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片時間】第0392期:右顳葉少突膠質細胞瘤
女性,24歲。頭痛2個月,加重7小時,伴嘔吐。體格檢查:神清,精神萎靡,雙側瞳孔對光反射敏感。
圖1右顳葉少突膠質細胞瘤
A
B
C
D
E
F【影像學檢查】
A.B.CT平掃見右顳葉等密度腫塊,其內見多發彎曲條狀、斑點狀高密度鈣化,部分邊界不清,灶周輕度水腫。骨窗顯示相鄰右顳骨變薄;
C~E.MRI平掃T1WI病灶為低等混雜信號,T2WI和FLAIR為不均勻稍高信號,瘤周輕度水腫,中線結構略向左移;
F~H.MRI增強腫塊呈輕度不均勻強化
【最後診斷】右顳葉少突膠質細胞瘤Ⅱ級(術後病理)。
【診斷要點】少突膠質細胞瘤(oligodendroglioma)占顱內腫瘤的1.4%~3.8%,占膠質細胞瘤的6%,是顱內最易發生鈣化的腦腫瘤之一。腫瘤生長緩慢,無包膜,與周圍白質分界不清,呈浸潤性生長,常侵犯皮質和軟腦膜。惡性者核分裂現象常見,個別可見腫瘤細胞隨腦脊液播散。發病年齡高峰為30~40歲,男女發病之比為2:1。腫瘤多位於大腦半球腦灰質內,絕大多數位於幕上,佔95.9%,額葉最多見,其次為頂葉和顳葉。
1.臨床表現:少突膠質細胞瘤發病至就診時間平均為2?3年。癲癇為最常見的癥狀,佔52%?79%,常為首發癥狀。50%出現頭痛或精神改變,33%出現局部神經損害體征。
2.X線平片:常見腫瘤鈣化斑,多呈條帶狀、斑片狀或結節狀。晚期可出現顱高壓徵象。
3.CT表現:
1)CT平掃腫瘤多數為低密度,少數為低等混雜密度、等密度或高密度,邊緣不甚清晰。約20%的腫瘤有出血和囊變區。
2)特徵性表現為瘤內高密度鈣化斑,呈彎曲條帶狀,發生率約為70%。
3)腫瘤位置淺表,其中少數腫瘤壓迫顱骨,造成骨質吸收和變薄,一般不引起骨質增生和破壞。
4)增強掃描腫瘤實性部分呈輕至中度強化,無或有輕度瘤周水腫,佔位效應較輕。
5)惡性者瘤內鈣化少,腫瘤強化程度和瘤周水腫均明顯。
4.MRI表現:
1)平掃T1WI為低或低等混合信號,T2WI為高信號。鈣化在T1WI、T2WI上均呈低信號。
2)增強掃描腫瘤大多呈輕微或輕度不均勻強化,無或有輕度瘤周水腫,佔位效應較輕。
【分析思路】診斷依據:
1.年輕女性,以頭痛、嘔吐就診。
2.腫塊位置表淺,CT為等密度,其內見多發彎曲條狀、斑點狀鈣化灶,相鄰顱骨變薄。
3.MRI平掃腫塊為T1WI低等混雜信號、T2WI和FLAIR稍高信號,信號不均勻,增強掃描呈輕度不均勻強化。
4.腫塊佔位效應輕,瘤周水腫較輕。
該病例表現相對典型,術前應能明確診斷。
鑒別診斷:
1.彌散性星形細胞瘤:①腫瘤發生的位置較深,常沿腦白質纖維擴展。②瘤內鈣化少見。③MRI信號更均勻,增強後腫瘤無強化或局部輕度強化。
2.節細胞膠質瘤:①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好發於顳葉,其次為額葉和頂葉。②鈣化較常見,50%可伴有腦皮質發育不良。③腫瘤可為實質性或囊實性,CT和MRI表現多種多樣,與正常腦組織之間分界清晰或不清晰。④實質性腫瘤的強化比少突膠質細胞瘤明顯,腦膜通常無強化。
3.腦膜瘤:①具有腦外佔位病變徵象,如「白質擠壓征」和「廣基征」。②顱骨多為增厚改變,腦膜瘤惡變和腦膜肉瘤可見骨質破壞。③瘤內可有鈣化,但形態多為沙粒樣。④CT平掃多為等密度,MRI平掃為等T1、等T2信號。⑤增強掃描腫瘤為明顯均勻一致強化,並多伴有「腦膜尾征」。
4.腦血吸蟲病:①病灶主要位於皮、髓質交界區。②鈣化多見,呈斑片狀。③CT平掃呈混雜密度,鈣化呈高密度,MRI呈混雜長T1、長T2信號,鈣化呈低信號。④灶周多有指樣水腫。⑤增強延遲呈結節狀或小片狀強化,可呈現「滿天星徵象」。
5.Sturge-Weber綜合征:①病灶無佔位效應。②鈣化灶多表現為沿腦回分布的曲線形。③多伴有鄰近腦組織萎縮及面部血管痣。
6.腦動靜脈畸形:病灶內常見條狀鈣化,但其佔位效應無或更輕,常伴有局部腦萎縮,增強掃描可見強化的血管影。
推薦閱讀:
※不要把時間都浪費在「學」英語這件事上
※【讀片時間】第0602期:肝膽管細胞癌
※《盜夢空間》夢中時間真的會變慢么?
※長時間單身的大齡女人,會有怎樣的體驗和感受呢?
※開心時間(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