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養豬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
增加養豬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 www.cqagri.gov.cn [2004-10-28] ·作者: ·來源: |
張奉菊 重慶市萬州區龍寶移民開發區農業局獸醫防疫檢疫站 重慶市 萬州區 404000 摘要:在目前生豬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之下,筆者根據自身實踐和各地的經驗,提出要增加養豬經濟效益,可在適度飼養規模的前提下,在優質上下功夫、降低成本上做文章、增加銷售收入上動腦筋,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託,千方百計獲取效益。 關鍵詞: 養豬 效益 途徑 萬州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有利於畜牧業發展的立體氣候特點。幅員遼闊,農業人口多,糧食充足,加上近年種草養畜項目的實施,提供了養豬充足的精、青飼料資源。據統計,2003年萬州糧食產量高達49.31萬噸,除口糧外,全部糧食加農副產品加工,常年至少可供200多萬頭豬的精料需要。長期以來,當地農家有飼養生豬的習慣,特別是近十年來畜牧業快速發展,養豬生產也快速發展,已成為農民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生產模式也從整體的分散粗放型經營向多種程度的集約化、規模化經營過渡。特別是近年來政府對畜牧發展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傾斜,農戶飼養生豬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許多外出誤工的農民也紛紛返鄉投資養豬,但由於飼養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及疫病複雜性加劇,往往未能達到預期的經濟效益。筆者認為要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當今養豬場(戶)在經營策略上要緊緊圍繞優質高產高效益這一目標而展開,尋找高產技術途徑,降低生產費用,走出以往種種飼養誤區。所謂優質就是根據市場取向來選擇豬種,根據豬種和市場需求進行飼養,尤其是出口外銷或處於一定飼養水平的養豬場(戶)。高產的概念要具有全面性、綜合性,也就是說整體的生產水平始終處於最佳生產狀態,而不是某一欄或某一頭偶然出現該地的最高水平即自認為就是高產。根據筆者的實踐經驗和各地的典型介紹,要提高養豬的經濟效益,可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努力: 1、選擇適度的飼養規模 養豬業的效益是規模效益,我們提倡規模養豬,但規模養豬的發展受多種因素包括經濟、技術、管理、市場等的制約,因而要建立一種適度規模豬場,以求用合理的投入,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所謂適度規模,就是在一定的自然、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生產者所經營的豬群規模不僅與勞動力、生產工具條件等內環境相適應,而且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市場供需狀況等外環境相適應,生產者能把生產諸要素合理地組織起來,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資金利用率和豬群生產性能,以達到最佳經濟效益目標。現階段我國廣大農村比較適宜的養豬規模,因各地飼料資源、飼養技術和管理水平以及飼料和生豬價格等不一樣,規模養豬經濟效益也有高低,因而適度規模也有差別。在經濟發達地區,專業戶養豬年出欄肉豬100頭以上較適宜,獲得的經濟效益較高;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年出欄肉豬30—50頭的規模,亦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適度的規模養豬,使飼養管理更加專業化,資源優勢得到了充分利用,特別當今優質豬的飼養,更易體現瘦肉率高、肉質好、風味香的特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集中體現,更能調動養豬積極性。總之,養豬生產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標,及時調整生產結構,在競爭中求發展。 2、充分利用雜種優勢,在優質上下功夫 豬的雜種優勢主要體現在繁殖性能和生長速度上,這兩點與養豬的效益密切相關。繁殖性能的雜種優勢比生長速度的雜種優勢明顯,據眾多試驗表明,飼養優良的雜種豬,可使母豬每窩斷乳仔豬增加1—2頭,增重提高10%--30%,飼料利用率提高10%--15%。 優質是佔領市場、獲取效益的重要途徑,目前市場上,瘦肉率高的優質生豬一直暢銷且價格不低已得到充分驗證。現階段,利用國外大約克、杜洛克、長白雜交的純種「洋三元」,被認為是現有的最好豬種。用上述國外豬種與本地優良地方母豬進行雜交也是一條重要途徑。如萬州地區廣泛應用的雜交組合長×(長×本)、杜×(長×本)、長×(杜×本)等,二元或三元雜種都有瘦肉多、生長快、飼料報酬高、適應性能強的優點,既易於飼養,又適銷內地市場。而據報導,採用當今國際上最先進的生豬育種技術--「配套系」技術,對改良生豬品種、提高養豬的經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研究表明,「配套系」豬的各項技術指標均明顯超過「洋三元」:一是瘦肉率更高。「洋三元」的瘦肉率在60-65%之間,「配套系」豬為65-70%,由於剔除了影響肉質的基因,「配套系」豬的肉質也比「洋三元」好。二是繁殖能力更強。「洋三元」一般一胎產仔8-9頭,一年兩胎,「配套系」則在12頭以上,兩年5胎。三是生長周期更短。「洋三元」生長到90公斤以上需要170天左右,「配套系」為160天左右。四是飼養成本更低。「洋三元」每長一公斤肉消耗飼料3.5公斤左右,「配套系」為2.8公斤左右。五是增收效益顯著。由於「配套系」豬生長周期短,料肉轉換率高,餵養過程中可節約200元的飼料;一頭母豬年均多生6隻仔豬以上,養殖戶可因此增收900元左右;「配套系」豬的市場價格也高於普通優質豬。因而,推廣「配套系」豬將給生豬生產帶來重大影響,必將增強養豬業抗禦未來市場風險的能力,有利於擴銷和增加出口。 3、在降低成本上作文章 生豬市場的競爭,也是飼養成本之間的較量。面對養豬成本的難以把握,養豬場(戶)如注重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運用科學的方法從各方面挖掘潛力,使飼養成本儘可能降低,那就能取得市場的主動權,經濟效益也就提高。為此,根據成本的核算方法,探討一下降本的途徑和舉措。 3.1節省飼料費用 養豬成本中飼料費用要佔到60%--70%(包括仔豬費用合併計算),因此它也是降本的關鍵。一般規模場(戶)所用乳豬、小豬全價顆粒料最好向質量穩定、信譽良好的飼料生產大公司購入,待體重40公斤左右實行飼料自行配製,可選用行家配方通過飼養對比試驗來篩選最低成本配方,充分利用當地自產或價格低廉的原料,嚴把質量關,並選擇可靠有效的飼料添加劑,以實現同等營養條件下的配製料價格儘可能低些。同時減少飼料的各種浪費和損耗,一般豬的日投喂飼料量可按其體重的4%進行飼餵。瘦肉型豬體重在60千克以上的,可按體重的3.5%進行飼餵,即體重60kg前可採取自由採食和飲水,60kg以後限量飼餵,但要做到定時、定量和充足的飲水。對於育肥豬,可根據預期日增重與預期飼料利用率確定投料量,一次性投料不宜過多,地面投料時不把飼料撒到豬背上;搞好防疫驅蟲滅病工作,提高生豬的飼料利用率,種植一些青綠多汁飼料作物餵豬,如俄羅斯飼料菜、紫花苜蓿等。周密制訂飼料計劃,減少積壓霉變,貯存飼料的倉庫要乾燥通風,墊高20厘米,還要縮短肥育期,保持均勻度基本一致,減少維持營養消耗。 3.2採取疾病綜合控制措施,減少藥費支出和提高育成率 疾病控制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涉及到環境、衛生防疫、營養管理和豬群保健等各個方面,豬場疾病控制的基本要素有:病原、宿主、環境。要控制好豬群的疾病,首先要建立豬群的安全生產體系。豬場選址應在背風、向陽、地勢高燥、通風良好、水電充足、水質良好、排水方便、遠離居民區和污染源且交通方便的沙質地帶。全場實行封閉管理,禁止工作人員兼任其他場的飼養、技術指導和屠宰販運工作,保證生產區與外界有良好隔離,場大門設有消毒池和噴洒消毒裝置,人員入口與飼料入口以消毒池分開,外來車輛、人員和物料嚴格消毒後方可進場。場內生活區與生產區分離,不得畜禽混養,堅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建立健康豬群,實行標準化飼養,作好防暑降溫、保暖防凍和清潔衛生工作,使豬群有一個舒適、乾燥、衛生的環境。其次,定期免疫,增強豬只抗病力。豬場應根據本地區疫病流行情況、氣候條件、豬群的品種和健康狀況,決定免疫接種的疫苗種類,並綜合考慮母源抗體、發病季節、發病日齡等因素,制定出免疫程序並按時免疫接種。萬州一般採用的程序為:35日齡仔豬閹割同時接種豬瘟、口蹄疫疫苗,55日齡接種豬瘟、豬丹毒、 豬肺疫三聯苗,70日齡接種仔豬副傷寒疫苗。除對重大傳染病進行按時免疫接種外,對常見易發病要定期藥物預防。一般在季節更替之時,環境氣候變化較大,疾病易發期等時應對一些主要的細菌性疾病給葯預防,一般採取電解多維2000g+增效磺胺120g+氟甲碸黴素150g(氟哌酸或泰樂菌素150g)配1000kg飲水,也可配1000kg飼料連喂5—7d以節約人力,做到群體預防和治療,減少人為投藥造成的豬群應激反應。最後,應定期驅蟲、滅鼠、消毒,殺滅中間宿主,凈化環境。如每周二用消毒靈、複合酚等對豬群全面消毒,每月開展一次全面的衛生清潔工作和全面消毒工作,在疫病多發季節,可在每周二、五帶豬全面消毒。總之,豬場疫病控制應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投藥做到高效低價,一旦發現可疑傳染病按「早快嚴小」處理,使仔豬斷奶前的死亡率在10%以下,育成豬的死亡率不超過2%。 3.3減少人工費用,提高勞動效率和飼養員素質 人工費用是與養豬成本有密切關係的一個項目,在節省飼料費用的情況下,減少人工費用,可採取以下措施:(1)購置必要的飼養用具代替繁重勞動,同時制訂合理的勞動指標和計酬辦法,並與生產性能掛起鉤來,飼養哺乳母豬的用斷奶成活頭數、成活率、個體重、藥費支出等考核評價,飼養肥育豬的用死亡率、增重速度、料肉比、藥費支出等技術指標考核。以近幾年內的生產水平平均數為基礎,經過努力有產可超,總報酬不低於當地一般水平。(2)要求飼養員認真負責,能鑽研養豬技術。建立技術操作規程,並加強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運用技術比試和高產競賽等活動提高勞動者素質。(3)另外提高出勤率和人均提供商品豬、人均產值指標,儘可能精簡非生產人員,減少人工費用支出。 3.4提高資金利用率、減少利息支出和基建投入 除了規模場(戶)自我壯大、自我發展外,可設法通過計委立項,爭取政府貼息或低息貸款或扶貧資金等方法籌集部分資金。在每年佔用一定流動資金的情況下加快出欄次數或減少流動資金占用量也可降低利息支出,達到提高資金利潤率的目的。降低豬舍建造費及機械設備費也是節支內容之一,開始飼養時可利用空房舊舍改建或自造簡易豬舍,最好租借牧場。在生產過程中要加強對固定資產維修和管理,使之延長使用年限,長期閑置不用的儘快出售和出租。 4、在增加收入上動腦筋 根據成本理論,如生產費用不變,產量與成本呈反比例變化,即產量越高,單位產品的成本越低,因而在母豬配套的規模養豬戶提高每頭生產母豬年生產力至關重要,它的概念是每一頭生產母豬年出欄肉豬頭數、出欄頭重與屠宰率之積,提高群養生產母豬年頭提供噸肉水平,其技術途徑不外乎包括採取提高生產母豬分娩胎數、產仔頭數、育成頭數、斷奶頭重、育肥豬成活率、日增重、料肉比和合適的出欄頭重等綜合性措施。現將這一技術要點敘述如下: 4.1保持公母豬的繁殖狀況,提高母豬利用強度,增加年產胎次。體況太肥,不但豬不易發情,而且排卵數減少,受胎率降低,也易發生難產。體況太瘦,母體沒有充足儲備供胎兒生長發育、導致繁殖障礙,也易發生產後癱瘓。實踐中以八層膘為宜,尤其忌肥。縮短哺乳期,實行早期斷奶,提高一次情期受胎率。同時也可在哺乳期管理上下功夫,縮短髮情間隔,這首先要保證母豬生殖道迅速恢復正常,在提高食慾的前提下配給日糧,保證母豬在斷奶時有較好的體膘。仔豬四周齡斷奶較好,在斷奶第一天控制日糧,實行分群飼養,可趕母留仔,實行原圈飼養,也可將母豬趕到公豬欄旁,以利刺激發情,必要時選用促性腺激素催情。對商品豬場可採用多種公豬精子受精,通過多重交配或混精輸精,提高受胎率和產仔數。 4.2增加胎產活仔數 首要的是提高豬的受精率,可從提高公豬的精激品質、適時配種和應用某些激素著手。其次是減少胚胎死亡,針對三個死亡高峰(受精第9-13天合子附植初期,妊娠第3周,第60-70天)採取措施,除按飼養標準配合全價料外,不喂發霉、腐敗、變質、冰凍、帶有毒性和強烈刺激性飼料、飼料變換不宜頻繁,妊娠後期適當增加飼餵次數,管理上防擠、防跌,嚴禁鞭打。夏季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可安裝防熱降溫設備,加強綠化、涼水噴霧降溫,供足清潔飲水,以減少熱應激帶來的影響。妊娠母豬的飼養,從配種的當天到妊娠21天應半量餵養,即:1.8克—2Kg/日,此後逐漸增加,妊娠後期84—105天可增加 到3.5—4Kg/日,因此時胎兒生長發育較快,增加母豬採食量可明顯提高初生窩重。妊娠初產母豬體重增重為30—40Kg為宜,經產母豬體重增重30Kg左右為好。 4.3提高斷奶窩重 主要是搞好補鐵、補硒、補料、抓旺食、防腹瀉和環境小氣候的控制工作。一般程序是3日齡仔豬補硒、補鐵,7日齡補料,選擇質量可靠、信譽良好的飼料廠家生產的適口性好的乳豬顆粒全價料,讓體大力壯的仔豬先採食。20日齡以內抓好奶膘,20日齡後抓料膘,並抓住旺餐(冬天下午一餐、夏天傍晚一餐),勤添少給,逐天增加,不剩料,保持新鮮。疾病防治主要是防腹瀉,根據不同地區和豬群注射好疫苗,並加強護理,每天巡迴觀察仔豬採食、糞便及叫聲,努力創造清靜、舒適、溫暖的群居環境。 4.4提高肉豬生產力 這項技術包括選擇三元以上雜種豬、提高肉豬的始重及其均勻度、適宜的飼糧營養水平和實用飼糧配方、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與採用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需特別指出的是群養肉豬,60日齡的平均體重超過20公斤,一窩或相同日齡的二窩個體大小比較均勻,有利於提高育肥效果。而適宜的屠宰日期宜根據生產性能與經濟效益綜合考慮,一般內銷豬的屠宰體重以90-100公斤為宜。 但還更須引起注意的是準確掌握市場規律也可大大增加銷售收入。 幾年來的生豬波動已表明,一般一個波動周期大約1.5-2年,同時在一年之中也隨市場需求、節假日等因素而起伏,即每年3-6月份為豬價低潮,7月份以後漸漸上升,9月份價格較好,並維持一段較高價位。據此確定豬肉營銷策略是根據品種、季節等因素來制訂合適的出欄頭重,使最佳出欄時間與市場需求時間一致。一般說來,當銷售價格低於直接成本,上市體重要提早,而銷售價格高且預見暫不會馬上下跌時,出欄體重可適當增加,有許多小規模場(戶)在4-5月份仔豬價最低且檢驗無疫病時購入,8-9月份豬價較高時出欄,也有較多盈利。同時應全面掌握市場信息,及時了解養豬生產動態和價格趨勢,作出科學預測和合理判斷,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使全年生豬銷售價處於較高水準。 (作者系重慶市萬州區龍寶移民開發區農業局獸醫防疫檢疫站助理獸醫師 張奉菊,聯繫地址:重慶市萬州區青羊宮21#,聯繫電話:(023)85797602) |
推薦閱讀:
※沙縣小吃成土豪獵物:中國養豬大王狂砸1.35億入股!
※養偶像如養豬,練習生們能為金主霸霸們帶來什麼?
※【行情】850元/頭的仔豬能不能抓?一位養豬人算了一筆賬
※鋸末養豬致富有新招
※科學養豬法——倒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