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臣在會上發言。 光明日報記者 鍾超攝
2000年《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第一次提出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拉開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序幕。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對發展文化產業做出深刻闡述,也都提出了具體要求。2009年7月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頒布,標誌著我國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性產業,經過多年探索性發展,迎來一個歷史性拐點,進入高速增長時期。據統計,我國文化產業2004年實現增加值3340億元,佔GDP的2.15%;2013年實現增加值21351億元,佔GDP的3.63%。十年間文化產業年均增速達到20%以上。
在即將跨入第一個「百年」最後5年的衝刺階段中,我國文化產業正在迎來新的發展高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互聯網+」推動文化產業實現重要突破
在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是創新2.0下互聯網發展的新形態和新業態。伴隨信息時代的來臨,驅動當今社會變革的除了無所不在的網路,還有龐大的數據和超強的數據處理能力。「互聯網+」不僅僅是互聯網的移動和泛在,也不僅僅是改造傳統行業的平台,更是引爆諸多傳統行業的火種,是整個社會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的轉變趨勢和狀態。阿里巴巴、小米手機、亞馬遜、工業4.0……無不是傳統產業與互聯網跨界融合的產物。因此中央提出在新常態下,要大力推動創新引領驅動,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
「互聯網+」給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文化的魅力就在於它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文化產業的核心就是創意,文化消費的特點就是主客體之間認識和情感的交融。所以「互聯網+」在改變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其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的特質首先引爆的就是文化產業。安德森「長尾理論」認為,網路使產品的社會關注成本大大降低,社會關注渠道大大拓展,社會關注機會大大增加。個性化消費品的創造、交流和完善日益成為新型市場的重要方式和組成部分。所以網路時代是「利基市場」成為主流的時代,是「長尾」越來越受到關注、發揮效益的時代。
從另一方面看,現代信息傳播技術不僅為文化的生產和傳播插上了翅膀,而且對傳統信息傳播方式進行了深刻改造,從根本上推動了傳統信息傳播業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催生了一系列以數字技術為支撐、具有低成本低污染低能耗高質量高時效高產出等特點的現代化信息服務平台。新業態的產生不僅塑造和形成了新產業鏈,而且使文化產業能夠從更高的層次上實現經營的集約化、管理的科學化和發展的專業化,能夠更深入更精準地走近消費者的需求本質。
二、深化改革為文化產業發展釋放了新的活力
回顧十多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快速發展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文化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其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特別是對文化領域深化改革提出了具體要求。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範圍內流動。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對按規定轉制的重要國有傳媒企業探索實行特殊管理制度。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允許參與對外出版、網路出版,允許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製作機構、文藝院團改制經營。支持各種形式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在堅持出版權、播出權特許經營前提下,允許製作和出版、製作和播出分開。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
與之配套的是,中央在近一年時間裡連續下發了《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關於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等十餘個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的政策文件。
按照中央深改辦的部署,今年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也將制定或參與制定《關於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傳媒企業開展特殊管理股試點的指導意見》、《國有控股上市文化企業股權激勵試點辦法》等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文件。可以預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必將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繁榮注入新的活力。
會議現場。光明日報記者 鍾超攝
三、小康社會建設為文化產業發展開闢了巨大空間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黨做出的莊嚴承諾,也是全國人民共同奮鬥的宏偉目標。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人民群眾多層次的文化需求得到滿足。
從本質上說,人民群眾對文化消費需求的升級具有強大的內生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夠創造連續35年年均9.8%的增速,本質原因就是調動起了全民族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和渴望。所以內生動力是推動事物前進的核心動力。按照馬斯洛的需求論,人在實現基本生存需求之後,精神需求將得到釋放。恩格爾經過研究發現實現這個轉變的轉折點是0.4。而中國人的恩格爾係數從2008年起就突破了0.4。2013年中國城鄉恩格爾係數分別達到0.35和0.37。所以說中國人對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才剛剛開始。
我國有巨大的文化消費市場。人口數量全球第一、經濟總量全球第二、文化消費剛剛起步,僅這幾項指標,就足以預示出我國文化消費市場如何巨大和亟待開發。2013年我國消費規模達到29.2萬億元,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但是第三產業的消費佔比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文化消費的佔比還亟待提高。據統計,我國消費率已連續7年低於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個百分點。文化消費正是調整消費結構的重要方向和目標。
因此,中央提出要把文化產業建成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這一奮鬥目標的提出,充分體現我們黨站在新的歷史制高點上,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不僅確定了發展方向,而且進一步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和路線圖時間表。克強總理在「兩會」期間面對全球媒體,高高地豎起了「加強全民閱讀,提高民族素質」的旗幟,不僅對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對我國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也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四、調結構轉方式對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提出,「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國務院《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新型、高端服務業發展,促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重大舉措,是發展創新型經濟、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內在要求,是促進產品和服務創新、催生新興業態、帶動就業、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中央文件可以說把發展文化產業與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以及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闡釋得十分透徹。
從某種程度上說,文化是經濟發展的靈魂和助推器。文化助推經濟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直接助推與間接助推。
所謂直接助推,一是指文化產業自身即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文化產業自身就應該成為支柱產業。二是指製造業要實現轉型升級,就必須深刻地融入文化要素,甚至以文化要素為新的支撐。文化給物質產品不僅增加了內涵,而且賦予了靈魂。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它所擁有的文化內涵。沒有文化要素的經濟,是缺乏特色、內涵和靈魂的經濟。實際上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必然會進入文化引領的階段。
所謂間接助推,一是指通過文化消費可以拉動經濟增長。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規模最大、基礎性最強、最穩定、最有效、也是最本質的要素。二是指文化產品通過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能力,通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通過提升企業文化和體制機制文化,來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的飛躍。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是經濟質量提高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實現經濟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以綠色、環保、低碳、高附加值為特性文化產業必將越來越深入地走近社會經濟生活的核心。
五、「一帶一路」建設為文化產業發展開闢了新天地
中華文明在歷史上曾經為人類進步作出過巨大貢獻。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把我們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講好中國故事,既是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也是全球文化激烈碰撞的複雜形勢對我們提出的客觀要求。
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提出全球性的文化交融不可阻擋,世界正在走向「平坦化」。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加劇了文化產業的競爭。上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各國對文化產業的認識和研究逐步加深。雖然對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理解各異,但這絲毫不影響各國對文化產業的性質和價值的認識。於是許多國家開始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有意識地加強頂層設計,引導文化產業發展方向,並且努力爭奪在國際舞台上的話語權和生存空間。可以說,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類型和文化建設形式,不僅極大地影響著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而且還深刻影響著它們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文化產業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發達國家競相發展的戰略性產業,成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綜合競爭力和文明水平的重要標誌。
美國文化產業產值數十年來一直佔GDP的20%以上,佔全球文化市場份額40%以上,是僅次于軍工領域的第二大支柱產業,在出口方面則是美國的第一大產業。在前不久發布的美國企業400強中,文化企業達到72家。這些文化企業不僅為美國主導世界經濟起到了關鍵性的硬實力作用,而且構成了美國輸出價值觀、左右國際政治的軟實力。
拋開美國,與日本、英國、韓國等一批國家相比,我們的文化產品佔全球文化市場份額都有很大差距(數字從略)。這與中國第二大經濟體的國際地位極不相稱。當然這種狀況同時也表明,我們的文化產業在國際舞台上還有巨大的上升空間。
「一帶一路」建設就給我們文化產業走向世界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在國際交往中,經濟與文化從來都是相互依託、互為表裡的。沒有文化內涵的經濟是畸形的,沒有經濟支撐的文化是海市蜃樓。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有多彩的民俗風情和斑斕的文化樣式,有文化多樣性的無窮魅力。開發文化產業並推向世界具有巨大的潛力和空間。
文化具有巨大的輻射力、感召力和影響力,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定具有強大的文化。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和軟實力,歸根到底取決於這個國家的文化和國民素質。
來源:光明日報文化產業
﹡﹡﹡﹡﹡﹡﹡﹡﹡﹡﹡﹡﹡﹡﹡﹡﹡﹡﹡﹡﹡﹡﹡﹡﹡﹡﹡﹡﹡﹡﹡﹡﹡﹡﹡﹡﹡﹡﹡﹡
推薦閱讀:
※格律詩發展簡史※歐盟發展能否「和而不同」※【資訊】城市規劃見真招!到2035年,這兩座城市的人口將比肩上海!※2017:世界形勢發展的七大懸念※我和他會有發展嗎
TAG:文化產業 | 文化 | 發展 | 觀點 | 專家 | 機遇 | 產業 |