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上市公司:爆款模式之後難盈利!

『與影視產業同行共勉』

2016年9月,國內多家影視上市公司2016年半年財報已披露完畢。綜合各公司數據看,上半年影視行業收入增速達26.97%,雖較第一季度的28.32%略有回落,但仍遠高於A股平均水平。

這樣的增速得益於多方政策利好及行業整體持續向上的雙重刺激:2016年上半年,國內電影市場實現票房246億元,同比增長21.4%,觀影人次7.2億,同比增長29.7%。

分公司來看,目前已披露財報的近7成公司業績報喜,並且預告下半年行業勢頭同樣強勁。這其中,萬達院線(002739.SZ)以57.22億元領銜營收榜,但領頭羊華誼兄弟業績卻遭遇滑坡。

而在剛剛過去的8月,又有中國電影、上海電影、幸福藍海等公司集中上市。市場競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各公司不得不面臨更多挑戰。

爆款模式之後如何持續盈利

其實從估值角度來看,很多影視公司受益於行業大發展,以及投資機構及投資者的追捧,上市以來都是市值遠遠跑在收益前面。

比如光線傳媒,從上市第一年(2011年)的最低市值(約61億元)算,一直到2015年股災最高點(約517億元),這五年的增長率大概是52.8%。與此同時,從2011-2015年,公司的凈資產增長率大概是30.9%。而公司收入、利潤增速則遠遠跟不上市值增長率。2011-2015年,公司收入、年報凈利潤增速大概是16.8%、17.9%。且對於電影公司來說,有一個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原因是盈利對單片放映過於依賴。

電影行業產業鏈包括:內容製作、電影發行及電影放映。而電影公司的傳統商業模式,很大一部分盈利依賴「爆款」。比如光線傳媒,2016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同比增長74%,凈利潤增長291%。其中,電影項目實現收入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2%,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美人魚》這樣的「爆款」。而華誼影視2016上半年總營收14.68億元,同比增長13.54%,但凈利潤3.03億元,同比下滑近四成。其在半年報中解釋的原因則是主要因為去年同期出現《天降雄師》、《奔跑吧兄弟》等「爆款」影片。而根據公司今年的經營計劃,包括《我不是潘金蓮》等在內的多個項目預計在下半年才能發行上映,則使上半年凈利不佳。在傳統模式下,電影公司過於依賴單片電影,有別於汽車等工業消費品行業,比如汽車公司出了一款爆款汽車,這個爆款在它的生命周期(一般會持續幾年)里,都具有盈利持續性,這樣會不斷為上市公司輸送利益。但電影公司出了一部爆款電影,卻很難獲得持續盈利能力。

這種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在讓電影公司大賺特賺的同時,也讓其充滿風險。如果一部高製作、高投入的電影,無法取得預期票房,就可能出現暴跌,甚至破產的風險。比如上世紀90年代投資6000多萬拍攝的電影《大話西遊》,雖然現在被眾多影迷推崇,被重新賦予更多內涵,但當時卻因為票房慘淡而迫使出品方彩星電影公司破產倒閉。而最具有商業價值的電影大多是「小成本高票房」、「屌絲逆襲」型的影片。比如1999年花了小几萬美元拍攝的偽紀錄片《女巫布萊爾》,全程只用DV拍攝,卻創造了美國1.4億美元、全球2.4億美元的驚人票房。還有國內影迷比較熟悉的《電鋸驚魂》,第一部只用了一個月不到,花了約120萬美元,就捲走了1.03億美元的票房。國內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瘋狂的石頭》,投資了300萬,收穫約2300萬票房。

不過,這種「小成本高票房」的片子在中國電影市場上還並不多,大部分電影是靠高投入、大明星、大製作來提高變成「爆款」的概率。若想出現更多這種「小成本高票房」電影,則必須依靠更優質的內容和創意,這也是電影的本質,而不是大量依賴技術創新和資本投入。

當然,只提高內容和創意本身的質量,就想獲得持續盈利的能力還是遠遠不夠的。目前,國際電影巨頭的電影動漫票房收入只佔35%,65%是通過電影產業鏈來實現的。這也就涉及到影視行業時下一個熱門話題——IP(知識產權)。在如今這個時代,IP被賦予了神奇的商業價值。據了解,目前排名前一百的網路小說IP,幾乎被各大電影、傳媒巨頭們搶購瓜分。影視劇本身是沒有持續性盈利能力的,但優秀的IP可以。比如唐老鴨、米老鼠這些迪斯尼的經典形象,它的產業鏈收入遠遠高於動畫片的收入。這也是國際電影巨頭能成為巨頭的原因——他們並非通過電影、動漫產品本身來收益,而是通過眼下熱門的辭彙——IP經濟。

中國的IP經濟才剛剛開始,目前是一個混亂的、良莠不齊的階段。各大巨頭都在搶購,IP如雨後春筍。但也會隨著時間,真正沉澱下一些經典的東西,其他IP則會消失。到那時,電影公司則會在「經典IP」中持續不斷地挖掘利益,不再過於依賴某部電影的火爆。

通過「買買買」搶佔產業鏈布局

也正是由於電影內容是高投入高回報且不具持續性的生意,如果今年出了一款爆款,那麼明年還得接著出爆款,否則業績和股價都會受影響。各實力派影視公司現階段都試圖擺脫這種模式,各種併購整合,力爭做平台,整合行業資源和可持續性的IP,搶佔線上線下入口。但目前,中國電影尚處於野蠻成長的爆發階段,還未進入成熟穩定期,各大影視公司目前並沒將內容作為布局重點,而是紛紛「燒錢」爭奪其它產業鏈條中更大的市場份額。阿里影業上半年營收2.57億元,增長超過10倍,但凈利潤虧損4.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5億元,虧損仍在擴大。虧損主要由於阿里在其他鏈條上的投入。自2014年成立以來,阿里影業一直將自身定位為新型互聯網電影公司,其核心主業落地在互聯網宣發體系的建設上,這一點與華誼、光線等傳統電影公司有較大不同。2016年上半年,宣傳發行業務收入達2.12億元,佔到上半年公司總收入的81%。

上半年的虧損,公司解釋主要由於淘票票的市場費用(主要是對觀影人士的票務補貼)投入所致。阿里欲通過淘票票,建立起自己的用戶生態群。上半年淘票票的市場份額已經升至21%排名第二,僅次於貓眼電影的33%。但在內容製作方面,營收2152萬元,佔比8.56%,較2015年的21%大幅縮水。今年6月,公司公布了包括《激蕩三十年》、《蠻荒記》及《征途》在內的17個影視劇項目的製作計劃,這也意味著阿里影業的內容製作板塊收入最快要在2017年才有明顯起色。

此外,阿里影業也開啟了「買買買」模式。阿里影業以10億元購買了大地院線(院線公司)發行的可轉股債券,年息1.95%,轉換期為3年。以約8598萬美元(約人民幣5.7億)收購博納影業(電影製作發行公司)8.29%的間接股權。再加上之前收購的排票出票系統粵科軟體、在線電影票購買平台淘票票、電影眾籌及增值平台娛樂寶,阿里的目標就是打通全產業鏈,做電影娛樂的平台公司,而非僅僅是內容公司。

而作為實體平台的萬達院線,也同樣是買買買。萬達院線今年上半年營收以57.22億元排名第一,同比增長64%。具體營收分布上,雖然傳統票房收入仍是主流,佔比達到68%,同比增長41%。但今年上半年,萬達院線營收增速超過同期大盤的主要原因,則是由於頻頻併購大量拓展國內外終端院線。在國內,一方面連續收購了大連奧納、廣東厚品等影投公司,加大併購力度,加快自有影城建設,上半年末擁有影城320家,銀幕2789塊,且與世貿等地產開發商合作,增加影城項目儲備;在國外,公司2015年併購了澳洲第二大院線Hoyts,Hoyts並表為萬達院線的業績提升帶來加速度。近期,韓資影投公司CGV旗下部分影院加盟萬達院線,預計會進一步拓展公司的影院終端,以提高公司影院的市佔率。

此外,2012年,收購美國第二大院線集團AMC(約26億美元);2015年6月,收購澳洲第二大連鎖影院Hoyts(約22.46億元);2015年6月,以約10億元(發行股票)收購世茂影院旗下18家影院;2015年6月,公司擬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以約12億元的對價收購慕威時尚100%股權;從這些購買清單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互聯網還是線下實體,不管是想做輕資產內容公司還是做平台,對於院線布局都是必須的。除了院線業務之外,按照國外發展趨勢,放映收入的毛利、收入佔比都將下滑,衍生產業鏈才是未來增加毛利和收入的關鍵,電影整合營銷和影院廣告市場愈加重要。

而華誼兄弟則對掌趣科技、廣州銀漢、英雄互娛等公司進行投資和併購,欲打通互聯網遊戲布局。據公司自己解釋,「華誼兄弟正在構建『大娛樂生態系統』,以促進各種形態的娛樂內容在生態體系內外的共生、流轉與增值,獲取IP價值最大化的『生態紅利』。

不僅是阿里、萬達,騰訊、百度、華誼兄弟等實力玩家,都在買買買,不斷「燒錢」,力爭打通產業鏈。因為娛樂是個大產業,在用戶規模已經達到很大程度上的人口覆蓋率後,如何提高單個用戶的購買力,非常關鍵。

但目前,中國影視整個產業鏈還沒有清晰穩定的產業格局,還處於群雄逐鹿、野蠻生長的狀態,未來還是要看各大公司的產業布局,看誰能在3至5年之內實現對電影娛樂產業的最終把控。而對整個產業鏈有很好把控的上市電影公司,則會成為未來投資的「潛力股」。

來源:投資者報 作者:周月明


推薦閱讀:

電影中的成長【狼的孩子雨和雪】
小米電視電影頻道首屆沙發電影節盛大啟動
關於母親:談談幾部華語紀錄片
2018又一巔峰巨制:《巴比倫柏林》 黑暗時期德國的生活百態
深度揭秘影視劇高人中的「掐指一算」到底是什麼鬼

TAG:公司 | 影視 | 上市公司 | 盈利 | 模式 | 爆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