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藥師經疏(大正藏2766部)

藥師經疏

  六是五根揵度。七是定揵度。八是見揵度。尋此人□是奢摩達多。何以知之。毗婆沙雲。奢摩達多能知是義。其時入定不得咨問。入定已後迦旃延造論。第二是佛滅度後六百年中有五百羅漢。共師迦旃延造毗婆沙有百分。毗婆沙此雲眾說。五百羅漢大眾共說。此即解八揵度。荊女五分釋雜揵度。次女五分釋使揵度。次有十分釋智揵度。合有六十分流傳此土。餘四十分釋後諸揵度。涼州亂失本不來。復有鞞婆沙有十四分。不出姓名。似是毗婆沙抄也。第二佛滅度後七百年中。有法勝比丘。造四分毗曇。嫌毗婆沙廣博難尋故。擇采毗婆沙要解。二百五十偈以為四分。即阿毗曇心。此謂為無比法所明無漏慧解隔凡成聖無能比者。王領諸數明其四分領諸論也。第四佛滅度後八百年中。有達摩多羅。造雜心有十四分。即是論主之師。所明眾多不止一義故言雜也。其謂毗婆沙太廣難尋。法勝四分略而難見。取毗婆沙三百五十偈。足法勝為六百偈。故其文雲。極略難解知。極廣令智退。我今處中說。廣說義莊嚴。略難解知非毗曇之略。廣令智退斥婆沙太廣。此等四論皆是薩婆多部。皆明見有得道。次有成實論來。有師言。是曇無德部論。或言譬喻部。今謂此論無的讜一部遍采眾家之義釋善者而從之。後佛滅度後五百年中。有人有法名為正法。六百年去此為像法故。言願為未來像法眾生也。又應知五百年後魔王出世欲壞佛法。於時馬鳴龍樹及提婆等更造三論。至今三寶不斷。由三大士魔王不復能壞佛法也。如來滅度千五百年後即是末法。所有大乘經藏皆龍王持去。五濁興行。五濁者。一劫濁。二命濁。三煩惱濁。四眾生濁。五見濁也。濁乃無量。一方化宜且說五種。劫濁眾惡紛馳度虜兵飢餓大劫捋壞大生怖畏也。命濁者。保玩此身謂舉常然無常忽至死至無期迫焉而到可畏怖處。煩惱濁者。煩或纏結系縛行人排回色聲沈流香味造惡為盛不能自改。眾生濁者。各各不同讒良賢善有財大慳貪而求施行於欲事不擇親善非謗三保。如是眾惡亦不可樂。廣在釋論。見濁者。起諸邪見專事天神奉養外道殺生求福為惡彌甚為痛可援也。此時欲到人應怒力宣揚顯說。住昔過去諸佛名字者。此下第二請問佛名及以國土。願為解說得聞法要。第三結請也。佛告文殊。此下第二段如來答問。就答中凡有二階。第一欲答先嘆善哉。先嘆次敕後許。宣說嘆中善哉是總嘆也。善猶好也所贊事好故名為善哉。是助辭乃能為諸菩薩問等出其善事。汝大慈無量者。第二答前下為眾生。上雲願為未來像法眾生。今答雲汝所以為眾生者。乃是汝慈無量所以嘆善哉也。問此往昔諸佛名字此第三答。第二問宣揚顯說往昔過去諸佛名字及清凈國土莊嚴之事。今答雲汝所以問諸佛名字及國土者。乃不自為但為眾生身。汝今諦聽。此第四前結請上雲願為解說得聞法要。今答言汝審須聞者。汝今諦聽教其安三慧也。汝今諦聽一法戒其安聞慧也。善思思慧也。今之教安修慧汝既能安三慧。乃今分別為汝說之。眾坐諸菩薩。此下第二明時眾渴仰也 佛告東方去此十恆沙。此下第二段正答前問。就正答中凡有三種段。第一想行。第二單廣願。第三單廣行也。就初想明行顯中凡有三階。第一牒他方佛名。即答其上問諸佛名字。既出佛名已。第二嘆彼佛德業 第三略明行願也。東方去此佛剎十洹沙。第一明彼佛去近遠也。有佛名藥師。第二句牒彼佛名答文殊。汝問我言。願為未來像法眾生說諸佛名字。今正答汝雲。此佛剎十洹河沙有佛名藥師琉璃光。豈不酬前問耶。解雲。藥師者借譬受名。世之藥師能除人病內病。明如來能除眾生三毒四到諸惡重罪教令修行四等六度辟藥師也。琉璃光世之琉璃是拘所珍內明明果體具萬德。譬之琉璃也。光者能除闇冥。欲明佛果具足空有二解喻之光也。十號之中第十號者。一者多他阿伽度。此方譯名曰如來。亦名如去。亦名如住。如來者。此是應佛。是慈悲故。乘婆若乘來化三界故云如來。故法華經論雲。一者應佛菩提隨所應見而為示現故。如經皆謂如來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菩提。故如去者此是報佛也。乘如實道成心覺去故云如去。法華論雲。二者報佛菩提。謂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如經善男子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如住者此是法佛。古一如常住不變故云如住。法華論雲。三者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凈涅槃常恆清凈涼不變易故。如經謂如來實如知見三界之相。乃至不如三界見三界故。第二阿羅訶者。此方住譯名為應供。亦殺賊雲。亦云不生。應供者如來堪受世間二乘人天供養故云應供也。能斷五住煩惱及習故名為殺賊也。無明螫皮脫故。於後世田中更不受生死名為不生。具此三義名阿羅訶也。第三三藐三佛陀者。此方住譯名為正遍知也。正者異外道。遍知異二乘。二乘之人俱知有作四諦。不知無作四諦故。不得稱為遍知。如來有作無作但知故。秤為遍知也。故云正遍知 第四毗侈遮羅那三那者。此方住譯名為明行足。明者三明也。行者三業也。小乘者之人宿命明過去。但知八萬劫事。天眼明未來但知八萬劫事。漏盡明現在但知四住煩惱盡以不具足故不稱明行足。乃至諸菩薩等雖知無量恆河沙劫事。由未窮盡。是故不得言足。欲明如來達三世窮盡故稱為足也。行者餘人三業有失故不得稱足。唯佛無失故得稱足也。第五修伽陀者。此方住譯名為善誓。善者名好。誓者三去名為好。說好去者乘如實道成正覺去故云好去。好說者以此實理如實為眾生說故名好說。聲聞之人非究竟去故不名好去。不能深達眾生機根為說法故不名好說。如來一者深達物機。二者去是究竟故云好去說也 第六靈加備心。此方住譯名為世間解。云何世間有三種。一者眾生世間。二者器世間。三者智正覺世間。眾生世間者正報也。器世間者依報也。智正覺世間理也。如於此三種世間。了了解知故名世間解也。

  第七阿耨羅者。此方住譯名無上士也。云何名無上士。一切眾生中佛為無上。一切法中涅槃為無上。佛何故無上。以證無上法故。法既無上人亦無上。必亦云法何故無上。以無上人證故。人何故無上。證無上法故云無士也 第八富樓沙曇藐波羅提者。此方住譯名為調御丈夫。調御有五種。一者官法調御民。二者父調御其子。三者師調御門徒。四者閻羅王調御諍罪人之業。五種調御中。前三種是現在調御 第四是未來世調御。第五以調御者三世俱調御故。勝鬘經雲。我久安立汝前□已開覺。今復攝受。汝未來生亦然。是故得知三世俱調御也。佛以??語濡語。以此三種語調御眾生令出生死故。雲調御丈夫也 第九舍多提婆摩嵬舍喃者。此方住譯名自天人。何以旦明天人師者。欲明如來乃是一切眾生師。但以六道之中天人為勝。隨勝說故名天人師也。佛陀者第十號也。此方住譯名為覺者。云何覺者。如來於菩提樹下眾生非眾生數了了覺知故名為佛。久自覺覺他故號名佛也。度脫生老病死者。明彼佛救利此病生苦者。其在胎之時去住隨母東西冥冥獨苦家人家人誰能自知。母若飲多則身俘涌。母若飲少則飢腸以閉。母若急行則頸如繩玄。母若安坐則身如山壓無有光明。如黑闇地獄。不得動轉。如鐵網地獄。母若飲熱如濩湯地獄。母若飲冷則如寒冰地獄。千五百歲邊受諸苦乃得出生。出生之苦復難思念。當其出生之時泡帶纏身。猶如被縛血流泛肉何異剎皮當墮草上如墮刀山。風來吹身。若寒冰切體不覺失聲。拔似千錐競琢神慮蒼芒壞抱冥昧不知有天地。不知有日月。不知有父母。不知有兄姊。痛楚常多啼叫無息。三兩年中稍辭乳餔肌宵雖長。而心識尚昏。見水便投死而弗悟。持身赴火。不審誰為引刀自刺痛而啼哭。從高墜下無有畏心。或匍匐路衢不知還返。逢狼過虎不生怖怯。此為生苦實亦難處。老苦者夫物盛必衰。庄年必老。此事曉然。驗由指掌。是以黑鬢輻留絡為空發所驅。紅顏權寄必為霜眉所奪。脈途稍絕五陰俱空。筋髓漸枯。四支誰安。遂使目清雙膿。耳開兩塞。鼻不嗅香。舌失甘辛。身不覺觸。意識昏痴發??。齒落腰曲。背膢舉步寸遲言不可解。而少年雄勇空道誰知。曩曰豪華今且何在。從使路設高軒而永絕登門。臨駿馬終辭跨躍堂??清樽而心無希羨庭歌舜目豈窺瞻。昔日庄年縱慾不修微善泉路方臨猶不改悔。一陷泥津寧布更出。病苦者三毒諸殃遍滿世界四大痛惱偏集閻浮。但業有高低報亦輕重。或晨旦清強而片時病集。遂使連年抱?歷歲癭纏。或蟲穿骨畏白節相通。膿流皮外四支參穴。成腹大如鼓。頭尖若錐。叫聲徹路臭氣填門。或手足臃卷。或腰背膒瘺舉步如山。身臂如鐵。或冬溫夏疫。乍熱乍寒命危似電氣喘如截。或值諸毒筋離肉斷求生不得求死無緣。或焦否寒五藏被離歷歲飲膿連年吐血。或瘡廊競生雍疽爭出項羸似綖面腫如囊。或眼裡血流兩耳膿出。天地雖廣熟看不見。雷震破山瞭然不覺。手床濡褥不得安眠。口異餐糜恆常骨立。或顛狂錯亂意識昏痴。入水如歸赴火寧覺。或口閉如鉗舌強如石。搖頭作語動眼為言。或腦里一蛇除而復出心中二鬼針。而更生如此。病苦不可思議。雖凔天妙膳無異鐵丸。地上甘蔗劇如銅汁。善神不祐惡鬼競逼。床炴火欲眠不得廗非爐炭願坐無因。如此諸病實為大苦 死苦者。蓋浮生在世徒唱百年長短參差終成謬說。或胎中墮落盛年盪逝。或絕命私門。或為刀官市。或墜足相川。或縊首荒谷。或裂體五車。或分骸四裔。或入水逢蛟。或游山遇虎。或蘊中聽火。或懷清受餓。並由因果叢雜業報參差。雖曰百年誰蒙其一。是以笑聲未絕而哭向行聞慶容才移而哀賓已進。遂使綉愰障塵雕階積草歌堂聚狩舞壂棲禽願本室而懷疑。望虛靈而抱畏鍾心之受即見怨家結髮之親。便成仇府當其平昔之時。或趍鏘朱合雍容紫閨搖玉佩於素裙。照金?於縣首榮心奪曰宦志陵雲。豈意且發高堂而暮沈丘隴螻蟻餐其軀骸地獄收其魂魄。於是刀鋒鏃背劍刃穿胸鐵蟒纏腰銅蛇繞骨。長鉗出舌利釘刺眼。冷冰徹髓熱炭煎皮。遂致觔碎鋸齒之間血流磨床之外。或舒五藏於析邊。又懸四支於鉤側。牛頭八角觸肉灰離獄卒四牙齒腦糜爛。雖復連年啖鐵不解長飢歷劫欽銅寧知救永渴。此為此苦。亦實難當發心自誓行十二願者。依地持論。是發菩提心。發心有四種。一者大悲發心。二者護法發心。三者觀身過患發心。四者求最勝果發心。大悲發心者。觀六道眾生俱有纏縛。以是之故發菩提心。地獄即有受罪之苦。畜生相殘食之苦。餓鬼即有飢餓之苦。神有闕事之苦。人中即有求欲之苦。天中有舍報之苦。觀此眾生俱沒苦海。雖欲求利不知出路。我今發心盡欲證拔。是名大悲發心 第二護法發心者。法有三種。理教行也。法者是常。但時有通塞人行藏。或值世陵遲正化漸隱。虛言與賓教併流。險逕則與夢途爭徹。眾說紛如異端競作聖雜逼真正道殆亂。菩薩作是念。我師釋迦如來。於無量阿僧祇劫受諸勤苦。集此法寶欲使久住於世道利群生。如何一旦將知沉沒。我今為護法故發菩提心不惜身命。欲使大道隱而更彰悟昏世令諸世間得正見眼。是名菩薩護法發心 第三觀身遇患發心者。菩薩作是念。我此身者乃是生老病死之宅。無常苦空之藪。身為受惱之起心為覺苦之主。處胎十月與不凈同居及其生也。則眾苦所集。或病苦痛切晝夜無聞。或恩愛別離怨憎合會成所求不得煩琬懊惱。或衣食不充。茲茲曉夕略說有八生老病死。恩愛別離怨憎合會求不得苦五盛陰苦。旋還六道受此之苦莫知其齊。若不厭離何由可以我今發心此眾苦難離而得離無上聖道難得而得證。是名觀身過患發心 第四求最勝果發心者。諸佛平等有二種身。一者生身。其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端嚴殊特。世無疇類能使噁心眾生見即和悅。豈況聽善之人睹而無益。二者法身。充滿法界。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此者求離生死饑渴寒熱。絕六道之紛羈辭五住之煩穢。即是學者之所以折仰發心者之玄期良由所舍處輕重。是名求最勝果發心也 令一切眾生所求皆得。此下第三雙結行願也 第一願者。此下正說段中。第二階單廣願亦是去其未得義明佛果。於已是未有所以願求。就理論行願買是一時所以人先願後行者理推願先行。據後者何以知之。常言願為慕廓行則闐滿故明願先行在後也。就明願中大分為二。第一出願體。第二結願令買。後就初明願中凡十二願。今為六雙。初上求佛果為一雙。第二功德智慧為一雙。第三自行化他為一雙。第四就慈悲體為一雙。第五制大魔化外道為一雙。第六就慈悲境為一雙也。今置後就初一雙中不自分別以為兩異。何者初願願作穢土佛身。第二願願作凈土佛身。此二願是菩提善善報果身。就初求穢土身中復分為三。第一標數。第二興願。第三回施眾生也。第一願者第標數也使我來世。第二興願令一切眾生如我無異。第三回施眾生也。第二願者。此一願願作凈土佛身。就此願中凡有三別。第一標數。第二興願。第三施與眾生。第二願者。初標數使我來世第興願。就興願中復分為二。初第一求未來報果。第二求未來習果也。自身猶如琉璃凈無瑕穢。豈非凈土身。夫琉璃之體凈。若無形像凈土之身有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也。功德魏魏。此第二明菩提善習果也。如日照世明智慧習果也。幽冥眾生悉蒙開曉。第三下施眾生也。第三願者。此一雙明福德莊嚴智慧。是其智慧莊嚴。此二莊嚴廣如別章。此應具論。然今且可釋其名字。其功德者亦名福德。福謂福利。善能資閏。福利行人故名為福。此福是其善行處德故名福德。如清冷等是水家德。功謂功能。善有資閏利益之功故名為功。此功還是善行處德故名功德。言智慧者依如毗曇決斷名智。對諸忍故。若依成實。無著名智別想識故。通相以論知法名智。觀達秤惠。此智與慧通釋一物隨義別分非無差異。具相如何。依如地持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知第一義記以為惠。故彼之言於一切法部分知者名智波羅蜜。於第一義開覺名波若波羅蜜。涅槃亦然。若依地論證第一義名隨智者。了達教法名隨惠者。皆得無傷。此二經中名為莊嚴。亦名律儀。亦曰助法。亦復說之為菩提。具言莊嚴者。如涅槃說。能嚴行人故曰莊嚴。又復諸行共相庄飾亦曰莊嚴。如莊嚴具眾寶間錯。言律儀者。如地持說。此二內調故名為律。合法 秤儀。言助法者。望果為言資順菩提故云助法。能為佛因故。復說之為菩提。具使我來世佛道成就。第一願求佛道魏魏堂堂。第二願成佛已功德智慧之所莊嚴也雲魏魏堂堂。此明福德莊嚴明照世界。此四字辯智慧庄行者。見道第三下施眾生也。第五願者此下兩段。自行化他以為一雙。初先自行。就明自行中但有兩段。第一標數。第二興願也。第五願者。第一標數。發大精進。第二興願。精進者昔有大杯樹多諸禽獸野火來燒三邊俱起。唯有一邊而隔一水眾獸窮逼逃命無地。我爾時為大身多力鹿。以前腳跨一岸。以後腳距一岸。令眾獸蹈背上而度。皮肉盡壞。以慈愍力忍之。至死最後。一兔來氣力以竭自強怒力。令得過之。背折墮水而死 就此願中分為二別。初明持戒之始第二明持戒之終。發心自誓明持戒之始。所以名戒為地者。經言或為平地能生眾善經戒不犯。此明持戒之終也。第六願者。此明外化盲聾眾生。盲者先世重罪。若破眾生眼。若出眾生眼。若破正見眼故。盲盜塔中珠火燈明亦盲。聾者何因緣故聾。答曰師文教訓不受不行而返瞋恚故聾。複次截眾生耳破眾生耳。若盜佛塔僧塔中物。及揵推鈴故得聾。啞者先世截他舌或塞其口。或與惡葯令不能語。或聞師教父母語而不用言道非故啞。狂者破他坐禪人破坐禪人含。如婆羅門失稻田其婦復死即時狂教裸形而走。又如翅舍伽憍曇比丘尼。本白衣時七子皆死。大憂愁故失心狂發裸者。問曰先言狂者得正今言裸者得衣除狂云何更有裸。答曰狂有二種。一者人皆知狂。二者惡邪故自裸人不知狂。如說南天竺國中有法師。高坐說五戒義。眾生多有外道來聽。是國王難曰。若如所說。有人施酒及自飲酒得痴狂愚報。當今世人應狂者多正者少。而今狂者便少不狂者多。何以故爾。是時諸外道輩言。善哉斯難甚深。是死禿高聲坐必不能答。以王利智故。是時法師以指指諸外道而更說飾餘事。王時即解諸外道語 諸外道語王言。王難甚深。是不知答。恥所不知。而但舉指更說餘事。王語外道高坐指答以訖持護汝故。不以言說而者指汝言汝等是狂狂不少也。汝等以灰塗身俱形無恥。以人髑髏盛糞而食。拔頭髮卧刺上到懸勛鼻冬則入水夏則火炙。如是種種所行非道皆是狂相。即是法師將護汝故指而不說。是名為裸形狂。依如經論人之所行一不得少。昔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誦經坐禪。一人廣求檀越修諸福業。至釋迦牟尼佛出世。一人生長者家。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賊。長者出家學道得六神通。阿羅漢而以薄福乞食難得。他日持缽城乞食遍不能得到白象廄見王供。象種種豐足。語此象言。我之與汝俱是有罪逼。象即感結三日不食。守象人怖求覓道人見而問言。汝作何術令王白象病不能食。答曰。此象是我先身時弟。共於迦葉佛時出家求道。我但持戒誦經坐禪不行布施。弟但廣求檀越作諸福業布施不持戒不學。問以其不持戒誦經坐禪故今作此象。大修布施故飲食備具種種豐足。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今雖得道乞食不能得。以是事故因緣不同。病得愈者。病有二。一者內病五藏不調結卧宿疹。二者外病奔者逸馬推押墮落兵刃刀杖種種諸病。亦有先業病者。問曰。以何因緣得病。答曰。先世好行鞭杖考掠系??種種惱故。今世得病現世病不知將身飲食不節卧起無常。以是事故得種種病。如是有四百四病。以佛神力故令病者得愈 形殘者得具足。云何名形殘。若有人先世破他身截其頭截手足。或破佛像及父母像故。形殘不具足蒙佛大恩。皆得具足。譬如祇桓中如字揵極。秦言是波斯匿王。兄子端正勇健心性和善王大夫人見之心著即微喚之。欲令從己揵極不從。夫人大怒向王讒之反拔其罪。王聞即節節解之棄於冢間。命未絕頃。其夜虎狼羅剎來欲食之。是時佛到其邊光明照之。身即平服。其心大喜。佛為說法。則得三道。佛幸其手將至祇桓。是人言我身己破己棄佛續我身。今當盡此形壽以身布施 佛及比丘僧明曰。波斯匿王聞是事。來至祇。桓語揵極言向悔過。汝實無罪枉相形害。今當與汝分國半治。揵極言。我亦厭矣。王亦無罪。我宿世殃各罪報應爾。我今己身施佛及僧不復還也。如是若有眾生不具足者。蒙佛光明得具足。就此願中但有二別。第一標數。二出外化之境。即是盲聾眾生何意無興願明公何假興願求病六情不具。所以此中不興也 第七願者。此下兩願就慈悲體為一雙。初一願是悲願。就此中復分為之第標數。第二興願即出悲體。第三下施眾生。第七願初標數使我來世。此下第二興願就興願中復為三。第一出悲家境。第三正明悲體。若有苦惱無救護者。此明悲境。我為此等設大法葯。第二正出悲體令諸疾病。皆得除愈。第三回施眾生 第八願者。第二明慈體。就明慈體中亦分為三。第一標數。第二興願。即出慈體。第三回施眾生。第八願者初先標願使我來世。第二興願。就此中復分為二。第一出慈境。第二出慈體也。使我來世。以善業因緣為諸惡業無量眾生。第一出慈家境也。講宣妙法。第二慈體□度脫得實智入智慧門得權智也。普使明了。第三回施眾生也 第九願者。此是第五制天魔摧外道為一雙置後。就初制天魔願中凡有三階。第一標數。第二興願下制天魔。第三上隆三寶。第九願者。第一標數。使我來世摧伏惡魔。第二下制天魔有兩句。初制天魔下句他外道也。顯揚清凈無上道法。第三上隆三寶。即釋上句云何那若使佛興願。但位心制天魔及外道。此心非善。下釋言所以制天魔本為上隆三寶。並無惠意也 第十願者。第二化諸外道。何意化外道。乃言王法所加解言九十六種道。王亦是一道。豈非化道耶。就此願中復分為二。第一標數。第二興願第三施眾生。第十願者。第一標數。使我來世。此下第二出願家事也。如是諸苦惱眾生等悉令解脫。第三下施眾生耶 第十一願者。此下第六雙出慈悲境。此第一先標悲境。就此中復分為三。第一標數。第二興願。第三出悲境。即下施眾生。第十一願者使我來世。第二興願者若有眾生飢火所惱。此下第三出境。即下施眾生也 第十二願者。此下第二次出慈境。就此凡有五階。第一標數。第二興願。第三出慈境。第四與樂。第五總結。十二願者。第一標數。使我來世。興願若有貧凍裸露。


推薦閱讀: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釋義
【黃金考點】執業藥師首次註冊、再次註冊、變更註冊及主要職責(3、4)
藥師佛本願加持之漣漪(普光)
 【藥師法門】
藥師灌頂真言之略探(普光)

TAG:藥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