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區古迹古建簡介(三)
(2010-03-26 09:46:06)
標籤: 雜談 | 分類: 【神都老城區】 |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古墓博物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坐落於老城區邙山鎮冢頭(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村,距市區6公里,佔地3公頃,建築面積8200平方米。
建國以來,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配合洛陽市基本建設中,調查發掘了一百餘處原始社會和五大古城(夏代二里頭郭城、商代西毫城、周代王城、漢代洛陽城、隨唐東都城)遺址,以及萬餘件古代墓葬,出土了數十萬件文物。1985年為發掘景陵,經專家多方鱗選,頗具有代表性的墓葬26座,集中復原於此陵東側,成為我國第一座以歷代典型墓葬為主要陳列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展示中國古代葬俗制度演變軌跡的特色型博物館。
1987年新館落成,至2000年搬遷復原上自兩漢、下迄宋金的歷史典型古墓葬25座。其中包括著名的西漢「儺戲圖壁畫墓、卜千秋畫墓、新莽時期壁畫墓、東漢東騎圖壁畫墓、曹魏正始八年墓、西晉關內候裴詆墓、北魏孝文帝之孫常山之台已墓、南平王元墓以及西域安國人唐代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和五座仿宋木結構、雕樑畫棟的磚室墓等。尤其是琳琅滿目的古墓壁畫,堪稱古代繪畫藝術的瑰寶。江陽王元叉墓墓室頂所繪的一幅大型天象圖是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的一份彌足珍貴的事物資料。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
東漢出車出行圖
洛陽市古墓博物館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建築由仿漢代、北魏兩組建築群組成,規模宏大,古樸典雅。院內珍花異木,鬱鬱蔥蔥,松柏修竹,四季常青。草木花竹掩映著莊嚴肅穆的殿閣和迂迴曲折的游廊,環境幽雅、景色宜人,堪稱一座山頂公園式的博物館。地下部分分為兩大展區,一是歷代古墓葬區:有兩漢廳、魏晉廳、唐宋廳和休息廳四廳相聯的復原葬墓組成;另一是北魏帝王陵區,以宣武帝景陵為中心,集中展示了北魏帝王陵寢制度的基本面貌。景陵冢丘巍峨,氣勢壯觀、玄官幽邃、風格樸實,顯示著帝陵的宏大氣派。
整個博物館集幾十座歷代典型墓葬為一體系列化的展出,對研究我國古代史、美術史、建築史、墓葬形制、喪葬制度、風尚習慣等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八路軍駐洛辦事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駐洛辦事處,又稱八路軍駐洛辦事處,佔地面積4800平方米,寬30名方米左右。
原址:位於洛陽市老城區南關貼廓巷56號(今門牌35號)。是建於道光年間的三座四合大院,坐南朝北,房廈百餘間。前門臨大街,後門外有一籃球場,可直通院外菜地.1995年修建九都東路,後院被部分擴充成路面,後門現闢為南大門。1985年闢為第十八集團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今已修復,是洛陽市現存的一處重要革命紀念地。
洛八辦大門
清代鐵炮
清代民居建築
洛陽縣衙明、清期間曾幾易駐地。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之前,在今青年宮處。之後,該處擴修府王府,縣衙東遷迎恩巷(今民主街)之北,今民生製藥廠、鐵路家屬院和消防中隊址。民國元年(1912年)裁府留縣,縣衙回遷明朝福王府處。民國3年(1914年),再次東遷民主街之北至洛陽解放初。之後至1955年此處為洛陽市人民政府駐地。縣衙佔地54萬平方米,東西寬600米,南北長900米,坐北向南,據說大門兩側的石獅為唐代所雕(現已失)。進大門迎面影背牆高9米,長12米。縣衙內建築為明清式風格殿堂、庭院。
妥靈宮
洛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又名關帝廟,位於今文明街東端。該宮坐東向西,有門樓三間,通道一間,卷棚三間,大殿三間,供關羽像.據現存碑記記載:「妥靈宮為曹氏(操)所建」。因關羽死後,其頭顱曾妥放於此故名。自漢以來,妥靈宮成而毀,毀而復成,經歷了1000年風雨。明末,妥靈宮再次被焚,宮殿沉埋於瓦礫之中。乾隆年間,由河南府學博士張賓賢(儒學教授)、郜大鼎(儒學訓導)創議,因舊基而重建,貴官士大夫及商賈細民不約而集百餘人,四方慕義而捐者不計其數,越三月而就.現原建築幾乎全毀,僅存石碑二通和門房通道三間,遺址為文明街小學家屬院。
宮內清乾隆十三年碑刻
五聖堂
洛陽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老城區西和巷西頭,其建築基本完好。據其門樓下北牆鑲嵌碑文記載: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重修。始建何年不詳。該堂座西向東,面對西和巷。堂址長13米,寬4米,木板樓房建築,後殿一間,卷棚一間,門樓半間,樓上供奉財神、火神、關帝、瘟神。樓下供白衣大士。每年農曆正月十六為香火會。
山陝會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又稱西會館,位於今老城區南關九都東路南側,正對路北風化街口,是清代陝西、山西兩省來洛商人聚居場所。該館全部建築,均為清代木結構,座北朝南。山陝會館原位於南關馬市街與校場街一帶,1995年修建九都路時,從其穿過,會館保存基本完整。
會館正殿
琉璃影壁
會館內舞樓
清代石坊殘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