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堪比「小手術」?醫生說說為什麼
這兩天,持續的降溫天氣,讓滬上各大醫院本來就擁擠的候診大廳里,塞滿了感冒咳嗽的就診者。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
作者:石浩強
▲人滿為患的輸液大廳這樣的畫面,有人將它形象的稱為「吊瓶森林」。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感冒發燒就吊個鹽水成了司空見慣的場景。
「輸液好 得快!」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一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合理用藥原則,如今為何演變為「輸液成癮」?
這其中有哪些您不能不知道的真相?今天我們請瑞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石浩強為您一一解讀關於輸液的那些事兒。數字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披露了一個驚人數據:2009年我國醫療輸液104億瓶,相當於13億人口每人輸了8瓶液,遠高於國際上2.5至3.3瓶的水平。早在《2011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中就顯示,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屬於靜脈注射案列的佔到73.4%,幾乎為3/4,而且這一數據還在逐年上升。藥品給葯途徑有很多種,目前口服、肌注和靜脈輸液是最為常見的。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三種給藥方式的區別吧~口服用藥方便,要求製劑簡單,病人痛苦較少,是一種最常用的給藥方法。但大部分藥物起效較慢,不適用於危重病人。另外,口服後一旦有不良反應發生,還可以通過洗胃等措施來阻止藥物的吸收。肌肉注射吸收好,但除了局部疼痛以外,還可能會導致臀部結塊,出現「青蛙腿」等現象,因此現在肌注用藥的方式幾乎退居「二線」。輸液 優點:起效快,靜脈給葯可經血液循環迅速到達全身,在搶救病人時,可以爭取到寶貴的時間。缺點:由於是侵入性操作,可能增加病人發生感染的機會;一旦出現不良反應,無法及時清除已經進入血管體內藥物。輸液為啥堪比「小手術」?
在口服、肌注、輸液3種治療方式中,口服的不良反應相對較輕,而輸液是直接將藥物輸入靜脈而進入人體血液,短時間內即可分布全身,其所面臨的風險遠遠比口服、肌注等其他給藥方式來的大得多,堪比一次「小手術」。我們來了解一下常見的輸液可能會引起的風險:
◥ 輸液可能發生滲漏性損傷,若藥物外滲於血管周圍組織,輕則引起局部腫脹疼痛,重則引起組織壞死(如某些腫瘤化療葯、靜脈補鉀和補鐵類的製劑)。◥ 輸液反應中最常見的是熱原反應、過敏反應。可能導致高熱、寒戰、紅疹、瘙癢、腫脹等反應,嚴重者還可能導致休克(血壓急劇下降)甚至死亡。◥ 輸液導致的感染可能讓病原體如病毒、細菌進入人體引發炎性反應,病原體還可能隨血液循環直接擴散到全身引起敗血症,威脅生命。◥ 長時間輸液可引起局部靜脈炎,導致局部組織紅、腫、熱、痛,甚至伴有機體的畏寒、發熱等。◥ 心功能較差的患者,短時間內輸入過多液體,心臟的負擔驟然加重有發生急性心力衰竭的可能。如何規避「小手術」風險 ?一旦輸液,還應注意哪些問題來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規避「小手術」的風險呢?◥ 靜脈輸液溶媒的選擇至關重要。注意液體的pH值,避免發生與藥物的相互作用而產生鹽析、沉澱等反應進而影響輸液質量。例如,大部分抗菌藥物和呈酸性的藥物以0.9%的氯化鈉注射液為溶媒穩定性較好。◥ 輸液速度與不良反應的發生也有密切的關係,因此一定要因人而異。嚴重脫水患者如心肺功能良好則可以快速滴注(10ml/min);顱腦、心、肺等疾病的患者及老年人輸液均應慢速滴注(2~4ml/min以下),治療時仍需以實際情況隨時調節速度。需要嚴密觀測滴速的藥物有:腸外營養液、血葯濃度超過安全範圍可引起毒性反應的藥物、易刺激血管引起靜脈炎的藥物、調節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的藥物。◥ 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藥。如可樂必妥(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因為會影響小兒的關節軟骨發育, 18歲以下的兒童應禁用。老年人肝腎功能不全,更應該考慮酌減注射藥物的劑量。小編
說了這麼多,石主任能不能為我們概括一下,什麼樣的癥狀適合輸液呢?三種情況下您可以打點滴,我們每個人可以比較一下:第一,吞咽困難,同時也沒有辦法注射肌肉針,比如說經常痙攣或者崩針等。
第二,嚴重的吸收障礙。比如說嘔吐、嚴重腹瀉,你沒法吃藥,需要大量補充營養和體液。
第三,病情危重,發展迅速,藥物在體內必須達到非常高濃度的時候才可以起作用。如果不是以上情況,您最好不用採用輸液這種方式。我覺得,當您了解一點這種情況的時候,就可以自己做一下判斷。
「能口服不輸液」的提出,對於促進安全、合理用藥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地方的醫院開始取消門診輸液,紛紛倡導無感染不輸液。維護患者健康安全,不僅要依賴於醫藥監管制度和體系,還需要傳遞正確的醫療知識和理念。在這點上,正確認識靜脈輸液,促進合理、安全用藥,善莫大焉。
推薦閱讀:
※男醫生幫我接生老公讓我守活寡六年
※那些本來是醫生的人
※一年染髮4次,最終讓醫生都無力回天
※眼科醫生的警告,不看會瞎!
※為什麼醫生識別不了殺人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