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陌生人發生性關係能滿足你對親密關係的渴望嗎?

發表於2016-07-15 10:33:19

文:雨天晴

前陣子被「約炮」話題霸屏,在很多自媒體大V的言論和熱點文章中,都透露出人們要衝破傳統道德觀念束縛的決心。而我關心的是,對於一個生命體而言,約炮的背後都有著怎樣的渴望和痛苦?在一個依然是男性主導的社會裡玩約炮,女性群體是不是真的能適應這種短期性關係而不受傷害?

女性約炮的心理分析

研究表明:大部分女性約炮的動機往往超出了單純的性需求,而她們約炮後往往伴隨著負面情緒。那麼,女性約炮的背後,到底有哪些需求呢?

約炮最大的好處:低投資高收益

有篇發在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上的文章對約炮行為的相關研究作了綜述,作者將其歸納為一種隨意、沒有承諾的性關係,沒有承諾、無需負責就是人們選擇它的最大理由。

人際關係中的吸引力來源於某種獎賞意義,即跟他人接觸時所獲得的令人高興的經驗或物品。比如他高大帥氣的外表讓我們賞心悅目,他的溫柔體貼讓我們感到溫暖。而在關係中,代價總是與獎賞共存,這個代價是令人不悅的經驗,比如金錢開支、投入的時間精力等。現實交往中,人們總是傾向於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獎賞。

與長期的親密關係相比,約炮這種短期的性關係,顯而易見的好處就在於低投資高收益,一切都在可控範圍內。聊天,見面,吃飯,上床,分開……簡單而直接,省略了戀愛中的繁瑣細碎,直奔主題,彼此滿足後也無需承擔責任,如此高效又純粹的性關係,恐怕少有人能抗拒。

如果真是奔著性需求去的,那約炮確實是最簡單直接、互惠互利的好方式,然而似乎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那麼清晰自己的需求,錯把某些情感需要簡單歸為性慾了。

相關研究表明:女性約炮不單純為性

一批美國研究員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約炮,並且男性和女性約炮的目的大相徑庭,男性約炮通常是因為想和對方上床,而女性約炮的目的往往超出了單純的性需求。

對於男性來說,約炮主要就是為了性愛,同時又不用做出任何承諾。而女性則希望最終能和炮友成為長期的戀人。所以,女性一般會在認為兩人合得來,喜歡對方性格的情況下,才會同意約炮。

約炮行為中,男性的滿意度要高過女性,如果兩人相處愉快,很多女性會嘗試建立一種聯繫,但男人不會,所以很多女性在事後會感到失落。

除了生理需求,姑娘為何而約?

1、獲得「微小戀愛」的愉悅感

每次見面,就像一次微小的戀愛,每次離開就像微小的分手。這場微小的戀愛,包含了大部分真正戀愛能獲得的愉悅感;而微小的分手,又不會帶來太慘重的代價,即使有遺憾或失落,也會藉由「低成本投入」得到安慰——「大不了換一個啊!大家都是玩玩嘛」。

2、我只是想要一份陪伴和溫暖

一些女性由於原生家庭或性格原因,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常常感到孤獨和空虛,她們渴望親密關係,但因為和他人很少連接,難以進入穩定持久的親密關係,這時她們也有可能選擇這種看似能快速與人進入「高度親密」的行為,得到暫時的溫情。

3、擺脫束縛和壓抑,尋求自我放縱

原生家庭中被打壓和管束嚴重的孩子,內心會積壓很多未被滿足的需求,待到脫離約束的時機,她們便像脫韁野馬一發不可收拾,她們會帶著一種近乎報復或補償的心理去體驗所有沒有體驗過的事。

4、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被需要的

當人們處於失戀、事業生活不如意等狀況時,自我認可度低,情緒低落,可能也會通過這種方式獲得關注和認可。通常在性愛中我們會強烈地感覺到被愛、被需要、被渴望,這個過程中會讓我們的自我價值感提升。

5、逃避對伴侶的不滿和抱怨

部分女性對伴侶心懷不滿,卻因為害怕衝突,害怕分開的代價,選擇得過且過但又不甘寂寞。於是選擇在固定關係之外尋求伴侶未滿足的需要。因為炮友不談未來、不給承諾,約炮比一般的出軌更加安全。

女性的約後體驗:其實並不愉快

英國達拉謨大學教授安妮?坎貝爾在(Anne Campbell)研究中指出:「目前,大部分的女性其實還不能像男性那樣適應約炮之類的短期性關係。因為對她們來說,尋找長期而穩定的性伴侶,不管是否出於自願,已經形成一種世代相傳的使命,這使得女性在求歡時,更偏愛質量而非數量。即使她們為了純粹的生理需要,壓抑這種世代相傳的使命意識,事後也很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

這些負面的情緒包括:並沒有獲得預期的性滿足感,覺得自己被當成性工具,擔心自己的名聲被損害等等。最為普遍的負面情緒是,很多女性表明雖然並不在意和對方相處的時間之短暫,但沒有得到應有的欣賞和尊重,卻讓她們倍感受挫。

綜合相關研究和網路調查結果來看,約炮對於女性而言未必是「低投入高收益」的。

首先,單從過程中的體驗而言,我們是否真的感受到了被尊重、被珍惜、被愛護?我們是否真的能體驗到與對方高度親密的愉悅感?我們是否真的能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愛與幸福?儘管有人會認為他們可以把愛和性分開,但科學研究以及大多數人的生活體驗證明:性滿足和親密關係的滿足是並駕齊驅的。

其次,事後愛上炮友,是個多麼難堪和悲傷的故事。據某自稱「倡導高逼格約炮」的自媒體大V介紹約炮江湖的三大法則「不說出去;不留照片;不提過去」,而多多少少抱著感情成分的姑娘,在啪啪啪後真的能做到約完就完嗎?一旦你走了心,炮友依然走腎,你得愛的多痛苦、多無望?

最後,約炮可以作為解決我們性需求和暫時緩解孤獨的方式,卻無法拯救我們的愛無能。我們無法感受到被愛、無法用心地去愛別人,約完分開後我們依然孤獨而空虛,這對於我們來說就像一劑鎮痛葯,藥效消失後我們依然痛苦。

知己主義觀點:

男女性觀念的差異決定了女性難以在約炮這種短期性關係中得到滿足,在媒介大肆宣揚「約炮無罪!」的時候,先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才能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約炮背後的痛——愛無能

「約炮」一詞,常常讓我聯想起幾年前流行過的一個新創詞——愛無能。它源於同名書籍,簡要含義即:對愛無能為力,渴望愛卻不懂如何愛。

「約炮」現象藉由互聯網傳播披上了光環,一個曾經極其隱晦的行為被毫無顧忌地搬到大眾視野之下並呼聲提倡,這和現代人的性觀念、婚姻觀等意識的變化有關。同時,現代人缺乏愛的能力也是一大原因。很多人約炮的背後,其實是對被愛的渴望、對親密關係的渴望,正是由於愛無能,我們寧可選擇這種較為保險的短暫關係。

「愛無能」常見的表現:

1、過度自卑,覺得自己沒錢沒顏沒條件戀愛。

2、心理年齡小,覺得談戀愛累,還不如保持炮友關係,不願意承擔責任,拒絕對任何人做感情承諾。

3、苛求完美,曠日持久地等待著自己的白馬王子夢中情人,結果始終沒有遇到一個完美的戀愛對手。

4、自我為中心,喜歡被人追,喜歡被人寵愛,一定要以自己為中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無視戀人的情緒。

5、受過情傷,不再相信有愛情。即使喜歡上誰還是抱有懷疑態度,帶著心計給自己留一手。

6、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戀愛的目的就是該結婚了。一旦關係確定就什麼都無所謂了,滿腦子現實問題,怎麼攢錢買房子買傢具。

7、避免親密關係,即便做愛後,也迅速離開。

8、過度依賴和控制,恨不得24小時黏著愛人。

9、反依賴、冷漠,保持距離,若非親密需求,其它時間不聯繫。

10、不懂甚至拒絕與愛人進行深入的感情溝通,不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造成假親密。

……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愛無能」?

其實愛的能力,並不是我們80、90後才出現了問題。而是隨著個人主義的日漸滲透,我們的祖輩父輩所崇尚的那套東西越來越難以抑制我們的自我意識和對自由的渴望了。但矛盾在於,我們的心理年齡又普遍偏小,精神上無法處理生命個體面臨的孤獨與艱難,於是在渴望愛與渴望獨立自由之間掙扎。

從個體性格的角度去追根朔源,「愛無能」還是要回頭看我們的原生家庭。因為,我們外界的關係,由我們兒時跟父母的關係、以及我們和自己來決定。

任何功能不良的家庭,都可能導致孩子長大以後不懂愛、不會愛。

約翰.布雷蕭在《家庭會傷人》中說:「人若想看到自己,就需要一面鏡子,在我們生命的早期,撫養我們的人就是那面鏡子,倘若他們接受我們的本能、真正喜歡我們,我們就更有可能建立起自信和自主能力,成為一個獨立、健康、有愛的人。」而這樣的幸運兒其實是少數人,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在不健全的家庭中成長。

哪些家庭因素可能導致愛無能?

·忽視、關注不夠

孩童的基本恐懼會因和照顧者關愛的同在而減輕,在經過一段時間適當的分離練習後照顧者的形象就進入孩童的內在自我,形成「內心的恆久對象」,即形成「媽媽還在,媽媽一會兒就回來」的信念,這樣孩子會在分離時得以安心。而破碎的家庭、照顧者的缺席等情形,會阻礙內心恆久對象的形成,在成年後會一直依賴環境,向外索取安全感,渴望被關注和照顧。

·過分溺愛

過分保護和溺愛,限制孩子自主性的家庭,會阻礙孩子的心智成長。這樣的孩子在戀愛中通常任性、孩子氣,需要人寵著慣著,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關注別人的能力。

·過分嚴苛

父母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總是打壓和否定,一犯錯就要打罵,這可能會造成孩子安全感和價值感的雙重缺失,害怕、擔心、自我否定、完美主義或強迫症等,這可能導致我們對自己和伴侶過分苛刻挑剔、或者徹底跟感受隔離,喪失感受能力。

·強烈的控制

家庭中父母把孩子當成滿足自己私心的工具,以愛之名來控制孩子,會導致孩子放棄自我,以假我示人。孩子的想法和感覺不被接受,自貶心態漸漸內化。長大以後可能就沒有選擇和為自己負責的能力,缺乏主見立場,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

·顛沛流離,寄養

兒時被來回寄養,頻繁更換環境的孩子,也是會缺乏「內心的恆久對象」,缺乏安全感,同時他們可能會始終沒有家的歸屬感,成年後頻繁換戀人或性伴侶但永不知足。

·單親,和母親相依為命

父愛缺失,長大以後可能會一直迷戀比自己大的男性,也可能在兩性關係里缺乏克制,甚至不惜做小三當情婦。

……

如何治癒「愛無能」?

自我價值感不足、安全感被破壞,是導致愛無能的最根本原因。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認可,在充滿羞愧和自貶的家庭中漸漸失去自我價值,看不到自己有的、做到的部分,看不到自己的可愛之處。無法愛自己的人,必然也無法給別人愛。

因而,學會真正意義上的「愛自己」,是治癒愛無能的第一步。看到自己擁有的部分,看到自己的可愛和珍貴,而不是在不合理的比較中挑剔和責怪自己;看到自己做到的部分,關注和感謝過程中自己的努力;接納真實的自己,儘管她不完美,卻一直陪伴著你;和我們的父母和解,因為他們已經給了我們最好的愛……

第二步,學會接收和感受到別人對你的愛。當你完成的第一步,能夠感恩自己擁有的和做到的,那麼你就不難看見別人給你的愛。停止自我保護和防禦,用開放的心去接受世界對你的溫柔和愛。

第三步,給予別人愛。怎麼給?在這裡借用薩提亞「愛的五種語言」:

①肯定的言辭——發掘並在言辭中肯定對方所做的事情;

②好品質的時間——付出你個人時間,像一起去散個步,共度周末;

③接受禮物——能夠表達出愛的禮物;

④服務的行動——為你的配偶做一點事,任何一件你覺得對他而言意義重大的事;

⑤身體的接觸——親吻、擁抱、拍背、握手、同房等。

知己主義觀點:

約炮並不能拯救我們的「愛無能」,如果我們真正想要的是愛與幸福,那麼唯一的方式就是從愛自己開始,去學習如何愛。

案例分享︳約炮背後的痛——彌補缺憾

如果你是一個自由主義者,那人生會有一個天大的難題——你無法擺脫對人際溫情的眷愛和貪戀。

「其實每次約完,我都會後悔,痛恨和厭棄自己,我不明白為什麼總是經不住孤獨寂寞的考驗做這麼噁心的事情……」

講到這裡時H有些情緒,表情無奈、悔恨和羞愧……本來以為這期話題敏感可能約不到她,我非常感動她願意分享那些她不願意提起的往事。

H是個漂亮清爽的女孩,只是比較安靜內斂,她是個特別上進努力的女孩,經常獨來獨往,一個人工作、學習、健身和參加各種活動。朋友不太多,也有追求者,可自從兩年前初戀的結束,她就一直保持空窗期。她寧可孤獨終老,也不肯將就戀愛結婚,用她的話說就是「我是一個自由主義者!」

「第一次其實就是因為沒有陪我,那時候微信附近的人剛興起,我約了一個男的,因為和他聊得還不錯,其實我對他有感情的期待。但是見面之後挺失望的,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好,於是禮貌性地、機械地完成了一件事情,分開以後我覺得很後悔……」

「後來還有一次,我心情不好,特別想要人陪,於是就和一個在群里認識的男生聊,她說想來安慰我,我知道他什麼意思,但我還是讓他來了。進門之後我跟他訴苦,聽到後面他就不耐煩地開始動手動腳,我特別憤怒地把他趕走了,然後一個人在房間了哭了很久……」

H其實對每一次約炮都非常不滿和後悔,但是每次在情緒失落或是感覺孤獨時,就忍不住聊天,約人,結束了就繼續悔恨,循環往複。後來為了擺脫這種死循環,她開始接受心理諮詢和上一些成長的課程。

在這個過程中,她了解了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了解了她約炮背後究竟是一些什麼模式。她從小和母親長大,父親只有在過年會帶她回奶奶家過年,爸爸溫柔體貼,總是給他很多媽媽給不到的溫情,每次過完年她都特別捨不得離開爸爸。而媽媽是個極其強勢的人,對她要求嚴苛。

在這樣父愛缺失,母親又施加極大壓力的家庭中成長,H渴望父愛、渴望被寵愛和照顧,同時又對自己要求嚴格,只做「對」的事,因而壓抑了非常多的深層渴望。她不隨便談戀愛,因為追求完美和契合,但又無法抵抗對人際溫情的渴望,於是在壓力狀況下會放縱心中壓抑的渴望。

她的一個模式就是,和周圍人交流不多,但當她低落或孤獨時,就會特別迫切地想找人依靠;還有就是對愛情和婚姻苛求完美,真正想和她進入親密關係的男生她卻都看不上。因而她會選擇約炮這種方式釋放自己的渴望,但同時她的渴求完美也會給這種經歷打上道德的黑點。她不接納自己,也不接納別人;她渴望愛,又苛求愛。

現在,她已經在慢慢嘗試改變。「和我媽表達了這些年我的憋屈和難過,也和爸爸表達了我對他的愛和想念。每當自己感到孤獨,會選擇給爸爸打電話,或者寫寫日記,看看書;現在每天也都會找個機會欣賞感謝自己;在發現自己又自我苛責的時候懂得叫停,嘗試著看自己做到的部分,對自己越來越好了。」

知己主義觀點:

家庭會傷人,那也許是我們無法挽回的事實。但我們可以通過積極有效的方式治癒自己,而不是破罐子破摔用一些極端的方式去彌補兒時的缺憾。

來源|雨天晴(www.52ytq.com)

知己主義(公眾號:zhijizy)

圖片來自123rf

責任編輯:陳馬丁


推薦閱讀:

社會是怎樣形成教育小孩」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情況的?
酒桌文化你要懂,跟陌生人喝酒,讓你三招聽懂對方的言外之意
和陌生異性一起旅行是怎樣一種體驗?
把最好的留給了陌生人
如何與不同專業背景的陌生人有效交流並建立強關係?

TAG:親密關係 | 陌生人 | 關係 | 性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