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滄浪文化」概說

我是支持屈原祖籍漢壽說的,甚至是始作佣者之一。1996年,我撰寫《屈原行吟沅澧江濱考析》,附合黃露生先生的觀點,「屈原故鄉是在湖南漢壽」。此文收入拙著《芷蘭春秋》,1998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常德市文聯老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彭其芳,是我的鄉黨和朋友,參考我的著作,寫成散文《情寄招屈亭》,發表在《人民日報》「大地」副刊上,影響很大。不久,中央電視台第十套節目的散文欣賞欄目看中,被選播。播發時主持人有一段引言,明說屈原是湖南漢壽縣人,影響更大。2000年,我總纂1848年至2000年的《常德市志》,第十五編人物由我撰寫,「屈原」傳中寫道: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祖籍常德漢壽縣。其祖先

屈瑕被封為「武王之督」,其地在漢壽縣,近為「武王之督」的銅戈

原物的發現所證實;《橘頌》是屈原早年的作品,就是以沅澧流域尤

其以漢壽盛產柑橘為背景而創作的。屈原是我國最早的偉大愛國主義

詩人,他首創「楚辭」這種嶄新的文體,在發展民族文化上做出了卓

越貢獻。

始料不及,上述觀點遭到常德本地的專家、我的幾位朋友「帶情感」的激烈反對,有的甚至為了「堅持真理」,上書省委,責問支持漢壽說的某位漢壽籍省級領導……對此,我很欽佩,儘管有人對我也是多次「點名」,但我未致一詞。《常德日報》曾發表我一篇短文,但那是有關領導指示未經我同意摘發的我的舊作。不過,我私下對朋友們說,「秭歸說」類觀點的文章,自古以來,汗牛充棟,我們同是常德人,從樸素的感情出發,可以剋制一點,有新發現再寫文章也不遲。去年十月在漢壽開會,情形大變,激烈反對者也站過來了,甚至對他曾經的「情緒激動」也諱莫如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讀到潘慧、韓隆福先生的《漢壽出土「武王之童督」戈再考》,對以前有專家譏諷我鸚鵡學舌犯了常識性錯誤的批評,是有力的辯證,感嘆專家還是專家呀!我很高興,說屈原是常德漢壽人,不僅僅是可以借古人宣傳漢壽,對我而言,它有助於我研究沅澧流域的歷史文化的淵源及形成。最近回常德,又收到漢壽縣文化局元月七日發來的邀請函,近期舉行「滄浪文化」研究座談會。「滄浪文化」,這個概念和定位好!雖然我剛知道,沒有深思,但我很感興趣,因此寫成這篇小文,如果冠名「概論」,言過其實,故曰「概說」。

首先,關於「滄浪文化」的概念淵源及定位。「滄浪文化」淵源於楚辭《漁父》,即漁父所唱的歌詞:「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滄浪文化」,實質是屈宋文化,即古楚文化。這與以前討論漢壽是屈原故里實質是一致的。

「滄浪文化」定位漢壽是有依據的。《漢書·藝文志》著錄《屈原賦》共計25篇,包括《卜居》和《漁父》。經古今學者考證,這兩篇文章不是屈原的作品。但是,郭沫若先生認為,這兩篇著作的作者「離屈原必不甚遠,而且是深知屈原思想和生活的人」,所以,可以作為研究屈原的資料。郭老這一觀點已經成為學術界的共識。《史記》運用了這一資料,所記漁父與屈原對話的內容與《漁父》所記的內容幾乎完全一致。

我之所以認為《漁父》所記敘是屈原在漢壽的活動,理由有有兩條:其一,從漁父所唱的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可知漁父系龍陽人,即今漢壽縣人。清代學者蔣驥考證,「滄浪」,水名,「在今常德府龍陽縣,本滄浪二山發源。」我認為此說是正確的,漢壽縣有滄港,在漢壽縣西八公里滄水南岸。古代為龍陽縣城至常德府必經孔道。宋僧文瑩《湘山野錄》謂曾於此置滄水驛。明、清稱滄港市。明嘉靖《常德府志·山川》載:「滄港,縣西,通大江。」鎮西有三閭大夫祠、濯纓橋遺址,自古傳為屈原行吟所經之地。

其二,從《漁父》所記內容來看,也應該是屈原第二次楚頃襄王「怒而遷之」即流放江南後情形,那些認為滄浪之水在漢水北部的觀點是不能成立的。此時的屈原,「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我曾將屈原在政治上的失意劃分為三個階段,各個階段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關鍵詞是「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放流」以及「頃襄王怒而遷之。」初逐,嚴格地說是被疏遠時,屈原心繫懷王,並未停止為楚效力,一度出使齊國,幾次當面規勸懷王,根本無暇「行吟」。至於容貌,更不會是《漁父》文中所描敘的老態龍鍾,須知他最初被疏遠時尚很年輕,情緒也不會如此沮喪。特別是根據屈原與漁父對話所表示的態度:「寧赴湘流,葬之江之魚腹之中」,更應該斷定它所記敘的是作者晚年的情形,此時他不僅下了必死的決心,而且還選定了自己的葬身之地。我分析,《漁父》所記,很可能是屈原在楚都郢城淪陷之後與難民逃離南下,途經滄浪短時逗留的活動,此後經洞庭湖入湘水自沉汩羅江。

其次,「滄浪文化」,上承善德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文化儒家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源遠流長。

常德是中華文明善德文化的發源地。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常德市委黨史辦原主任伍順生同志,思想活躍,肯動腦筋,他集思廣益把常德特徵概括為「紡城、煙都、酒鄉、糧倉」,並且編了一套書。1995年市委在全市開展「建立良好的形象」的活動,對此我提出異議,認為能體現常德特色的東西是善和德,這就是曾被毛澤東提及的名諺「常德德山有德。」山有德源於人有德,德山在遠古時代出了一位與堯舜齊名的聖人善卷先生。因為他的高超道德,堯南巡途中專程到德山拜善卷為師,因此善卷有「帝者之師」的榮耀;更有甚者是舜帝,他到德山虔誠地要將帝位禪讓善卷,舜有讓賢的美譽,而善卷樂于山林,開化民智,且被奉為隱逸文化的領袖。

上文已提到,「滄浪文化」源於漁父的歌唱「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位「漁父」,不正是一位隱者嗎?從歌詞可以看出,他還是一位有足夠文化涵養的隱者。屈原在朝廷屢受排擠,偉大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眼看山河破碎,訪問隱者,尋求精神上的慰藉是可以理解的。我認為過去有一種不正確的現象,即貶抑隱逸文化。其實,我認為在亂世隱逸文化不僅體現了知識分子的良知,而且保留、傳承和發展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當然,屈原雖然訪問隱者,贊嘗舉世皆濁唯我獨清,甚至出污泥而不染,他採取的卻是更激烈的行為自沉汩羅,以死抗爭。正因為如此,我說由屈原所體現的滄浪文化不僅上承善德文化,而且使其發揚光大。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三個方面,而儒家文化是它的主體。善德文化、滄浪文化都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說是其具體表現。儒家文化一個重要標誌著崇尚三皇五帝,特別是堯舜之治,忠君、愛國等是其重要的思想。研究屈原的作品,這些東西自不待說,可謂比比皆是。因為本文僅是提綱,不想展開。

再次,「滄浪文化」內涵豐富,有待挖掘。上文分析的,就是「滄浪文化」的內涵,我認為不僅如此,還可以具體地結合本地情況,進行介紹。

漢壽地處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交匯處,湖南四水,其中沅水、澧水經此進入洞庭湖,往南,又可以進入湘水和資水。汩羅江是湘水的支流,屈原就是行吟澧水、沅水之後進入湘水,自沉汩羅江的。正是因為漢壽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古代文化名人遊覽此地,運用當地素材創造了著名詩文;反過來,這些著名詩文,又鑄就了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也就是我們這裡所說的「滄浪文化」。

我想介紹三位著名詩人。

第一位是南北朝安鄉詩人陰鏗。他擅長描寫自然景物,風格清麗,在崇尚綺靡的梁、陳,可謂獨樹一幟。他寫的《渡青草湖》是其寫景的代表作:

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

沅水桃花色,湘流獨若香。

穴去茅山近,江流巫峽長。

帶天澄迥碧,映日動浮光。

行舟逗遠樹,度鳥息桅檣。

滔滔不可測,一葦詎能航。

青草湖位於今漢壽縣至湘陰一帶,是洞庭湖的南湖,每至漲水,則兩湖混合為一,自古以來往往洞庭與青草並稱。在唐人心目中,陰鏗的詩歌有很高地位。杜甫將陰鏗與何遜並提,有「陰何尚清省」,「頗學陰何若用心」的詩句,他在推崇李白時也將其與陰鏗相比,「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唐朝著名詩人許棠寫的《過洞庭》,其中「鳥飛應界墮,帆遠卻如閑」,化用的就是陰鏗詩中「行舟逗遠樹,度鳥息桅檣」。

第二位是李白,繼屈原之後又一個偉大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成就在我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上,達到浪漫主義藝術的巔峰。他曾遊覽常德,留下了《望本瓜山》、《春滯沅湘,有懷山中》、《桃源》等詩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到漢壽,題寫的《菩薩蠻》詞,被作為百代詞曲之祖。全詞如下: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

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這首詞是在常德被發現的。最早記載此詞及其發現過程的是宋僧文瑩所著《湘山野錄》,此書說:「此詞不知何人寫在鼎州滄水驛樓,復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輔泰見而愛之,後至長沙得古集於曾子宣內翰家,乃知李白所作。」鼎州滄水驛,即今漢壽縣滄港鎮,距縣城西8公里滄水南岸。「子宣內翰」就是曾布,著名散文家曾鞏的弟弟,魏泰的姐夫。他曾任翰林學士,故稱「內翰」。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曾布被貶任潭州(長沙)知州,上距李白去世312年。

第三位是杜甫,他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晚年在洞庭湖一帶漂泊,曾到過漢壽和安鄉。杜甫創作了《宿青草湖》和《過洞庭湖》等著名詩章。先看《宿青草湖》

洞庭猶在目,青草續為名。

宿槳依農事,郵簽報水程。

寒冰爭倚薄,雲月遞微明。

湖雁雙雙起,人來故北征。

據考,杜甫從公安到岳州,可能由澧水經安鄉入龍陽(漢壽),進洞庭湖,宿青草湖的時間在大曆二年(768)冬。

杜甫《過洞庭湖》一詩,與李白的《菩薩蠻》詞一樣,也是在漢壽縣被發現的。在北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有人在漢壽的赤沙湖發現此詩,詩刻寫在一塊石碑上,碑腳插入湖中,碑上只刻詩文,未注作者姓名。經過大詩人黃庭堅辯認,曰:「此子美作也。」赤沙湖,又名蠡湖,漢壽縣東30里,跨沅江縣界。據《寰宇記》:春秋時曾經協助越王勾踐滅掉吳國的大夫范蠡曾經游此,湖州上建有范蠡廟。范蠡是功成名就之後以勾踐可與共患難,不能共安樂而去游的。後經商致富,但絕無貪心,仗義疏財,世稱陶朱公。吳錫也有蠡湖,相傳為范蠡伐吳所開。唐代詩人牟融寫的《過蠡湖》詩:「東湖煙水浩漫漫,湘浦秋聲入夜寒」寫的就是漢壽蠡湖。因此,杜甫游此作詩並被人刻碑是不無理由的。全詩如下:

蛟室圍青草,龍堆隱白沙。

護堤盤古木,迎棹舞神鴉。

破浪南風正,風檣畏日斜。

湖光與天遠,直欲泛仙槎。

明朝的大理學家王守仁在正德年間貶謫龍場驛丞,兩次經過漢壽,留下了著名的詩文。第一次是在赴貴州的途中,他寫有《天心湖阻泊既濟書事》的長詩。天心湖,在今漢壽縣境,與目平湖相接。「阻泊既濟」,是指他在天心湖突遇狂風暴雨,且船觸礁受損,經過船工的努力,度過難關,停泊後江湖。詩中體現了他的理學精髓:「虎怒何可攖,志同稍足倚!」王守仁沿途遊學,其理學思想培育了一批常德學子。漢壽也不例外,舊《龍陽縣誌》有較詳記載。

最後,上文已提到「滄浪文化」的源頭,是隱逸文化,但他上承善德文化,也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文化儒家文化。但它也有包容性,融儒釋道於一體。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在漢壽也是很發達的。

關於佛教文化,漢壽縣城西一里的凈照寺,始稱香積寺,東晉時建,是常德市修建最早的寺廟。南宋淳熙年間重修時,孝宗皇帝賜額「凈照寺」。殿內大雄寶殿,相傳為唐長史張旭所書。王守仁曾游此寺,寫下《墨池遺迹》詩,很著名:

千載招提半畝塘,張顛遺迹已荒涼。

當時自號書中聖,異日誰知酒後狂。

驟雨顛風隨變化,秋蛇春蚓久潛藏。

惟餘一派涓涓水,流出煙雲不斷香。

漢壽高僧有唐代智印禪師,南鄉盤石村人。俗祖王東明,是唐天寶年間的進士,官至江州刺史。順便說一下,我最近編著《常德歷代名人》,列有進士名錄,唐朝常德8位進士,漢壽就有兩位,除王東明外,還有乾元年間進士王開源。王開源是智印禪師的父親。智印天性向佛,自幼入佛門,法名德聰。投南嶽,為馬祖道一法嗣。後受命到湖北黃石東方山辟道場,聲名遠播。唐憲宗李純崇佛,聞德聰事迹,親自召見,賜法號「智印」,並令其主持祈禱求嗣。逾年果生太子。憲宗即遣御史赴東方山督修梵宇,御筆親書廟名:「寶峰寺」。從此,該寺香火鼎盛,名冠鄂渚。智印英年早逝,終年僅29歲。相傳唐憲宗傷悼不已,御筆親書唁詩一首,感念其求嗣功績:

師名智印我唐宣,太子千秋萬古傳。

金缽皇王酬祖德,紫衣後院謝師賢。

皇圖鞏固乾坤大,帝道遐昌福壽堅。

多寶塔中求有驗,山呼萬歲禮金仙。

常德的道教人物數龍陽子冷謙最著名。他儒釋道兼博。初為僧人,與當時辭官隱居武安山中的劉秉忠以及海雲禪師是至交好友。元中統初年,元世祖召見海雲禪師,冷謙與劉秉忠陪同前往。劉秉忠因召對稱旨、拜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冷謙也一同還俗,從事儒業。與趙孟頫相交,習畫,有《白岳圖》等畫作傳世。居淮陽,遇一位道士,讀張伯端《悟真》一書,深悟其旨,又以黃冠名世。至正末年,冷謙年近百歲,仍鶴髮童顏。明太祖時,朱元璋得知他「知音,善鼓瑟」,召來朝廷,授太常博士,領協律郎職,負責考定樂律。冷謙延年益壽有術,著有《修齡要旨》,其中《導引卻病歌》、《四季卻病歌》、《卻病八則》在道教的導引術中很著名,至今仍被視為除病健身的有效方法。

《四季卻病歌》,針對一年四季的不同特點,指導人們用呼吸的方法健身,此法在明清時代甚為流行:

春噓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閑。

秋呬定收金肺潤,腎吹唯要坎中安。

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長呼脾化餐。

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神丹。

關於冷謙去世,有傳奇色彩:傳說他遭「畫鶴之誣,隱壁仙逝。」《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有記載:冷謙的一個朋友家貧,無法生存,請冷謙救濟。冷謙說:「我給你指一個地方去取錢,但千萬不能多取。」於是他在牆壁上畫一扇門,有白鶴把守。冷謙要他的朋友去敲門,門頓時自開。朋友進到房間里,到處是金銀財寶,原來這裡就是朝廷的金庫。朋友哪裡還記得冷謙不可多取的警告,恣意撈取。後事情敗露,追查到冷謙,冷謙隱身進入到一個瓶子中。抓冷謙的人只好抬著瓶子回報皇帝。皇帝喊冷謙,冷謙在瓶中答應。皇帝說:「你出來,我不殺你。」冷謙回答說:「臣有罪,不敢出。」皇帝大怒,令人把瓶子擊碎,瓶子的碎片,片片有冷謙答話的聲音,最終也不知冷謙在哪裡。

這是傳說,當然不可信。冷謙是畫家,我估計他是蒙受文字之獄而被治罪身亡的。冷謙著有《太古遺音》琴譜一卷,已佚;又著《琴聲十六法》,今存。尚存的名畫有《蓬萊仙弈圖》和《白岳圖》;另著有《修齡要旨》,今存。

①拙著《芷蘭春秋》,第23頁。

②《常德市志》,應國斌總篹,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第721-722頁。

③《杜甫全集》,珠海出版社1996年版,第1600頁。

④《常德歷代名人》,應國斌編著,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⑤關於冷謙的事迹,參閱拙著《澧沅俊彥》,該書2008年12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書中有《協律郎冷謙的傳奇人生》。另,《常德歷代名人》有冷謙傳。

2010年3月8日至9日

於常德三閭橋寓所
推薦閱讀:

為什麼「窮山惡水出刁民」?
中國人為什麼如此自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說?
陸志剛:無論如何,醫生到老都要有一顆赤子之心
古代文化常識之【五言詩的起源和《古詩十九首》】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