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宋朝極弱卻不內亂的原因

史書對宋朝一般公認為積貧積弱,但是你不得不佩服在北南兩宋的漫長歲月中,朝政內部居然有很難得的乾淨之處:一是宮內嚴肅,沒有女禍;二是宦官受制,沒有閹禍;三是皇族和睦,沒有宗室禍;四是女族警戒,沒有外戚禍;五是軍權統掌,沒有強藩禍。一個朝代能同時做到這五點,除了宋以外是找不到的。這也難怪其儘管積貧積弱,卻還能存在三百二十年,在史上算是長壽的朝代了。 宋朝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十分注重避免以往朝代的內亂敝端,奉行「文以靖國」理念,果斷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通過「杯酒釋兵權」,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朝成為古代君主專制史上最開明的一個王朝。在以後的皇帝中,雖然明君不多,糊裡糊塗不少,但在寬鬆的政治環境下,朝廷大臣往往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來加已彌補。鑒於歷代皇朝宮廷內部出現的無數個血的教訓,大臣們記憶猶新,有宋一代,尤其是前期,那些大臣們十分注重約束宮廷內的各種關係,防微杜漸,幾次出現內亂的苗頭,都被及時制止,使宋朝的存續有了好的基礎。 宋朝第二個皇帝太宗趙光義因長子趙元佐有精神病,所以選定次子趙元侃為皇太子,並改名為趙恆。太宗去世時,大宦官宣政使王繼恩心懷叵測,知道趙恆精明能幹,所以勾結李皇后和另外幾位宦官,密謀改選長子繼任,想讓瘋瘋顛顛的趙元佐繼位,這樣就有機會控制皇帝,進而干預朝政,以謀權謀利。李皇后要王繼恩聯絡當朝宰相呂端。呂端大事不糊塗,一眼就看穿王繼恩的詭計,便以商量要事為由,騙王繼恩入書閣中,趁其不備將他鎖在裡面,然後立即去見李皇后。李皇后見到呂端就說太宗已駕崩,想立嗣以長,這樣才順,要長子趙元佐接位。呂端毫不客氣地回答:「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怎敢再生異議?」一句話噎得皇后啞口無言。呂端不等皇后再開口,轉身迅速令內侍請來太子,就在太宗的柩前組織了即位儀式,這就是宋朝第三位皇帝真宗趙恆。由於呂端的果斷,直接扼殺了宮廷內皇后和宦官勾結干政的計劃。 真宗之後是太子趙禎即位,即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宋仁宗當時只有13歲,劉皇后召來首輔丁謂和參知政事王曾,傳達並請他們起草真宗遺詔,內容是:「由皇后處分軍國重事,輔太子聽政。」王曾回來起草時加了一個「權」,即「權由皇后處分軍國重事」,這個「權」字是暫時之意。丁謂看了說皇后傳達遺詔時沒有這個權字。王曾義正詞嚴地說:「我朝無母后垂簾的做法,現在帝幼,所以權宜讓母后臨政,權字是讓母后明白這只是短期的做法。再說增減制書,是本臣職內的事,這是先帝定的特許制度,你作為首輔,豈可對規制不鄭重,自亂章法呢?」一席話駁得丁謂無話可說。草詔完成後送進宮內,劉皇后早已聽說了王曾的那一番話,所以也沒敢修改就頒布了,這為將來防止太后篡位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在仁宗登基後,劉皇后升為劉太后並聽政。劉太后臨制時間一久,心裡不免要異動起來。一次,參政魯宗道來遏見太后,太后試探地問武則天這人怎麼樣,魯宗道明白太后的用心,即正言厲色地回答:「武則天是唐朝的罪人!」「哦,怎麼說?」「幽嗣主,改國號,幾危社禝,尚得謂非罪人么?」太后聽了默然無語。後來,太后和仁宗同去慈孝寺,太后乘車先動,魯宗道立即衝上去攔住,對太后說:「夫死從子,古有規矩,太后母儀天下,不可以亂大法,以免為後世譏諷」。話沒說完,太后就明白了,忙招手讓仁宗先行,然後在後面跟上。由於魯宗道的直性和膽識,人都稱他為「魚頭參政」。正是由於幾位大臣的直諫和約束,劉太后始終沒敢造次,直到年老時,她去太廟主祭,實在憋不住了,不顧大臣的反對竟穿上龍袍,過了一把癮,不過也僅此而已,至死沒敢篡位。 宋仁宗在太后去世後親政。他極寵幸張貴妃,為取得她的歡心,一次授予她的伯父和養父三司使張堯佐宣徽使、淮康節度使 、景靈宮使、同群牧制置使四項要職,朝野上下無不震驚。包拯率先上章諫阻,彈劾張堯佐無功食祿,竊居高位,不知羞恥,同時批評宰相文彥博、宋庠曲意阿循,使皇上做了「私昵後宮」的錯事。諫官吳奎、陳旭、御史中丞王舉正、御史張擇行、唐介也紛紛慷慨陳詞,竭力勸阻。在廷辯時,包拯「音吐激憤,唾濺帝面」(朱弁《曲洧舊聞》)。張貴妃見勢不妙,連忙告知張堯佐,讓他主動辭去了宣徽使、景靈宮使。過了八個月,張堯佐再次被擢升宣徽使,調往河陽。御史唐介得知後又上奏抗言:「外戚不可預政,皇上前面從諫如流,已收回成命了,今為何復命,自亂章典。」仁宗召唐介私下說:「任命是我定的,但也不是我一個人的意見啊,好多人都有這個意思。」唐介卻抓住把柄,說:「那是宰相文彥博私下討好貴戚,所以有這個意思。」仁宗火了,一甩袖就走。唐介不屈不擾,第二天上朝又上一疏,劾奏文彥博私通貴戚,不稱相位,請即日罷免。遞上後,仁宗一看就火大了,把文本丟在地上,訓斥說:「你再來多言,朕就把你遠放到窮鄉僻壤去。」唐介並不畏懼,竟拾起奏章,認認真真地朗聲讀了一遍,讀完還說:「臣為國事,連死都不怕,難道還怕遠放嗎?」這時大臣們都在殿內,唐介看見旁邊站著的宰相文彥博,就當面大聲說:「彥博應自省!如有此事,不該隱藏。」這時文彥博抗不住了,只好出來說:「臣不稱職,願即避位。」唐介所指的事,是說張貴妃的父親堯封曾是文彥博父親的門下客,貴妃未入宮時,認文彥博為伯父,入宮受寵後,文彥博私下送了燈籠棉,這是蜀棉與金絲混紡特製而成的珍品。仁宗起初很惱火唐介的言論,後來調查得實,便把文彥博罷相,去許州任知府了,外戚勢力也為此收斂。 宋朝的第五位皇帝是宋英宗趙曙,趙曙剛登基,為了輔導他處理國政,曹太后同時垂簾聽政。不過太后較為開通,朝政大事都由宰相韓琦和一班大臣商定,未多干預。不久,英宗突然得了一種怪病,行為乖張,脾氣失控,對左右侍從動輒暴打暴罵,宦官們受不了了,就向大宦官內都知任守忠訴苦。任守忠在仁宗時得知準備立趙曙為太子時,他知道趙曙是個明白人,不好控制,就私下想在趙族中找個庸俗的頂替,但沒有成功,很是失望。現在遇到英宗犯病,因為太后並非英宗的生母,正好在兩人之間挑撥離間。於是背後大搞小動作,宮內讒言四起,搞得太后和英宗之間由疑生怨,由怨生恨,相互仇視起來。看到這種內部將起亂子的局面,宰相韓琦和參政歐陽修來找太后,太后訴苦說英宗很變態,韓琦和歐陽修一起對太后進行勸解,以母子關係曉之以理,並說明了太子的病情,終於打動了太后。韓琦見太后回心轉意了,就故意大聲說:「臣等在外,皇帝身體要未調理好,太后不得推託責任。」宦官們聽了都瞠目結舌,背後不敢再如以前那麼放肆。過了幾天,韓琦又單獨拜見英宗,對英宗大談孝道,說得英宗臉色大變,深受感觸。病好後,英宗即主動拜見太后,作了道歉,解除了兩人的疑慮。 隨著英宗的身體康復,韓琦認為到了應該親政的時候,只有皇帝親政,內部關係才能真正理順。前面已有一些大臣上奏要求英宗親政,但太后一直沒有下旨同意。於是韓琦收集了十餘件朝政要事,請英宗裁決後,拿來讓太后過目,並說自己很贊同英宗的裁決,太后看了也稱善。完事了韓琦卻提出要告老還鄉,太后急了,說:「朝政大事全靠你相公,你怎麼能走啊,我倒是不仿退入深宮的。」韓琦說:「前代幾位太后都很賢惠,但也不免顧戀權勢,今臣幸遇曹太后賢明,但不知何日撤簾?」太后說:「我並不想干政,前時皇上身體不好,不得已垂簾到現在,要撤簾隨時都可以,也不必定什麼日子。」韓琦聽後,立即轉身對外說:「太后已有旨撤簾,鑾儀司何不遵行?」鑾儀司忙過來撤簾,太后匆忙起身進去,結果簾撤得快了一點,御屏後還能見到太后飄動的後衣,現場的其他人都目瞪口呆。就這樣,英宗得以開始親政。 對於宦官任守忠,知諫院的司馬光又來砸缸,上奏他挑撥離間,幾乎禍起蕭牆,罪應斬首。英宗一時把握不定,暫未下旨。韓琦明白不能給任守忠有活動的餘地,否則這個大宦官要是興風作浪,鹿死誰手就很難說了。他拿來一張空白敕書,自己先簽名,然後令兩位參政即歐陽修和趙概也簽名,趙概怕假傳聖旨,猶豫不決,歐陽修勸他簽字,說是韓琦有辦法。簽字完後,韓琦就坐在政事堂,召來任守忠令他立在庭下,當面斥道:「你可知罪么?本當斬你,以正國法,因奉旨從寬,把你安置到薊州,你當感念皇恩,勿再作惡。」言畢,取出那張空頭敕文,親自填寫後交付任守忠,即派人押送出城。緊接著又把任守忠的餘黨史昭錫等一律趕出宮廷,遠放到南方去了。事後,英宗居然一直沒有提起這事,估計是韓琦早在背後做好了工作。在韓琦等大臣快刀斬亂麻地一番處置下,後宮宦官為禍的萌芽被掃除得乾乾淨淨。 回顧宋朝史,漢唐魏晉等朝的後宮內亂因素,宋時都曾出現苗頭,太后想篡位,閹官欲謀權,外戚要干政等等。面對這些,就是那些大臣們時刻保持著高度的警惕,非常謹慎地處理相關政事,一旦發現徵兆,許多大臣就會疾惡如仇地蜂擁而上,全力抗言,果斷採取制止措施,一而再、再而三地防範了惡勢力的沉渣泛起,有效地維護了宋朝內部的基本穩定。可以說,正是經過了前幾代皇帝時期的大臣們的大力制衡,做出了規矩,以後宋朝後宮的關係就一直較為正常,朝廷內部的矛盾局限在大臣之間。在北宋後期及南宋期間,糊塗君主真的不少,在朝廷任用宰相上一再失誤,信任重用了蔡京、秦檜、賈似道等一類人,對這些人平心而論,能力在當時都是一流的,但是品德上極有問題,史界至今仍有不同的評判和爭議,但當時的朝政矛盾叢叢,朋黨之爭、變法與反變法之爭、新舊黨之爭等等,一波接一波。不過宮廷畢竟是皇權所在,後宮穩定,朝政上就無後顧之憂,能夠少受負面的干擾。因此,宋朝其實並不軟弱,一直能保持著相當的實力。面對在世界上已滅掉四十多個國家的蒙元鐵騎,儘管其強悍無比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謂積貧積弱的南宋,還是在夏、金等幾大政權中抵抗到最後才滅亡的。蒙元滅夏共用了22年,滅金共用了23年,滅南宋不但代價最大,時間也長達46年。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賈似道?
如何辨別宋代老盞的真偽?這幾個關鍵點告訴你答案
宋朝的茶文化
宋朝書法名家
為什麼宋朝的軍事被認為很弱,但其對外戰爭的勝率卻高達75﹪是歷朝最高的?

TAG:宋朝 | 原因 | 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