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項羽豈是"勇釋"劉邦
《鴻門宴》項羽豈是「勇釋」劉邦
《鴻門宴》是建國以來高中語文課本的傳統選篇,時間過了半個多世紀,但是,《鴻門宴》在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地位仍然牢不可破,實屬罕見。時下,中學語文教材的選篇變換頻繁,魯迅的名作《阿Q正傳》都「下課」了,《鴻門宴》卻巋然不動。
正因為如此,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鴻門宴》的解讀一向非常重視,雖然諸多解讀不太準確,尚未嚴重偏離主題。但是,近來瘋狂的網路卻出現了一篇《項羽鴻門宴上為何放劉邦》一文。此文首次提出,項羽在鴻門宴上放過劉邦是「勇釋」劉邦。
網路是第一媒體,但是,網路之文卻是最不受檢查約束的文章。網路要借奇文提高點擊率,作手要借網路瘋炒自己,於是網路往往成了最離譜之文的集散地。由於《鴻門宴》至今仍被高中語文課本選為經典篇目,由於眾多的高中生或者高中文化水平的人是網路的主體,因此,有關《鴻門宴》的謬說不能不予以澄清。
說到「鴻門宴」,不能不回答三個問題:第一,「鴻門宴」是在什麼情況下舉行的?第二,「鴻門宴」上劉、項兩人的表現究竟如何?第三,「鴻門宴」寫出了劉邦、項羽的什麼?
一、「鴻門宴」是什麼情況下舉行的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首舉反秦義旗,轟轟烈烈的反秦大起義爆發。陳勝、吳廣的最大貢獻是點燃了星星之火,此火一發,天下雲集響應。在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中,被秦始皇滅亡的六國掀起了一股強大的復國運動。楚、齊、燕、趙、魏、韓六國紛紛建國。六國的復國運動理所當然地成為秦王朝打擊的對象。因此,在臨危受命的秦將章邯消滅了陳勝、吳廣之後,楚國的項梁、齊國的田儋均成為秦軍的主要打擊對象。其結果是田儋、項梁先後兵敗被殺。此後,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盯上了趙國,而且合圍趙國的兩支秦軍主力,一支是連敗陳勝、吳廣、田儋、項梁的章邯軍團,一支是王離統率的秦國精銳的長城軍團。一個剛剛復國的趙國面對這麼強大的兩支秦軍主力,寡不敵眾,敗勢日顯。
如果秦軍順利亡趙,秦軍幾乎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了。章邯軍團也可以騰出手來,對付豈圖入關的劉邦。所以,趙國君臣被困的巨鹿已經成為秦軍與反秦武裝的一場生死決戰。如果秦軍勝利,秦王朝就完全可能重整旗鼓,五十萬征南越的主力也可以從容北調,如果出現這種局面,歷史將怎樣演變,我們就完全不可預知了。如果秦軍戰敗,歷史就像後來的樣子,秦王朝迅速滅亡。所以,巨鹿之戰關乎大秦王朝的興亡。
正是在這麼一個歷史轉折關頭,項羽登場,殺宋義,奪軍權,破釜沉舟,大敗秦軍,殺王離,敗章邯,消滅了秦軍精銳的長城軍團,而且項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最後,又在秦二世猜忌章邯的情況下,勸降了章邯。至此,秦王朝賴以生存的主要兵團灰飛煙滅,駐守南越的五十萬秦軍因為中原大亂政令不通而被阻隔在南方無法北移,秦王朝苟延殘喘的機會永不復存,秦王朝退出歷史舞台成為歷史的必然。
司馬遷對項羽的巨鹿之戰的記述傾注了巨大的心血與感情:「楚將士無不一以當十」,「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諸侯將進(項羽)轅門無不膝行而前」。三個「無不」,將項羽一往無前的精神,巨鹿之戰後項羽的巨大威望,寫得淋漓盡致。明人茅坤評價司馬遷的這段文字時寫下兩句名言:項羽最得意之戰,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秦漢之際,是一個崇尚勇武的時代,特別是滅秦的暴力鬥爭之中,項羽的勇武得到了諸侯聯軍的充分肯定。項羽自然而然地成為諸侯聯軍的總盟主。項羽的歷史地位,項羽的歷史貢獻也因此永載史冊。
巨鹿之戰後的項羽率領四十萬諸侯聯軍,浩浩蕩蕩開往關中。進至函谷關,劉邦已先項羽兩個月於公元前209年10月入關,而且劉邦還派兵把住函谷關阻止項羽為首的諸侯聯軍進入函谷關,儼然以關中王自居。
劉邦此舉,並無過錯。因為劉、項分兵進擊之前曾在楚王前約定:先入關者為關中王。但是,歷史從來只講強弱,不講是非。項羽此時作為諸侯軍的總盟主,統率四十萬諸侯聯軍。剛剛打完了決定秦朝滅亡的巨鹿之戰,各路諸侯對項羽無不項禮膜拜,惟獨劉邦。不僅沒有「膝行而前」,甘居臣工,而且還要封鎖函谷關做關中王,公開拒絕項羽入關。
項羽能同意嗎?項羽不同意劉邦能做得了關中王嗎?
答案非常明確:項羽不可能同意。以項羽此時的軍事實力,以項羽此時的政治威望,以項羽此時的個人慾望,劉邦要做關中王首先得問問項羽答應不答應。項羽不同意,劉邦還要封鎖函谷關,企圖做關中王,怎能不招致項羽的軍事打擊?
更何況項羽一入關,曹無傷又告了密:一是劉邦要做關中王,二是劉邦要讓秦降王子嬰為相,三是要盡占秦宮珍寶。這三條沒有一條能夠得到項羽的同意!項羽要殺子嬰,要盡占秦宮珍寶,項羽更不能允許劉邦做關中王。所以,曹無傷的告密對項羽來說是火上澆油。
盛怒之下的項羽下達了攻擊令: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這是一場四十萬對決十萬的戰爭,這是一場挾巨鹿之戰勝利之威的虎狼之師對決劉邦軍團的戰爭,這是一場項羽軍團對劉邦軍團猝不及防的突然襲擊:劉邦之敗,已成定局。
但是,項羽的攻擊令有一個致命傷:意氣用事。
劉、項兩大集團的關係存在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反秦之時。此時劉邦、項羽是友軍,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敵人——秦王朝,有共同的利益——滅秦而享有天下。此時劉項並肩作戰,相互策應。但是,秦王朝的滅亡是劉項兩大集團的歷史拐點。因為此時劉項兩大集團的共同利益消失了,共同目標消失了。剩下來的只有一條:利害之爭。
項羽如果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劉邦肯定死定了;項羽集團的關鍵人物(如范增)能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劉邦也肯定死定了。但是,項羽集團竟然沒有一個能夠清醒地意識到這一問題,真是一個悲劇!
項羽不能意識到秦朝的滅亡是他和劉邦關係的轉折點的最明顯例證是他在盛怒之下做出了軍事解決劉邦軍團的決定。軍事解決劉邦集團的決定是正確的,但是,是理智做出這一決定,還是盛怒之下做出這一決定卻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理智的決定說明了項羽清醒地意識到秦王朝滅亡之後劉項之爭勢在必然,劉邦已從反秦之時的友軍轉變為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這就叫政治敏銳,政治成熟。盛怒之下做出這一決定說明項羽並沒有意識到劉邦是秦王朝滅亡之後自己的主要政治對手,這就叫政治幼稚,政治糊塗。
歷史的神奇就在於它充滿了種種變數,充滿了未知,充滿了偶然性。
就在劉邦集團即將被消滅的前一夜,項羽的叔叔項伯為了救出自己的恩人張良,私闖敵營,泄漏軍機,企圖將張良一人救出,以免第二天玉石俱焚。
張良是何等人?他是秦亡漢興之際一等一的高人,他一眼看穿了項伯救他的主因——義。項伯是為了義氣才甘冒巨大風險,救援自己;因此,他也用不救劉邦是不義之舉堵住了項伯之口(你講義氣,我也得講義氣),徵得項伯同意將此重大軍情報告了劉邦。
由於這一偶然性因素的出現,死定了的劉邦有了轉機。
劉邦一連向張良問了兩個「為之奈何」,張良才向劉邦口授了化解危機的惟一方法: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張良這一招,妙在兩處:一是利用了項伯,二是看透了項羽。
項伯是此時惟一可向項羽傳話的人,也是忽悠項羽的關鍵人物,只有先忽悠住項伯,才可能進一步利用項伯忽悠住項羽。而且,從項伯置集團利益於不顧,為了一己報恩就敢在大戰前夜私入劉邦軍營來看,這個政治湖塗蟲的確可以輕易地搞掂。
項羽在盛怒之下做出了軍事解決劉邦集團的決定,據此可知項羽並未認清劉邦是此時及今後項羽稱霸天下的最大政敵。這種政治糊塗、幼稚完全可以深度發掘。
所以,項伯一進來,劉邦先敬酒,接著就是「約為婚姻」,定為兒女親家。劉邦太有才了!初次相逢,怎麼打聽到項伯兒女情況的呢?又怎麼和項伯馬上能夠聯姻呢?項伯明知項羽要做掉劉邦怎麼敢答應這樁婚姻呢?疑問太多了。但是,歷史事實是劉邦與項伯竟然聯姻了。這種政治婚姻非常湊效,也非常現實,項伯就一下子被劉邦搞掂了。
站到了劉邦陣營一邊的項伯不僅相信了劉邦的一番鬼話,而且主動建議劉邦第二天親自到鴻門向項羽進行解釋——畢竟是兒女親家嘛!為親家考慮得多周到啊!
項伯連夜回到項羽大營,親自向項羽作了一番解說,其中,最關鍵的一句話是: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項羽此時最起碼應該問項伯的一句話應當是:君安與張良有故?
你憑什麼和張良有如此深的交情?你為什麼敢在我攻打劉邦的前夜私見張良、劉邦,泄露重大軍情?
這是一位稍有政治層次的人最低限度的一個問題。劉邦在求得張良化解危機良方之後,還有一句表現劉邦疑心之重的問話:君安與項伯有故?
可見,劉邦的政治警覺多麼高!項羽連這話都不問一問,就偏聽偏信,取消了第二天軍事解決劉邦集團的重大決定!這就從反面證明了項羽決定消滅劉邦集團完全是意氣用事,是劉邦傷害了他的自尊,是「大怒」之下的決定,而非深思熟慮的決定。
對於劉邦集團來說,一場迫在眉睫的毀滅性軍事打擊躲過去了,萬幸啊;對於項羽集團來說,一次消滅最大政治對手的機遇消失了,可悲啊!
劉邦利用了項伯巧妙地躲過一場劫難,表現了劉邦化解政治危機的超常能力,顯示了劉邦政治上的成熟。
項羽政治上的幼稚、糊塗也在鴻門宴之前就充分顯示出來了。一個如此幼稚、糊塗的項羽能在接下來的鴻門宴上獲得政治上的勝利嗎?
這就鴻門宴得以產生的真實背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