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慘案 | 校園欺凌何時休?!

前段時間,「校園欺凌」的專題推送就已經做完,但最近的幾條新聞又讓大夏團隊在痛心的同時,不得不重新拾起這個話題。

近日,一女生小敏因為睡覺打呼嚕,遭到了同宿舍兩個舍友以及外班6名女生共8人的聯合毆打。有人用腳踩住小敏的頭,8個人輪流上前,挨個扇她巴掌、踢踹還錄像,施暴長達十幾分鐘。後來小敏去醫院做了檢查,發現除了外傷,還有耳膜穿孔,右耳喪失聽力。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而廣西北海的初一女生陳琪琪(化名)跳樓自殺事件更是讓我們心頭一緊。逝者已逝,本不該多言,但由她引出的「校園欺凌」本身卻是我們不得不關注的話題。

陳琪琪學習成績年級第一、是三好學生、學校合唱指揮、英語能力出眾……以往,我們絕不會把被欺凌對象和這樣的「學霸」聯繫在一起。

但留下來的種種證據,給了我們的想當然一記響亮的巴掌。她跳樓墜亡後,身上的筆跡、所留遺書、夾在作業本的字條以及課本上留下的隻言片語,都把死因指向了校園欺凌。

圖片來源於網路

她的文字中滿是「傷痛」、「委屈」、「死亡」這樣的絕望字眼,我們也絕對想不到這樣陰暗悲觀的話語出自這樣年輕的花季少女之口。

更令我們難受的是,發生在陳琪琪身上的校園欺凌,她的家長和老師都知道。如果這些大人們能夠重視起來採取措施,那麼這條鮮活的生命可能也就不會逝去。

就在小編排這條推送的過程中,又看到了一則新聞「陝西中學砍人案,造成19名學生受傷,其中9人死亡」。此案事發時正值學生放學時間,而且發生在學生放學後的「必經之路」上,男嫌疑人趙某某「見人就砍」。初步調查顯示,嫌疑人稱他在米脂三中上學時被同學欺負,於是忌恨學生,持匕首殺人。

他少年時究竟遭遇了怎樣的校園欺凌,讓十幾年後的他仍然耿耿於懷,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需要明白,「校園欺凌」,真的沒有旁觀者。米脂中學此次的受害者絕不會相信,嫌疑人拿起屠刀傷害他們只是因為十幾年前的欺凌舊怨。

「我們常常為事件的結果而震驚,卻很少因其發生的過程而憤怒。」

我們不可能獨自生存。人與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聯繫就如交感神經的傳遞,使我們所行之事果必有因,而這些「因」將最終傳回而成為我們自己的果。

——赫爾曼·梅爾維爾

可現在陳琪琪事件中的校方還在發表著「和學校無關」的言辭推脫責任。沒有人站出來真正介入到事件中去,沒有人真正地向被欺凌者伸出援手。這樣的處置態度埋下的種子,未來又會結出什麼樣的果呢?

「有些欺凌者,兒童時期對他人的欺凌行為沒有得到糾正,長大後會將這種殘酷行為多樣化和擴大化。他們更有可能欺凌自己的孩子,無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事業,甚至被送入監獄。」

「有些受害者,他們求救的呼聲被置若罔聞,他們所遭受的痛苦被視而不見,他們的苦惱因為無處釋放而累積,直到有一天,他們那些不被旁人理解的恐懼和悲傷變成了一把反擊的利劍,肆無忌憚地報復我們的社會。另外一些受害者則像陳琪琪一樣,對生活徹底失去了希望,他們將所承受的暴力轉化為自我攻擊,以自殺而終,生命以悲劇離場。」

悲劇一直在發生,我們在重視「校園欺凌」這條路上,任重而道遠。

節選自芭芭拉·科盧梭《如何應對校園欺凌》

定義欺凌

那麼,應如何界定「校園欺凌」呢?我們要做的,首先是打破思維慣性,不要總把孩子們之間的欺凌行為理解為「打打鬧鬧」,無須掛齒。「他們還是孩子」也不應該成為「罪惡」的保護傘。

欺凌(bullying)在英文中其實是一個專有名詞,不像打架鬥毆那樣可以簡單定性。芭芭拉· 科盧梭在她的《如何應對校園欺凌》一書中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欺凌是作惡者以羞辱和傷害他人為目的,故意或蓄意地對他人做出的攻擊性的、惡毒的,或侮辱性的行為,並從他人遭受的痛苦或不幸中獲得快樂。欺凌會誘發畏懼感,常常以再次實施侵害相威脅來製造恐懼。」

簡言之,欺凌始終包含著以下四種因素:

1、力量的不對等(包括力量、地位、情緒等方面的不對等)

2、旨在傷害(欺凌就是為了排斥、為了嘲弄、為了凌辱)

3、進一步侵害的威脅(很有可能再次發生,逐步升級)

4、製造恐懼(這不僅僅是手段,更是欺凌目的本身,使被欺凌的孩子完全無力反抗)

具體而言,欺凌一般發生在語言層面、身體層面和(或)關係層面:

言語欺凌,表現為起綽號、嘲笑對方、說粗話、頤指氣使、叫囂、奚落對方、對著對方講髒話、叫對方家長的名字、傳閑話、八卦等;

肢體欺凌,表現為打、推、踢、撞、掐、揪頭髮、吐口水、吐痰等;

關係欺凌,表現為合夥排擠、集體威脅、集體鄙視、圍毆、多對一惡作劇、不定期騷擾、聯合歧視等,一句話,就是讓受欺凌者被孤立,讓他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多餘的人,徹底被邊緣化。這種欺凌,實際上比肢體欺凌更煎熬。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就琢磨了,「哎呀,你說誰沒罵過人呢,誰沒掐過人呢,誰沒孤立過人呢?難道我們都是欺凌者,或是施暴者?」這個標準由誰來界定,才能不僅減少我們的罪惡感,還能避免校園欺凌的發生呢?

如果我們能把受欺凌者的心理感受和情緒體驗作為校園欺凌的標準之一,這個問題其實就迎刃而解了。在校園欺凌中,受欺凌者內心的痛苦、憤怒和委屈以及此後產生的心理創傷和危機,都應該是判斷事件嚴重程度的核心指標。

以上內容選自宗春山《少年江湖——校園欺凌的預防和應對》以及芭芭拉·科盧梭《如何應對校園欺凌》

教育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

《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

當我們不再把孩子們之間的衝突一概歸為玩笑之時,才僅僅是一個開始。

當我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之後,就絕對不能聽之任之。學校、老師、家長、以至於學生自己,都不應該是這件事情的旁觀者。

應對「校園欺凌」,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同樣也有很多。

結合宗春山《少年江湖——校園欺凌的預防和應對》以及芭芭拉·科盧梭《如何應對校園欺凌》兩本書,我們給大家提出些許建議:

學校應對篇,請戳下方鏈接

學校如何干預校園欺凌?

教師應對篇,請戳下方鏈接

教師如何對校園欺凌說不?

家長應對篇:

(宗春山《少年江湖——校園欺凌的預防和應對》目錄)

學生自己應對篇:

(宗春山《少年江湖——校園欺凌的預防和應對》目錄)

我們希望,校園真正成為孩子們學習、成長的樂園!每一個孩子都能沒有心事、開開心心地去上學!


推薦閱讀:

書香校園活動口號
吸血鬼的校園生活:皇族魔殿掠寵瘋丫頭
校園欺凌是社會之病
小清新校園說說:記憶中的那個少年,伸出雙手就能擁抱全世界。
青春校園小說:陪我跳舞吧,Lolita

TAG:校園 | 校園欺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