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成為人生贏家,先讓他能「輸得起」
hi,我是艾米粒,超級媽咪一枚
陪伴孩子長大,需要靠譜好方法和全球好資源
在這裡你都能找到
個人微信:kidmadeto1010 敲門暗號:童年智造
艾米粒有話說
雖說好強是孩子正常的心理,但太在意每一次輸贏得失,就一定會影響他們與別人的相處了。我們需要早早讓孩子知道,生活中有輸有贏都再正常不過,完全可以像承認所有別的事情一樣,承認這一次自己確「輸」了。
我們看完這篇文章,要先從自己學會引導做起,再慢慢讓孩子去接受輸的正常性,養一個不怕輸,跌倒了爬得起的孩子!
原公號丨常青藤爸爸 作者丨小馬君
孩子們三五一群打撲克的時候,如果趕上自己牌不好,或者玩到最後,握了一把出不去了,總會有人賴皮地把牌扔到牌堆里,然後攪和在一起,發著脾氣說:「沒意思,我不玩了!」
孩子的好勝心是與生俱來的,不用學,這是人的一種本能,但當孩子執念於「贏」的時候,可能很多家長都會勸慰孩子,「輸就輸了唄,有什麼大不了的」。但在我看來,這時家長需要培養孩子的,不是對輸贏的不在乎,而是一種能夠「承認自己輸」以及「認可別人贏」的能力。
這顯然是一種更高的境界。研究發現,那些能積極面對「輸」的孩子往往比一般孩子有更強的自尊心。這些孩子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兒,比那些只想「贏」的孩子能更準確地認清自己,才可能成為最終的「人生贏家」。
那麼,面對一個在你眼中經常「輸不起」,一不如人就大發雷霆的孩子,成人該怎麼做呢?我覺得只要做好一件事情就行,就是——讓孩子認真地「輸」。
輸都不讓輸,你以為這就是愛孩子嗎?
我們的幼兒園,學校里經常喜歡搞一些比賽,歌舞比賽、口算比賽、朗誦比賽等等,有些人對此十分抵觸,他們害怕過早地讓孩子面對「競爭」,這會讓孩子們把「輸贏」看得太重,從而很難保持一顆平常心,反倒容易「輸不起」。
相比之下,西方教育中的很多做法看起來簡直不能再「人性」再「美好」了。你看美國人很少會讓孩子從小從事需要與他人競技的項目,他們總是鼓勵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很多比賽結束後,你不用擔心會有人哭,因為每個人都會拿到一個獎。
我們都知道美國孩子很愛運動,有一次我們班的孩子參加了一個幼兒組的棒球聯賽,還拿了一個小獎章向我炫耀。我說不錯嘛,你們隊贏啦?他對我笑笑,說沒有,每個人都有一個獎章,還給我來了一句「We are all winners(我們都是贏家)」。
以前我也覺得,皆大歡喜嘛,大家都高興蠻好的。但現在我卻不這麼認為:難道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就要給他們一個虛假的不真實的競爭環境?如果每個人都能得到獎牌,那比賽還有什麼意義,直接叫「才藝展示大會」不就好了?
美國知名教育博主Michelin Moore曾經寫了一篇長文來抨擊美國社會為了鼓勵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認為自己是「贏家」。他說,當孩子到了一個真實的社會裡,不可能每個人都捧著他,在乎他的夢想,如果到那個時候他才發現,原來真實的社會是「有輸有贏」,對他的傷害會更大。
家庭心理學專家Sara Dimerman也說過,很多家長對於孩子自尊心的理解有誤區。他們自認為過早地讓孩子接觸和體驗「輸」會破壞他們的自尊心,但大量的研究得到的卻是相反的結果。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只能感受到「贏」的優越感,從來沒有感受過輸,那麼他長大了,在面對輸的時候會有極大的挫敗感。讓孩子儘早真實地感受輸,並且引導他能正確地面對「輸」,與「輸」打交道,才會讓他在未來變得更優秀。
所以,今天我們說,能贏的未必是真正的贏家,而「輸得起」才會贏得更長遠。
要讓孩子「輸得起」,先從「不讓」開始
另一位美國教育博主Sunny Chanel曾經寫過一篇特別火爆的文章,標題是《和女兒玩大富翁,為什麼我從來不讓她?》。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相似的經歷,比如跟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當然,前提是適合他年齡和能力的遊戲),你是會故意放水讓他贏,還是會正兒八經地和他PK呢?
Sunny說那天下午,她和女兒玩大富翁,女兒輸得特別慘,大叫:「你太壞了!你為什麼不讓我贏?你不應該放那麼多賓館在這條路上,害我每次都要付很多錢。你為什麼不讓著我,太惡毒了!」一邊說還一邊大哭。
之後Sunny給了女兒一個擁抱,幫她擦眼淚,並且讓女兒自由地釋放不滿。等女兒平靜一些,她對女兒說,遊戲的關鍵不是你贏或者我贏,而是你需要承認失敗,輸了就是輸了。其次你該從失敗中吸取一些經驗,知道下一次要如何排兵布陣。媽媽不讓你並不是不愛你,媽媽只是把你看成一個和我一樣平等的人,無論輸還是贏,至少是公平的。你一定要我讓你也可以,但是你覺得玩一個不公平的比賽有意義嗎?」
接下來,女兒的舉動讓Sunny很高興,她悄悄地說,「媽媽,我們等下能再來一局嗎?這次你也不要讓我。」
讓孩子真切地感受「輸」的過程
面對「輸」的結果
很多時候成人責怪孩子輸不起,卻不願意承認這都是我們無形中造成的啊!
開頭提到的博主Michelin Moore就說,在美國,出現「人人都是贏家」的怪現狀也是因為我們太擔心孩子因為輸而感受到「失望」了。
跟我外甥玩撲克的時候,我總喜歡讓著他,讓他贏。我想的是「別和小孩子斤斤計較」,可這種成人「自以為是」的禮讓和低估孩子能力的行為,反而容易讓孩子日後養成喜歡「贏」,只能「贏」的心理預期和習慣。
讓孩子感受緊隨「輸」之後的失望、沮喪與發脾氣實在太重要了。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去反思為何輸了,更有動力去改變。如果我們連這種機會都不給孩子,怕是以後他們只會輸得更慘。
好了,關鍵來了,我們允許孩子面對輸,不怕他輸,可現在他不幹了,一輸就開始發脾氣,一哭二鬧三上吊的,這時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1. 敢於正確面對「輸」的結果
我相信大部分家長在輸的適合不會責怪孩子,但會有人傾向性地淡化「輸」給孩子帶來的負面情感。比如假惺惺的鼓勵「沒關係,就算輸了你在我心裡也是最棒的!」或者避而不談「輸」,而直接給孩子灌輸道,「沒關係,我們下次再努力,一定能贏!」
輸了就是輸了,情緒轉移對稍微大一些的孩子來說於事無補。
2. 允許孩子釋放情緒
哪怕他的情緒非常的激烈,你依然需要做到不卑不亢,讓他把這部分負面情緒釋放掉。這也是一個跟孩子一同真實面對「輸」這個結局的過程,教會孩子 「輸了就是輸了,我們需要接受這件事。」
他的反應可能會巨大到「驚天地泣鬼神」,也可能幹脆被「挫折」打擊到不願嘗試。無論結果如何,這些負面情緒都是真實的,是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上實實在在必須要去面對的。一味地想要快速制止其負面情緒的釋放,他就只會越來越「輸不起」。
3. 平靜過後一起複盤
總結經驗,回顧整個輸的過程。
如果你發現孩子真的被打擊得很嚴重,你可以和他們分享自己更痛苦的經歷,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父母也經歷過自己的這種痛苦。類似深入的交談,可以一下子拉近你與孩子的距離,也能讓他變得更加剛毅。
寫在最後
要強是好事,但「第一」往往只有一個。父母要做的,就是在他們失敗成本很低的時候,把感受真實「輸贏」的機會還給他們。除此之外,還有陪伴,並且真心誠意地接受他們的情緒。
有的人輸掉了比賽,卻贏得了全世界,所以前進的道路永遠都不會只有一條,「輸得起」遠比「贏」更值得敬佩。
推薦閱讀:
※贏家出自心碎坡
※女人美艷到老,才是人生的終極贏家!
※「秀」戰熒屏,誰是贏家(爭鳴)
※《前任3》:在愛情里,不要臉的那個才是真正贏家
※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井噴:誰是最大贏家?(2)|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