督脈﹔龜納鼻息,能通任脈﹔故二物皆長壽。凡此數說,皆丹家河車妙旨也。而藥物、火侯,自有別傳。」   王海藏曰:張平叔言,鉛乃北方正氣,一點初生之真陽,為丹母。其蟲為龜,即坎之二陰也,地軸也;一陽為蛇,天根也。陽生於子,藏之命門,元氣之所系,出入於此。其用在臍下,為天地之根,玄牝之門,通厥陰,分三歧,為三車。一念之非,降而為漏。一念之是,守而成鉛。升而接離,補而成干。陰歸陽化,是以還元。至虛至靜,道法自然,飛升而仙。 帶脈   帶脈者,起於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章門足厥陰、少陽之會,在季肋骨端,肘尖盡處是穴,帶脈穴屬足少陽經,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足少陽會於五樞(帶脈下三寸)、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凡八穴。   《靈樞經》曰:足少陰之正,至腘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楊氏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故名。婦人惡露,隨帶脈而下,故謂之帶下。   帶脈為病,張子和曰:十二經與奇經七脈,皆上下周流,惟帶脈起少腹之側,季脅之下,環身一周,絡腰而過,如束帶之狀。而沖任二脈,循復循脅,夾臍旁,傳流於氣沖,屬於帶脈,絡於督脈。沖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帶脈。本文來自派派小說論壇 :http://www.paipaitxt.com/r5524708_u/
推薦閱讀:

經絡穴位功效
每天練一次八段錦,讓你經筋不痛,經絡暢通!
經絡與腧穴

TAG:正經 | 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