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子午流注與養生之道

子午流注與養生之道是我國古代中醫聖賢精透人體而發現的一種規律:即每日的 12個時辰是對應人體的12條經脈的。由於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在不同的時辰也有興有衰。中醫哲學主張天人合一,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律。掌握子午流注的規律,對保健、養生和用藥都有很大的益處。 子時(23:00--至1:00)膽經最旺。中醫理論認為:「肝之餘氣,泄與膽,聚而成精。膽為中正之官,五臟六腑取決去膽。氣以壯膽,邪不能侵。膽氣虛則怯、氣短,謀慮而不能決斷。」由此可見膽的重要性。有些人隨便切掉膽石輕率的表現。膽汁需要新陳代謝,人在子時前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膽有多清,腦有多清。」 凡在子時前1至2個小時入眠者,晨醒後頭腦清晰、氣色紅潤。反之,經常子時前不能入眠者,則氣色青白,特別是膽汁無法正常新陳代謝而變濃結晶,猶如海水中水分蒸發後鹽分濃而晒成鹽一般,形成結石一類的病症,其中一部分人還會因此而「膽怯。」 丑時(1:00至3:00)肝經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維和行動需要肝血的支持,廢舊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鮮的血液需要產生,這種代謝通常在肝經最旺盛的丑時完成。中醫理論認為:「人卧則血歸於肝」如果丑時前未眠者,面色青灰,情緒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時(3:00至5:00)肺經最旺。「肺朝百脈」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後,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 卯時(5:00至7:00)大腸經最旺。「肺與大腸相表裡」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經進入興奮狀態,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與營養、排出渣滓的過程。 辰時(7:00—9;00)胃經最旺。人在7點吃早飯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過盛,會出現嘴唇乾裂或生瘡。 已時(9;00至;11:00)「脾經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於口,其華仔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就好,血的質量也好,嘴唇才是紅潤的。唇白標誌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誌寒入脾經。 午時(11:00至13:00)心經最旺。「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在午時能睡片刻,對於養心大有好處,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 未時(13:00—15:00)小腸經最旺。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於膀胱,糟送入大腸,精華上輸入與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 申時(15:00至17:00)膀胱經最旺。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除體外,津液循環在體內。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遺尿。 酉時(17:00至19:00)腎經最旺。「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排毒,腎在時進入貯藏精華階段。 戌時(19:00至21:00)心包經最旺。「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經戌時興旺,可清楚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 亥時(21:00至23:00)三焦通百脈。三焦經市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修養生息,對身體十分有益。 通過上面講解每日12個時辰與人體12條經脈的關係,可以看出,認識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律。把人的臟腑在12個時辰中的興衰聯繫起來看,則是環環相扣,十分有序。 通過上面講解每日12個時辰與人體12條經脈的關係,可以看出,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律。把人的臟腑在12個時辰中興衰聯繫起來,則是環環相扣,十分有序。 子午流注就是時空和運動統一,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理論在傳統生命科學中體現,更簡單的說:子代表陽,流代表陽生的過程,午代表陰,注代表陰藏的過程。子午流注遵循太陽變化的規律。陰陽的變化展開為四象,就是太陰、少陽、太陽、少陽,用四季作為代表符號,其功能分別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亥子丑為冬,寅卯辰為春,巳午未為夏,申酉戌為秋。人體的活動符合子午流注規律時,身體處於自然的狀態,有消耗也有補充。如果破壞規律,則只有消耗。生命處於能量加速損失狀態,導致細胞加速死亡。 從亥時開始(21:00)到寅時結束(5:00),是人體細胞休養生息、推陳出新的時間,也是人處於地球旋轉到背向太陽的一面,陰主靜,要有充足的休息,才會有良好的身體狀態。正如睡覺多的嬰兒長得胖、長得快;愛哭鬧的孩子發育不好。植物白天吸取陽光的能量,夜裡生長,所以夜晚在農村的莊稼地里可以聽到拔節的聲音。人類和植物同屬於生物,細胞分裂的時間大致相同,錯過夜裡睡覺的良辰,細胞的新生遠趕不上消亡,人就會過早的衰老或者患病。人要順其自然,就應跟著太陽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人在太陽面前小如微塵,「與太陽對著干」是愚蠢的選擇,遲早會被太陽巨大的引力摧垮。
推薦閱讀:

[養生精選]有這特徵的人註定二婚命
養生養花 樂在其中
【漲知識】關於雞蛋的問題,全在這!
斷食第三天:這個坎兒,為啥這麼難?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