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書法經典龍門二十品

洛陽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佛教藝術寶庫之一,經北魏至唐的150多年中,共雕鑿了造像10萬餘尊,題記3600餘處,題記中屬於北魏或稍後時期的,佔有相當數量。其字體就是一般所說的「魏碑體」。這些題記在早先並不為人們所特別注意,清代乾、嘉以後金石學和碑學興起,不少金石家都分赴名山訪碑求拓,龍門的造像記就是清代著名的書法篆刻家黃易(小松)訪拓後,始顯於世的。羅振玉《石交錄》云:「黃氏最初只拓北魏《始平公造像記》一品,後增《孫秋生》、《楊大眼》、《魏靈藏》為四品。」後來人們又增為十品,繼至二十品。龍門二十品,被後人作為龍門造像記中的代表作。但其中仍以黃易所選的《始平公》等四品最為著名。

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僅有一品在位於老龍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窟)。這些造像記中的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貴族、高級官吏和有道高僧。他們為孝文帝歌功頌德或為祈富欀災而開龕造像。他們的名字多在史書上有所記載。這些造像記中往往涉及當年的史實,因此,龍門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魏碑書法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研究價值的史料。

「龍門二十品」包括:

02、《步輦郎張元祖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

03、《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

04、《北海王元詳造像記》

05、《司馬解伯達造像記》

06、《北海王國太妃高為亡孫保造像記》

07、《雲陽伯鄭長猷為亡父等造像記》

08、《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

09、《邑主高樹和維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記》

10、《比丘惠感馬為亡父母造像記》

11、《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廣川王賀蘭汗造像記》

12、《邑主馬振拜和維那張子成卅四人為皇帝造像記》

13、《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幼孫造像記》

14、《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記》

15、《輔國將軍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

16、《安定王元燮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記》

17、《齊郡王元祐造像記》

18、《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記》

19、《比丘道匠為師僧父母造像記》

20、《陸渾縣功曹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

《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彌勒像記》

簡稱《牛橛造像記》,碑文字體端莊整肅,龍門二十品之一。是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為亡去的兒子牛橛所造,過去曾有牛橛龕之稱。牛橛造像龕在古陽洞北側,位於楊大眼龕上方。圓券形,龕楣刻十一童子牽花繩,童子手持蓮花,二童子間刻蓮花蕾,兩端各一飛天,飛天頭前一淺雕小飛天。二獅蹲距彌勒膝下,交腳下刻力士,手托彌勒雙足。龕楣下方左右,身著胡服的供養人。主尊是戴寶冠交腳彌勒坐像,為彌勒上兜率天宮時的菩薩形象。頭光內刻蓮花,外刻七身坐佛。背光外參外層火焰紋由各以坐佛為中心的十七組火焰紋組成,內層十身飛天分兩側相對以瓔珞供養。

《步輦郎張元祖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

簡稱《一弗造像記》或《張元祖造像記》。正書,10行,一行3字。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北壁,是龍門二十品造像龕之一,下方鄰比丘惠感造像龕,是龍門二十品中最小的兩個造像龕之一。龕高36厘米,寬19厘米,深30厘米。龕為忍冬卷草紋尖拱楣圓券形,連珠紋立柱,龕底施水波紋。內刻袒右肩斜披袈裟佛及二菩薩。龕下錈刻造像記。據造像記文記載,此龕造於太和二十年(496)。步輦郎張元祖在當時可能是一名給帝王荷步輦的,地位低微的人,其妻一弗氏為他造的龕也小。康有為評價此造像記的書法是「沉著,勁重」。民國初白麻紙原石拓,因年代久遠,紙黃而鬆軟。這個造像記字數很少,只有寥寥30字。字數雖少,但卻端莊整肅,大氣凜然。全篇方筆為主,顯得沉著,厚重。書法風格遒勁沉穩。但在嚴整之中也不乏靈動之筆。比如「造」的走之兒的橫折折撇,「為」的一長撇,都顯得神采飛揚。而「張」的弓字旁,「願」的「頁」字部則顯得較為奇崛。而章法同樣富於變化,比如最後一行「亡夫直生佛國」,曲直變化,奇正相生,令人嘆為觀止。

《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

《始平公造像記》本是附屬於佛龕的題記,全稱為《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題記由達撰文,朱義章楷書。康有為稱龍門石刻「皆雄峻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規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龍門石刻中的代表作。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逐字界格,為歷代石刻所僅見,在造像記中獨樹一幟。記文內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懷,兼為往生者求福除災。清乾隆年間始被黃易(1744-1801)發現,受到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此碑文方筆斬截,筆畫折處重頓方勒,結體扁方緊密,點劃厚重飽滿,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被推為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

此龕完成時間有太和十二年和二十二年兩種不同意見。造像記在龕的右側,高130厘米,寬40厘米。此造像記是龍門二十品中唯一的陽刻作品,而且署有孟達撰文,朱義章書寫。碑文字跡方重,雄強厚密。

《北海王元詳為母子平安造彌勒像記》

簡稱全稱《元詳造像記》。造像記高88厘米,寬42厘米,是元詳隨北魏孝文帝南伐遷都至洛陽的歷史實錄。 造像龕位於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長樂王丘穆靈亮夫人尉遲造像龕上方。龕高138厘米,寬102厘米,深17厘米,在古陽洞中屬於中型洞窟。龕內主佛為交腳彌勒。兩側脅侍菩薩皆雙手合十侍立。圓拱形龕楣內刻十五天人持花繩。

造像記記載該龕為太和十八年十二年十一日立願,太和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完工,歷時近三年又九個月。

《司馬解伯達造像記》

簡稱《解伯達造像記》。北魏太和間刻,正書。在古陽洞北壁。正書,14行,其中6,7,8行,行3字,余皆行5字。可見64字。龍門二十名品之一。

此記具有筆力方峻、氣勢雄強的時代風氣,又不拘成法地發揮自我創造意識和智慧,表現出豐富的審美情趣和創造才能。點畫方截、峻厲、雄強,時寓圓柔之筆以破板滯。起筆有直、斜、橫落及輕重之別,點畫長短、方圓兼用。撇捺開張,極縱其勢。波磔長腳有刀劈劍削般的勁利。轉角有翻折、頓折及圓轉之法互用。撇能上重下輕、上輕下重兼施。尤以「道」、「達」、「延」字的橫捺,由大弧度的圓潤曲勢轉大起落的方截勁利的長腳,最為獨特。

《北海王國太妃高為亡孫保造像記》

簡稱《孫保造像記》。約刻於太和,景明年間。在古陽洞頂部。正書,5行,行6至12字不等。造像龕位於窟頂偏北側,與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造彌勒像龕(鄰近約60厘米)和廣川王祖母為幼孫造彌勒像龕呈三角形佈於窟頂。像龕高110厘米、寬80厘米、深14厘米。圓券形龕楣,龕內主尊為交腳彌勒菩薩,坐雙獅座,二菩薩雙手合十置於胸前佇立兩側。背光及龕楣無飾,似未完工。推測此龕開鑿開景明年間。造像記高40厘米、寬26厘米。記述了高太妃為元保「失鄉播越」,經年疾患,未免夭折而痛苦,專此造彌勒像一軀,祈願亡故的愛孫能「永脫百苦」。

《雲陽伯鄭長猷為亡父等造像記》

簡稱《鄭長猷造像記》。正書,8行,行12字,可見84字,書法勁厲樸拙,結體方整,隸意較重。景明二(501)九月刻。古陽洞南壁。有翻刻本,其第7行「敬造」敬字左上點漏刻。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口上方南側,共六龕,均為圓券形淺龕。分上、中、下三排,每排兩龕,其大小不等。圓楣拱內刻卷草葡萄紋,主尊為交腳彌勒(已經殘破)。左右二脅侍菩薩侍立。景明二年九月三日(501)完成。造像記位於佛龕右側,高50厘米、寬35厘米,記景明二年鄭長猷為亡父、母皇甫、亡兒士龍以及其妾陳玉女為亡母徐,各造彌勒像。碑文書法有上承漢隸、下啟唐楷的重要意義。

《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

簡稱《孫秋生造像記》。景陽三(502)年五月刻。在古陽洞南壁。(黃易拓得)正書,13行,上列為記,行9字;下列題名,行30字。額正書「邑子像」三字。額旁二太守名:右2行,右3行。乾隆拓本,其記第三行「劉起祖」之「劉」字畫完好。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三年(502)五月廿七日造訖。此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碑刻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之一。孟廣達文,蕭顯慶書。楷書十五行,行三十九字。字體方勁峻拔,沉著勁重。筆法凝練自如。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太和以後諸家角出,庄茂則有《孫秋生》」,「龍門二十品中,約而分之,亦有數體,《孫秋生》沉著勁重為一體。」

《邑主高樹和維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記》

簡稱《高樹造像記》,正書,10行,行14字。可見139字,書法峻整勁健。景明三(502)年五月刻。在古陽洞北壁。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北壁右側,與《一弗造像記》為鄰。龕高94厘米、寬78厘米、深13厘米,主佛結跏趺坐,主佛兩側有二脅侍菩薩,均有背光。此龕完成於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造像記位於造像龕左下方,高40厘米,寬28厘米。記載邑主高樹、解伯都等三十二人的邑社造像,共同祝願仙逝父母及見存眷屬的來生。造像時間與《孫秋生造像記》同年同月完工,發願文也大致相同。

《比丘惠感馬為亡父母造像記》

簡稱《惠感造像記》,正書,14行,行5字。可見66字,書法沉勁方重,猶存隸意。景明三(502)年五月刻。古陽洞北壁。有翻刻本,第12行「顧」字左上缺一點;末「像」字缺二筆。

《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廣川王賀蘭汗造像記》

簡稱《賀蘭汗造像記》為龍門造像精品之一。正書,5行,行10字,原共有160字,書法峻整雋永。景明三(502)年八月刻。在古陽洞頂部。

《邑主馬振拜和維那張子成卅四人為皇帝造像記》

簡稱《馬振拜造像記》,正書,9行,行15字。連額書「邑子像」可見128字。書法峻麗,別有風味。景明四(503)年八月刻。在古陽洞頂部。最初選拓的《龍門二十品》中無此題記,康有為提出質疑,方岩《校碑隨筆》以《優填王》為唐刻而刪去。顧燮光《夢碧移石言》亦如此。

《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幼孫造像記》

簡稱《太妃侯造像記》。景明四(503)年七月刻。在古陽洞頂部。正書,29行,前22行,行6字,字較大;後7行,行4字,字較小。

《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記》

簡稱《法生造像》,正書,11行,行13字,可見142字,書法上用筆圓潤和諧,結勢華麗流美,有鍾繇之范,為同類北碑所罕見。景明四(503)年十二月刻。古陽洞南壁。

《輔國將軍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

簡稱《楊大眼造像記》,楷書刻石。無刻石年月。但此造像既稱為孝文皇帝元寵所鑿,考文帝崩於太和二十三年(499),造像當在其後。有雲當在景明元年(500)至正始三年(506)間。在河南洛陽龍門山古陽洞北壁。為龍門造像記名品之一。《楊大眼造像記》的書風與《始平公》極為相似,用筆方峻,結體中斂而外張,只是緊斂的程度比《始平公》略輕,這也可能是陽刻與陰刻有所不同之故。康有為評此《記》云:「若少年偏將,氣雄力健」,「為峻健豐偉之宗」。

《安定王元燮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記》

簡稱《元燮造像》,正書,13行,行9字,可見95字,並有淺刻佛像二幅。書法峻美,結體古雅。正始(507)年二月刻。古陽洞南壁。

《齊郡王元祐造像記》

簡稱《元祐造像記》。熙平二(517)年七月刻。古陽洞南壁。正書,14行,行16字。末為年款2行9字。古陽洞南壁的刻石完好,而北壁泐損較甚。

《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記》

簡稱《慈香造像記》。袖龜三年(520)三月刻,在慈香窟。正書,10行,行10字或11字不等。

《比丘道匠為師僧父母造像記》

簡稱《道匠造像》。無年月。正書,13行,行7字。可見91字,書法方駿規整。

《陸渾縣功曹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

簡稱《魏靈藏造像記》,正書,10行,行23字。有額,正書3行9字,額中間豎題「釋迦像」,字略大於兩側,額左題「薛法紹」,右題「魏靈藏」。北魏造像習慣用別體字,此題記尤多。雖刻造時間無明確記載,但書法風格酷似同窟的「楊大眼題記」,或疑同出於一人之手,當屬北魏刻石無疑。原石身高75厘米、寬40厘米、額高15厘米、寬15.5厘米,是龍門造像題記中碑刻和書法藝術的精品,也是龍門四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清乾隆年間錢塘著名學者黃易訪拓後始公佈於世。

《廣藝舟雙揖》將此記列入「能品下」,並云:「若《楊大眼》、《魏靈藏》、《惠感》諸造像,巨刃揮天,太刀砍陣.無不以險勁為主。」

乾隆拓本第3行「騰空」之「騰」字「馬」部可見,「空」字未損。共應215字。有一裂紋,自左上第2行斜下至第1行第14字處。中有四處當是空格無字。光緒拓本「空」字已泐大半。民國十年鑿損百餘字。碑額已僅存「藏迦像薛法紹」大字矣。

此碑應是方筆露鋒之典型代表,因此最顯見用筆之妙。起筆都將鋒穎露在畫外,有的角棱若刀,有的細鋒引入,煞有情趣;即使畫也挺直有力,折筆顯見方棱;收筆處,有時斂毫便止,有時放鋒犀利,有時如《寶子》之上揚。筆畫或大或小,大者縱矛橫戈,如虎奔龍吟,小者輕微一點,如蜻蜓掠水,皆能順勢合情,絕無率意輕發。結體或取橫勢,或取縱勢,皆極意顯示雄踞盤關之威儀,懷隱瑰玉之神采。整篇看來,嚴整肅穆,端莊雋潔。

推薦閱讀:

正易命理:古代命理先聖對於男命婚姻的看法!網友:經典之作
短短今生一面鏡,前世多少香火緣(經典欣賞)短短今生一面鏡,前世多少香火緣(經典欣賞)
經典語錄:有些人,有些事,淡淡想起就好
管理學經典:管理精粹70則【管理學3】
2014經典語錄55條

TAG:經典 | 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